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2251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docx

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 

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

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

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

通过。

《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

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无论对一个生命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整体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出发,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也不断发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通知。

网络游戏使学生迷失自我,跳楼殒命;

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不堪外界压力,青少年对父母亲人屠刀相向;

羡慕物质浮华,崇拜丑陋低俗,是非观念、美丑意识混乱颠倒·

·

这一系列现象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从反面提醒我们:

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那么在这项重要的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这是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一、语文的人文性。

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

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二、语言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

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

三、语文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直白的,它把丰富的思想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溶化于一篇篇优美形象的文章里。

丰富的思想结合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又能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上小学语文的三个学科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分担更多的任务,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担当起极其重要的角色。

可以这样说,一本本语文教材,就是蕴含着丰富思想教育材料的宝库。

然而,现在教学中却存有两个误区,影响了对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误区之一,忽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滥、过于直白,对文章内容不做深入理解,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流于空洞说教,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然不会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

误区之二,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忽视学生追求人格升华,人性完美的内心渴求,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

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教学进行得支离破碎。

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文如其人,很难想象一个道德感、责任感淡薄的人,一个人性残缺的人,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会怎样写出感人的篇章。

产生这两种误区的根源,在于教学中没有把语文看成是语言文字与思想精神的有机结合体,而是把两者机械地、野蛮地割裂开,致使文道分离。

那么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具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

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教研活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五结合”。

一、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

欣赏文章时,应该有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

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灵车那一段,引导学生:

“焦急”是什么意思?

“耐心”什么意思?

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

为什么?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逐渐体会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感染。

《草船借箭》讲读结束后,我提出:

题目中的“借”字,可否换成“骗”?

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辩论明白“借”本身暗含“还”的意思,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人物有美、丑不同。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

《梅花魂》讲述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其中他送“我”墨梅图时说的一段话是文章重点。

在朗读前,先播放《我的中国心》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

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

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识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

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

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

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我在初步感知时让学生注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并划下来,为整篇文章的学习定下了感情基调。

然后在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给“我”的感受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台湾教师的爱国之情,最后再结合“这里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介绍日本以前对台湾的奴化教育。

使学生明白了台湾教师产生这种强烈感情的根源。

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热爱祖国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

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

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占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一次看图写话训练,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我预先想的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可有一位学生说“哥哥在种树”,我刚想否定他的答案,说出自己的标准答案。

可看看画面感觉这样说也不能算错。

我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思维,就肯定了他的答案。

然后鼓励学生还可以怎样叙述图意。

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小树长高了”,有的说“小树长大了”,还有的说“我和小树一起长”。

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

还有一次在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进”“出”“开”“关”时,在学生基本读懂字意之后,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走。

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又受到了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教育。

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全家宠爱集于一身。

长于温家暖房,少经风吹雨打,又大多比较自私,依赖性强,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相处。

教学中我结合这种情况,增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结合学生实际,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内容,并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渗透德育教育的侧重点;

二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自觉用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德育落实到实处。

教学《杨桃》一课,我让每个学生都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杨桃,引导他们弄清这个角度看清杨桃的形状与一般的情况下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画画实事求是的态度。

然后我举例启发学生思维。

对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的例子,让学生对此表明态度,说明怎样才是实事求是。

接着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在听说与习作训练中,我更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有物可言,有话可写:

(1)抓住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训练,比如三峡大坝截流、神州飞船遨游、北京奥运会筹办等;

(2)抓住生活中随机发生在的事情,教会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大”题目。

前一段,市区铺设天然气管道,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

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

学生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而对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小公与大公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认识;

(3)就地取材,进行训练。

我们聊城风景优美,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家乡美景和变化,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抓住范筑先、孔繁森、白云和徐本禹的优秀人物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展望美好未来进行远大理想教育。

这样进行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以使学生在训练中进行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五、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文教学改革相结合。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畸形变异,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演,学生不是主体而成了学习的“奴隶”,以致陷于费时低效的窘况,渗透德育多流于空泛,成了一句空话。

如今,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努力探索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胆改革,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知识,主动接受教育。

在教授《桂林山水》时,我在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简笔画画画想象中的桂林山水。

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动手,尽管画得不是多么逼真形象,但可以看出他们都想画出祖国山河的美丽,表达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丰碑》课时,我在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说冻死的军需处长就是一座“丰碑”,在被他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之后,引导学生为军需处长写碑文,从而加深对其高尚情操的认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

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

这就是说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

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

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现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

“我”担心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

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

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

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

“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

提问:

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二、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

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以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三、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我在教授《朱德的扁担》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1)去挑粮食是一件怎样的事情?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从“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了什么?

(4)同志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

(5)朱德同志又是怎么做的?

(6)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同学可以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人人平等,部队里随处可见战友情。

不要教师刻意的去空洞地说教。

高层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一部好的连续剧最关键就是在“悬念”的设置上,这样才能升华主题、延伸剧情,使观众浮想翩翩、意犹未尽!

我想教学也应如此。

如《白杨》一文中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结尾: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油然而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

法国文学家罗曼·

罗兰说过:

“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

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

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