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845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4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docx

专题06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

专题六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政治: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概况

(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

主要事例有:

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

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2.五四运动

(1)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特点:

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划时代意义: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共产党成立

(1)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影响: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1)兴起: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成就:

北伐战争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结果: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二、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

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

(4)影响: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

2.民族工业的萧条(20世纪20年代)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动荡,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三、文化:

民国前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

1.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尊孔复古。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特点

①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

②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

③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

(5)影响

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促进。

(2)概况: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9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意义: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新三民主义

(1)提出:

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

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③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意义: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4.毛泽东思想萌芽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高考突破】

一、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二、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新气象

(1)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些都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面临着新的领导、新的方式、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前途。

(2)国民的觉醒:

这是五四运动引发的最显著的新气象。

这种席卷全国,囊括各界的群众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国民觉醒的明确表示。

在有的地方,青年学生还到农村做宣传,使一部分农民也加入这觉醒的行列。

(3)社会团体的大量涌现:

五四运动后,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

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学校、工厂、街市,各种行业,都有社会团体的组织。

他们办报刊,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

(4)青年人个性解放的发露:

五四运动大大激发了青年人个性解放的要求。

他们从被动地受教育,变为主动地磨练自己。

他们有的自动走出家庭,摆脱宗族、家族的压力,到学校,到各种团体中去求知识,求训练。

五四时期,中国青年,主要是青年学生表现了前所未有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

(5)移风易俗的新气象:

五四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胡适率先示范,大胆进行婚礼丧礼的改革,各地效尤者,大有人在。

【真题演练】

1.(2019·课标全国Ⅱ,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的群众运动,反映了当时各界团体的爱国热情。

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且“趋于一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群众运动和爱国热情,并未涉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项错误。

2.(2018·课标全国Ⅱ,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A错: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B错: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孙中山不可能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材料也未体现代议制的相关信息。

D错:

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

3.(2020·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

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行的努力是(  )

A.寻求共产国际帮助B.发动护法运动

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D.创立黄埔军校

【答案】C

【解析】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是在旧三民主义的基础上,民族部分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特色,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同时在民权部分强调了民主权利应是所有人共有,不能为少数人所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而民生主义部分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强调耕者有其田,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更加贴近人民群众需要。

4.(2019·课标全国Ⅰ,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1915—1918年,“民主”与“科学”“革命”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到1919—1922年时,“‘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学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题干所述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A项正确。

5.(2019·课标全国Ⅲ,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反对中国的封建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说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这时候的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不可能反对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1916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7.(2015·课标全国Ⅰ,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D

【解析】由题干“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等信息,说明此时地方军阀正在混战,从而判断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

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8.(2014·山东卷,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

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

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的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

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1.一天,鸣凤在走廊上遇见觉慧,便习惯地称呼觉慧为“三少爷”。

2.觉慧和鸣凤正在聊天,大太太周氏派人来找鸣凤……

3.周氏告诉了鸣凤一个不幸的消息。

周氏虽也不忍,但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到花园的湖池边,那是她被迫选定的归宿地。

丙: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4分)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

并说明理由。

(6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8分)

【答案】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

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材料丙。

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相印证。

(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其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

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