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342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

这一主张

A.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B.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

C.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D.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2.《孔子家语》中记载: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

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

”其意在强调

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B.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C.君臣关系的重要性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

3.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这说明,汉代

时期

议题

理据

内容

汉文帝

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灾异

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祥瑞

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绣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

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灾异

六年有日食之异

A.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B.集体议政冲击专制皇权

C.赈灾意识体现民本思想D.封建统治具有神秘色彩

4.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史通》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

这主要说明唐代以来

A.理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B.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C.儒家经典史学功能得到重视D.史学研究摆脱儒家思想束缚

5.明清学术表现出一种宽广的文化视野。

如史地学,以往只是王朝政治史中一个很小的附类,在此时独立的史地类著作开始大量出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即为其优秀代表。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B.阳明心学的推动

C.加强专制的需要D.实学思潮的发展

6.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

据此可知

A.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依赖于印刷术

B.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

C.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7.元杂剧作家在表现爱情时,通常把商人作为才子的对立面来塑造,商人有财却在爱情上节节败退,与才子、佳人之间的纯洁爱情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市民突破纲常的需要B.理学主流思想的深化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D.传统义利观念的影响

8.光绪年间,郭嵩焘出使英法,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西洋的轮船枪炮、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值得学习。

湖南大学者如王闿运回应说“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湖南人至耻与为伍”。

这表明

A.王闿运的洋务思想日趋固化B.士大夫革新与守旧思想并存

C.郭嵩焘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D.封建迷信守旧思想弥漫朝野

9.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指出: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康有为的主要用意是

A.说明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B.提醒清朝统治者不要与民争祸

C.论证自上而下变法具有合理性D.强调维新变法已具备群众基础

10.1922年10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

据此可见,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

A.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B.成功的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

C.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

D.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

11.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一系列文章指出,“在经济落后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

这说明李大钊

A.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失误B.否定无产阶级主体作用

C.积极筹建农村党的组织D.进行了理论中国化探索

12.“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

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这反映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C.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

D.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13.孙中山先生认为“全额的生产皆为工人血汗所成”,地主收取租税是“坐享其成、分配之不当”。

对此,他谴责:

“不平之事,孰有过于此者?

”由此可知孙中山

A.重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B.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C.主张享有普遍平等的民权D.代表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

14.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

这表明毛泽东

A.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

B.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

C.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

D.认为资产阶级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场

15.1957年毛泽东强调:

“双百”方针是一项长期性的基本方针;治理我们的国家应该采取“放”的办法;我们目前不是“放”得过多,而是“放”得不够。

这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双百”方针

A.得不到知识分子的认同B.即将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C.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D.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

16.1977年7月邓小平复职后,相继接见了美籍华裔生物学家牛满江、数学家陈省身以及三位华裔诺贝尔奖得者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1978年7月他又热情接见了由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率领最高规格的科学家代表团。

这些反映出

A.改革开放推动了中美各领域的交往

B.中美正式建交有利于科技间交流

C.科技领域成为我国走向开放的先导

D.科技界交流加速消除了中美间分歧

17.钱学森撰文回忆说:

“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

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建国初期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是

A.计划经济的资源整合能力B.“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

C.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D.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

18.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认为:

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

这反映

A.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B.史学研究具有超前性客观性

C.历史研究受人文主义的影响D.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进展

19.苏格拉底指出,在我和一个好争之徒在争论的时候,唯一的不同是他想使他的听众相信他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而我想说服的是我自己,我请你们思考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强调了人的价值B.着重关注理性思考

C.肯定了辩论的作用D.主张美德即知识

20.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

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

这一现象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D.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21.下表反映了

国别

代表

主张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

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

古罗马

盖尤斯

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

荷兰

格劳秀斯

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

英国

霍布斯

国家起源于契约

德国

康德

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

A.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

B.契约精神是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

C.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主流思想

D.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22.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

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

据此可知,伏尔泰

A.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B.认为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

C.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D.强调开明君主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

23.“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

”它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四维空间”、“弯曲空间”等全新概念。

这一科学理论

A.推动了理性主义的传播B.完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建构

C.揭示了时空的本质D.发展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2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B.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

C.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D.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5题14分,26题10分,27题16分,28题12分,共52分)

25.(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梵澄先生有言,“13、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其实未尝‘复’出古代文化到什么地步”。

但是,“它的光明,至少透过了它以前一千年”。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作品一本正经地拘礼模仿。

……文艺复兴奠定了欧洲近代文明的新基础。

——摘编自《欧洲文明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比较强调价值、强调人格、强调修养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在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的内在传统连接起来。

宋明理学是以“天理”为中心观念的综合性的思想文化体系。

它是宋代以后历经元、明到清,占据七百多年历史,在我们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学术形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文艺复兴、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宋明理学带来的不同影响。

(8分)

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1)根据材料分析中国科技发展出现的变化,指出16-19世纪中西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4分)

(2)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科技变化的原因。

(6分)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

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相同点。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二者有何本质差别?

(4分)

(3)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解放前最高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7年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工科

17.8

31.6

34.8

37.7

37.0

农科

6.6

6.2

6.9

6.1

7.7

林科

1.6

1.1

1.2

1.4

医科

7.7

13.9

13.0

13.7

11.1

师范

13.5

11.9

16.5

18.8

26.0

文科

10.5

7.8

7.1

6.7

4.4

理科

6.4

5.1

5.0

5.8

6.5

财经

11.4

16.5

11.5

6.4

2.7

政法

24.4

2.8

2.0

1.8

1.9

体育

0.4

0.1

0.2

0.5

0.7

艺术

1.6

2.5

1.9

1.3

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历史参考答案

1—5ABDAD6—10BDBCA11—15DBADC

16—20CACBC21—24ABCC

25.(14分)

(1)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影响;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极端压制。

(3分)

宋明理学:

佛、道的发展使儒学面临危机;唐代以来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唐末五代以来的混战割据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分)

(2)影响:

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思想,崇尚人的价值和现世的幸福;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4分)

宋明理学,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理学日益僵化,其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4分)

26.(10分)

(1)变化:

由创造性科技走向总结性科技;由领先世界到落后于西方。

(2分)

差异:

中国科技是传统科技,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

(2分)

(2)原因:

①政治上:

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

②经济上:

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社会推动力。

③思想文化上:

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

(6分)

27.(16分)

(1)相同点:

重视民权;吸收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4分,三个任答两个)

(2)本质差别:

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4分)

(3)必然性: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8分)

28.(12分)示例一:

特征:

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二:

特征:

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

示例三:

特征:

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

(注:

“示例”仅作参考,且答出一个“示例”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