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453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继续开展创建区民主法治村活动。

4、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达到省生态示范村标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继续开展创建省生态示范村活动。

5、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组织要达到“五好”党支部(总支)标准。

以开展“十百千万”工程、“固本强基”工程和“三级联创”活动为契机,开展创建先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

(二)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使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五通”。

1、通水泥路:

未通水泥路的村,要抓紧实现通水泥路。

已通水泥路的村,要加强道路的维护和管理。

2、通公交车:

在村委会通公交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通公交车范围,村委会或人流聚集地有公交站亭,提高服务水平,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3、通自来水:

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要优先安排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

已使用自来水的村,要提高卫生标准。

4、通有线电视:

加快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步伐,确保村村通有线电视。

5、通光纤:

在村委会通光纤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延伸,确保村村通光纤。

(三)推进农村环境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五化”。

1、布局优化:

符合全区村庄布局规划,已编制村委会总体规划(含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和自然村修建性规划并按规划实施。

2、村道硬底化:

村道、巷道实现硬底化。

3、路灯亮化:

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

4、环境净化:

一是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二是推行农村改厕、人畜分居和粪便无害化处理。

三是建设下水道和完善、畅通给排水系统。

四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四害”密度达标。

五是村内工业污染源排放和管理符合环保要求,无因污染造成的集体上访。

六是做到河涌净化,无垃圾及漂浮物。

5、村容美化:

农户住宅美观、实用、整齐,无危房、乱搭建违章建筑,设置有规范标准的村名、路名、地名牌。

(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五有”。

1、有文化室,并经常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

2、有卫生服务站(3000人以上的村(居)委会)。

3、有体育运动场所,并经常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4、有村内绿化公园,管理完善。

5、有村务公开栏,按时按要求公开。

三、需要投入资金的建设项目和工程投资。

每一条村的建设内容具体是(详见三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某市三水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标准>

的通知》(三委农[2007]6号)):

1、编制规划:

在测量的基础上,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所在村委会总体规划(含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和自然村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规划局三水分局审批后实施建设。

工程投资:

规划编制费为3000元/公顷,按照三水区自然村平均10公顷的规模,规划费平均为3万元/村

2、村道及照明工程:

入村道路按路基7m,混凝土路面宽度3.5m以上,厚度20cm的标准进行测量、设计、施工。

村内道路硬底化率达90%以上。

村前道路、主要村道、巷道安装有路灯,并且使用良好,灯光明亮。

入村道路及村内道路212430平米,道路工程直接费:

3244万元,平均投资6.53万元/村

3、排污暗渠工程:

下水道硬底化、暗渠化,完善、畅通,无污水溢流,并建有规范的沉沙井。

管道总长310030m。

排污管(渠)总长310030m,工程直接费4352万元:

平均8.76万元/村。

4、无害化厕所工程:

常住人口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以上,公厕符合要求;

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80%。

共410座。

工程直接费1230万元:

,平均2.47万元/村

5、文化室工程:

建设独立建筑物,面积30平方米以上,藏书按常住人口人均3册以上。

总建筑面积13730米2;

工程直接费2196万元:

平均4.42万元/村

6、体育运动场所工程:

标准球场,室外场地硬底化;

乒乓球有4张以上标准乒乓球桌,室外场地硬底化。

共建设54座体育运动场所,工程直接费378万元:

平均0.76万元/村

7、绿化公园工程:

常住人口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5平方米,总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公园绿地面积36500米2;

工程直接费730万元:

平均1.47万元/村

8、环境治理工程:

有垃圾集中收集、运输等设施,无暴露垃圾;

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清运;

共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站482座,工程直接费531万元:

平均1.07万元/村。

新农村建设工程总投资概算为1.9548亿元。

1概述

1.1编制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粤发〔2006〕4号);

《中共某市三水区委某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村容整洁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三委发〔2007〕1号);

《三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三水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水区城镇与交通建设规划》

《三水区农业产业与农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三水区信息化规划》

《三水区环保规划》

《三水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水区“十一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1.2编制原则

根据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和三水区总体规划,全面论述三水区新农村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三水区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标准进行多方案比选,对建设规模、建设进度、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论证。

建成后的自然村,达到三水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达标村以上标准(详见《关于印发<

的通知》(三委农[2007]6号))86项指标)

按现行的国家、地方规定和标准进行投资估算。

1.3编制范围和编制主要内容

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包括:

对制订规划、村道建设、排污暗渠建设、无害化厕所建设、文化室建设、体育运动场所建设、绿化公园建设、路灯建设、环境治理。

1.4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和标准

为保证工程设计质量,在设计中遵守以下国家规范和标准:

《广东省卫生村标准》

《广东省生态示范村标准》

《某市文明村标准》

《三水区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

《三水区农村“五好”党总支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1996)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GBJ16-87)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GB50057-94)

《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9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城市概况

2.1三水区自然概况

●气象

三水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全区气候温和,季节交替不甚分明,年平均气温21.9º

C,极端最高气温39.1º

C,极端最低气温-0.7º

C,昼夜长短差异不大,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21.7小时,无霜期354天,极适宜作物生长;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82.8毫米,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以上;

气候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80%。

常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其中九月至次年三月盛行偏北风,四月至八月多为偏南风,平均风速2.4米/秒。

影响三水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

寒潮、低温阴雨、雷雨大风、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及干旱等。

●水资源

三水区拥有西江、北江、漫水河、芦苞涌、西南涌、大塘涌、刘寨涌、乐平涌、左岸涌、樵北涌等大小河涌10余条,每平方公里主要河涌长度0.204公里。

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达7.63亿立方米,主要依靠降水产生,属雨水补给型;

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为0.681亿立方米;

同时还有来自西江和北江的过境水,总量约2763.18亿立方米。

其中西江发源于云南省的马雄山,三水境内全长28.5公里,最大流量5万余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7517立方米/秒;

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三水境内全长48.4公里,最大流量162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246立方米/秒,是三水区的两条主要河涌,水资源较为丰富。

全区水资源的总体特点表现为:

本地径流不多,但过境水丰富,可利用的水资源较低,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水质性缺水;

时空分配不均。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多,枯水期(10-3月)少,径流量年际变化也较大,丰水年与枯水年之比为2.67。

由于径流时空分配不均,故常有冬春旱、夏秋涝等自然灾害。

●生物资源

充足的阳光和丰裕的降水,使三水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全区野生动物有各种兽类、禽类、鱼类,有远近闻名的禾花雀,有珍贵海鲜嘉鱼、鲈鱼、鳜鱼等;

野生植物除竹、木外,还有种类繁多的中药材。

●旅游资源

三水区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

其自然景观包括国家4A级风景区三水森林公园和三水荷花世界;

大南山等山地森林;

宝鸭洲、中间洲等沙洲河潴;

广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侨鑫生态园、独特的三江汇流景观和云东海湖、九道谷漂流。

人文景观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村大旗头村和广东省文化民俗村长岐村;

有4000多年历史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坭新石器时代银洲贝丘遗址、芦苞胥江祖庙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及分布于西南、芦苞、乐平、白坭和大塘等镇的2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2农业农村概况

●农业生产情况

三水区历来是广东省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之前以粮食生产为主,最高峰的1978年三水县的粮食播种面积达84.78万亩,产量17.98万吨,全县人均产粮581公斤,为全省各县之最。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林牧渔业多种经营共同发展,200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77元,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为粮食9.4万亩,花生1.28万亩,蔬菜18.8万亩,其中冬瓜3.7万亩,香爪、西爪1.8万亩;

水果2.1万亩;

淡水鱼养殖面积15.8万亩,年总产8.9万吨;

生猪出栏量80万头,三鸟上市量2899万只,其中鸡1342万只,鸭1322万只,鹅237万只。

●农村情况

三水区共设西南街道、云东海街道、白坭镇、乐平镇、芦苞镇、大塘镇、迳口华侨经济区等7个镇(街道、经济区),共有48个村委会714个自然村。

农村居民23万人。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三水区大力实施以工补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是2007年以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水农村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却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以推行家庭承包经营为标志,三水农村步入改革发展起步阶段。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三水(当时为县)1981年才开始在大塘公社10个较穷的生产队实行水稻生产包干包产到户。

经过近3年的努力,到1983年底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过去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端,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同步发挥,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1983年三水农业总收入1.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66%和245%。

(二)以实行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为标志,三水农村步入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从1991年开始,在承包土地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基础上,把原来平均分配、零星分散、无偿耕作的土地进行了分包变投包的改革。

这次改革,使农民可多耕、可少耕、可不耕土地,进一步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价值,并涌现了一大批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生产的专业户,又一次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992年三水农业总收入6.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270%和269%。

(三)以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产业化为标志,三水农村步入以工哺农阶段。

三水(当时为市)是珠三角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01年开始自行试点进行税费改革,并在2002年6月全面推开。

自此,向农民征收的税费由改革前的9项减为仅农业税一项,农民平均应缴交税费由原来的132元调减为73元,人均减负44.25%。

2005年,三水全面取消农业税,促进了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

在减负的同时,三水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从2001年开始,三水(市、区)党委、政府先后4次出台政策,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中低产田和鱼塘得到有效改造,农业园区化、产业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2005年,三水区农业总收入30.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9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365%和265%。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三水农村积极开展民生工程建设。

从2000年开始实施农村“五通”工作,实现了基础设施从城镇向农村延伸,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

2002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2004年实现村村通公交车,2005年实现村村通光纤,2008年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2010年将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四)以贯彻落实农村工作“五十条”和九个配套文件为标志,三水步入统筹城乡发展新阶段。

2004年某市委、市政府出台农村工作“五十条”和九个配套文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水区委、区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和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村深化改革的重大措施: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工作“五十条”及其配套文件,积极推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机制。

二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管理农村财务,通过独立规范的第三方管理,“给村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三是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着力解决进城农村居民的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问题,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以整治村容村貌为标志,三水农村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

从2007年开始,三水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出台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8个配套文件,全面启动了以村容整治为突破口的新农村建设。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区200多条新农村创建村发生了“四个明显变化”,即:

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工作水平整体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的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80元,分别是1978年的56倍和57倍。

2.3三水区新农村建设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三水的农村居民都富了起来,但在农村的建设中也暴露出了“新村不如旧村”、“见新屋不见新村”、“脏乱差”比较突出等问题。

根据上级精神并结合三水实际,我们选准了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初三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8个配套文件,明确全区新农村建设要“五村”同创,新农村必须是省卫生村、省生态示范村、市文明村、区民主法治村、先进农村基层党组织。

全区计划每年按照不低于自然村总数10%的进度推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创建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完工验收等各个步骤严格把关,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2007年,全区成功创建83条自然村,其中示范村50条、达标村33条。

2008年,全区新农村建设热情更高涨,共有134条村成功创建为示范村和达标村(验收结果待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3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要求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作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内需的突破口。

按照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有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为到2015年三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打下基础。

4工程规模

本工程供包括三水区大塘镇、西南街道、芦苞镇、云东海街道、乐平镇、白坭镇的497个自然村落的新农村建设,服务总户数约43302户,受益人口1145378人。

5工程内容

三水区全区共有约714个自然村,2007年度已经完成83条村、2008年度已经完成134条村的新农村建设,因此本工程的工程内容为余下的497条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工程

按某市新农村建设要求,本次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建设内容:

制订规划、村道建设、排污暗渠建设、无害化厕所建设、文化室建设、体育运动场所建设、绿化公园建设、路灯建设、环境治理等9项具体工程。

主要工程内容详表1~6(各镇工程量统计表):

6工程设计

6.1村规划

每个村庄应有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新农村专业规划,作为指导建设的纲领文件。

6.2村道及照明建设

村道工程:

入村道路按路基7m,混凝土路面宽度3.5m以上,厚度20cm的标准进行建设。

6.3排污设施建设

各村的生活、生产污水应有序排放,排水管道化、暗渠化,无污水溢流,并建有规范的沉沙井。

6.4公共厕所

根据村庄大小及外来人口数量,各村建设1~3座卫生厕所。

6.5文化活动室

每村均安排建设30~100m2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不少于30000册的图书,并配置电脑、复印机等硬件。

6.6体育场所

在村庄规模较大、常驻及流动人口较多的中心村,建设室外标准球类运动场所(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

场地硬底化

6.7公园及绿地建设

在村庄规模较大、常驻及流动人口较多的中心村,建设500~1000m2的小型公园、绿地,为村民提供休闲场所。

6.8垃圾集中收集站(场)

为改变胡乱堆放生活垃圾的现象,各村均建设1~2垃圾集中收集站(场),由专门机构定时清运,卫生处理。

7人员编制

区、镇(街道)二级政府需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三水区委农办编制4人,西南街道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编制4人、云东海街道2人、白坭镇3人、乐平镇4人、芦苞镇3人、大塘镇3人。

由于三水区实行了车辆制度改革,不配置公车。

8工程投资估算

8.1工程总投资

工程总投资按照相关规定和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工程总投资19548万元,构成如下:

工程投资构成表

单位:

万元人民币

序号

名称

费用

1

第一部分工程费用

12660

2

第二部分工程费用

2718

3

基本预备费

1230

4

建设期贷款利息

2940

5

建设项目总投资

19548

1.国家相关规定

《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建标[2007]164号文)及相关文件

2.地方定额及取费标准

(2)《广东省建筑工程计价办法》和《广东省建筑工程综合定额》2006

(3)《广东省市政工程计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