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503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年来,全市最难得的变化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72.5亿元,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或完工,形成了以煤化工、铝精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市产业集聚区被省政府评为2009年度发展又好又快的产业集聚区。

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围绕打造“一小时交通圈”目标,实施“大交通”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200公里,永登高速已建成通车,济祁高速永城段、邢商永铁路、沱浍河复航等项目稳步推进,郑徐高铁已确定在永城设站。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采取合作、合资、融资等形式开展招商选资,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扩大了招商选资成果,全市对外开放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被评为“河南省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苏商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五年来,全市最突出的变化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以优化三次产业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二一三”优化调整为“十一五”末的“二三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4.4%。

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拉长“黑白绿”产业链条,扎实开展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搞好自主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化名城”、“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市”、“中国特色农业十佳市”,芒砀山文物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五年来,全市最直观的变化是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坚持以“四城联创”为抓手,加快实施城市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成一批公厕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和市民素质明显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6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45万余人,城市绿化覆盖率37.64%,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8.1%提高到2010年的37.95%,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相继获得“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全国幸福感城市”等称号。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突出工矿区所在地、采煤沉陷区安置地、旅游景点所在地、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五个重点”,完成了140个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建成了一批新农村社区,为农村繁荣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普遍认可。

  ——五年来,全市最可喜的变化是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坚持“民生大于天”的执政理念,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下。

“科教兴市”战略扎实推进,新建一批城市中小学校,成功创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市”。

认真搞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七年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荣誉,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示范市”。

以积极创建文化先进市为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城乡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认真做好采煤沉陷区失地农民搬迁安置工作,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0%以上,被评为“全国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

积极推进残疾人工作,荣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先进单位”称号。

  ——五年来,全市最欣慰的变化是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扎实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民恳谈日、大接访和创建信访工作“四无”县(市)活动。

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年”活动,积极推行警务机制改革,强化法律监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扎实推进“五五”普法教育,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了多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010年,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我市进入全省前列,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5.6%,同比上升93个位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建设显著进步奖”,连续三年荣获“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市”。

2011年6月3日,全国中小城市治安管控永城模式研讨会在我市召开。

  ——五年来,全市最深刻的变化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常抓不懈,大力推行“三具两基一抓手”和“一线工作法”,扎实推进“和谐班子”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了创先争优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

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圆满完成了乡镇党委换届等各项工作任务,群众满意率达94.8%,位居商丘市第一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面向全国公开招聘10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充实到事业单位,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

注重党的宣传舆论和统战工作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

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严肃“六项纪律”、落实“五条禁令”为主题的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有效整合纪检监察工作力量。

扎实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年”活动,在全市营造了崇廉尚廉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惩防并举,严厉查处群众反应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党风政风的进一步好转,被评为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和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市。

  同志们,市十次党代会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省委和商丘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苦干实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中共永城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工人、农民、老干部、知识分子,向驻永部队全体官兵、武警战士,向驻永企业和来永客商,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永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基础性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压力加大;

要素市场改革有待深化,市场主体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个别领导干部统领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落实“三化”同步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措施还有待强化;

一些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待加强,社会管理方式亟需创新;

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有待优化,社区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相对薄弱;

个别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工作作风不实,以权谋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仍然存在,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

以上困难和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回顾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值得肯定,经验弥足珍贵。

我们总的体会是: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用发展的办法克难攻坚。

五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发展思路,提升预期目标,统筹破解难题,突出产业集聚区和项目建设、道路交通、四城联创、新农村建设、平安建设、作风建设等工作重点,抓住关键,合力攻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开拓创新,用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抓好上级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相继组织开展了“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开放、全民大创业”、“讲正气、树新风”、“进入百强县,我们如何办”大讨论等系列活动,炒热了思想,激发了活力,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用惠民的举措凝聚力量。

五年来,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解决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依法保障群众权益为重点,尽心尽力帮民困、解民难,千方百计促民富、安民心,办成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必须坚持维护稳定,用安定的环境构建和谐。

五年来,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建立和完善维稳工作长效机制,认真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及时疏导和化解各种矛盾;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努力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一方平安。

  ——必须坚持团结协作,用务实的作风求得实效。

五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合力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群团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围绕工作部署,加强督促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市上下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局面。

我们一定要持续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团结一心,务实重干,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

  ——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用先进的理念锤炼队伍。

五年来,我们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作风纪律集中整顿、创先争优、和谐班子建设、“双满意”等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突出实践特色,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构建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以上“六个必须坚持”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是科学发展观在永城的生动实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一以贯之,发扬光大,用我们新的作为,续写建设家乡、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二、持续发展思路

  扎实做好今后五年的各项工作

  今后五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困难和挑战并存,机遇和希望同在。

我市今年被确定为省直管试点县(市),这是永城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埋头苦干谋发展,求真务实转作风,全心全意惠民生,凝心聚力保稳定,永城未来的五年必定是一个大有作为、大显身手、大业伟成的五年!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省直管县(市)试点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和富裕、文明、平安、生态、幸福新永城这一发展方向,瞄准“百强晋位”和“富民强市”两大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着力打造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四张名片”,继续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生态名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着力打好产业集聚区和项目建设、道路交通、四城联创、新农村建设、平安建设和作风建设“六场硬仗”,求真务实,砥砺奋进,全面提速,加快发展,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排头兵。

  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富裕永城”。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特色更加突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带动力、辐射力日益凸显,勇立中原经济区第一方阵,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次持续提升,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达到38000元以上。

财政总收入超100亿元,力争在2010年53.8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年均增长20%以上;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提升公民素质,建设“文明永城”。

“四城联创”任务确保完成,新农村“五大重点”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城市基本建立,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促进和谐稳定,建设“平安永城”。

“平安建设年”、信访“四无”县和“安全永城”等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经济运行持续平稳,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确保发展环境优化,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更加安定有序,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保持全省平安建设、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等荣誉。

  ——强化绿色环保,建设“生态永城”。

做实做优省级生态示范市建设,努力使生态环境恢复良好,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生态效益型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左右,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林木覆盖率达到31.8%,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40%,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环境优美宜居市、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落实以民为本,建设“幸福永城”。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和再就业率不断提高,收入分配趋于合理,人民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市全面推进,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与保障。

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百姓生活需求的满足感、利益分配的公平感、精神生活的充实感、社会秩序的安全感不断提升。

全面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法制型党组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完成上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建设富裕、文明、平安、生态、幸福新永城,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建设“富裕永城”,调结构、促转型、上项目,切实增强县域经济新实力。

  瞄准“百强晋位”和“富民强市”两大目标,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招商选资为路径,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稳定一产、调优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一产重点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建立现代农业示范乡、示范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依法规范加速土地流转进程,巩固发展粮食主产区,努力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二产发挥资源能源优势,重点建设煤化工、铝精深加工、食品加工、轻纺、装备制造、建材等工业基地;

三产重点在旅游业带动、加强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做强主导产业。

按照高质、高端、高效的方向,突出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改造提升和集聚集群。

装备制造业要增强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电解铝和铝加工、煤化工等产业要向集约化、系统化和精深加工发展。

依托“中国面粉城”,提升食品工业品牌化、规模化水平和吸纳就业能力,努力建设食品工业强市。

以产业集聚区、永煤、神火集团为依托,着力打造豫东新型工业化基地。

  做大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现代农业,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养殖。

充分利用沉陷区湿地和水面,积极培植水产经济。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加快陶瓷产业园区建设,开发新型墙体材料。

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板块,加快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陈官庄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综合开发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业。

  做优新兴产业。

加大对电子元器件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

以宽带无线通信、数字电视等终端开放、系统升级,实施宽带网络倍增工程;

以电力电子器件绿色节能电子产品为核心,实施绿色产业升级工程。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融合,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构建高速经济的多媒体综合业务应用平台。

  加快产业集聚。

按照“一区五园”的基本框架,以市产业集聚区为龙头,以煤化工、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金属铸造、陶瓷五个专业园区为依托,努力提升煤电铝、煤化工、铝精深加工、钢铁铸造、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皮革、新型建材、陶瓷、纺织服装十大产业,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

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高水平引进项目和资金,用足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做好市产业集聚区安置、补偿和拆迁工作,健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着力打造全省一流的产业集聚区。

  推进项目建设。

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煤化工、铝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选资活动。

加强与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对接,努力引进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支撑壮大县域经济发展。

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注重发展中小企业,积极推进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促进工业经济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围绕建设“文明永城”,优环境、提素质、树形象,更加彰显城乡发展新风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四城联创”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城乡文明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对外形象,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切实打造群众满意的文明城市。

  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紧紧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家园、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生活、建立新体制”的思路,继续抓好新农村“五大重点”建设,着力打造“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服务集约、和谐美满”的新型农村社区。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强力推进“空心村”整治和土地复垦,盘活用活土地资源,以土地换资金、换指标,实现粮食增产、指标增加、农民增地、效益增值,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用地等瓶颈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大力推进社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机制体制建设和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建设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利用,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提升城市质量。

深入推进城市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序化、优化,认真抓好市容市貌、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五小行业、违章建筑综合整治,创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积极推进东、西城区一体化,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力争“十二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60万人。

  提升文明素质。

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中原(永城)系列行动。

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提倡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推进殡葬改革,不断提高火化率和殡仪服务水平。

  提升文化内涵。

以创建文化先进市为目标,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作品创作机制和成果奖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作品创作环境。

加强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原创能力,打造一批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文化艺术精品。

积极申报“中国书法之乡”,争创“中国诗词之乡”。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好送戏、送电影下乡。

坚持“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并重”,推进文物事业大发展。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建设及配套设施的完善。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夯实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基础。

  提升对外形象。

充分借助“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等优势,加强对外宣传。

挖掘文化底蕴,依托汉文化、书法、诗词等文化资源,开展好文化研究,打造文化品牌。

注重依托省内外大型活动,搞好策划、包装,组织好文化宣传推介。

加强网络宣传平台建设,扩大外宣领域。

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外宣精品工程”,不断扩大永城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升文化实力。

进一步完善《永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相关的详细规划。

提升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在国家3A级景区的基础上,尽快争创国家4A级景区。

加大酂城古文化遗迹、崇法寺塔、抗大四分校等重要文化遗存地的保护与开发力度。

进一步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做好宣传促销、推介工作,努力培育一批旅游骨干龙头企业和旅游相关产业,确保接待人数和收入大幅增长。

加快杂技村、书法村、民俗村、豫剧团、社会文化团体等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引导带动作用,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三)围绕建设“平安永城”,育载体、建机制、敢担当,努力构建和谐稳定新秩序。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平安是第一环境”的理念,积极探索平安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抓好平安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提高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村(居)民自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鼓励和扶持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依法依规发挥作用,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建立科学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创新社会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各类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夯实实有人员信息管理的基础,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化解社会矛盾。

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化解和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体系。

继续推行市、乡、村三级公民恳谈日和信访例会制度,健全大接访、大排查、大走访、大化解机制,积极主动地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深入开展合理的诉求、合法的渠道、合格的公民“三合”教育活动,依法规范干部行政行为和群众信访行为,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