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744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

高二语文

总分:

150分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

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

此离经也,此背训也”。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传注再变而为时文,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盖道非一家之私。

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

“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黄宗羲倡导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

“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

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

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

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

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

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黄宗羲还建议在世风民俗的建设上,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和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跳出名利、弘扬文化的地方,在学校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应该给真理让路。

B.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用“经、训”束缚士人的思想,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

C.黄宗羲认为“养士”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安邦治天下的栋梁之才,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

D.黄宗羲认为负责教育的地方官员在推动风俗、推进文明进步方面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若地方风气不良,应问责失职的学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大量采取了引证的方法,突出了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显得很严谨而有力度。

B.文章观点鲜明,前三段以“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C.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摈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

D.作者认为,黄宗羲以革新为前提,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学校建设在强国利民方面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学习教育的文句与本文观点相左的一项是(3分)(     )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共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1页(共10页)

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

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摘编自XX文库)

材料二: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

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

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

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

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平均年龄为29.3.也就是说平均“80后”。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人口流动迁移规模(包括落户城镇的人口)仍将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波动性增强;人口流动整体趋于稳定化、家庭化,定居意愿普遍增加;新生代和40岁以上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需求日趋复杂。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上指出,人口流动的特点首先是青壮年独立的流出来,然后接着是夫妻俩流出来,然后是赶紧把孩子接过来,再往后就是整个家要搬进来,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规律。

我们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到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动老人的数量就是在不断地增加,这是大的趋势。

除此之外,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也让社会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缺失和心理健康的问题。

(摘编自网易健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说明了我国流动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动趋向机器产生的社会原因。

B.材料二说明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我国流动人口在数量上的发展趋势。

C.材料三说明新生代流动人口主流为“80后”,他们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

D.材料四说明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及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是指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其原因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

B.从材料二看出,从2008年至2013年,我国不论是农民工总量和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总量,都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

C.我国流动人口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其主要特点是青壮年先流出来,夫妻俩流出次之,然后是把孩子、老人都搬出来。

D.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制度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系日趋复杂。

6.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为我们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共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信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

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

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

我们有我们的世界。

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

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

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

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

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

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3页(共10页)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4页(共10页)

,在一家老房子里。

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

还说得过去。

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

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

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

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

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

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

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

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

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

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

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

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

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

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

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

中埋伏了是不是?

对。

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

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

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

“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

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

‘你们也是中国人吗?

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

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

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

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

’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

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

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

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

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

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

”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8.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在性格和情怀上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分)

9.作者在记叙中插入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共4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见素,字会微,京兆万年人。

见素学科登第。

景龙中,解褐相王府参军,历卫佐、河南府仓曹。

丁父忧,服阕,起为大理寺丞,袭爵彭城郡公。

坐事出为坊州司马。

入为库部员外郎,加朝散大夫,历右司兵部二员外,左司兵部二郎中,迁谏议大夫。

天宝五年,充江西、山南、黔中、岭南等黜陟使,观省风俗,弹纠长吏,所至肃然。

见素仁恕长者,意不忤物,及典选累年,铨叙平允,人士称之。

天宝十三年,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代陈希烈。

见素既为国忠引用,心德之。

时禄山与国忠争宠,两相猜嫌,见素亦无所是非,署字而已,遂至凶胡犯顺,不措一言。

十五年六月,哥舒翰兵败桃林,潼关不守。

是月,玄宗苍黄出幸,莫知所诣。

见素与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遇上于延秋门,便扈从之成阳。

翌日,次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

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

是日,玄礼等禁军围行宫,尽诛杨氏。

见素遁走,为乱兵所伤,众呼曰:

“勿伤韦相!

”识者救之,获免。

魏方进为乱兵所杀。

是日,朝士独见素一人。

是夜宿马嵬,上命见素子京兆府司录参军谔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

凌晨将发,六军将士日:

“国忠反叛,不可更往蜀川,请之河、陇。

”或言灵武、太原,或云还京,议者不一。

上意在剑南,虑违士心,无所言。

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今兵马数少恐非万全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询于众众以为然。

七月,至巴西郡,是月,皇太子即位于灵武。

寻命见素宣传诏命,便行册礼。

见素以奉上皇幸蜀功,加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三百户。

上元中,以足疾上表请致仕,许之。

宝应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丧事官给。

(节选《旧唐书·卷一百八·列传五十八》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5页(共10页)

一项是(3分)(   )

A.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今兵马数少/恐非万全/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询于众/众以为然/

B.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今兵马数少/恐非万全/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询于众/众以为然/

C.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今兵马数少/恐非万全/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询于众/众以为然/

D.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今兵马数少/恐非万全/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询于众/众以为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

古代常用穿着代指出身,如用“布衣”代指平民,以“青衣”代指高级官员。

B.服阕,守丧期满除服。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

C.册礼,册立、册封的礼仪。

封建王朝皇帝的封禅、即位,实行册礼;后来唐封拜后妃王公及赠官,皆行册礼。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韦见素选拔官吏公正,纠正吏治,颇有威望,担任江两、山南、黔中、岭南等道黜陟使,巡察各地,检查各级地方官员政绩优劣,惩办贪官污吏。

B.韦见素为感杨国忠的举荐之恩,有意附会,但他也深知安禄山与杨国忠的争斗,所以韦见素也不管是非,以致使凶险的胡人反叛,不置一言。

C.韦见素深得民心,哥舒翰兵败潼关,玄宗仓惶出逃,护从禁兵发动兵谏,杀死杨国忠,韦见素被认识他的相救,没有被军兵刺伤。

D.韦见素因保护玄宗入蜀有功,受到加官进爵。

后患脚病上表请求退休,朝廷答应了他。

死后追赠司空,谥号忠贞,由官府办理丧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素仁恕长者,意不忤物,及典选累年,铨叙平允,人士称之。

(2)翌日,次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共2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

弯曲的树。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 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 “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 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15. 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共1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2)《氓》中以神态动作来表现女子期盼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见之则“ ____________ ”,未见则“  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8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

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的变化。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

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

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7页(共10页)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B.翻天覆地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C.前所未有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D.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20.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5分)

第四届“挑战杯”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2018年10月5日至7日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

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

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1)将   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

(2)将   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

(3)将   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

(4)将   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

(5)将   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

21.下面是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6分)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9页(共10页)

四、写作(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