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5541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档格式.docx

  总体看,2003年以来采取的调控措施取得了成效,并正在发挥作用。

在充分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信贷投放增长偏快。

  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率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GDP增长和CPI涨幅在二季度会保持比较高的水平,下半年将有所回落。

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受基期因素的影响,2003年二季度受"

非典"

影响GDP增长仅%,因此,2004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会比较高。

考虑翘尾因素、季节因素,预计同比CPI在4月以后会有所爬升,第三季度开始回落。

二是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有一个传导过程,2003年以来采取的政策措施,其效应会在2004年下半年更明显地显现出来。

  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牢固树立并坚决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预计年初确定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即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在万亿元左右。

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一是适当收紧金融体系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二是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是加强结构调整,防止"

一刀切"

四是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

五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六是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工作,推动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今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但经济运行中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等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外汇流入继续增加,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金融调控任务艰巨。

  一、货币供应量仍在高位运行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高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M1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比上年末高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

一季度累计回笼现金449亿元,同比多回笼277亿元。

  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多增,期限匹配问题值得关注

  一季度,金融机构(含外资,下同)本外币贷款增加9131亿元,同比多增596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51亿元,同比多增247亿元;

外汇贷款增加94亿美元,同比多增42亿美元。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高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个百分点;

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高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个百分点;

外汇贷款余额1402亿美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高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个百分点。

  从贷款投向看,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的主要有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以及基建等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的主要是票据贴现贷款。

一季度,农业贷款增加1203亿元,同比多增352亿元。

其中,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增加1158亿元,同比多增334亿元。

今年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改善、农村信用社体制及邮储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出现存贷两旺的局面,农村信用社在满足春耕资金需要、增加农业投入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受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拉动,金融机构基建贷款等中长期贷款继续多增。

基建贷款增加1700亿元,同比多增337亿元。

其他中长期贷款增加1887亿元,同比多增加36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以来,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3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已达40%,比1997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

与此相反,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定期存款比重不断下降。

期限匹配问题应该给予关注。

  分机构看,人民币新增贷款同比减少的主要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普遍多增。

一季度,农村信用社贷款增加1739亿元,同比多增加514亿元;

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加1602亿元,同比多增加273亿元;

城市商业银行增加450亿元,同比多增189亿元;

政策性银行贷款增加297亿元,同比多增加108亿元;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加3999亿元,同比少增加984亿元。

  分地区看,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共新增贷款约4000亿元,占全部人民币新增贷款的47%;

贷款增长速度前五位的分别是天津、浙江、江苏、宁夏和贵州。

  三、各项存款增加较多,企业存款快速增长

  一季度,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加万亿元,同比多增1087亿元。

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万亿元,同比多增1128亿元;

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加8246亿元,同比多增664亿元;

人民币企业存款增加2003亿元,同比多增284亿元。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

其中,居民储蓄余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企业存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

  四、基础货币净回笼,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

  3月末,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余额为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788亿元。

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比上年同期低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社为%,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股份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为%,比上年同期高个百分点。

  五、市场利率基本平稳

  自2002年2月21日降息后,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利率为%,处于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1年期贷款利率为%;

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

从3月25日起,人民银行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小幅上调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再贷款利率,其中20天以内再贷款利率为%,上调个百分点;

再贴现利率为%,上调个百分点。

一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协议存款(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利率略有上升。

其中61个月期利率集中在%%的区间,比年初提高个百分点,37个月期利率集中在%%的区间,比年初提高个百分点。

  境内外币贷款利率受国际市场利率影响有所下降。

3月份,商业银行1年期大额美元(300万美元以上)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比年初上升个百分点;

1年期美元贷款固定利率加权平均水平为%,浮动利率加权平均水平为%,比年初分别下降和个百分点。

年初,香港同业市场利率一路下行,1月19日,各商业银行同步下调了境内小额港币存款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利率由%下调到%,下降个百分点。

  六、人民币汇率稳定

  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4398亿美元,比去年底增加365亿美元;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

  2004年以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人民银行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对货币信贷总量及结构进行调控,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同时抓紧金融调控制度性建设。

  一、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放出的流动性

  今年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106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

在完成对冲目标的同时,保持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平稳。

一季度共发行28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4352亿元,其中3个月期亿元,6个月期亿元,1年期亿元。

3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亿元。

  一季度债券公开市场操作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元旦至春节,这一时期针对商业银行季节性的支付流动性需求开展防御性操作,以缓解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紧张状况。

在保持央行票据适当发行规模的同时,主要通过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向商业银行融出短期资金。

这一时期债券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273亿元。

第二阶段是春节至3月末,这一时期针对外汇占款持续增长、现金回笼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情况,通过加大发行央行票据力度开展主动性操作,并相应延长央行票据发行期限,吸收市场过多的流动性。

这一时期债券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4083亿元。

  为增加公开市场业务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人民银行还在一季度根据金融机构的市场交易情况、资产规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状况,新增2家证券公司、4家保险公司、2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1家城市商业银行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同时建立了对一级交易商的年度考评调整机制。

  二、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普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

  鉴于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日常性、短期性和灵活性的操作工具,对冲外汇占款持续刚性增长存在局限性,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金融机构将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左右。

目前,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2万多亿元,并持有3万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等资产。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商业银行仍可以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水平并具有平稳增加贷款的能力。

  三、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

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资本充足率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这是依据中国金融体制现状的一项专门制度设计。

  四、建立再贷款浮息制度,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

  为完善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提高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提高再贷款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主要内容是: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贴现)利率加点幅度。

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流动性再贷款)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申请流动性再贷款、办理再贴现统一按加点后的利率执行。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

  2004年一季度,人民银行按月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针对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的情况,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提示,要求商业银行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理念,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贷款进度。

根据国务院精神,人民银行于1月18日下发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

过热"

行业的贷款,建立健全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要产业的信贷风险预警控制制度。

3月23日,人民银行召集各商业银行专门就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要求商业银行建立起依据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和资本金充足状况约束贷款规模的机制。

  在控制信贷资金流向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方面的贷款支持。

一是继续加强企业信贷登记咨询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积极完善促进消费信贷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

二是进一步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担保和审批手续,鼓励银行对符合条件、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加大信贷支持;

三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高度关注禽流感疫情动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政策指示,积极做好重点疫苗生产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和禽流感疫区家禽养殖业恢复生产经营的资金帮扶工作。

  六、支持"

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2004年初,通过地区间调剂,人民银行对粮食主产区增加再贷款40亿元,支持春耕生产。

3月份对农村信用社单独安排增加50亿元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13个粮食主产区资金不足的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

截至3月末,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安排再贷款共计1288亿元,其中90%用于粮食主产区和西部地区。

这些措施改善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和资产状况,使之服务于"

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

3月11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春耕、备耕农资资金供应相关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有效方式,积极支持农民春耕、备耕,不误农时。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央行资金支持方案的实施进展顺利。

2004年年初,人民银行制定并下发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实施与考核指引》,进一步明确了资金支持方案实施与考核的组织、操作程序、考核要求及日程安排。

目前,人民银行已对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政府分别出具了专项票据发行承诺书,共有302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向人民银行提出了首期专项票据发行申请;

已会同银监会完成了对首期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审核工作,有272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基本具备了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条件,首期专项票据按预定的时间如期正式发行。

  七、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发展,加强货币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是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支持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品种创新,开办货币市场基金业务;

二是加强同业拆借市场的信息披露管理,完成了同业拆借市场中57家证券公司2003年度主要财务信息的披露工作,同时在7家财务公司披露2003年度主要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0家财务公司;

三是做好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2004年一季度,人民银行调整了117家商业银行和3家财务公司的同业拆借限额,批准了4家外资银行分行和2家中资银行一级分行成为同业拆借市场成员。

  八、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进一步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主要有:

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调整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核定标准,进一步提高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保留外汇的比例;

加强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控制短期资本流入;

加强金融机构外汇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经营行为;

进一步规范外汇市场秩序、积极培育银行间外汇市场。

  第三部分金融市场分析

  一、货币市场成交额快速增长

  2004年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成交万亿元,同比下降%。

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走势呈明显先爬高后回落态势。

1月份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利率为%,比上年12月份上升个百分点,2月份起持续回落,3月份债券回购利率为%。

一季度,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继续增加,累计成交4337亿元,同比增长%。

本季拆借市场最活跃的品种是7天品种,累计成交3028亿元,占全部拆借成交额的%,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

从同业拆借市场资金融出、融入情况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然是最大的资金净融出部门,净融出比重同比上升较大。

资金净融入方主要是证券及基金公司。

  受春节前金融机构资金需求增大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由2003年12月份的%升至2004年1月份%,上升了个百分点,7天品种的拆借日平均利率最高时达%,为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

节后因资金大量回流和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增加较多,拆借市场利率明显回落。

2月份为%,3月份为%。

  二、债券市场有所调整

  

(一)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利率同比有所上升。

2004年一季度,国债累计发行832亿元,同比下降%,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450亿元,同比下降25%;

记账式国债发行382亿元,同比增长%;

政策金融债累计发行600亿元,同比增长50%;

企业债累计发行55亿元,同比下降%。

  一季度,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发行利率均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

本季发行的3年期和5年期凭证式1期国债利率比去年同期均上升个百分点;

国开行第2期10年期浮动利率债券利率为%,比去年同期同品种利率上升个百分点。

  

(二)债券市场指数有所下降。

2004年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现券成交万亿元,同比增长倍。

交易所国债累计成交6978亿元,同比减少%。

3月末,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指数收盘为点,比2003年末下降点。

今年年初以来,特别是4月份以来,交易所债券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见图1),4月3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指数收盘为点,比上年末下跌个点,下跌幅度为%(同期银行间市场债券总指数跌幅为%)。

  三、票据市场业务在规范中稳步发展

  2004年一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亿元,同比增长%;

累计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万亿元,同比增长%。

3月末,已签发的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

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9727亿元,同比增长%。

  票据业务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票据业务持续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二是票据本身的融资功能被逐步发现,票据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短期直接融资渠道,有助于以市场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票据业务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小金融机构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大;

四是票据业务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加强,跨地区交易明显增加,转贴现的异地交易趋势使各地的转贴现利率趋于一致,基本维持在略高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水平,并随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同向波动。

  发展票据市场应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促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需要相适应,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

把发展具有贸易背景的票据市场作为加强货币市场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加快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票据交易效率。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票据法规制度,整顿票据交易秩序,切实防范票据业务风险,查处票据违规行为。

要实行通报制度、退出交易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扶优限劣,保障票据市场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股票市场交易活跃

  2004年一季度股票市场交易活跃。

当季,沪、深股市累计成交16416亿元,日均成交亿元,同比增长均近倍。

其中A股累计成交16104亿元,同比增长近倍;

日均成交264亿元,同比增长倍。

  一季度沪、深股指在波动中上扬。

上证综指在3月份最高升至1760点,为2002年以来最高;

深证综指最高升至459点,为2002年11月份以来最高。

3月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收盘于1742点和458点,比上年12月末分别上升245点和79点,上涨%和%。

  一季度股票市场A股和H股融资同比增加较多。

A股筹资(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130亿元,同比增长%;

H股发行筹资亿美元,同比增长%。

本季没有可转债,去年同期发行可转债68亿元。

当季股票市场累计融资199亿元,同比下降%。

  一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以贷款、股票(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筹资部分)、国债和企业债这四种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总计为9733亿元(本外币合计),同比增长8%。

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为:

:

2。

  五、保险业资产增长较快,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保险资金上升较多

  今年一季度,保险业保费收入1200亿元,同比增长%,增幅同比低个百分点,主要因为寿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

如果按照标准保费计算,一季度标准保费亿元,同比增加亿元,增幅为%。

一季度趸缴业务大幅减少,续期业务和新单期缴业务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和%。

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降低了保费规模,但为今后的规模增长奠定了基础。

一季度,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225亿元,同比增长27%,比上年同期高个百分点,继续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

  3月末,保险公司的总资产达到998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同比增长%,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其中,银行存款占总资产中比重最大,达到%;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增长较快,比上年末增长%,占比达到%,比上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这主要由于股票市场行情向好,带动基金业绩上升,保险公司从基金投资中受益,增持动力强。

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市场升息预期增强,债券市场行情下跌,国债投资占比比上年末下降个百分点。

  六、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显着增加

  一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显着增加,各币种累计成交折合美元413亿美元,同比多成交118亿美元;

日均成交亿美元,同比增长%。

其中,美元品种成交404亿美元,日均成交亿美元,同比增长%。

  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分析

  一、全球经济复苏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体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

  

(一)2004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开局良好。

进入2004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需求旺盛,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增强,投资活跃,进出口贸易快速反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经济恢复和增长行列。

其中,美国和亚洲主要经济体增长尤其强劲。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4月最新预测,2003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较2002年高出个百分点。

2003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在2002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增长%。

国际市场石油平均价格上涨%,按出口权重计算,粮食、原材料等非能源商品价格上涨%。

  美国经济增长稳固,通货紧缩压力降低。

2004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

未经季节调整的CPI同比增长%;

失业率仍然处于%的较高水平上。

  欧元区经济继续缓慢复苏。

2003年欧元区GDP增长%,2004年一季度同比增长%,消费信心指数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趋势;

一季度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CPI)同比增长%;

但失业率仍保持%高位,部分国家财政状况继续恶化。

  日本经济稳步回升。

2003年日本经济增长%,2004年一季度继续稳步回升,企业开工率上升,设备订单一季度同比增长%。

但通货紧缩的局势没有改变,扣除新鲜食品的同比CPI一直在零左右,失业率保持在5%的水平。

  新兴市场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强劲经济增长势头。

2004年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