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7314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定义定理计算公式集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S=(a+b)h÷2

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

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

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

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

S

圆柱的表(侧)面积:

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

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

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

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

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

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

体积a:

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C=2(a+b)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

体积s:

面积a:

长b:

宽h: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圆形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

体积h:

高s;底面积r:

底面半径c:

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

体积h:

高s;底面积r:

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小学奥数公式

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的公式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的公式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的公式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盈亏问题的公式(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相遇问题的公式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追及问题的公式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流水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浓度问题的公式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利润及折扣问题的公式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及差几个数的和及倍数几个数的差及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小学奥数很简单,就这30个知识点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及差和及倍数差及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及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

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

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

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

找出总量的差及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

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

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

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

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

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

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

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

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8.周期循环及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

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

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关键问题:

确定循环周期。

闰年:

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平年:

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9.平均数

基本公式:

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及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

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及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及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10.抽屉原理

抽屉原则一:

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例:

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4=4+0+0②4=3+1+0③4=2+2+0④4=2+1+1

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

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抽屉原则二:

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①k=[n/m]+1个物体:

当n不能被m整除时。

②k=n/m个物体:

当n能被m整除时。

理解知识点:

[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例[4.351]=4;[0.321]=0;[2.9999]=2;

关键问题:

构造物体和抽屉。

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

 11.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

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

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

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12.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

首项:

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

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

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

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

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

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

通项公式:

an=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

sn,=(a1+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

n=(an+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

d=(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十进制:

用0~9十个数字表示,逢10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0,百位上的2表示200。

所以234=200+30+4=2102+310+4。

=An10n-1+An-110n-2+An-210n-3+An-310n-4+An-410n-5+An-610n-7+……+A3102+A2101+A1100

注意:

N0=1;N1=N(其中N是任意自然数)

二进制:

用0~1两个数字表示,逢2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2)=An2n-1+An-12n-2+An-22n-3+An-32n-4+An-42n-5+An-62n-7

+……+A322+A221+A120

注意:

An不是0就是1。

十进制化成二进制:

①根据二进制满2进1的特点,用2连续去除这个数,直到商为0,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按自下而上依次写出即可。

②先找出不大于该数的2的n次方,再求它们的差,再找不大于这个差的2的n次方,依此方法一直找到差为0,按照二进制展开式特点即可写出。

14.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m1种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方法……,在第n类方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

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分类方法。

基本特征:

每一种方法都可完成任务。

乘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分成n个步骤进行,做第1步有m1种方法,不管第1步用哪一种方法,第2步总有m2种方法……不管前面n-1步用哪种方法,第n步总有m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

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完成步骤。

  基本特征:

每一步只能完成任务的一部分。

  直线:

一点在直线或空间沿一定方向或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直线特点:

没有端点,没有长度。

  线段:

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这两点叫端点。

  线段特点:

有两个端点,有长度。

  射线:

把直线的一端无限延长。

  射线特点:

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

  ①数线段规律:

总数=1+2+3+…+(点数一1);

  ②数角规律=1+2+3+…+(射线数一1);

  ③数长方形规律:

个数=长的线段数×宽的线段数:

  ④数长方形规律:

个数=1×1+2×2+3×3+…+行数×列数

  15.质数及合数

  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质因数:

如果某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通常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任何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唯一的。

  分解质因数的标准表示形式:

N=,其中a1、a2、a3……an都是合数N的质因数,且a1

  求约数个数的公式:

P=(r1+1)×(r2+1)×(r3+1)×……×(rn+1)

  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6.约数及倍数

约数和倍数:

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的性质:

1、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

3、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4、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最大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乘以m。

  例如:

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

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有:

1、2、3、6;

  那么12和18最大的公约数是:

6,记作(12,18)=6;

  求最大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

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

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

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

12、24、36、48……;

  18的倍数有:

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

36、72、108……;

  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及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

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7.数的整除

  一、基本概念和符号:

  1、整除:

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

  2、常用符号:

整除符号“|”,不能整除符号“”;因为符号“∵”,所以的符号“∴”;

  二、整除判断方法:

  1.能被2、5整除:

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

  2.能被4、25整除:

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

  3.能被8、125整除:

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

  4.能被3、9整除:

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及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6.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及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上的数字和及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

  7.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及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

  三、整除的性质:

  1.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及(a-b)也能被c整除。

  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4.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18.余数及其应用

  基本概念:

对任意自然数a、b、q、r,如果使得a÷b=q……r,且0

  余数的性质:

  ①余数小于除数。

  ②若a、b除以c的余数相同,则c|a-b或c|b-a。

  ③a及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加上b除以c的余数的和除以c的余数。

  ④a及b的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及b除以c的余数的积除以c的余数。

  19.余数、同余及周期

  一、同余的定义:

  ①若两个整数a、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

  ②已知三个整数a、b、m,如果m|a-b,就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m),读作a同余于b模m。

  二、同余的性质:

  ①自身性:

a≡a(modm);

  ②对称性:

若a≡b(modm),则b≡a(modm);

  ③传递性:

若a≡b(modm),b≡c(modm),则a≡c(modm);

  ④和差性:

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a-c≡b-d(modm);

  ⑤相乘性:

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

  ⑥乘方性:

若a≡b(modm),则an≡bn(modm);

  ⑦同倍性:

若a≡b(modm),整数c,则a×c≡b×c(modm×c);

  三、关于乘方的预备知识:

  ①若A=a×b,则MA=Ma×b=(Ma)b

  ②若B=c+d则MB=Mc+d=Mc×Md

  四、被3、9、11除后的余数特征:

  ①一个自然数M,n表示M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n(mod9)或(mod3);

  ②一个自然数M,X表示M的各个奇数位上数字的和,Y表示M的各个偶数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Y-X或M≡11-(X-Y)(mod11);

  五、费尔马小定理:

如果p是质数(素数),a是自然数,且a不能被p整除,则ap-1≡1(modp)。

  20.分数及百分数的应用

  基本概念及性质:

  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的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常用方法:

  ①逆向思维方法:

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

  ②对应思维方法:

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及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转化思维方法:

把一类应用题转化成另一类应用题进行解答。

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

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

  ④假设思维方法:

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

  ⑤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