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00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如:

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

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

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

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

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略)

23卡罗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世上只有妈妈好》和《爱的奉献》两首音乐,做好幻灯课件。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爱的教育》有关资料并阅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师引导,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爱,可是有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他的母亲却因病去世了。

他的名叫——卡罗纳,板书,齐读。

  2、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通读课文,划出生字和词语;卡罗纳失去了母亲,心情是怎样的,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用横线划;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用波浪线划。

  3、读后交流,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4、大家看,卡罗纳虽然失去了母爱,可是,他又得到了什么?

    交流,板书 老师的爱

          同学的爱

          长辈的爱

  5、这些爱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交流,板书 语言动作神情

    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6、同学交流,口头填表。

  7、是啊,卡罗纳失去母亲,多么不幸啊,可是,他又是幸运的,有那么好的师长,那么多的好同学爱着他,关心着他。

  8、让我们在《爱的奉献》这一旋律下,有感情地朗读本文,注意生字读音及多音字“(号)啕大哭”。

  9、大家读得可真好!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会怎么做呢?

相信大家读了这一课,都得到了深刻教育,也会明白在遇到伤心失望的人的时候,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们该怎么做。

  10、投影出示:

    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说说你课前收集和阅读的情况,课外继续读完,谈谈感想。

  11、作业

    摘录好词好句;

    在自己的电脑上写下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23、卡罗纳

                 语言   动作   神情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  得到  同学的爱(我)

                          长辈的爱

24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共分13自然段,可分为3大段。

   第一段,保罗以为小男孩自己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

   第二段,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坐车炫耀自己,又错了。

   第三段,写保罗与小男孩兄弟俩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并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道理。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设计思路】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探究文本内容。

   第一课时重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段落结构,弄清文章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围绕“(谁)把(什么)给予(谁)?

”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保罗开始以为能得到一辆新车是十分快乐的事,后来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

从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心助人,还带动别人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道理。

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4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

“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

“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圣诞节轿车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再读课文

     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

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

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根据以上提示,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

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出示:

课文中讲了把给予

    请大家再读课文,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二、交流、讨论以上问题

    老师把握好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

   3、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三、再读课文。

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读这句话,想什么意思。

    请你说说小男孩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

给予

    保罗听了这句话为什么很吃惊?

    读文中内容,知道保罗开始以为是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可现在知道了他并不是想要一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而是想要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所以十分惊讶。

理解“不由自主”

    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2、在乘车出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从小男孩的哪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想把欢乐给予他的小弟弟。

    “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

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

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

”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1)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要把快乐给予弟弟

  

(2)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

    认为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

他是坐新车回家的。

  (3)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他不是想要在邻居面前炫耀,而是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

  (4)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现在会怎么做呢?

    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罗动作的词。

    下了车抱进了

  (5)“接下去他们去了哪?

”请大家发挥想象。

    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小弟弟小男孩保罗

    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得到了一辆新车,遇到了一个小男孩。

你认为什么更使他高兴?

为什么?

    因为他遇到了小男孩,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三、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谁的话让你感动了。

(小男孩)

    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

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四、交流。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

学习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

(方法同上)

3、师小结:

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

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课前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如:

(情景1):

下午放学回家,我发现钥匙忘记带出来,只好坐在家门口等,可爸爸、妈妈今天偏偏迟迟不回家。

这时,邻居的阿姨回来……

(情景2):

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抖,焦急地望着天。

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

(情景3):

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只有莉莉坐在位子上,趴在书桌上,闷闷不乐。

原来这次语文单元测试,她考得极不理想,正难过呢!

(情景4):

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踢足球,兴高采烈走在路上,住同一条街的张婆婆双手提着菜呀、肉、鱼,远远走来,走一步,歇一步,十分艰难……

2、四人小组合作:

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派代表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4、小结:

平时我们肯定碰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现在我们进入“心灵沟通室”,也来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心灵沟通,感受真情

课件出示:

“心灵沟通室”字样,播放轻音乐。

1、四人小组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2、分角色模拟对话,其他两个当听众进行评议。

3、在同学老师中自由选择交谈对象,向他(她)表示感谢或安慰,倾诉情感。

4、指名表演对话情景。

小结: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

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讲评

指导看图写文

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图上画着谁和谁?

她们在干什么?

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

(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

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

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

想想这反映了什么?

(苗汉亲如一家)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

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

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

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激地说:

“孩子,谢谢你,谢谢你!

”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片段2):

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

这时,老奶奶扶着墙壁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望着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湿润了。

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她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姑娘油亮的秀发,又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姑娘白嫩、红润的脸蛋。

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

老奶奶一个劲地说:

“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

谢谢你,谢谢你!

”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这两段话的赏评重在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

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

a.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

b.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

c.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

范文引路,学习表达

1、提供片段供学生赏评,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

如:

(片段):

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

我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

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

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

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抒发,对比衬托……

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习作讲评

我是小小鉴赏家

教师推荐几个写得较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

我是啄木鸟医生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病例。

2、引导诊断“病因”,并进行修改。

a.图意是否抓得准;

b.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c、小女孩Jb理活动与她的所作所为是否相吻合;

d.在语文文字的表述上是否恰当。

3、个人自诊或互诊:

学生自己评析、修改自己的作文,或找要好的同学交换互评、互改。

(也可提供表格引导评改)

妙语连珠

妙手回春

最满意的片段

(最妙的细节描写)

(最羌的情感抒发)

自我欣赏

最不满意的句段

(最不具体的描写)

(不通顺的句子)

(最平淡的情感表达)

修改后

理由

修改誊写,习作展览

将修改誊写后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中。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善于使用工具书;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a、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你也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验,或还有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请你回忆一下,举个例子与同学交流交流。

b.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

c、班级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