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9151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牧《过华清宫》

杜甫《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杜甫《登楼》

杜甫《兵车行》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

①言近旨远:

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②言简意丰:

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③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④含蓄蕴藉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⑤此外还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等词语

5、常见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具体解说:

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

平淡首推陶渊明。

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比如《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

语言简练利落。

明白如话:

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雄浑:

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二、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鉴赏诗歌一定要通过阅读标题、作者、诗歌本体以及可能有的注释,先对诗歌有个整体认知,然后再读题目,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诗歌。

具体说来,可分为三步:

1、诵读,根据标题、作者、意象、注释等,整体认知诗歌,体悟情感

例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

②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③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

有心志的抒发,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④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

2、审题要细化。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

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呢,还是只涉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呢。

但是也要注意,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我们看第一题,是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

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要有理有据,必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答题要条理化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

答案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能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

三、解题技巧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问题也可以千变万化,学生即使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在具体的答题中还是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怎样才能在答题中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又没有遗漏呢?

下面我们试着分类列出解题格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步骤三)

  再如:

(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

(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

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

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

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

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问: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特别提示: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三部分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

古典诗歌的内容纷繁复杂,很难完全分类,为了讲解和训练的方便,也为了让学生能对诗歌内容有个大纲式的认识,现大致把古典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和即景感怀诗等七大类。

在训练时,学生可以借助诗歌的内容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但在具体应答时,还应仔细审题,辨清题目是本文第二部分“解题技巧”中的提示规范、全面的答题。

一、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

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鉴赏示例:

见附录1(06年天津卷)

学生训练题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学生训练题2: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⑴“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⑵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⑴借代的修辞手法。

⑵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

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

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

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见附录1(06年安徽卷、湖北卷、江西卷)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上阕前两句用 

的手法,三四句用 

 

句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

下阕借惜春表达了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⑵这是一首送别诗。

“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⑴比喻 

设问或双关 

惜别 

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

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

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三、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见附录1(06年北京卷、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