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620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文: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

“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

不太好懂;

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

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

很难读通顺;

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

意思不懂;

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

i)”、“应(yì

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

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

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

“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

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

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

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

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板书设计

文言文10杨氏之子杨梅

简练孔君平孔雀

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

ngguó

cōng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

)之子九岁,甚(shè

nshè

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yì

)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

iwè

i)设果,果有杨梅。

”儿应(yīngyì

ng)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

nqí

ng)。

三、选词填空。

爱慕爱惜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之心。

2、我们要()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粮食,()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四、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

(1)听见;

(2)听见的事情、消息;

(3)有名望的;

(4)用鼻子嗅;

(5)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3、你知道吗?

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

五、认真读短文,理解下列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六、请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11.晏子使楚

一、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2、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2、PPT课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

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

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

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使”是什么意思?

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

i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

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

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

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

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

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

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

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

“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

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

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一)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

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

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3)感情朗读:

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

(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二)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1)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4)感情朗读。

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

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3)有感情朗读。

(三)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

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

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①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2)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3)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

(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

3.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晏子

(仗势欺人)回击(聪明机智)

尊重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rǔwēifēnɡá

ixiǎo

qiú

nchūxīdà

ozé

i

xià

oxīxīpé

ibú

ānjūlè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敞(    ) 准(    ) 陪(    ) 臣(    ) 

敝(    ) 淮(    ) 赔(    ) 矩(    )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1)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        )

(2)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楚国。

楚王仗着自己,想乘机晏子,显显楚国的。

晏子凭着自己的 

 

和 

,对楚王的侮辱一一进行了反驳。

从此以后,楚王 

 

晏子了。

2、楚王知道晏子,就故意在城门旁开了一个五尺高的洞。

而晏子说

,楚王只好叫人打开城门迎接他。

五、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填上与“叫”意思相近的词。

1、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大夫取笑了。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 

)上等人去。

3、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 

)你来呢?

4、楚王只好( 

)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六、课文内容理解

  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半截蜡烛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导入课题,了解二战资料

同学们,今年是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67周年,在60多年前,爆发了一次全球性的战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简介二战。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内容

1、师:

这些数字是那么地触目惊心。

而侵略者的行径同样激起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极大仇恨。

从老人到孩子,他们都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4、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半截蜡烛》就是发生在当时的一个真实故事。

(板书课题)来,齐读。

齐读课题。

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词语、说说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三)、深入阅读,体会人物语言

〈一〉、感知内容

1、结合课文说一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的“绝密”)

(1)出示句子“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2)这个主意绝妙在哪里?

透过这个绝妙的主意,你体会到了什么?

2、过渡:

可是,一天晚上,这绝妙的主意却经受了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

学生自由读3-7小节,围绕这半截蜡烛,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交流,把握三处:

(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

(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半截蜡烛

点燃重新点燃夺回

吹熄

端走

端上楼

3、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二〉、研析情节

是呀!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

1、自学课文,要求:

(1)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先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

(1)出示句子: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在母亲的行为中,你看出了什么?

抓住“急忙”“轻轻”和说的话,体会镇静和急中生智。

(2)你还看出什么?

出示句子: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同学们,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结束的仅仅是他们一家三口吗?

这小小的半截蜡烛关系着一家三口的性命,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蜡烛就这么点着,情报很快就会暴露,怎么办呢?

不行,我得赶快想个好办法!

(3)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是怎样的说?

伯诺德夫人……地说“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指生读。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伯诺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却能表现得这样镇定自若。

真是了不起。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小结:

出示句子“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似乎”能不能去掉?

是的,危机只是暂时过去了。

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火焰离金属管更近了,危机更严重了,能不能让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

(不能!

)那面对这样的情况,她的儿子挑起了重担,我们看看,杰克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

说说你的感受。

感受“慢慢”杰克让自己显得更平静,更自然些,不让敌人看出破绽。

(生说)

师:

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

2、师:

以天冷为由也想把这半截蜡烛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你觉得杰克的表现怎样?

(很勇敢。

很镇定、特别从容。

3、师:

你还从哪儿也能看出他的勇敢、镇定?

出示: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指名读,杰克是不是真的要生火?

既然端不走半截蜡烛,为何还要生火?

A、他要去搬柴时在想些什么?

B、他搬回柴时又想些什么?

为什么说是斗争的最后时刻?

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什么“厄运”?

从这句你又感受到什么?

4、引读:

面对即将到来的厄运小男孩是如此从容如此镇定,真让人佩服呀!

谁再读读这一句?

生读。

教师:

在孩子的心中,已经到了斗争的最后时刻,气氛怎么样?

(紧张)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1、出示句子: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

为什么说它是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似乎”能不能去掉?

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

让学生感受时间的紧迫,当时气氛的极度紧张。

是啊,蜡烛在一寸寸燃烧,厄运在一步步逼近,每一声滴答声都仿佛是一记重锤敲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上,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

(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3、师叙述:

时间每过去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此时的蜡烛就像是屋子里的一颗定时炸弹。

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

谁能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紧张气氛读出来。

蜡烛越烧越短,厄运一步步逼近,我们不禁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担忧。

但是故事的最终结局却是“峰回路转”,令人意想不到。

同学们,是谁最终保住了秘密,保住了一家人?

(齐答)

她的努力为什么能成功呢?

大家先自己读课文想一想,看看能够找到几点理由。

自己研究,然后交流,

(提示:

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杰奎琳很机智,让敌人感受到她的可爱,产生对她的怜爱之情,话语中还避免了说蜡烛,避免了敌人的怀疑,而后拿蜡烛留下比较亮的油灯顺理成章。

哪位同学愿意读读杰奎琳的话?

(生读)

同学们,你觉得他是在用什么语气读的?

生:

(甜美、娇气、天真、纯洁)指名读。

小女孩此时面对的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可她的脸上却始终带着百合般的笑容,在这灿烂的笑容背后,小女孩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勇敢镇定自若

时间刚刚好,敌人最终都没有怀疑到这半截蜡烛上,是一家三口的共同努力化解了这场可怕的危机。

(四)、总结全文,加深认识

1、那么在保护蜡烛的过程中,他们难道没有害怕没有紧张吗?

为什么能这么镇定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呢?

板书: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是啊,他们是在保家卫国。

是共同的反法西斯斗争,是把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