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6503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生物与地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定沉积环境内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必然形成独特的沉积特征。

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特征称为相标志。

19.超覆:

由于海进,从空间分布来看新沉积地层的分布范围超过了下伏较老地层的分布范围,这种现象称为超覆。

(书P108)

20.海进(侵)序列:

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21.退覆:

由于海退,在空间展布上新沉积地层的分布范围小于下伏地层的范围,这种现象称为退覆。

22.海退序列:

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23.补偿盆地:

沉积基盘的下降速度等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时,水深不变,岩相不变

24.非补偿盆地:

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

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25.超补偿盆地:

沉积基盘下降慢,物质供应多,水体变浅,表现为海退

26.复理石:

在古代活动深海环境中形成的砂泥质浊积岩

27.地层:

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即指以某种岩石特征或属性区别于相邻岩层的一个岩层,相邻地层之间可以用明显的层面或较难察觉的岩性变化界线分隔开来

28.地层划分:

按照地层的各种属性(如岩性、化石、接触关系类型等)把地层剖面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称为地层的划分

29.地层对比:

将划分好的地层单位与邻近的或远距离内的各个剖面做出比较,论证它们在地层特征和地层位置上是否相当

30.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31.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32.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33.化石层序律: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34.历史构造分析:

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和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

35.板块构造:

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这些板状体(板块)相对于赤道或地极可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水平位移.板块之间通常以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为边界.板块间的离合碰撞及其相关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缘.

36.威尔逊旋回:

板块和大洋的演化旋回。

1胚胎期2初始洋盆期3成熟大洋期4衰退大洋期5残余洋盆期6消亡期

37.F/F事件: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发生的生物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是显生宙以来五大集群灭绝事件之一。

在这次事件中有三分之二的生物灭绝。

38.P/T事件: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二叠纪大灭绝。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39.Pangea超级大陆:

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形成的那一大片陆地。

40.Rodinia超级大陆:

罗迪尼亚(Rodinia)超级大陆出现在大约12亿至7亿5000万年前,是由许多很古老的陆块漂移拼合在一起的。

它的形成过程被称为格林维尔事件

41.笔石页岩相:

表明当时沉积环境闭塞,底层缺氧,底栖生物难以生存,浮游生活的笔石可以大量保存在这种环境中,即笔石死后,沉于海底,不易被破坏而保存下来

42.沉积/地层间断:

沉积作用有中断,但是没有明显的大陆剥蚀作用,常为岩性的截然变化

43.地缝合线:

地壳碰撞结合地带,是板块边界之一

44.蛇绿岩套:

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组合体。

其中的超基性——基性岩往往呈现冷侵入式构造侵位,代表板块碰撞时沿地缝合带挤上来的古洋壳残片。

45.地槽:

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

46.地台:

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

47.地盾:

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底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48.克拉通:

指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是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

包括大陆地盾和地台。

49.南丹型沉积:

以碳酸盐、硅质岩以黑色碳质泥岩为主,含浮游、游泳生物,代表远岸、较深水、宁静、光照不足、少氧的陆表深水盆地环境。

50.象州型沉积:

碳酸盐台地沉积,除底部为陆相至滨海相碎屑岩外,主要由碳酸盐夹碎屑岩组成,含大量底栖生物化石,代表近岸浅水、富氧、水动力条件较强的陆表海环境

51.平行不整合:

因地壳运动的结果,原来的沉积区上升为陆上剥蚀区,于是沉积作用转化为侵蚀作用,这时不但没有新的沉积物继续沉积,原有的沉积物反而被剥蚀,直到该区再次下降为沉积区,接受新的沉积。

如此,两套沉积物(成岩后为地层)之间隔着一个起伏不平的大陆侵蚀面,但两者的产状平行一致,这种关系称为平行不整合

52.角度不整合:

假若沉积盆地中A层沉积以后,沉积区不但上升成为大陆剥蚀面,而且还发生了褶皱运动,使A层遭受褶皱变形。

待此地再次下降接受了新的沉积B层,此时A层与B层之间不但隔着大陆剥蚀面,而且两者之间的岩层产状还呈现截交关系,这种接触关系称为角度不整合

53.雪球地球:

指的是地球表面从两极到赤道全部被结成冰,地球被冰雪覆盖,变成一个大雪球

54.岩石地层单位:

根据可观察到的并具有独特的岩性或岩性组合及其地层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岩石体

55.阜平运动:

太古宙末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地层褶皱变质,伴随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使地层产生强烈而复杂的褶皱,并遭受绿片岩相-角闪石相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局部的混合岩化作用。

扩大了古太古代结晶基底的范围,增加了稳定程度。

其结果导致硅铝质地壳的巨大增长,把分散的古陆核连接起来,构成了大型的原始大陆型(硅铝质)地壳

56.吕梁运动:

吕梁运动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地质事件,对华北地区的岩石圈构造发展意义重大,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从而扩大了硅铝质陆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的厚度,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57.晋宁运动:

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

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

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

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

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58.蓟县运动:

大约800Ma华北地区又一次抬升,并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从而华北地区主体缺乏800-540Ma期间的震旦纪地层,使青白口群与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这次抬升称为蓟县运动

59.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又称老阿尔卑斯阶段)是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

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60.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中晚三叠纪至早侏罗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

二.填空题

1.化石按体积大小分为:

大化石、微体化石、超微化石、分子化石。

2.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括:

生物本身条件、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

3.化石的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4.化石的分类:

界、门、纲、目、科、属、种。

5.蜓类属于原生动物门、珊瑚属于腔肠动物门、菊石属于软体动物门、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笔石属于半索动物门、恐龙属于爬行动物门、鲸鱼属于哺乳动物门、叠层石属于蓝藻植物门。

6.蜓类化石看到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的叫轴切面;

看到初房、隔壁、房室、壳圈数的叫旋切面。

7.四射珊瑚的构造组合类型有:

单带型、双带型、泡沫型、三带型。

8.横板珊瑚的复体类型有:

块状复体、丛状复体、蔓延状复体。

9.分左右壳的为双壳动物,它双瓣壳对等,单瓣壳两侧不对称;

分背腹壳的为腕足动物,它双瓣壳大小不等,单瓣壳两侧对称;

10、双壳动物的耐盐性广;

造礁珊瑚、部分腕足动物的耐盐性窄。

11.菊石化石根据旋卷壳旋卷程度分为四种:

外卷、半外卷、半内卷、内卷。

12.菊石化石的缝合线根据复杂程度,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鹦鹉螺型、无棱菊石型、棱菊石型、齿菊石型、菊石型。

13.三叶虫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分为:

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大尾型。

14.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可分为:

后颊类面线角颊类面线边缘式面线前颊类面线。

15.腕足动物的腕螺分三种类型:

螺顶指向主端的为石燕贝型,螺顶指向背方的为无洞贝型,螺顶指向两侧的为无窗贝型。

16.腕足类的腕螺类型有无窗贝型、无洞贝型和石燕贝型。

17.笔石枝按生长方向分为7类:

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上曲式、上攀式。

18、植物开始登陆的是以原蕨植物为主,地质时代是D1-2;

脊椎动物首次成功登上陆地的是两栖类,但它不能远离水,只能在水边的陆地上生活;

19、最早的原始两栖类是鱼石螈,其地质年代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D3-C1);

爬行类与两栖类的过渡型化石为蜥螈,其地质年代是早二叠世,现归属两栖纲;

鸟纲的过渡型化石国外为始祖鸟、国内为中华龙鸟。

20.泥盆纪也称为鱼类的时代;

石炭-二叠纪也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中生代也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新生代也称为哺乳动物的时代。

21、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在:

营养方式,生活方式,生长方式。

22、植物界在演化进程中经历了三次飞跃: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水生植物→陆生植物;

孢子植物→种子植物。

23.按海拔高度及海水深度的地理分区有:

高山区、平原区、滨海区、浅海区、半深海区、深海区。

26.鲍马序列自下而上包括:

递变(或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和均匀层理。

27.地层的接触关系包括:

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

28.上下地层产状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地层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它系造陆运动所致;

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地层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它系造山运动所致。

29.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称为沉积接触,盖层的底部常含成分为下伏岩石的砾石;

年轻的岩浆岩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称为侵入接触,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于地层的捕虏体。

30.地层划分的依据包括:

岩石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地层结构特征、地层的厚度和体态、地层的接触关系和其他属性。

31.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和方法包括:

岩石地层对比、生物地层对比、构造运动面对比、同位素方法、磁性地层对比、旋回地层对比。

32.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及级别依序分别是群、组、段、层,其中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

33.构造变形或变质作用强烈地区,很难恢复原生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多采用岩群、岩组、岩段来划分。

34.年代地层单位分六级,依序分别是宇、界、系、统、阶、时带;

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依次是:

宙、代、纪、世、期、时。

其中阶是年代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

35.常用的生物带有:

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间隔带、哑带。

36.主要的层型类型包括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

37、用来确定国际系、统和阶之间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称为金钉子。

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27c层之底已已确立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的层型剖面和点;

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是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的辅助层型剖面。

38、根据基底下降幅度、海水深度与沉积厚度关系,将盆地分为:

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和超补偿盆地。

39、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方法有:

沉积物组分和沉积组合(或沉积建造)分析、沉积物厚度分析、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和构造运动面分析。

40、板块边界通常包括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

其中离散型为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俯冲会聚型为海沟,碰撞会聚型为褶皱带,平错型为转换断层。

41、按照威尔逊旋回,大洋的演化阶段有胚胎期,代表为东非裂谷;

初始洋盆期,代表为红海;

成熟大洋期,代表为大西洋;

衰退大洋期,代表为太平洋;

残余洋盆期,代表为地中海;

消亡期,代表为喜马拉雅山脉。

42、板块构造与槽台学说具有互补关系,其中地台对应于板块的陆壳部分,冒地槽对应于被动大陆边缘,优地槽对应于活动大陆边缘,地槽旋回对应于Wilson旋回。

43、华北板块的形成史:

太古宙为陆核的形成期;

古元古代为原地台的形成期;

中新元古代为似盖层和盖层的形成期。

44、华北板块形成于Pt1末的吕梁运动(18亿年);

扬子板块形成于Pt3的晋宁运动(8-10亿年)。

45、泛大陆在二叠纪末期形成,又在三叠纪开始分裂。

46、志留纪分四世,石炭纪分二世,二叠系分三统,白垩系分二统。

47、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于早古生代末(时间)的加里东运动,拼合后形成更大规模的华南板块。

48、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裸子植物的时代和菊石的时代。

鱼类繁盛于

泥盆纪,两栖类繁盛于石炭、二叠纪。

49、生物相包括底栖相、浮游相、礁相。

50、东吴运动发生于中晚二叠世之间,其主要表现有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

和华夏古陆上升。

51、中国东部古地理面貌中生代以前主要为南北分异;

中生代以后则转为东西分异。

三.简答和论述

1.简述造礁珊瑚的形成条件

a)水深在20m左右最适宜;

b)温度18-30℃,最适宜温度20-25℃;

c)盐度34-37‰;

d)水体清澈。

e)现今赤道南北纬30度范围内(28度更佳)光照强,海水流通,珊瑚礁发育。

2.简述遗迹化石概念及其意义

概念:

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生活活动时在底质表面或其内部所留下的痕迹或衣物所形成的化石。

意义:

1)重建古环境

2)重建古群落

3)解码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4)地层对比

3.简述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

指生物周围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总和。

其中,生物因素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寄生、共生及食物链;

食物链系指一定环境范围内,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非生物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如温度、深度、光线、底质、气体、盐度等。

4.简述三叶虫纲的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

寒武纪至二叠纪(∈P);

寒武纪,占统治地位,最繁盛期;

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地位;

志留纪至二叠纪,急剧衰退,只留少数类别;

二叠纪末绝灭。

5.简述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

腕足动物化石始现于早寒武世,在古生代经历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三个大繁盛时期。

在二叠纪后期急剧衰退,二叠纪末许多重要类别绝灭,从二叠纪延续到三叠纪的种属较少。

进入中生代,虽然还有一些类别数目较多,但已明显进入衰退期。

至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已接近现代。

6.简述笔石纲地史分布

始现于中寒武世

寒武纪:

以树形笔石类为主

奥陶纪:

正笔石类极盛

志留纪开始衰退

早泥盆世末:

正笔石类绝灭

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7.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矛盾的一体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环境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作用于生物

(1)环境的制约性——环境从根本上决定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

(2)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可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调整、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潜力,某种程度上还能改造环境。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

(4)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但也不是无限的

8.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形成过程:

保存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从遗体埋藏开始,经历一系列变化成为化石的作用,称为化石化作用。

化石化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充填作用

充填作用指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孔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二)交替作用

生物遗体被埋藏后,原来生物的硬体部分,由于地下水的作用逐渐被溶解,而同时又由水中外来矿物质逐渐补充代替的过程称为交替作用。

(三)升馏作用

生物遗体被埋藏后,其中的易挥发成分(氢、氧、氮)经蒸腾作用而逃逸,留下较稳定的炭质薄膜。

保存条件:

1.生物本身条件:

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如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

因为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较强。

2.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

物理:

在高能的水动力环境下,生物遗体容易磨损。

化学:

PH值小于7.8时,碳酸钙组成的硬体容易遭溶解。

氧化条件下有机质易腐烂,在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下来。

生物:

此外,还会受到生活着的动物吞食、细菌腐蚀等因素的影响。

3.时间因素:

a)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及时埋藏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b)石化作用时间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4.埋藏条件:

a)圈闭比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可以完好的保存生物的软件部分,如松脂(琥珀)、冰川冻土等

b)具孔隙的沉积物的古生物尸体比较容易被破坏

5.成岩作用的条件:

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在碎屑岩中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而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的细微结构遭受破坏。

9.试述双壳类与腕足类壳体构造的异同点

腕足动物

双壳动物

单瓣壳:

两侧对称

两侧不对称

两瓣壳:

大小不等

大小相等

壳定向:

分背腹

分左右

对称面:

垂直两壳结合面

位于两壳结合面

固着构造:

肉茎孔

足丝凹缺

齿和窝:

分别在不同壳上

在同一壳上间列

10.简述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1)非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包括温度、水深(海拔)光线、盐度、底质及其他因素如含氧量、有害气体、水体流动性和海拔等,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比如:

随着水深加大,则压力和盐分也增加,而温度、含氧量和光线均下降;

2)生物因素,指共同生活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

共生、共栖、寄生和食物链等。

11.写出各门类古生物化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门类

四射珊瑚

腕足

菊石

三叶虫

正笔石

生态

浅海

底栖

海生

游泳

海生,底栖为主、少数半游泳和浮游

浮游

地史分布

C-P

石炭-二叠

O2-P

奥陶-二叠

€-Rec

寒武-现代

D-K

泥盆-白垩

€-P

寒武-二叠

O1-D1

奥陶-泥盆

(1)、䗴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生态:

浅海底栖生活与100m左右的热带亚热带平静的前海环境

地史分布:

始现:

C13;

极盛:

P1;

衰退:

P;

绝灭:

P末

(2)、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珊瑚动物全部为海生,一般生活于180m深度以内温暖正常浅海里,少数可生活在深海低温环境。

地史分布:

四射珊瑚奥陶纪之前产生,二叠纪末绝灭

横板珊瑚最早出现在晚寒武纪;

中奥陶纪明显增加;

志留纪和泥盆纪最为繁盛;

二叠纪末大灭绝;

少数残存到三叠纪和古近纪

(3)、腹足纲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腹足类是一类对各种环境都能适应的类型,海洋、淡水及陆地都可见到腹足类动物,随环境的不同,壳形、壳面装饰等变化很大。

分布时代:

寒武纪至现代,但以新生代为主。

(4)、双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

生活环境:

生活领域广,赤道至两极均有,潮间带至5800m深的海底,由咸化海到淡水湖都有分布,但以海生为主。

始现于∈;

O为辐射分化期;

S-D进一步分化新类别、并出现淡水类型;

Mz迅速发展,取代了腕足类;

Rec.达全盛

(5)、头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

现代鹦鹉螺(只有一个属Nautilus)生活于浅海区,也可达较深的海区,营游泳或底栖爬行生活。

始现于晚寒武世,早古生代全为鹦鹉螺类(奥陶纪),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菊石较为繁盛,尤其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白垩纪末菊石绝灭,新生代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

(6)、三叶虫纲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三叶虫的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