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4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docx

部编版《9古诗三首》教案附同步练习和阅读

《9.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

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

(指名并板书: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

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宋临川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

生字)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元日:

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

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

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

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

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

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

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课件出示)

A:

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

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

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

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课件出示)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

如:

为什么贴春联?

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

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

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

(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

“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

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

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

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课件出示:

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

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

(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

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

(课件出示)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jiǔmù

魂酒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

雨纷纷、欲断魂。

(课件出示)

雨纷纷:

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

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

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

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

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

雨纷纷、欲断魂。

(课件出示)

借问:

请问。

遥指:

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

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课件出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板书: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

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欲魂酒借何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

“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

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

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课件出示)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

(课件出示)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dúyìjiāxiōnɡbèi

独异佳兄倍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独在异乡为客

独:

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

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

每当。

逢:

遇到。

倍:

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

(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课件出示:

图文)

茱萸(zhūyú):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

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

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

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

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

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

请你来背一背(生:

李白的“静夜思”)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兄独异佳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

独一蚀异一导佳一挂只一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

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三首古诗词,《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由于在低段学生都有接触过了,因此学生朗读都比较轻松,难点在于理解诗人的感情。

本课我是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教学,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反复吟诵诗词。

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

《元日》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诵的诗歌,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对联,例如:

“又是一年春早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可以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当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联系联春的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气氛。

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人们的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许许多多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因此,在学习“炮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

谁来说说他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副怎样的情景?

学生们畅所欲言。

生动的生活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欢乐,并很好地理解诗词,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学生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在教《清明》这首诗,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

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

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

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

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

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

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总是有些遗憾,比如:

播放视频时,出了一点儿小故障,比预料的效果差了点儿。

已学的电脑知识还解决不了这个小故障,真是悔恨自己知识还是少啊,应该多学一些。

再如:

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

再如:

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注释、插图、生活实际理解词意、诗意,并与同桌交流诗句意思。

我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纠错中不断完善诗意,在句句相连中,真的实现了将诗句变成了短文,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这时再引导学生诵读古诗,画面已不知不觉展现于眼前,当想象当时王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时,学生好像已穿越到了当时的场面,将王维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再次拓展时,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就印记在学生的思想深处。

有学生竟然说每次过节想到在广东打工的妈妈,他就吟诵这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从这首诗开放的教学过程,从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让我对高效课堂的践行有了信心,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自己做好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会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古诗虽难,但孩子们在方法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将难变易,这不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吗?

 

《9.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标出)

苏(shūsū)借(jèijiè)换(huànhàn)酒(juǐjiǔ)

2.默写古诗《元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写了怎样的情景?

参考答案

1.苏(sū√)借(jiè√)换(huàn√)酒(jiǔ√)

2.默写《元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

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第二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把汉字和相关读音连起来。

jièjiǔmùyùhún

欲魂借酒牧

2.比一比,再组词。

欲()借()酒()牧()

故()猎()洒()牡()

3.用自己的话写出《清明》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yùhúnjièjiǔmù

欲魂借酒牧

2.比一比,再组词。

欲(欲望)借(借书)酒(喝酒)牧(放牧)

故(故事)猎(猎人)洒(洒水)牡(牡丹)

3.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第三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字词

túsūhuànjiùfújièyònɡyùqiú

()()()()

jiǔjiāmùtónɡdúzìjiājié

()()()()

2.《元日》的作者是朝的诗人,他是之一。

《清明》的作者是朝的诗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朝的诗人。

3.根据诗意,写诗句。

(1)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túsūhuànjiùfújièyònɡyùqiú

屠苏换旧符借用欲求

jiǔjiāmùtónɡdúzìjiājié

酒家牧童独自佳节

1.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唐杜牧唐王维

3.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

 

类文阅读-9古诗三首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秋夕:

秋天的夜晚。

银烛:

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画屏:

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

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

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

露天的石阶。

牛织女星:

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

1.先选择后填空。

这首诗描写的是()节的场景,你是从诗中的词语看出来的。

A.清明B.中秋C.七夕D.元宵

2.诗中的()字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

A.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