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74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

第一章课程论基础

(一)课程论基础

1、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类型

·⑴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分科课程也叫学科课程。

他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也叫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⑵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⑶必修课与选修课(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必修课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选修课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有必选与任意选修。

3、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⑴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此中社会指:

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决定课程发展的方向。

社会对课程的需求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⑵科学知识水平

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

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

·⑶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

·⑷课程理论

4、课程理论流派

⑴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选)

2)基本主张

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②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

③学生的任务是掌握各门学科知识。

3)评价(简答)

优点:

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局限性:

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叫儿童中心课程论

1)代表人物:

杜威(选)

2)基本主张(简答)

①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②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③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3)评价(简答)

优点:

①重视儿童的兴趣;②强调实践活动;③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

①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②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内在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⑶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

布鲁纳(选)

2)基本主张(选)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为了克服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片面性提出来的,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

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提出要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社会中心课程以改造社会为中心,通过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学习,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主张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3)评价(简答)

优点:

①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性:

①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科学本身、学生本身的系统性及需要;

②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

③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的内涵(选)

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

2、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选)

①学习者的需要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③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⑴课程标准(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简答)

①按门类制定②规定本门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③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④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和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⑤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⑵.课程内容(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目前,对课程内容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①课程内容即教材②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③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1)课程资源的内涵(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②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数学………;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初中语文课程资源、高中语文……

④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⑤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⑥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简答题)

1、开发当代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选择、简答)

①课程目标②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③社会发展④科学文化知识

2、课程组织(选)

·⑴课程组织的要素

从微观层次来看,课程共同的组织要素包括:

①主题和概念;②原理;③技能;④价值观。

从中观角度来看,所有的课程组织要素都包括①范围;②连续性;③序列;④集合。

·⑵课程组织的原则(选)

①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

(广度)

②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的展开。

(深度)

③整合性,指在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整合由于分割所造成的知识点支离破碎的状态,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应。

(联系)

·⑶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选)

①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其强调的是知识本身内在逻辑的直线性。

螺旋式是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

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

相对而言,纵向组织更多地强调知识自身的体系和深度,而横向组织更多地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知识的广度。

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这是“传统教育”派的主张。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

这是“现代教育”派的主张。

3、课程设计模式(选)

⑴目标模式(又称泰勒原理)(简答题)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①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以及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来提出目标。

②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③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④课程评价。

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既要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⑵过程模式(选)

由斯滕豪斯提出

该模式体现出四个特征:

①人文主义的知识观②“研”“学”一体的教师角色观③合作探究式学习观④发展性评价观

启示:

①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②建立研究者和学习者相结合的教师成长模式

③采用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④确保评价更加反映学生的发展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选)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改革、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选)

⑴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

⑵课程实施的相互调适取向。

灵活、多样、具有创造性,是新课程改革所支持的课程实施取向

⑶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主张课程实施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

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简答、论述)

⑴改革本身的因素

①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②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③改革本身的复杂性④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⑵学校内部的因素

①校长;学校是改革的基本单位和中心,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教师。

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学校外部的因素:

a、社区与家长的影响b、政府部门的影响c、社会团体的影响

4、成功的课程实施(简答)

有效的课程实施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课程实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但包含教材的改变,也包含组织的革新、角色或行为的变化,实施者对于实施的课程也应有理解并持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新课程有关的知识。

第二,课程实施最好在忠实观之外,容许相互调适观存在,即让地方、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改革大原则下,能自由调整以适应个别需要。

第三,课程实施需要周详的计划,对于实施目标、实施策略、调适的设计及实施的评价,都应有妥善安排;再者,实施计划不只针对所有实施学校为整体来设计,还应针对个别学校的实施来设计。

第四,课程实施应当更重视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扮演共同决定者的角色。

第五,课程实施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以便让可能的效果显示出来。

第六,影响课程实施成败的因素很多,实施者应周全地加以剖析,且努力促使这些因素成为助力而非阻力。

第二章教学论基础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v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2、教学的基本任务(选、简答)

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⑤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选)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备课的三项工作:

(1)备教材

(2)备学生(3)备教法

备课要做的三个计划:

(1)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课题)教学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选)

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简答)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3)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  。

(4)教学过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 。

(5)语言具有艺术性。

(6)板书规范。

(7)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选)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4.课外辅导(选)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选)

(1)意义:

(2)学业成绩检查方式:

常用的检查方式:

平时考查和考试。

(3)学业成绩检查要求(简答)

a、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b、力求全面;c、灵活多样。

(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选、简答)

客观公正;为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主要目的)

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

(简答)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及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什么是教学原则?

(选)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简答)

(1)直观性原则(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直观性原则要求利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感知教材,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把生动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掌握知识的本质。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且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根据所传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的顺序,循序连贯地进行。

它也称循序渐进原则。

(4)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的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5)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教学方法及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概念(选)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特征(简答)

(1)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

(2)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4)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5)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6)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选)

(1)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

包括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讲评等五种形式。

(2)谈话法:

亦称问答法。

通过师生间的问答而使学生获取知识。

(谈话前、中、结束后)

(3)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和课外读物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简答)

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4)演示法:

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

·演示的种类:

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是演示法实施的前提。

(5)参观法:

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

参观的类型:

感知性参观;并行性参观;验证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参观前,参观时,参观后)

(6)实验法:

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

(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

(7)练习法:

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

③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④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

⑤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⑥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8)实习法: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

(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

(9)讨论法:

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探讨。

(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

(10)发现法:

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布鲁姆提出)

基本特征:

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一般过程:

确定讨论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简答):

(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教学任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2)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所用教法的不同,要依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3)学生年龄特征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情况。

(4)教师本身的素养

(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征

(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选)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和目的合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选)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②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

表现在:

认识主体、认识对象、认识方式等等。

(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答、选择)

①心理准备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效果

5、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简答)

①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

②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

③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基本含义及基本特点

(1)基本含义(选)

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基本特点(简答、选择)

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简答)

Ø优越性:

(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Ø局限性:

(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它在一定地位一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2、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的含义(选)

个别化教学是指为了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

◆个别化教学的特点(简答)

(1)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再照顾到班上学习速度慢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2)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等为依据。

(3)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

(4)学生的学习由教师“扶着走”向独立过渡

◆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简答)

Ø优点:

(1)个别化教学可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有利于因材施教;

(2)它可调动每个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3)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自负学习责任、独立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性大。

Ø缺点:

(1)若长期把个别化教学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会削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

(2)若用单一途径和固定不变的学习方法,学生可能会感到单调无味,削弱学习的热情,容易疲劳;

(3)个别化教学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有些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可能会拖延学业;

(4)个别化教学其“代价昂贵”,需要比其他教学形式花多得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

(5)个别化教学不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

◆运用个别化教学形式需要注意的问题(简答)

(1)学习的步调

(2)教学目标(3)学习活动或材料(4)评价学生的手段(5)个别辅导

3、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的概念(选)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的类型

(1)能力分组

(2)作业分组

(五)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选)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简答或选择)

1.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