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521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书有感》教案3篇Word下载.docx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

  《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__,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

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1.《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

用:

“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

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

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

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article/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2.学生分组进行研读,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4.教师小结: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

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

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

试着背一背。

  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体会古诗吟诵的乐趣。

  (四)小结

  (五)辅导学生诵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朱熹的《春日》

  诵读

  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师指导

  再读,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摘抄古诗并配画

  3.成立陆游古诗研究小组,对陆游人物和他的诗进行研读

  教后小记:

《观书有感》教案篇3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

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

一是诵读积累;

二是感悟领会;

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

(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

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

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

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

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

(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

(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释渠:

指方塘如许:

如此,这样

  

(2)谁再来问一问?

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

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

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

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

  1、镜子2、照3、仔细看,审察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

(1、来回地走2、来回移动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

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

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

(为)

  

(2)、“活水”什么意思?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

是呀!

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

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

朱熹说:

“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

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

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

(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

  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

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记住:

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

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

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

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