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31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docx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 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自主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

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孰不知,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

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

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

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

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悬的历史场面吗?

那就让我们寻找所有的答案吧!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背景简介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战国四大刺客

(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

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

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创(chuāng)     揕(zhèn)  

拊(fǔ) 髓 (suǐ)   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    

亢(kàng) 夏无且(jū)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荆轲受命于太子丹,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送行。

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最终被杀的故事。

2、快速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

行刺的缘起 义士请缨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

行刺的准备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

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

荆轲被斩壮士殒命      

六、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朗读一、二段。

2、重点字词解释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喜欢、高兴。

(2)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

(3)特殊句式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之后”后省略介词“以”。

(4)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

走投无路;今义:

贫穷。

3、指定学生翻译一、二段。

4、内容分析

(1)第一段虽短,但动词极具表现力,试找出它们并分析其作用。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边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在太子丹与荆轲的商议中,两人的言辞分别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小结:

第一、二段是故事的开端部分,交代了行刺的缘起。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3——9段

1、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

函封之                “函”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

其人居远未来          “远”形容词或用作名词,远方。

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

(3)古今异议

樊将军仰天叹息流涕曰  “涕”,古义:

眼泪;今义:

鼻涕。

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古义:

有心意,此处引申为愿意同意;今义:

有“故意”之意。

其人居远未来          “未来”,古义:

没有来;今义:

将来。

终已不顾              “不顾”,古义:

没有回头;今义:

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

袒露一支肩膀;今义:

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②省略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2、内容分析

(1)这一部分是行刺的准备,它包括了哪些内容?

哪些详写,哪些是一笔带过?

包括:

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属于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其他三个情节则是详写。

    

1)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A、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B、在这段对话和描写中,分别展示出了两个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

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2)怒斥太子一段,写出了荆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3)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

表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①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

“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上皆垂泪涕泣”“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1 抓住特点               白衣冠 

 2 突出重点               荆轲 

 3 顾及全面               其他人物 

 4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

白衣冠 世皆垂泪涕泣  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 

第三课时

一、检查第9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10——第17段。

1、指定若干名学生朗读10——17段。

2、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恐惧。

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堂。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环绕。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2)词类活用

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怪。

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箕踞以骂曰                “箕踞”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3)古今异议

持千斤之资币物            “币”古义:

礼品;今义:

货币。

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

宫廷的侍卫;今义:

中医医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

投击;今义:

拿着。

(4)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省略介词)

②倒装句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3、指定若干名学生翻译10——17段。

4、内容分析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       (动作描写  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  (神态) 

(1)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概括本部分的主要情节。

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

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2)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

请大家仔细读书,讨论回答。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三、学习第十八段

分析:

荆轲被斩。

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第四课时

一、综合探究

1、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刻画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

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者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太子丹的仁慈之心可见。

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勇;樊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

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似乎万事俱备了,但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

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

直到“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

这就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荆轲的性格。

人物的神态、表情,慷慨悲壮。

荆轲被断左股,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身“被八创”,“知事不就”。

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使读者仿佛看见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王“还柱而走”的狼狈,以剑击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另外,文章还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与荆轲的虑事周全审慎、沉着冷静作对比,突出荆轲的智勇双全;又如写秦武阳在秦宫前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最后,强暴而色厉内荏的秦王和视死如归的荆轲也构成了对比。

2、人物形象的分析

A、荆轲的形象:

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荆轲的“勇”表现在:

1、顾笑武阳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

2、为己解围

3、倚柱而笑箕踞而骂——目眩良久

荆轲的“智”表现在:

1、私见樊於期

2、荆轲有所待

3、厚遗蒙嘉

4、顾笑武阳

5、为自己解围不畏强秦,不怕牺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B、太子丹形象: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C、秦王:

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

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

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

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

何等刻毒。

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

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

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D、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

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E、秦武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F、高渐离:

是荆轲的朋友。

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

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

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

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

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

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

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3、本文写法上还有哪些可学之处?

①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②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③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强的感人力量。

这是刺秦前故事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

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他用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诺言,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

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的征途。

4、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

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介绍古人对荆轲的评价——

非议:

苏轼:

“始速祸焉”

鲍彪:

“轲不足道”

朱熹: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

司马迁:

“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二、全文总结: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在作文时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荆 轲 刺 秦 王

精彩情节          人物性格(荆轲)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谋远虑、胸有城府         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          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          机智沉着、视死如归         动作、表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