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4543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

建设方案

申请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代码:

580201

负责人:

孙国安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

一、建设意义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

文件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要求河南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群,建设郑州汽车制造基地,推进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提升输变电装备、大型成套装备、现代农机等产业竞争力,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推动郑州、洛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提升郑州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

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轻工等产业作为河南省支柱产业,其发展过程都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在运行中的监测、监视、调节与控制无不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息息相关,其中大量运用了集成化信息平台、工业以太网、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AC)、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控制机、分布式智能I/O、人机界面、工业无线网络、现场总线、机器视觉、伺服控制系统等机电一体化技术。

我院依据河南省、郑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度重视专业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龙头专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以该专业为核心的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的专业群已经形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04年以来一直为院级重点专业,2006年被确定为市级重点专业,2011年被确定为市级示范专业。

大力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有利于中部崛起、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优化郑州教育布局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供社会服务,有利于郑州市乃至河南省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建设基础及优势

根据河南省、郑州市人才需求状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于2004年,多年来积累了深厚的基础与专业实力,至今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000多人。

1.师资队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目前现有专兼职教师53名,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高级职称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8人,“双师”职称的教师30人,兼职教师16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质量较高,保证了教学的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2.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情况

学院重视学生的实践、实训,在本专业建设中近年来投入巨大,目前建有机械基础实训室、机械制图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电子综合实训室、维修电工技师培训实训室、电工综合实训室、PLC实训室、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训室、气动传动实训室、液压传动实训室、自动检测技术实训室、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室、机电产品监测中心等,共计实验场地面积8378平方米。

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857万元。

该专业建有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从国内知名院校和知名企业引进既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实训指导教师,同时学院还安排专家、教授、技师、工程师为学生指导实训。

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根据课时进度和实验计划合理安排实验、实训,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了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

3.科研工作

近两年,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师先后有13人次获得郑州市教学成果奖,6人次获得郑州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奖,8人次获得郑州市教育科研成果奖,而且有63篇论文发表在省级CN刊物上,9篇论文发表在市级CN刊物上,6人次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1人次获省级优秀课件奖,硕果累累。

4.积极推行专业“双证书”制度教育

重视学生的“双证书”培养,并就此纳入考核范围,与同时我院建有国家级的职业鉴定所,积极推进双证制度,真正实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认证”相融合的目标。

规划每年毕业生“双证书”达标率实现95%以上。

5.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上,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直走在同类兄弟学院的前列,从2004年专业开办时起就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探索和尝试与机电类企业、政府部门进行广泛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专业人员校企互聘,人才定单式培养,共同开发专业教材,促使教学始终紧跟行业发展,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并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办学特色。

6.教学方法研究与实施改革

推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实施专业教育进行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教学改革目标。

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新方法。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形式,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相应的成果。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7.专业办学的示范效应

2004年以来,我院该专业办学成果和教改经验不断得到社会的关注。

先后有100多所同类高校前来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办学思想和经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报道。

使我院的声誉和办学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近三年招收的新生素质明显提高,已形成良性循环,也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质量保证。

三、专业建设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建设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对专业群及学院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学院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体系、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和考核标准确立、实训室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以及产学研等方面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一套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学模式,辐射和带动区域内同类院校共同进步。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广泛吸纳更多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定位、岗位技能标准和素质要求、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学院的作用,彻底打破传统学科体制的限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毕业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育人模式,选择3个重点课程模块,按照职业实践和工作过程要求,以项目教学方式进行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贴近工业现场和技术发展前沿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库;

(3)转变培养方式,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优化机制,邀请更多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一支符合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高水平“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和业界知名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军团队;

(4)继续推进校企对接,进一步打通和企业的互利通道,校企合作,共建具有先进性、生产性和可持续性的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考核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积极寻找能实施专业教学的真实项目,把产品的生产过程作为专业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5)进一步开放教学和科研资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新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把我院打造成区域内重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行业企业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基地以及中小企业的研发基地,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为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好支持。

2.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专业属于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高等教育基础的,从事数控加工、机械加工工艺、工装及专用设备的设计、机械和电器设备维修、机电测试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工作的综合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项目建设内容及目标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1.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由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实施步骤;工学结合,邀请更多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共同参与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按照项目驱动原则,严格参照自动化生产设备调试与维护人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核心能力,改革和重构课程体系;以实施“双证书”制度为原则,着眼于国家职业标准框架,重构适应职业岗位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专兼结合,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建立贴近工业现场和技术发展前沿的职业性、开放性、实用性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带动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具体目标

计划2年内与企业合作,并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中的部分技术能手共同参与,重点建设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3个工学结合课程模块,完成配套教材(讲义)、教学课件、工程案例和考核评价标准等教学资源建设,所有教学资源将通过课程网站向外发布,供社会各界参考和交流,促进区域和学校之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从而推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

1.总体目标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优化机制,邀请更多的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力争经过2年的建设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2名业界知名的专业带头人,6名高水平骨干教师,中级职称以上教师中“双师型”比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达到90%以上。

通过出国培训、高校进修、主持科研项目、企业挂职锻炼、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方式建立一支符合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高水平“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和由业界知名专家组成的专业领军团队,使得师资队伍整体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获得大的提升,成为学生及学生家长和企业高度信任的团队。

2.具体目标

(1)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引进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2名副高以上职称,具备硕士学位,熟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双师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著名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培训,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成为业内有较大影响的专家,从中选拔1名成为该专业的专业带头人,重点引领该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

学院通过制定相关倾斜政策和激励措施、配备科研团队、提供科研启动资金和科研场地,优先安排考察培训和科研课题等具体措施,给予专业带头人政策、资金和人员等全方位的支持,为专业带头人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并进一步提高专业带头人的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2)专任教师“双师型”素质提升

计划三年内让该专业相关的18名专业教师接受“双师素质”培养。

主要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技师)等措施完成。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企之间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计划从企业聘请一批行业专家作为特聘教授,聘请一批技术骨干作为长期兼职教师,并通过参加高校教师资格培训、参加校内组织的兼职教师培训、共同承担科研等措施进行培养,建立一支层次和结构多样化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总体目标

拟投入380万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实训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实训基地进行完善和拓展,使学生接受到最真实的技能训练和当今先进的技术培训。

进一步打通和企业的互利通道,校企合作,并借鉴职教先进国家的教学模式,共建具有先进性、生产性和可持续性的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同时引进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完善实训基地的运作和管理模式。

使实训基地整体水平有显著提升。

同时加强3-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2.具体目标

(1)基础实训平台

根据技术服务和教学培训的要求,拟扩建基础实训平台。

基础实训平台建成后的功能和技术水平:

完善后的电工基础实训室可以同时容纳60人进行实习实训,电子技术基础实训室可以同时容纳90人进行实习实训;电气产品检测实训室除满足常规教学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外,还可以对中小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创新平台作为一个区域性开放式平台,将紧紧围绕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控制新技术运用开展科研工作,提高本地电气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该基础平台的建成是对现有基础实训在规模、培训技术领域、培训模式和科研能力的大力提升,尤其是其科研能力将在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作用。

(2)电气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建成后的功能和技术水平:

扩建后的培训中心将为我院和社会各界提供职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

除了能完成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维修电工初、中、高级和技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需要外,还可为面向社会特别是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开展电机、变压器的生产和维修等简单工种的技能培训,把工业反哺农业、关心下岗职工等工作落到实处。

与现有条件相比,该中心建成后将改变传统的维修电工培训模式,为受训者提供一个与工业现场基本相同的实训环境,同时在培训内容、技术层次、培训人员数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3)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

该中心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重点建设一条融组态控制、可编程控制器(PLC)、分布式智能I/O、人机界面、工业网络、工业电源、机器视觉、变频器、伺服驱动系统和信号检测与变送等工厂过程自动化主流技术和部分领先技术的自动化生产线作为综合实训平台,该平台将成为我国目前兼具生产、科研和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实训平台。

同时,结合教学的需要,在PLC、伺服驱动等应用面广的技术领域改扩建部分实习实训室。

与现有条件相比,该中心建成后将改变现有的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的培训模式,为受训者提供一个与工业现场基本相同的实训环境,同时在培训内容、技术层次、培训人员数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四)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

进一步开放教学和科研资源,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科技创新,通过纵向和横向课题(项目)等形式解决区域内企业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技术难题。

结合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

通过向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推广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柔性加工控制系统等自动化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职工技术水平,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为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五、改革举措

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1.加大投入,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

开辟专门场地,引进企业生产一线设备工艺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建成功能完善、具有行业先进水平、体现生产性实训条件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按照企业生产流程的次序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基地建成后,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服务社会能力将明显加强。

2.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

同郑州四维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郑州机电设备制造公司深度合作,在公司生产车间内开辟专门空间,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厂中校”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管理机制、能工巧匠、流水生产线等资源,深化实践教学。

基地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素质,提高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六、专业建设进度和2012年、2013年预期绩效及指标:

建设内容时间安排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

建设进度

预期绩效

建设进度

预期绩效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合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剖析、论证和修订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2012级新生开始实施

课程

与教学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

做好精品课程材料的准备工作

建成市级1门

完成市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准备工作

建成省级1门

工学结合教材

与企业合作编写1部教材

编写完成1部

与企业合作编写2部教材

编写完成2部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新建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校中厂

完成校中厂项目

继续建设校中厂

校中厂投入使用

改建、扩建校内实训基地

扩建电气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自动化技术应用培训中心

完成电气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自动化技术应用培训中心建设

扩建基础实训平台

完成基础实训平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

与郑州四维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厂中校”

完成与郑州四维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厂中校”

与郑州机电设备制造公司合作建设“厂中校”

完成与郑州机电设备制造公司合作建设“厂中校”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

购买120人规模的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的数字化教室的所需设备

完成2个60人规模的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的数字化教室

完成数字化教室的软件安装

数字化教室投入使用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与合作企业调研、论证,修订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完善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与企业合作制订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完成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建设并开始实施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培养与聘请专业带头人

安排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参加培训

安排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到企业顶岗实践

专业带头人2名

培养与聘请骨干教师

安排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参加培训

骨干教师数4名

安排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到企业顶岗实践

骨干教师数6名

培养“双师”教师

安排8名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安排10名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专任教师中双师比例达90%以上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从合作企业聘请12名兼职教师

专业兼职教师数12名

从合作企业聘请16名兼职教师

专业兼职教师数16名

技术研究与技术服务

由教师、学生、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应用技术研究及技术服务团队

按照企业要求,从事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方面的培训

开展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

与周边中小企业合作,将传统控制技术改造为PLC控制技术或现场总线技术

七、专业建设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合计

(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

(万元)

地方财政

(来源:

河南省财政厅)

(万元)

行业企业

(来源:

郑州四维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万元)

其他

(来源:

自筹)

(万元)

总计(万元)

600

200

200

100

100

2011年小计

298

100

100

65

33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8

8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35

30

5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165

40

40

65

20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

60

60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30

30

2012年小计

302

100

100

35

67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20

20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172

50

100

15

7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

40

10

10

20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50

20

30

实训实习耗材补贴

20

10

10

八、预期效果

本专业建设项目实施以后,可以为河南省同类院校提供一套具有借鉴价值的“行业主导、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一个开放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一个开放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为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为探索高职院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选拔和培养模式,预期在每年招生中,中职生源比例达到20%,预期每年专升本学生人数比例达到16%,每年至少可以面向社会开展2400人·日的技术培训,用以解决职教师资、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和企业在岗职工等多种培训问题;可以为区域内的广大企业提供设备技改、检测和研发等形式多样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本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对提升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提高区域行业企业的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对于中部崛起、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及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