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92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浑天说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人类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除此外站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船,先看到的是船的部,再看到船的部。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为千米,赤道周长约

万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千米。

2.地球仪

地球仪的概念:

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

地轴:

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附近。

两极:

北极是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地球。

南极是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地球。

赤道:

在地球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且与地轴垂直的圆周,它将地球分为、

两个半球。

3.经线(经度)、纬线(纬度)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

是最大的纬线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

圆。

形状

特点

(与赤道平行)。

(连接南北极点)。

长度

地球仪表面,纬线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两极为一点

地球仪表面,所有经线长度,长度等于赤道长度的。

相互

关系

所有纬线都。

在南北两极点。

经、纬线相互。

指示方向

纬线指示方向。

经线指示方向。

零度线

的确定

——最长的纬线。

—通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度数变

化规律

范围:

~90°

从赤道是北纬,是南纬;

自南向北北纬度数逐渐,南纬度数逐渐。

~180°

从0°

经线向东

是东经,向西是西经;

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西经的度数逐渐。

字母表示

北纬用表示,南纬用表示。

东经用表示,西经用表示。

4.经线圈:

由两条的经线构成经线圈,相对的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除0°

和180°

经线外,相对的两条经线中有一条经线经度为,另一条经线经度为。

任何一个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东、西半球的界线是由和组成的经线圈,西半球的范围是160°

E向东—180°

—20°

W。

东半球的范围是20°

W向东—0°

—160°

E。

5.重要的经纬线:

赤道即0°

纬线,半球的分界线;

30°

纬线,纬度界线;

60°

纬线,

纬度界线;

南、北回归线:

23.5°

N、23.5°

S;

南、北极圈:

66.5°

N、66.5°

东、西经的分界线:

和;

东、西半球分界线:

和。

6.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由和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经纬网。

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除此以外还可利用经纬网判断两点之间的相对方向,某点的半球位置,某点在低、中、高纬度中的位置及某点在五带中的位置等知识。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在北极上空地球自西向东呈自转,在南极上空,地球自西向东呈自转。

周期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昼夜更替的产生: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某一时刻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且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产生了现象,昼夜交替伴随有日月星辰的东西。

②.地方时差异:

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②.四季的变化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五带的产生

海陆分布

1.海洋与陆地

海洋面积占,陆地面积占,南半球的陆地面积于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无论哪个半球陆地面积于海洋面积。

2.七大洲

①.基本概念:

大陆:

面积的陆地。

岛屿: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

半岛:

大陆向延伸的部分。

②.名称及分布:

名称

分布特点

亚洲

东西半球中,绝大部分位于半球,南北半球中,跨半球。

非洲

东西半球中,非洲大陆全部位于半球,南北半球中,跨半球。

北美洲

东西半球中,绝大部分位于半球,南北半球中,全部位于半球。

南美洲

东西半球中,全部位于半球,南北半球中,跨半球。

南极洲

东西半球中,跨半球,南北半球中,全部位于半球。

欧洲

大洋洲

东西半球中,大部分位于半球,南北半球中,跨半球。

③.七大洲面积由小到大排列:

、欧洲、、南美洲、北美洲、、。

④.洲界线:

大洲名称

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海峡。

亚洲与非洲

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海峡

欧洲与非洲

欧洲与北美洲

丹麦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

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

⑤.比较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

分开的大洲

所属国家

沟通的海洋

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洲

埃及

地中海和海

巴拿马运河

北美洲和洲

巴拿马

海和太平洋

3.四大洋

海洋的部分,一般离大陆较,面积广阔,深度多在米以上。

大洋的部分,面积和深度比海洋小得多,靠近大陆,由或

与大洋隔离开来。

海峡

沟通之间宽度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航道。

②.四大洋名称及其特征: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面积大小(万平方千米)

18000

第二

9300

第三

7500

1300

其他主要特征

海水,岛

屿,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呈“”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部分在南半球,全部位于

半球。

海冰覆盖,以为中心,介于、欧洲、

之间,、最浅的大洋

世界的地形

1.基本概念:

地形: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

地势: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距离叫作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在地图上通常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

(注:

海拔有正负之分,负数表示海平面以下。

相对高度:

地面某点另外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即两个地点的

,通常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2.陆地地形

⑴.地形类型及特征

种类

特征

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地势平坦广阔

地面

高原

海拔较

边缘。

山地

海拔较,多在500米以上

坡陡、谷。

丘陵

海拔在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米

坡度。

盆地

四周被环绕,中部

⑵.世界两大山脉带:

一是沿岸山脉带,太平洋东岸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

,主要由北美洲的山脉和南美洲的山脉组成。

二是横贯

和的山脉带,大体呈东西方西延伸,主要有山脉、

山脉和山脉等组成。

⑶.世界著名的地形区: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盆地。

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平原。

世界最大的高原是高原。

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山脉。

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高原。

世界最长的山系是山系。

3.海底地形:

大陆架

陆地向部分,坡度,水深一般在米以内。

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海沟

海洋底部的地方,最深海沟:

最深处达11034米)

大洋中脊

大洋中的地方,地壳活动激烈,多、现象。

4.等高线地形图:

①.等高线概念:

在地图上,将陆地高度相等的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而成的线,叫作等高线(一般标有高度)。

②.等高线的特点:

A.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

B.等高距: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即为等高距,在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有可能不相等。

C.等高线越(稀疏或密集)——表示坡度越缓;

等高线越——表示坡度越陡。

D.等高线除出现陡崖外,其他情况都不相交。

③.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的地图称为等高线地形图。

5.分层设色地形图:

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褐色通常代表,颜色越深,表示地势越;

蓝色通常代表,颜色越深,表示海水越深;

绿色代表;

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

6.山地不同部位地形形态的判读:

可以根据等高线不同弯曲形态,判断出不同的地表形态,常见形态有:

山顶、、、和。

①.山地——等高线呈封闭形状,等高线海拔是内外,山顶是山地的最高处。

一般用“”表示。

②.山脊(线)——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的部位(数值由高向低凸出,山脊易发育成分水岭)。

③.山谷(线)——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数值由低向高凸出,山谷易发育成河流)。

④.鞍部——两个山峰之间海拔较低地方。

地势一般相对较低,在山区修公路等一般选择鞍部通过。

⑤.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地方,是几种地形形态中坡度最陡的地方,用符号表示为“

注:

①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

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相邻两条等高线水平距离最近的较狭长地区)修坝,具有投资少,蓄水多的优点。

②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在几种地形形态中山谷一般易发育成河流。

盆地——等高线闭合,中心数值,四周数值高。

7.等高线地形图上五种地形类型的判断。

①.平原:

等高线十分稀疏,海拔低于200米。

②.高原:

内部等高线稀疏,边缘密集,海拔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上,且数值中间高四周低。

③.丘陵:

等高线较平原密集,较山地稀疏。

海拔高度一般低于500米,高于200米。

④.山地: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海拔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上。

⑤.盆地:

内部等高线稀疏,边缘处密集,但数值中间低四周高。

(与高原相反)

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

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与之中。

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的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后来由于地壳的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和活动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陆漂移假说:

①.创始人:

大陆漂移假说是1912年德国科学家提出。

②.内容:

“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碎块”—七大洲、四大洋。

③.证据:

大陆轮廓的性;

古动植物化石的相识性;

深海探测及大地精密测量等。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内容:

岩石圈由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六大板块即为太平洋板块、板块、印度洋板块、板块、非洲版块和板块,其中几乎全部是海洋。

②.板块运动: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多、。

③.利用板块学说解释裂谷、山脉等成因

板块相对

移动方向

案例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

红海面积扩大是由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大西洋面积扩大是美洲板块和亚欧、非洲板块张烈形成。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台湾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是由板块的碰撞形成。

4.世界有两大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二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向南、向东延伸到中南半岛西侧和马来群岛南缘)火山地震带,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于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跃。

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世界人口的数量:

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大关。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相当,1800年以后人口增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

持续增长。

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由和决定的。

目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和水平的提高,婴儿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

衡量指标: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与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与之比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与之比。

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

100%=—

总人口数

2.世界人口的分布

①.人口分布:

分布。

类型

分布

地区

规律

原因

人口

稠密

亚洲

北半球

中纬度

临海地带

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和湿润、农业发展早、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快

稀疏

地区。

干旱地区

干旱

高纬度地区

寒冷

北美洲和南美洲

的高山高原地区

高海拔地区

空气稀

薄、高寒

赤道附

近地区

过度湿润

②.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A.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居住在纬度地区,而在气候、的和

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中低纬度的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

B.社会经济:

农业、工业和等的发展对人口分布也有影响。

人口密度:

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

公式:

∕。

单位:

人/千米2

地理含义:

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3.人口问题

⑴.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

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A.给资源造成压力:

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或,如滥开采矿产,造成资源枯竭,用水量剧增造成用水紧张等;

B.给环境造成压力:

人口急剧增长会造成、、等,人口急剧增长对环境产生破坏。

如滥伐森林,草场超载、滥垦草地,造成,,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

C.社会问题进一步突出:

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造成居民、、

、等问题难以解决,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一部分国家长期贫困。

D.控制人口增长的对策:

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②.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

如、、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人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独等。

欧洲一些国家,如、和瑞典,这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

4.人种:

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5.划分人种的主要依据:

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的,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毛发和头型、脸型等。

6.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

人种

外表特征

分布地区

黄色

皮肤呈黄色或黄棕色,眼睛黑棕色,头发又黑又直,脸型宽平,鼻梁和身材皆为中等高度。

亚洲东部、东南亚、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

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和发色都比较浅,头发呈波浪状,鼻梁细高,嘴唇较薄,身材也比较高。

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黑色

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型扁平,嘴唇厚且向外翻,下巴较低,四肢较长。

非洲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区。

7.混血人种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

8.人种与地理环境:

肤色与太阳辐射强度:

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

毛发、鼻形与地理环境:

非洲人的头发卷曲,形成一个隔热层,在炽烈的阳光下能够有效的保护头部,北欧人的鼻子高而窄有利于御寒。

9.语言的作用:

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

10.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的分布:

汉语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新加坡及海外华人和华侨使用。

英语

历史上英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世界流传最广的语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英语为母语,印度、菲律宾等国英语为官方语言。

法语

法语随人口迁移和殖民主义在非洲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有分布,主要流行法国、

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与殖民主义有关,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使用西班牙语。

俄语

俄罗斯人使用,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东欧一些国家具有广泛影响。

阿拉伯语

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的阿拉伯国家。

11.人口迁移与语言:

人口的迁移造成语言的和的扩散。

12.三大宗教:

起源时间

分布(特点)

起源

经典

建筑

基督教

公元

1世纪

信徒最多,流传最广,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巴勒斯坦地区

《圣经》

教堂

伊斯

兰教

7世纪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中国的西北。

沙特阿拉伯

《古兰经》

清真寺

佛教

公元前

6世纪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斯里兰卡、不丹。

古印度

寺庙

13.其它宗教:

犹太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信仰犹太教,中国本土宗教是道教。

14.宗教与建筑:

基督教的建筑是教堂,伊斯兰教的建筑是清真寺,佛教的建筑是庙宇。

1.聚落

①.聚落的概念和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

②.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城市

乡村

人口多,人口密集

人口少,人口稀疏

经济活动

工业、服务业,促进周围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

建筑特点

高大、密集

低矮、稀疏,周围有农田

居住条件

相对拥挤

相对宽敞

交通条件

交通网络密集,交通便利

交通网络稀疏,交通落后

绿地

绿地面积小,绿化差

绿地面积大,绿化好

环境特点

环境污染、破坏严重

空气清新,污染少,环境较好

沿交通线分布

依山傍水,沿公路、河流、山麓分布。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与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生活主要包括交通、生活水平等)密切相关。

乡村大多依山伴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①.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地形、水源、气候,土壤肥沃、适宜耕作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②.聚落的分布:

河流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

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干旱的沙漠地区、异常寒冷的极地较少或没有聚落。

3.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

4.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寒冷地区的民居:

墙、窗,有御寒的作用,且屋顶有利于排雪。

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的民居:

、,有的作用,屋顶大多平顶。

湿热地区的民居:

薄墙、大窗,利于,有完备的排水系统;

如杆栏式民居,高脚楼、竹楼。

5.民居与环境特点:

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⑴.北非民居的特点是:

、、。

环境特点是:

、、

、。

⑵.东南亚民居的特点是:

6.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⑴.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等。

⑵.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①.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

②.避免过度对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③.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度的现代化建筑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