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5575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09年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他那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慨常为后人称颂。

  B.30多年来,他艰苦创作,潜心琢磨,博采众长,成就斐然。

  C.对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他们至今仍记忆尤新。

  D.以小恩小惠拢络人心,并不能真正把大家团结在一起。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

  ②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B.①两岸的豆麦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C.①老孙头慷慨地说:

“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她,就怕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

  ②刘胡兰这位十七岁的女英雄慷慨就义了。

  D.①他的面孔黄里带黑,瘦得教人担心,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②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3.下列各句中,语义明确、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桌子上摆放的各种点心和水果那些客人都已经吃了。

  B.据外电报道,最近美意正在联合调查一起法官谋杀案。

  C.在美国的中国人的子女都会思念远在祖国的父母。

  D.经过多方努力,图书馆三分之二的陈旧设备得到置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B.这幅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江南小城的迷人景色和小城居民的生活情趣。

  C.这类工艺品最好摆放在茶几、书桌、床头柜或电视柜上比较合适。

  D.就流程来说,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

  5.下面古文中加点的词,在现代汉语中词义扩大的是

  A.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系辞上》)

  B.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书•禹贡》)

  C.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史记•食货列传》)

  D.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秋声赋》)

  6.下列关于文史知识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宋代史学十分发达,出现了大批重要的史学家,欧阳修是其中杰出代表,著有《新五代史》,并与宋祁合著有《新唐书》。

  B.现代作家林语堂,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曾编辑《论语》、《宇宙风》等杂志,是现代文坛上所谓“论语派”的代表。

  C.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作者难以确考。

魏晋时数学家刘徽曾为该书作注。

  D.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大江健三郎。

他以《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等作品获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

  7.说话写文章,都应该根据场合和对象的具体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达。

下列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老王:

“这是我家乡的特产,请您务必收下。

”小李:

“那我就笑纳了。

  B.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本人。

我也是第一次以评论员的身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所以我觉得特别有感受,也特别希望大家来拜读。

  C.马来西亚的杨福景曾师从现担任羽毛球教练的前国手杨阳,其打法颇有杨阳的遗风,有“小杨阳”之称。

  D.在我生涯的这最后一两个月当中,公旦先生,您就是我最敬仰的一位师尊。

  8.下面对联各题咏一位历史人物,按顺序排列,对应人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③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④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A.陆游白居易岳飞辛弃疾

  B.苏轼元稹岳飞陆游

  C.辛弃疾自居易诸葛亮陆游

  D.苏轼元稹诸葛亮辛弃疾

  9.下面咏花的诗句中,不是咏梅花的一联是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B.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C.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D.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10.“齐风俗,一民心”反映了德育的

  A.社会性功能B.个性生存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D.经济性功能

 11.在《计篇》中,孙子开宗明义地阐述道:

“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对今天的商战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这里的“察”,对经营者来说主要就是指

  A.了解国家的法律与政策B.了解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C.了解经济领域发生的大事D.对竞争环境和策略的研究和度量

  12.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

“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

”该论述体现了

  A.集中资源原则B.把握时机原则

  C.量力而行原则D.扬长避短原则

  13.“莫拉克”台风于2009年8月2日下午5时形成于菲律宾东面约1000公里处,随后给菲律宾、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等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台风的形成过程是:

在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人上升区。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

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

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从而形成了台风。

以下不属于台风产生必要条件的是

  A.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

  B.大气低层向中心汇聚、高层向外扩散的扰动

  C.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

  D.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

  14.微波通常呈现出穿透、反射、吸收三个基本特性。

微波炉正是一种用微波加热食品的现代化烹调用具。

以下各项不能体现微波这些基本特性的是

  A.微波炉中可以使用玻璃、塑料器皿进行加热

  B.微波炉中不可使用金属器皿进行加热

  C.微波炉可以煮出蛋黄凝固、蛋白仍是液态的鸡蛋

  D.微波炉的输出功率随时可调,且不存在“余热”现象

  15.酶是活细胞内产生的具有高度专一性和催化效率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下列过程需要酶参与的是

  A.氧气进入血液B.光合作用吸收CO2

  C.细胞质壁分离D.叶绿体吸收光能

  二、填空题

  16.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人最恰当的词语。

  ①有些广告用谐音字_________成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②为充实管理干部队伍,公司__________了一些管理经验丰富的退休职工。

  ③他分管的工作事务繁杂,一年也难得_________几天。

  A.篡改启用清净B.窜改启用清静

  C.窜改起用清净D.篡改起用清静

  17.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晗当的成语。

  ①作为伏明霞最感激的教练,郭克顺不仅有严父般的__________,还有慈母般的脉脉温情,这两方面综合,使她总能在国际大赛上处于最佳状态。

  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周末选择三五好友结伴自驾车出游,徜徉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之中,一个星期以来工作的压力、疲惫、郁闷就都_______了。

  ③现在的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能否寻找到有希望的好苗子并顺利培养交接,是女足能否顺利________的关键所在。

  A.颐指气使涣然冰释承上启下

  B.耳提面命烟消云散承前启后

  C.颐指气使烟消云散承前启后

  D.耳提面命涣然冰释承上启下

  18.在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语。

  知识___________可以带来幸福,___________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这样来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能管的事,我只是对孩子表示同情而已。

  A.如果但是自然即使

  B.虽然但是当然如果

  C.如果那么自然如果

  D.虽然那么当然即使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上对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正确表述。

  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

  以上文字___________。

  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对某人的嘲笑和厌恶

  B.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某人的突出特征

  C.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刻画某人的突出特征

  D.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对某人的嘲笑和厌恶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段话。

  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____________

  A.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

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更要依靠自然的恩赐。

  B.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更要依靠自然的恩赐。

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C.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更要依靠自然的恩赐。

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

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D.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更要依靠自然的恩赐。

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

  21.在下列诗句的空格中,依次填入表示温度感觉的字,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

  ①岩边树色含风___________,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_______杨柳风。

(释志南)

  ③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__________不是风。

(杨万里)

  ④腊日常年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杜甫)

  A.寒、暖、冷、凉B.凉、寒、暖、冷

  C.冷、寒、凉、暖D.冷、凉、寒、暖

  22.北魏贾思勰所著_________,内容非常丰富,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

北宋沈括所著__________,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宋代苏颂的__________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古代科技著作,书中的“星图”纪录的北宋元丰年间星象观测结果,是一项重要的天文学成就。

明朝宋应星的_________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

在以上空格中依次填入书名,正确的一组是___________。

  A.《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新仪象法要》、《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新仪象法要》

  C.《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新仪象法要》、《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新仪象法要》、《天工开物》、《齐民要术》

  23.文艺作品中的__________常常被作为一种“共名”来运用,比如阿Q、红娘等等。

  A.正面人物B.反面人物

  C.主要人物D.典型人物

  24.流动资产是指流动性大,周转期短,并占企业全部投资较大比重的资产,因此,__________不属于流动资产。

  A.存货B.现金

  C.短期投资D.生产线

  25.管理幅度是指所直接管辖人数的多少,一般而言,________可以使管理幅度增加。

  A.下属的工作内容有较大差异性B.组织信息化程度提高

  C.下属的能力较差D.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变化较快

  26.扣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___________原则。

  A.民主集中制B.少数服从多数

  C.首长负责制D.议行合一

  27.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___________。

  A.从旧原则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

  28.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如果在一个密封的,即不存在热量的进入或散失的房间内,打开一个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门,最终房间内的温度将__________。

  A.降低B.不变

  C.升高D.无法确定

  29.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或动物类群称作一个营养级,在食物链中从初级生产者植物起到顶部肉食动物止。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隐含的生物链中至少有__________个营养级。

  A.5B.4

  C.3D.2

  30.2009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多起酒后驾车引起多人死亡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全国掀起整治酒后驾驶的风暴,刚性执法将成为常态。

根据《机动车驾驶员驾车时血液中酒精阈值与测试方法》,机动车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___________时驾驶机动车定为“酒后驾车”。

  A.小于0.2mg/ml

  B.大于或等于0.2mg/ml,小于0.8mg/ml

  C.大于0.8mg/ml

  D.大于或等于0.8mg/ml,小于1.2mg/ml

 三、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

回答问题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音调悠扬婉转,意韵绵长。

这几天常常在大街小巷听到这首歌,渐渐也熟悉了这旋律。

熟悉一首歌是重要的,越听越会觉得平和中自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这首歌的歌词非常短,但其实词短情长,意义很深: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

来吧!

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这里的“我”和“你”,其实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在这里,“你”和“我”之间已经有了一种比肩淡定的从容和平和,有了一种相互守望,共同创造世界未来的自信。

我们“同住地球村”的意识,“永远是一家人”的愿望,都喻示着在这个2008,在这次奥运会上,中国和世界之间新的关系。

这里所显示的是一个民族的坦然和坦诚,也显示了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

这种融入当然不是取消“我”和“你”之间的差异,而是我们在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中展现的新的理想和新的祈愿。

中国此时已经能够平视世界,已经能够为世界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分享人类的共同理想和价值。

  反复听这首歌,我突然想到了同样是刘欢演唱,同样是曾经唱遍了大街小巷的一首歌。

那首歌同样表现的是“我”与“你”的关系,也同样意蕴深沉,但却和《我和你》的意思有相当的不同。

这就是1993年的秋天播出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千万次的问》。

虽然那部电视剧仅仅是讲述一个北京人王启明在纽约的艰难奋斗史,但那首歌却超越了这部电视剧而具有着相当的意义。

  我还记得刘欢用激越的声音演唱《千万次的问》,曾经感动过许许多多的人。

这首歌可以说也是在表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这里,“我”还是在做出着坚韧的努力,试图融入世界,和“你”平等对话,但这一切却显得如此艰难和如此痛苦。

中国还在艰苦地摸索着走向世界的道路,我们还充满着一种对于世界的焦虑。

中国和世界之间还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

中国人百年的富强之梦,其实就是试图让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融入世界。

但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经验,让中国面对世界的时候,难免于仰视和俯视的视角,两者都充满了焦虑。

这种“落后”和“挨打”的关联正是中国“现代性”的最为深刻的痛苦:

“落后”是历史造成的困境,“挨打”却是无辜者受到欺凌;“落后”所以要学习和赶超,“挨打”所以要反抗和奋起。

反抗和奋起来自一种民族精神,而学习和赶超却是“具体”的文化选择。

这就造成了《千万次的问》里面那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千万里”的追寻,而“你却并不在意”的感慨。

“我已经不再是我”的必然,而“你却依然是你”的现实状况,让这首歌自有自己的深沉内涵。

二十世纪中国人的艰辛奋斗,其实正是为了争取一个和世界之间的新的关系。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梦想,和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为人类贡献中国力量的愿望,正是我们在整个二十世纪不断努力追寻的目标。

  但今天,我看到的是在一个蓝色的星球之巅,刘欢和莎拉•布莱曼一起引吭高歌:

“为梦

  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

”我们所付出的一切获得了历史和世界的报偿,“我”和“你”终

  于有了这样一个“在一起”的美好时刻。

我向你伸出的手也得到了你最好的回应。

《我和你》

  短短的歌词其实道出了我们内心的感动和浪漫的情怀。

  两首歌,十五年的距离,跨越了世纪,见证了一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的成长。

  (张颐武《两首歌见证中国的成长》,《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20日)

  31.文章引述的“和而不同”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

  A.《论语》B.《孟子》

  C.《庄子》D.《老子》

  32.“和而不同”这句中的“和”和“同”的意思分别是

  A.和谐/相同B.和平/统一

  C.和睦/信任D.合作/盲从

  33.文章说两首歌都表现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指

  A.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关系B.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

  C.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D.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34.文章说“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经验,让中国面对世界的时候,难免于仰视和俯视的视角,两者都充满了焦虑。

”其中对“仰视和俯视的视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面对世界是仰视,世界面对中国是俯视

  B.仰视外国今天的发展,俯视外国过去的落后

  C.仰视中国古代的文明,俯视中国今天的地位

  D.仰视外国的强大发达,俯视本国的弱小落后

  35.对本文所说“两首歌见证了中国的成长”,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经显示出坦然和坦诚,也显示中国已经融入整个世界

  B.中国今天已经变得从容平和,可以分享人类的共同价值和理想

  C.中国现在已经变得十分强大,与世界发达国家可以平起平坐

  D.中国此时已经能够平视世界,可以分享人类的共同价值和理想

  

(二)阅读下面短文。

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

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

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

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

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

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__________。

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

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

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但纪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

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

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

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

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

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

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

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

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

徒歌得合乐才好用。

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

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

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

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

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春秋时通行赋诗。

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

这很象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

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

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

原诗首章云: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

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了。

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

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

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北京出版社,2004)

  36.这篇文章第一段的主要意思是

  A.说明诗的源头是歌谣

  B.说明歌谣是怎么产生的

  C.说明上古时候,只有歌谣,没有诗

  D.说明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37.从下列语词中选择一个填入第二段的横线处,意思最为恰当的是

  A.多如牛毛B.汗牛充栋

  C.洋洋洒洒D.洋洋大观

  38.第三段中作者认为所谓“诗三百”是

  A.春秋时代各国太师们整理保存下来的唱本

  B.为欣赏和研究记录下来的歌谣

  C.乐工唱歌所用的歌词

  D.太师们从民间搜集的歌谣

  39.第四段以子太叔赋《野有蔓草》诗表达自己意思的故事,说明赋诗言志的特点。

子太叔所用的具体方法是

  A.以意逆志B.断章取义

  C.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D.比附

 40.作者认为,春秋时通行的赋诗,指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