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79592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X 页数:12 大小:4.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arkour跑酷全面详细英文介绍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

a:

5:

{i:

0;s:

28960: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

(二)@#@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内容: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复习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  问:

@#@

(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

@#@你是怎么做的?

@#@@#@  

(2) @#@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  小组讨论:

@#@体与面的区别。

@#@@#@  2.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

@#@(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想象印证@#@  电脑演示:

@#@由体引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  2.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

@#@请你们去找一找,摸一摸。

@#@(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

@#@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  4.分类:

@#@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它们分一分小组吗?

@#@(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  5.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电脑演示:

@#@情景激发)。

@#@@#@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内容:

@#@前后(第2页)@#@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歌中唱的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

@#@)其实,风车是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折成的。

@#@不仅这样,还有很多平面图形组成的千变万化的图案呢。

@#@你们想当那个把图形变得很神奇的魔术师吗?

@#@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

@#@下课之后,大家就都会成为魔术师了。

@#@(板书课题)@#@二、折一折@#@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首先,我们来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

@#@同学们按照要求把你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折完后,你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怎么样?

@#@(对了,对边相等),那么,邻边是否也相等呢?

@#@(对角折一折,试一下)我们一起来屏幕(演示)。

@#@@#@再来看看正方形的边怎么样呢大家把正方形沿着虚线向对角折,再对边折,你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怎么样?

@#@(都相等)好,我们再来看屏幕。

@#@@#@归纳:

@#@同学们有的用观察法、有的用比较的方法,得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对边相等;@#@长方形邻边不相等,正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问:

@#@你能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的纸吗?

@#@这样折一折、剪一刀就变成正方形了,能说明理由吗?

@#@@#@2、小组合作制作纸风车@#@那么,我们在课前说过,纸风车是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完成的。

@#@你们会做风车吗?

@#@接下来,老师就和你们一同来学习。

@#@请注意看(播放视频)。

@#@@#@

(1)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做如下步骤:

@#@先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根据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我们将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再裁下,然后我们将正方形的对角各折一下,沿折痕剪向中心,留有余地,之后我们将出现的八个角每隔一个向中心折一次,再用铁丝串好,纸风车就可以在风中转动了。

@#@@#@

(2)问:

@#@风车的制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是怎样让一张纸变成风车的?

@#@动手做一做,再玩一玩自己的风车。

@#@@#@(3)小组互评,展示学生作品。

@#@@#@好了,我们先把纸风车放一边,看看还有哪些平面造型可以拼摆出来。

@#@请看这辆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三、拼一拼@#@说得非常好,那你们想玩拼图吗?

@#@@#@1、下面,我们就用你手中的2个长方形拼一拼,看看你们能拼出什么图形?

@#@(动手吧)(幻灯展示答案)@#@2、再来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一下,又能拼出什么呢?

@#@展示。

@#@@#@问:

@#@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3、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你们能摆出这样的六边形吗?

@#@@#@4、好,接下来就请大家用你手中的9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比一比,谁拼得又快又好,开始!

@#@(幻灯展示答案)@#@5、现在,老师也难不倒大家了,那么,我就想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请注意看

(一)最少用几根小棒能拼成两个三角形?

@#@@#@

(二)用12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图形?

@#@@#@(三)你能用老师给的四个三角形拼出正方形吗?

@#@@#@(太棒了,鼓励一下我们自己)@#@四、剪一剪@#@为了奖励大家的发现,我还想和大家再做一个魔术(你们会用圆剪出一个正方形吗?

@#@好,接下来神奇的魔术就要开始了。

@#@我们根据提示,就这样(对折→对折→剪下→成功)@#@五、补一补@#@朋友们都听说了我们的神奇魔力,米老鼠也来请我们帮忙了,你们愿意帮他把墙修补好吗?

@#@(同时请一名同学到台前来亲自动手粘一下)在我们的帮助下,米老鼠家缺了10块砖的墙就被修补好了@#@六、拼图大比赛。

@#@@#@1、师: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可以自己拼,也可以和组员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那些同学拼得又好又快,又有创意。

@#@@#@ @#@2、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

@#@@#@@#@@#@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内容:

@#@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2、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理解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

@#@挂图小鸟卡片房子卡片题纸一张一支彩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

@#@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

@#@(出示主题图)@#@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

@#@@#@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

@#@@#@师:

@#@这是什么活动?

@#@让学生介绍。

@#@@#@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师:

@#@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

@#@如何列式?

@#@为什么要用14-9呢?

@#@14-9怎样算?

@#@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师: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

@#@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

@#@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汽球图)@#@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1)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强调分气球的过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怎么列式?

@#@板书:

@#@15-9=@#@等于几?

@#@你是怎样想的?

@#@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

(2)师:

@#@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

@#@(指出谜语图)@#@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

@#@或者说:

@#@还差几条就猜完了?

@#@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1、看图列算式@#@要求:

@#@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2、圈一圈,算一算@#@要求: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1、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

@#@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

@#@(指名板演)@#@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

@#@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如:

@#@学生A:

@#@13-9=    学生B:

@#@4+9=@#@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游戏要求:

@#@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游戏形式:

@#@小组合作,全班订正;@#@@#@游戏结果:

@#@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二、课堂作业设计@#@1.做一做第1、2题@#@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好又快。

@#@@#@3.练习二的第3题@#@三、思维训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有16个同学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还差几个同学没有到?

@#@来猜字迹的有3个男生,6个女生,?

@#@@#@有20条字谜,小朋友们已经猜中了15条,没猜中有几条?

@#@@#@八、课学小结:

@#@这节课学了十几减9的减法,你有什么收获?

@#@十几减9可以这样想,见到减法想加法,用“破十法”算也可以连续减……十几减9的差,要比被数个位数多1。

@#@@#@教学板书:

@#@@#@@#@ @#@@#@第二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学目标: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多张@#@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听算 (视算)@#@13-9=   17-9=   12-9=   15-9=   @#@18-9=   14-9=15-6=16-8=@#@1)、集体订正@#@2)、评讲:

@#@谁能说一说:

@#@18-9=?

@#@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  (小黑板出示)@#@◎◎◎◎   ◎◎◎@#@◎◎◎◎◎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板书:

@#@9+6=156+9=1515-6=95-9=6@#@3、算一算@#@第14页的第5题@#@要求:

@#@先同组的同学互相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最后集体订正,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教师随意抽拉,让学生口答出得数@#@二、出示小黑板@#@要求:

@#@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2)再指名说图意@#@3)再列式计算,并与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学生完成书中第7题@#@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四、课堂小结:

@#@@#@十几减9的差与被减数有什么关系?

@#@@#@十几减9的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第三课时十几减8.7.6@#@教学内容:

@#@十几减8.7.6@#@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教具准备:

@#@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出示口算: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13+712-8@#@(全班齐练,集体订正)@#@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出示“鱼缸内金鱼的画面。

@#@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

@#@@#@2、同学们发现左边小猫嘴边有“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

@#@”的文字。

@#@同时右边小猫嘴边也有“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

@#@”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

@#@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

@#@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  7、有导向性的小结@#@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

@#@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我们发现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的方法比较简便。

@#@@#@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准备:

@#@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听算@#@ 12-7   12-4  12-3   14-8  16-98+9 13-6  14-5   11-2  15-7 17-8  15-9  @#@评讲:

@#@说一说:

@#@11-2  15-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2、说得数,再写算式@#@书中第16页的第3题:

@#@@#@要求:

@#@每一个四人小组先在组里互相说出算式、得数,最后写出算式。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二、游戏提高练习@#@1、找座位@#@

(1)给每个学生一个算式卡片,同时出示5张贴有3、4、6、7、9卡片的椅子,让学生把卡片放到相的椅子上去,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放得又对又快。

@#@@#@

(2)还有没有送出去的卡片吗?

@#@@#@那你们想不想给他们找个家呢?

@#@请你们想个办法给它找个家。

@#@(学生活动)@#@2、找朋友@#@(书中第17页的第8题)@#@活动要求:

@#@教师先将书中的题目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请8个小朋友分两组比赛,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找的又对又快。

@#@ (集体订正,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三、完成作业@#@P17:

@#@7@#@四、思维训练@#@育红小学一

(1)班有20人去秋游,有17座的车2辆,有6座的车2辆,有4座的车2辆。

@#@@#@1、可以怎样租车?

@#@@#@2、怎样租车空座位最少?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同学们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都能正确得到答案,计算时你应在众多的方法中,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 @#@@#@第五课时用数学@#@教学内容:

@#@用数学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准备:

@#@主题图二幅@#@教学过程:

@#@@#@师:

@#@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出示主题图:

@#@(例3的主题图)@#@1、师: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

@#@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试一试@#@(板演,齐练,评讲)@#@如:

@#@第1小题:

@#@8+6   8-6  @#@问:

@#@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

@#@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B:

@#@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学生观察:

@#@@#@问:

@#@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

@#@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

@#@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3)指名说(3――――5人)@#@(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

@#@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1、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

@#@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

@#@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思维训练@#@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15位乘客,到站后有5位乘客下车。

@#@7位乘客上车,这时车上乘客比原来少3,对吗?

@#@@#@2、一班得了15面卫生红旗,二班得了20面,三班得的比二班少,比一班多,猜一猜三班可能得了几面红旗。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很出色,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

@#@@#@第六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一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口算卡片数张@#@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听算@#@12-914-615-716-913-7@#@(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评讲:

@#@说一说13-7等于几?

@#@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的方法多方法好)@#@二、练习指导@#@1、退位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

@#@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

@#@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C、问:

@#@从减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

@#@启发学生回答。

@#@@#@2、练习@#@

(1)让学生把差是6、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如:

@#@16-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有等于8的算式。

@#@@#@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3、一画四式@#@师:

@#@你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吗?

@#@试一试。

@#@看书第24页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三、课外作业@#@P2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四、思维训练@#@在()中填上适当的数@#@()-9<515-()>6@#@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同学们熟练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且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分类、整理@#@教学内容:

@#@分类、整理@#@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四条边长度都相等)@#@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

@#@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

@#@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

@#@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

@#@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

@#@如图:

@#@@#@2、学做风车。

@#@@#@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

@#@(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

@#@书P27风车图。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大家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作业@#@折一折、剪一剪。

@#@自己做一个风车送给好朋友。

@#@@#@@#@ @#@@#@第二课时图形的拼组@#@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i:

1;s:

20894:

"实验一颗粒大小分析试验比重计法@#@实验一、颗粒大小分析试验(比重计法)@#@颗粒大小分析试验是测定干土中各种粒组所占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借以明确颗粒大小分布情况,供土的分类与概略判断土的工程性质及选料之用。

@#@根据土的颗粒大小及级配情况常用的方法有筛分法与比重计法,筛分法适用于分析粒径大于0.074mm的土;@#@比重计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074mm的土。

@#@当土中兼有上述两类粒径时,则应联合使用筛析法与比重计法。

@#@@#@一、基本原理@#@密度计法是静水沉降分析法的一种,只适用于粒径小于0.075mm的土样。

@#@密度计法是将一定量的土样(粒径<@#@0.075mm)放在量筒中,然后加纯水,经过搅拌,使土的大小颗粒在水中均匀分布,制成一定量的均匀浓度的土悬液(1000mL)。

@#@静止悬液,让土粒沉降,在土粒下沉过程中,用密度计测出在悬液中对应于不同时间的不同悬液密度,根据密度计读数和土粒的下沉时间,就可计算出粒径小于某一粒径d(mm)的颗粒占土样的百分数。

@#@@#@二、仪器设备@#@1、密度计@#@目前通常采用的密度计有甲、乙两种,这两种密度计的制造原理及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密度计的读数所表示的含义则是不同的,甲种密度计读数所表示的是一定量悬液中的干土质量;@#@乙种密度计读数所表示的是悬液比重。

@#@@#@

(1)甲种密度计,刻度单位以在20º@#@C时每1000mL悬液内所含土质量的克数来表示,刻度为-5~50,最小分度值为0.5。

@#@@#@

(2)乙种密度计,刻度单位以在20º@#@C时悬液的比重来表示,刻度为0.995~1.020,最小分度值为0.0002。

@#@@#@2、量筒2个:

@#@容积1000mL;@#@@#@3、三角烧瓶:

@#@容积500ml@#@4、煮沸设备:

@#@电热器、锥形烧瓶;@#@@#@5、分散剂:

@#@4%六偏磷酸钠或25%氨水;@#@@#@6、其他:

@#@搅拌棒、温度计、研钵、秒表、烧杯、瓷皿、天平等。

@#@@#@三、操作步骤@#@1、密度计的校正@#@密度计在制造过程中,其浮泡体积及刻度往往不易准确,况且,密度计的刻度是以20C的纯水为标准的。

@#@由于受实验室多种因素的影响,密度计在使用前应对刻度、弯液面、土粒沉降距离、温度、分散剂等的影响进行校正。

@#@@#@

(1)土粒沉降距离校正@#@土粒有效沉降距离计算见各比重计@#@

(2)刻度及弯液面校正@#@试验时密度计的读数应以弯液面的上缘为准,而密度计制造时其刻度是以弯液面的下缘为准(图1-3),因此应对密度计刻度及弯液面进行校正。

@#@将密度计放入20º@#@C纯水中,此时密度计上弯液面的上、下缘的读数之差即为弯液面的校正值。

@#@因弯液面上缘刻度永远大于下缘刻度,故此值永远为正。

@#@某些密度计出厂时已注明以弯液面上缘为准,即校正值为零。

@#@@#@(3)温度校正@#@密度计刻度是在20º@#@C时刻制的,但试验时的悬液温度不一定恰好等于20º@#@C,而水的密度变化及密度计浮泡体积的膨胀,会影响到密度计的准确读数,因此需要加以温度校正。

@#@密度计读数温度校正值表1查得@#@(4)分散剂校正@#@为了使悬液充分分散,常加一定量的分散剂,悬液的密度则比原来的增大,因此应考虑分散剂对密度计读数的影响。

@#@具体方法是:

@#@将量筒内1000mL的纯水恒温至20º@#@C,先测出密度计在20º@#@C纯水中的读数,然后再加试验时采用的分散剂,用搅拌器在量筒内沿整个深度上下搅拌均匀,并将密度计放入溶液中测记密度计读数,两者之差,即为分散剂校正值。

@#@@#@(5)土粒比重校正@#@密度计刻度系假定悬液内土粒的比重为2.65制作的,若试验时土粒的比重不是2.65,则必须加以正,甲、乙两种密度计的比重校正值可由表2查得。

@#@@#@表1温度校正值@#@悬液@#@温度(℃)@#@甲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乙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悬液@#@温度(℃)@#@甲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乙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悬液@#@温度(℃)@#@甲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乙种密度计温度校正值@#@10.0@#@-2.0@#@-0.0012@#@17.0@#@-0.8@#@-0.0005@#@24.0@#@1.3@#@0.0008@#@10.5@#@-1.9@#@-0.0012@#@17.5@#@-0.7@#@-0.0004@#@24.5@#@1.5@#@0.0009@#@11.0@#@-1.9@#@-0.0012@#@18.0@#@-0.5@#@-0.0003@#@25.0@#@1.7@#@0.0010@#@11.5@#@-1.8@#@-0.0011@#@18.5@#@-0.4@#@-0.0003@#@25.5@#@1.9@#@0.0011@#@12.0@#@-1.8@#@-0.0011@#@19.0@#@-0.3@#@-0.0002@#@26.0@#@2.1@#@0.0013@#@12.5@#@-1.7@#@-0.0010@#@19.5@#@-0.1@#@-0.0001@#@26.5@#@2.2@#@0.0014@#@13.0@#@-1.6@#@-0.0010@#@20.0@#@0@#@0@#@27.0@#@2.5@#@0.0015@#@13.5@#@-1.5@#@-0.0009@#@20.5@#@0.1@#@0.0001@#@27.5@#@2.6@#@0.0016@#@14.0@#@-1.4@#@-0.0009@#@51.0@#@0.3@#@0.0002@#@28.0@#@2.9@#@0.0018@#@14.5@#@-1.3@#@-0.0008@#@21.5@#@0.5@#@0.0003@#@28.5@#@3.3@#@0.0019@#@15.0@#@-1.2@#@-0.0008@#@22.0@#@0.6@#@0.0004@#@29.0@#@3.3@#@0.0021@#@15.5@#@-1.1@#@-0.0007@#@22.5@#@0.8@#@0.0005@#@29.5@#@3.5@#@0.0022@#@16.0@#@-1.0@#@-0.0006@#@23.0@#@0.9@#@0.0006@#@30.0@#@3.7@#@0.0023@#@16.5@#@-0.9@#@-0.0006@#@23.5@#@1.1@#@0.0007@#@ @#@@#@表2土粒比重校正值@#@土粒比重@#@2.50@#@2.52@#@2.54@#@2.56@#@2.58@#@2.60@#@2.62@#@2.64@#@2.66@#@校正值@#@甲种密度计@#@1.038@#@1.032@#@1.027@#@1.022@#@1.017@#@1.012@#@1.007@#@1.002@#@0.998@#@乙种密度计@#@1.666@#@1.658@#@1.649@#@1.641@#@1.632@#@1.625@#@1.617@#@1.609@#@1.603@#@土粒比重@#@2.68@#@2.70@#@2.72@#@2.74@#@2.76@#@2.78@#@2.80@#@2.82@#@2.84@#@校正值@#@甲种密度计@#@0.993@#@0.989@#@0.985@#@0.981@#@0.977@#@0.973@#@0.969@#@0.965@#@0.961@#@乙种密度计@#@1.595@#@1.588@#@1.581@#@1.575@#@1.568@#@1.562@#@1.556@#@1.549@#@1.543@#@2、处理土样及制备悬液@#@

(1)取代表性试样200~300g,风干并测定试样的风干含水率,放入研钵中,用带橡皮头的研棒研散。

@#@@#@

(2)称风干试样30g,倒入500mL锥形瓶,注入纯水200ml,浸泡过夜。

@#@@#@(3)将盛土液的锥形瓶稍加摇晃后放在煮沸设备上进行煮沸,煮沸时间宜为40min。

@#@@#@(4)将冷却后的悬液全部冲入烧杯中,用带橡皮头研棒研磨;@#@静止约1min,将上部悬液倒在0.075mm洗筛上,经漏斗注入1000mL的大量筒内,遗留杯底沉淀物用橡皮头研棒研散,再加适量纯水搅拌,倒出上部悬液过筛入量筒内。

@#@如此反复,直至悬液澄清后将烧杯中全部试样过筛,冲洗干净;@#@将筛上砂粒移入蒸发皿内,烘干后,按试验一步骤2过筛称量,并计算各粒组百分含量。

@#@@#@(5)在大量筒中加入4%浓度的六偏磷酸钠10mL,再注入纯水至1000mL。

@#@@#@(6)将搅拌器放入量筒中,沿悬液深度上下搅拌1min,使土粒完全均布到整个悬液中。

@#@注意搅拌时勿使悬液溅出量筒外。

@#@@#@(7)取出搅拌器,同时立即开动秒表,将密度计放入悬液中,测记0.5、1、2、5、15、30、60、120和1440min时的密度计读数,并测定其相应的悬液温度。

@#@根据试验情况或实际需要,可增加密度计读数次数,或缩短最后一次读数时间。

@#@@#@(8)每次读数时均应在预定时间前10~20s将密度计徐徐放入悬液中部,不得贴近筒壁,并使密度计竖直,还应在近似于悬液密度的刻度处放手,以免搅动悬液。

@#@@#@(9)密度计读数以弯液面上缘为准。

@#@甲种密度计应准确至0.5,估读至0.1;@#@乙种密度计应准确至0.0002,估读至0.0001。

@#@每次读数完毕,立即取出密度计,放入盛有清水的量筒中。

@#@@#@(10)测定悬液温度,应准确至0.5º@#@C。

@#@@#@五、计算及绘图@#@1、计算颗粒直径:

@#@@#@@#@式中,d——土颗粒粒径,mm;@#@@#@——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10-6);@#@@#@Gs——土粒比重;@#@@#@Gwt——tº@#@C时水的比重;@#@@#@ρw0——4º@#@C时纯水的密度,g/cm3;@#@@#@L——某一时间t内土粒沉降距离,cm;@#@@#@t——土粒下沉时间,s;@#@@#@g——重力加速度(cm/s2);@#@@#@K——粒径计算系数,与悬液温度和土粒比重有关,可由表3查得。

@#@@#@表3粒径计算系数K值表@#@温度@#@t(℃)@#@土粒比重Gs@#@2.45@#@2.50@#@2.55@#@2.60@#@2.65@#@2.70@#@2.75@#@2.80@#@2.85@#@5@#@0.1385@#@0.1360@#@0.1399@#@0.1318@#@0.1298@#@0.1279@#@0.1261@#@0.1243@#@0.1226@#@6@#@0.1365@#@0.1342@#@0.1320@#@0.1299@#@0.1280@#@0.1261@#@0.1243@#@0.1225@#@0.1208@#@7@#@0.1344@#@0.1321@#@0.1300@#@0.1280@#@0.1260@#@0.1241@#@0.1224@#@0.1206@#@0.1189@#@8@#@0.1324@#@0.1302@#@0.1281@#@0.1260@#@0.1241@#@0.1223@#@0.1205@#@0.1188@#@0.1182@#@9@#@0.1305@#@0.1283@#@0.1262@#@0.1242@#@0.1224@#@0.1205@#@0.1187@#@0.1171@#@0.1164@#@10@#@0.1288@#@0.1267@#@0.1247@#@0.1227@#@0.1208@#@0.1189@#@0.1173@#@0.1156@#@0.1141@#@11@#@0.1270@#@0.1249@#@0.1229@#@0.1209@#@0.1190@#@0.1173@#@0.1156@#@0.1140@#@0.1124@#@12@#@0.1253@#@0.1232@#@0.1212@#@0.1193@#@0.1175@#@0.1157@#@0.1140@#@0.1124@#@0.1109@#@13@#@0.1235@#@0.1214@#@0.1195@#@0.1175@#@0.1158@#@0.1141@#@0.1124@#@0.1109@#@0.1094@#@14@#@0.1221@#@0.1200@#@0.1180@#@0.1162@#@0.1149@#@0.1127@#@0.1111@#@0.1095@#@0.1080@#@15@#@0.1205@#@0.1184@#@0.1165@#@0.1148@#@0.1130@#@0.1113@#@0.1096@#@0.1081@#@0.1067@#@16@#@0.1189@#@0.1169@#@0.1150@#@0.1132@#@0.1115@#@0.1098@#@0.1083@#@0.1067@#@0.1053@#@17@#@0.1173@#@0.1154@#@0.1135@#@0.1118@#@0.1100@#@0.1085@#@0.1069@#@0.1047@#@0.1039@#@18@#@0.1159@#@0.1140@#@0.1121@#@0.1103@#@0.1086@#@0.1071@#@0.1055@#@0.1040@#@0.1026@#@19@#@0.1145@#@0.1125@#@0.1108@#@0.1090@#@0.1073@#@0.1058@#@0.1031@#@0.1088@#@0.1014@#@20@#@0.1130@#@0.1111@#@0.1093@#@0.1075@#@0.1059@#@0.1043@#@0.1029@#@0.1014@#@0.1000@#@21@#@0.1118@#@0.1099@#@0.1081@#@0.1064@#@0.1043@#@0.1033@#@0.1018@#@0.1003@#@0.0990@#@22@#@0.1103@#@0.1085@#@0.1067@#@0.1050@#@0.1035@#@0.1019@#@0.1004@#@0.0990@#@0.0977@#@23@#@0.1091@#@0.1072@#@0.1055@#@0.1038@#@0.1023@#@0.1007@#@0.0993@#@0.0979@#@0.0966@#@24@#@0.1078@#@0.1061@#@0.1044@#@0.1028@#@0.1012@#@0.0997@#@0.0982@#@0.0960@#@0.0956@#@25@#@0.1065@#@0.1047@#@0.1031@#@0.1014@#@0.0999@#@0.0984@#@0.0970@#@0.0957@#@0.0943@#@26@#@0.1054@#@0.1035@#@0.1019@#@0.1003@#@0.0988@#@0.0973@#@0.0959@#@0.0945@#@0.0933@#@27@#@0.1041@#@0.1024@#@0.1007@#@0.0992@#@0.0977@#@0.0962@#@0.0948@#@0.0935@#@0.0923@#@28@#@0.1032@#@0.1014@#@0.0998@#@0.0982@#@0.0967@#@0.0953@#@0.0939@#@0.0926@#@0.0913@#@29@#@0.1019@#@0.1002@#@0.0986@#@0.0971@#@0.0956@#@0.0941@#@0.0928@#@0.0914@#@0.0903@#@30@#@0.1008@#@0.0991@#@0.0975@#@0.0960@#@0.0945@#@0.0931@#@0.0918@#@0.0905@#@0.0893@#@2、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计算:

@#@@#@

(1)甲种比重计@#@式中,X——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的百分比,%;@#@@#@md——土样干质量,g;@#@@#@Cs——土粒比重校正值,查表1-2;@#@@#@R——甲种密度计读数;@#@@#@mt——悬液温度校正值,查表1-1;@#@@#@n——弯液面校正值;@#@@#@——土粒密度,g/cm3@#@为分散剂校正值。

@#@@#@

(2)乙种比重计@#@式中,@#@——土粒比重校正值,查表2;@#@@#@——乙种密度计读数;@#@@#@——悬液温度校正值,查表1;@#@@#@——弯液面校正值;@#@@#@——分散剂校正值;@#@@#@Vx——悬液体积(=1000mL);@#@@#@——20℃时纯水的密度,取0.9982g/cm3。

@#@@#@3、在半对数坐标上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求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说明该土的均一性。

@#@@#@必须指出的是,当试样中既有小于0.075mm的颗粒,又有大于0.075mm的颗粒,需进行密度计法和筛析法联合分析时,应考虑到小于0.075mm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即应将按式(1-4)或式(1-5)所得的计算结果,再乘以小于0.075mm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然后再分别绘制密度计法和筛析法所得的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并将两段曲线连成一条平滑的曲线。

@#@@#@ @#@@#@4、记录@#@颗粒分析试验记录表(密度计)@#@工程编号试验者土样编号湿土质量@#@含水率干土质量土粒比重比重校正值弯液面校正值@#@试验时间@#@下沉时间t(min)@#@悬液温度T(℃)@#@比重计读数R@#@RM=R+m+n-CD@#@土粒落距L(cm)@#@粒径d(mm)@#@小于某粒径的土质量百分数(%)@#@结果分析:

@#@@#@5、绘制曲线图见下页@#@思考题@#@1、加分散剂和煮沸的目的是什么@#@ @#@@#@2、比重计的读数时间间隔为什么前短后长?

@#@@#@ @#@@#@3、取土样进行试验,比重计法一般采用30克土,太多货太少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试验二、界限含水率试验@#@细粒土由于含水量不同,分别处于流动状态、可塑状态、半固体状态和固体状态。

@#@液限是细粒土由可塑状态转入到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塑限是细粒土由半固态转入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缩限是细粒土从半固体状态继续蒸发水分过渡到固体状态时提及不再收缩的含水量。

@#@各项含水量的测定按含水量试验的烘箱法进行。

@#@@#@A、搓滚法塑限试验@#@一、仪器设备:

@#@毛玻璃板、天平、铝盒、烘箱、烘箱、调土碗、调土刀、蒸馏水、滴管、研钵、带橡皮头的研棒。

@#@@#@二、操作步骤:

@#@@#@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天然含水量土样或风干土样,用研材研碎土样或压碎过0.5mm的筛,取过筛土样约100g放入调土碗中,加水调拌、浸润,加纯水拌和,浸润静置过夜。

@#@@#@

(2)为使试验前试样的含水率使其含水量接近塑限;@#@可将试样在手中捏揉至不粘手,或用吹风机稍微吹干,然后将试样捏扁,如出现裂缝,表示含水率已经接近塑限。

@#@然后取接近塑限的试样一小块,用手掌在毛玻璃上轻轻搓滚,手掌均匀施力于土条,不得使土条在毛玻璃上无力滚动。

@#@土条长度不宜超过手掌宽度。

@#@在任何情况下,土条不得产生中空现象。

@#@@#@(3)当土条搓至直径为3mm时,土条产生裂缝或开始断裂,此时土样达到塑限。

@#@当土条搓至3mm仍未发生裂缝或断裂,表示土含水量高于塑限;@#@若土条搓至大于3mm时就产生裂缝或断裂,则表示含水量低于塑限。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应对土样重新进行调制后再进行试验,直至合格为止;@#@@#@(4)取合格的土条放入空铝盒中,随即盖紧盒盖,待收集3~5g合格的土条后,测定含水率,即得该土塑限;@#@@#@(5)塑限计算@#@@#@式中@#@——塑限,%@#@m——湿土质量,g@#@ms——干土质量,g@#@m0——盒重,g@#@液限试验@#@一、仪器设备:

@#@76g锥式流限仪锥仪、天平(感量0.01g)、铝盒、调土碗、调土刀、滴管、研钵@#@二、操作步骤@#@

(1)液限试验原则上应采用天然含水率的土样进行制备;@#@取代表性的天然含水率的土样200g左右,放在调土碗中,加蒸馏水调成均匀浓糊状,静置一段时间(时间长短可根据天然含水率大小而定);@#@@#@

(2)取浸润好的土样放入调土碗中调拌均匀后,取少量调好的土放在调土刀上(约1.5cm),把圆锥擦净,抹一薄层凡士林油,对准土,当锥尖与土样表面接触时,松开手指,使锥在自重作用下沉入土中,当锥上的刻线已深入土中说明土样含水量太大,如果刻线在土样表面上说明土样含水率小,需再加水,反复几次,(3)当刻线接近表面时可装入试杯中,正式进行试验。

@#@@#@(3)用调土刀将试好的土样,分层装入试杯中,边装边压,勿使土样内留有空隙,然后用调土刀齐杯口刮去多余的土,置于杯座上。

@#@刮去余土,不得用刀在土上面反复涂抹。

@#@@#@(4)将圆锥擦拭干净,捏住圆锥手柄,保持锥体垂直,当锥尖与试样表面正好接触时,轻轻松手让锥体沉入土中,经过15s观察椎体下沉深度;@#@@#@(5)当入土深度达到正好为10mm,且在圆锥环状刻度线处,此时土的含水量即为液限。

@#@@#@(6)若锥体入土深度超过或小于10mm时,表示试样的含水率高于或低于液限,然后将试样全部取出,重复(2~4)的试验步骤重新做;@#@@#@(7)达到要求后取出锥体,将试样杯中的土样分装到两个称量盒里称重,求其含水率;@#@即得液限。

@#@计算公式:

@#@@#@@#@式中@#@——液限,%@#@m——湿土质量,g@#@ms——干土质量,g@#@m0——盒重,g@#@三、实验数据及成果整理@#@塑性指数:

@#@@#@,根据塑性指数可对粘性土进行分类,定出土的名称。

@#@@#@塑限试验记录表测定方法:

@#@@#@铝@#@盒@#@号@#@铝盒质量@#@盒加湿土质量@#@盒加干土质量@#@水质量@#@干土质量@#@含水率(%)@#@mo@#@(g)@#@m1(g)@#@m2(g)@#@m1-m2(g)@#@m2-mo(g)@#@单值@#@平均值@#@液限试验记录表测定方法:

@#@@#@圆锥下沉深度mm@#@铝@#@盒@#@号@#@铝盒重@#@盒+湿土重@#@盒+干土重@#@水重@#@干土重@#@含水率(%)@#@mo@#@(g)@#@m1(g)@#@m2(g)@#@m1-m2(g)@#@m2-mo(g)@#@单值@#@平均值@#@天然含水率@#@=塑性指数@#@=液性指数@#@=@#@按塑性指数定出土的名称为土@#@根据液性指数此土处于状态@#@思考题:

@#@@#@1、什么是土的界限含水量?

@#@@#@ @#@@#@2、塑限,液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工程上为什么普遍按塑性指数对粘性土进行分类?

@#@@#@ @#@@#@3、粘性土只根据其天然含水率@#@,能否判断该土的软硬程度,为什么?

@#@@#@ @#@@#@试验三、直接剪切试验@#@直接剪切试验是测定土的抗剪强度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常采用四个试样,分别在不同的垂直压力下,分别施加水平剪切力进行剪切,求得破坏时的剪应力,然后根据库伦定律确定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和c。

@#@本试验使用应变控制式直剪仪。

@#@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需求选用快剪,固结快剪,慢剪,本试验采用快剪@#@一、仪器设备@#@1.应变控制式直剪仪:

@#@如下图所示,剪切盒、垂直加压框架、剪力传动装置、测力计以及位移量测系统等组成。

@#@@#@图1应变控制式直剪仪@#@1-垂直变形量表;@#@2-垂直加荷框架;@#@3-推动座;@#@4-试样;@#@5-剪切容器;@#@6-量力环@#@2.位移计(百分表):

@#@量程5~10mm,分度值0.01mm;@#@@#@3.环刀。

@#@内径6.18cm,高2.0cm。

@#@@#@4.其他。

@#@天平、削土刀、饱和器、滤纸、润滑油等。

@#@@#@二、操作步骤@#@

(1)试样制备:

@#@从原状土样中切取原状土试样或制备给定干密度和含水量的扰动土试样。

@#@按规范规定,测定试样的密度及含水量。

@#@对于扰动土样需要饱和时,按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抽气饱和。

@#@@#@

(2)对准上下盒,插入固定销。

@#@在下盒内放湿滤纸和透水板。

@#@将装有试样的环刀平口向下,对准剪切盒口,在试样顶面放湿滤纸和透水板,然后将试样徐徐推入剪切盒内,移去环刀。

@#@@#@转动手轮,使上盒前端钢珠刚好与测力计接触。

@#@调整测力计读数为零。

@#@依次加上加压盖板、钢珠、加压框架,安装垂直位移计,测记起始读数。

@#@@#@(3)施加垂直压力:

@#@一个垂直压力相当于现场预期的最大压力p,一个垂直压力要大于p,其他垂直压力均小于p。

@#@但垂直压力的各级差值要大致相等。

@#@也可以取垂直压力分别为100、200、300、400kPa各级垂直压力可一次轻轻施加,若土质软弱,也可以分级施加以防试样挤出。

@#@@#@(4)如系饱和试样,则在施加垂直压力5min后,往剪切盒水槽内注满水;@#@如系非饱和试样,仅在活塞周围包以湿棉花,以防止水分蒸发。

@#@@#@(5)在试样上施加规定的垂直压力后,测记垂直变形读数。

@#@当每小时垂直变形读数变化不超过0.005mm,认为以达到固结稳定。

@#@@#@(6)试样达到固结稳定后,拔去固定销,开动秒表,以0.8~1.2mm/min的速率剪切(每分钟4~6转的均匀速度旋转手轮),使试样在3~5min剪损。

@#@转动过程中不应中途停顿或时快时慢@#@剪损的标准:

@#@①当测力计的读数达到稳定,或有明显后退表示试样剪损;@#@②一般宜剪切至剪切变形达到4mm;@#@③若测力计的读数继续增加,则";i:

2;s:

23020:

"新视野大学英语4句子翻译@#@Unit1@#@1.Ifyoumoveintoanyplaceotherthanyourownprivatehome,makesureyouknowwhattherulesareaboutpetsifyouhaveone.@#@原题答案:

@#@出入除自己家以外的任何场所时,如果你带有宠物,一定要了解有关宠物的规定。

@#@@#@出入除自己家以外的任何场所时,如果你带有宠物,一定要了解相关规定。

@#@@#@2.Somewomencouldhavemadeagoodsalaryinjobinsteadofstayingathome,buttheydecidednottoworkforthesakeofthefamily.@#@原题答案:

@#@一些女性完全可以不待在家里.而是去工作,挣一份不错的工资。

@#@但是为了家庭.她们放弃了工作。

@#@@#@对于这些女性而言不赋闲在家,(选择)工作挣钱完全可以,但为了家庭她们(只能)放弃了。

@#@@#@3.Howcanyoujustifysuchrudeness?

@#@Youwillpayheavilyforthatbecausetheyhavesuedyoufordamagingtheirgoodname.@#@原题答案:

@#@你怎么为这样粗鲁的行为辩护?

@#@你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他们已经以诋毁名誉的罪名起诉你了。

@#@@#@你怎么能为这般无礼的行为辩护?

@#@他们已经以诋毁名誉为由起诉了,你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4.Criticismcanbeofgreatuse:

@#@wemaynotlikeitatthetime,butitcanspurusontogreaterthings.@#@原题答案:

@#@批评有其重要作用:

@#@我们可能当时不喜欢它,但是它能激励我们去做更伟大的事情。

@#@@#@批评的作用十分重要:

@#@我们当时可能不喜,但它能激励我们完成更大的事业。

@#@@#@5.Hisuncompromisingbehavior,towhichthepublicobjected.lefthimbankruptemotionallyandfinancially.@#@原题答案:

@#@他毫不让步的行为遭到公众的反对。

@#@这使得他陷入了精神上崩溃、经济上破产的境地。

@#@@#@他毫不让步的行为遭到公众反对。

@#@这令他精神上一蹶不振、经济上身无分文。

@#@@#@6.Evenifyoufail,don'@#@tletfailureharmyou,don'@#@tletfailuretakeover.Rememberfailureisanecessarystepinlearning:

@#@itisnottheendofyourlearning,butthebeginning@#@原题答案:

@#@即使你失败了,也不要被失败伤害,更不要被失败左右。

@#@记住:

@#@失败是学习过程中必要的一步,它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

@#@@#@纵使失败,拒绝伤害,更不要为其左右,(请)记住,失败是学习过程中必要的一步,它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Unit2@#@1.IftherehadbeennoCharlieChaplin,thehistoryofworldcinemawouldhavebeendifferent.@#@原题答案:

@#@如果没有查理·@#@卓别林,世界电影史就会不一样了。

@#@@#@若没有查理·@#@卓别林,世界电影史将改写。

@#@@#@2.Itwasareliefthathishardworkeventuallygavehimtheresultthathehadlongdesired:

@#@Hesuccessfullydiscoveredthecauseofthedisease.@#@原题答案:

@#@令人感到宽慰的是,他的努力最终给予了他长期渴望的结果——他成功地发现了这种疾病的原因。

@#@@#@所幸(所有)努力终得偿所愿——他成功发现病发原因。

@#@@#@3.CharlieChaplinwasoneofthegreatestandmostwidelylovedmoviestars.FromTheTramptoModemTimes,hemademanyofthefunniestandmostpopularfilmsofhistime.Hewasbest@#@knownforhischaracter,theyouthfulandlovableLittleTramp.@#@原题答案:

@#@查理·@#@卓别林是最伟大、最广受热爱的电影明星之一。

@#@从《流浪汉》到《摩登时代》。

@#@他拍摄了许多他那个时代最有趣、最受欢迎的电影.他最出名的是他扮演的一个人物——年轻可爱的小流浪汉。

@#@@#@查理·@#@卓别林是最伟大、最广受热爱的电影明星之一。

@#@从《流浪汉》到《摩登时代》。

@#@他拍摄了那个年代最有趣、最受欢迎的电影。

@#@最出名的(角色)是他所扮演的一个人物——年轻可爱的小流浪汉。

@#@@#@4.Chaplinwasanimmenselytalentedman:

@#@Withinonlytwoyearsofhisfirstappearanceinmotionpicturesin1914,hebecameoneofthebest-knownpersonalitiesinthenation.@#@原题答案:

@#@卓别林是一个才能非凡的人:

@#@自他1914年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两年时间内他就成了这个国家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卓别林才艺非凡:

@#@自1914年在电影中首次亮相,两年内就成为了该国内大名鼎鼎的人物之一。

@#@@#@5.CharlieChaplinhadanimpactoneveryone'@#@slifeintheearly20thcentury.Hemademorepeoplelaughthananyothermanwhoeverlivedandchangedthewaypeoplelookedattheworld.@#@原题答案:

@#@查理·@#@卓别林对20世纪初期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影响.与有史以来的任何人相比.他让更多的人欢笑.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查理·@#@卓别林影响了20世纪初每个人的生活,与有史以来的其他人相比,他让更多人欢笑并让他们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

@#@@#@6.OnChristmasDayin1977CharlieChaplinpassedaway.Heleftbehindfamilyandfriendssaddenedbyhisdeath,andmillionsoffansworldwide.@#@原题答案:

@#@1977年,查理·@#@卓别林在圣诞节那天去世了,身后留下了悲伤的家人和朋友,以及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影迷。

@#@@#@查理·@#@卓别林在1977年的圣诞节那天过世,身后留下了悲伤的亲友,以及世界各地数百万的影迷。

@#@@#@Unit3@#@1.Themanisreportedtohavesaidinprivatethat"@#@wearebeingmadefoolsofbymanyofourclients,soweareentitledtohavethembowtousascompensation."@#@@#@原题答案:

@#@据报道这个男子曾在私下说:

@#@“许多救济对象在欺骗我们.因此.作为补偿.我们有权让他们对我们点头哈腰.”@#@据报道该男子曾私下透露:

@#@“我们的救济对象中许多人未说实情,所以我们有权让他们点头哈腰作为补偿。

@#@”@#@2.Afterconsideringyourbackgroundandexperience,weregrettoinformyouthatwedon'@#@thaveanappropriatejobopportunityforyouatcurrentstage.@#@原题答案:

@#@我们考虑了你的背景与经历.很遗憾地告诉你,我们目前没有适合你的工作机会.@#@考虑了你的背景与经历后我们(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你,目前(并)没有适合的工作机会。

@#@@#@3.IfailedtotakemycuefromOscar.Instead,Italkedbacktothewoman,whoturnedouttobe@#@ournewmanager.@#@原题答案:

@#@我没能按奥斯卡的暗示去做,相反,我反驳了那个妇女.结果她竟然是我们的新经理.@#@我并没遵照奥斯卡的暗示办事,相反反驳了那位女士,(结果)她竟然是我们的新经理。

@#@@#@4.Thereneedstobesomeonewhocanactasachampionfortherightsofthepoorbecausethe@#@systemsoeasilylendsitselftoabuse.@#@原题答案:

@#@需要有人来充当穷人权利的捍卫者,因为这一体制太容易被滥用。

@#@@#@因为这一体制太容易遭到滥用,(所以)需要人充当穷苦人民权利的捍卫者。

@#@@#@5.1calledthepoliceforhelpaftermycarbrokedownonthefreeway.Twentyminuteslater,they@#@cametomyrescue.@#@原题答案:

@#@我的车子在高速公路上抛锚后,我打电话向警察求助,20分钟后他们赶来帮我。

@#@@#@我的车在高速公路上抛锚后用电话(只得)向警察求助,20分钟后他们赶来帮我。

@#@@#@6.Hewaspassionateforart,buthewentthroughtremendouspain-painofpovertyandmisunderstanding.@#@原题答案:

@#@他热爱艺术,却经受了巨大的痛苦——贫穷与误解。

@#@@#@他热爱艺术,却(因此)遭受巨大的打击——来自贫穷和误解的痛苦。

@#@@#@Unit4@#@1.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ee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s @#@a @#@means @#@to @#@accelerate @#@their @#@economy, @#@but @#@some @#@lack @#@experience @#@in @#@weighing @#@costs @#@and @#@choosing @#@between @#@technologies. @#@ @#@ @#@ @#@ @#@@#@原题答案:

@#@发展中国家认为信息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但一些国家在估算成本与选择技术方面缺乏经验。

@#@@#@发展中国家将信息技术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但他们中有些在估算成本与选择技术方面经验不足。

@#@@#@2.The @#@world @#@is @#@said @#@to @#@have @#@about @#@3,000 @#@times @#@as @#@much @#@groundwater @#@as @#@water @#@it @#@has @#@in @#@rivers @#@and @#@@#@lakes, @#@and @#@groundwater @#@is @#@far @#@cleaner. @#@ @#@ @#@ @#@ @#@@#@原题答案:

@#@据说地球拥有的地下水量大约是其拥有的河流和湖泊水量的三千倍,而且地下水要干净得多。

@#@@#@据说地球有的地下水水量大约是其河流和湖泊水量的三千倍,而且干净得多。

@#@@#@3. @#@Anyone @#@can @#@take @#@good @#@photos——it'@#@s @#@just @#@a @#@matter @#@of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原题答案:

@#@任何人都能照出好照片——问题只是你是否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 @#@ @#@ @#@ @#@ @#@@#@人人皆是摄影师——只是需要天时地利。

@#@@#@4. @#@ @#@By @#@installing @#@computers @#@in @#@their @#@schools @#@and @#@libraries, @#@the @#@community @#@leaders @#@demonstrated @#@@#@that @#@they @#@were @#@determined @#@not @#@to @#@lag @#@behind @#@in @#@technology. @#@ @#@ @#@ @#@ @#@@#@原题答案:

@#@通过在他们的学校和图书馆安装计算机,这些社区的领导们表明他们决心不在技术上落后。

@#@@#@这些社区的领导通过在各自学校和图书馆安装计算机的方式表明不在技术上落后的决心。

@#@@#@5. @#@ @#@When @#@he @#@started @#@the @#@company, @#@he @#@thought @#@he'@#@d @#@be @#@able @#@to @#@cruise @#@alongside @#@the @#@top @#@businesses @#@in @#@the @#@market, @#@but @#@he @#@is @#@disappointed @#@because @#@he @#@hasn'@#@t @#@yet @#@succeeded. @#@ @#@ @#@ @#@ @#@@#@原题答案:

@#@当他开始创办这家公司时,他想他将能在市场上与那些顶级公司并驾齐驱,可是他现在失望了,因为他没有成功。

@#@@#@起初创办公司时,他想着和市场上的顶级企业并驾齐驱,但因为未能成功而备受挫折。

@#@@#@6. @#@A @#@Florida @#@couple @#@is @#@building @#@what @#@they @#@say @#@will @#@be @#@the @#@homeof @#@the @#@future, @#@one @#@strong @#@enough @#@@#@to @#@withstand @#@hurricanes, @#@yet @#@gentle @#@enough @#@to @#@blend @#@in @#@with @#@the @#@environment.@#@原题答案:

@#@佛罗里达的一对夫妇在建造一座他们称之为未来之家的房子,它既能抵御咫风,又与 @#@周围环境十分协调。

@#@@#@佛罗里达的一对夫妻正在建造一栋由其称为未来之家的建筑物,它既能抵御飓风又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Unit5@#@1. @#@ @#@The @#@new @#@mechanism @#@is @#@not @#@so @#@effective @#@as @#@they @#@had @#@expected, @#@for @#@months @#@passed @#@and @#@there @#@has @#@been @#@no @#@big @#@improvement @#@in @#@management @#@efficiency.@#@原题答案:

@#@新的机制并不像他们预期的那样有效,因为数月过去了,但管理效率并没有明显改进。

@#@@#@新机制并不像原先预期的一样有效,(即使)数月已过,管理效率也没有明显提升。

@#@ @#@ @#@ @#@@#@2. @#@ @#@I @#@don'@#@t @#@want @#@to @#@scare @#@you @#@unnecessarily, @#@but @#@you @#@might @#@as @#@well @#@face @#@facts @#@and @#@look @#@at @#@a @#@few @#@@#@numbers. @#@@#@原题答案:

@#@我不想不必要地吓唬你,可你最好还是面对事实,看看一些数字吧。

@#@@#@我不想不必要地恐吓,但你最好面对现实看看这些数据。

@#@@#@3. @#@ @#@Loneliness @#@is @#@marked @#@by @#@a @#@sense @#@of @#@isolation. @#@Solitude, @#@on @#@the @#@other @#@hand, @#@is @#@a @#@state @#@of @#@being @#@@#@alone @#@without @#@being @#@lonely @#@and @#@can @#@lead @#@to @#@self-awareness.@#@原题答案:

@#@孤独的特点是一种与世隔绝感,而独居则是独自一人却不感到寂寞的状态,它能引发自我意识。

@#@@#@孤独是种被孤立的感觉。

@#@独处则是另一方面的概念,独自一人而未感寂寞的状态,它出于自我意识。

@#@@#@4. @#@ @#@Loneliness @#@is @#@a @#@negative @#@state. @#@One @#@feels @#@that @#@something @#@is @#@missing. @#@It @#@is @#@possible @#@to @#@be @#@with @#@@#@people @#@and @#@still @#@feel @#@lonely——perhaps @#@the @#@bitterest @#@form @#@of @#@loneliness. @#@@#@原题答案:

@#@孤独是一种消极的状态,你会感到失去了某种东西。

@#@你可能与别人在一起仍然感到孤独——这也许是孤独最痛苦的形式。

@#@@#@孤独是种消极的状态。

@#@人会感觉某样事物怅然若失。

@#@(甚至)可能跟他人一起仍觉孤独——或许这才是孤独最强烈的形式。

@#@@#@5. @#@Solitude @#@is @#@a @#@positive @#@state @#@of @#@engagement @#@with @#@oneself. @#@Solitude @#@is @#@desirable, @#@a @#@state @#@of @#@being @#@@#@alone @#@where @#@you @#@provide @#@yourself @#@wonderful @#@and @#@sufficient @#@company. @#@@#@原题答案:

@#@独居是一种与自我相约的积极的状态。

@#@独居是值得向往的,是独自一人、享受自我愉快而又充实的陪伴的一种状态。

@#@@#@独处是一种自我接触的积极状态。

@#@(所以)独处是可取的,一种给你自己提供美妙又充实陪伴的状态。

@#@@#@6.Thoreau @#@says @#@that @#@loneliness @#@can @#@occur @#@even @#@amid @#@companions @#@if @#@one'@#@s @#@heart @#@is @#@not @#@open @#@to @#@@#@them. @#@@#@原题答案:

@#@梭罗说,一个人即使身处同伴之中,如果不对他们敞开心扉,仍会感到孤独。

@#@@#@梭罗说一个人若不敞开心扉,甚至身处同伴之中也会感到孤独。

@#@@#@Unit6@#@1.Suppose @#@you @#@were @#@offered @#@a @#@bribe @#@in @#@exchange @#@for @#@a @#@promise, @#@what @#@would @#@you @#@do——receive @#@it @#@or @#@stand @#@by @#@your @#@principles?

@#@ @#@@#@原题答案:

@#@假设有人向你行贿,要换取一种承诺,你会怎么做?

@#@是接受呢,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假设有人向你行贿以换取某种承诺,你会做什么(选择)——接受抑或坚守原则?

@#@@#@2. @#@ @#@Nowadays, @#@people @#@wouldn'@#@t @#@put @#@up @#@with @#@those @#@terrible @#@circumstances, @#@but @#@in @#@those @#@days @#@it @#@was @#@accepted @#@as @#@a @#@fact @#@of @#@life. @#@ @#@ @#@ @#@ @#@@#@原题答案:

@#@现在人们不会忍受那些糟糕的境况,可是在那些日子里却只能接受那样的现实。

@#@@#@现如今大众不愿忍受窘境,但那时却是公认的生活现状。

@#@@#@3. @#@ @#@Cheating @#@in @#@various @#@forms @#@is @#@on @#@the @#@increa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 @#@have @#@lost @#@coun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were @#@caught @#@cheating @#@this @#@semester. @#@ @#@ @#@ @#@ @#@@#@原题答案:

@#@大学校园里形形色色的作弊现象越来越多,我已不记得这学期有多少学生因作弊而被捉住了。

@#@@#@大学里作弊手段越来越多目不暇接,我已记不得这学期多少学生因作弊被抓。

@#@@#@4. @#@ @#@Mr. @#@Aichi @#@had @#@to @#@withdraw @#@himself @#@from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position @#@of @#@state @#@governor @#@@#@when @#@it @#@was @#@revealed @#@that @#@he @#@had @#@been @#@on @#@the @#@take. @#@ @#@ @#@ @#@ @#@@#@原题答案:

@#@当艾奇先生被披露曾受贿时,他不得不退出州长职位的竞争。

@#@@#@当艾奇先生被披露受贿时他迫不得已推出州长之位的竞选。

@#@@#@5. @#@ @#@While @#@originally @#@he @#@had @#@been @#@fully @#@in @#@support @#@of @#@the @#@reform @#@policies, @#@later @#@he @#@began @#@to @#@attack @#@@#@the @#@reform @#@movement. @#@ @#@ @#@ @#@ @#@@#@原题答案:

@#@虽然他原先完全支持改革政策,可后来却开始抨击这场改革运动了。

@#@@#@起初(虽然)他完全支持改革政策,(但)后来(却)开始抨击这场改革运动。

@#@@#@6. @#@The @#@professor @#@definitely @#@will @#@not @#@agree @#@with @#@the @#@point @#@that @#@the @#@translation @#@amounted @#@to @#@little @#@@#@more @#@than @#@looking @#@up @#@words @#@in @#@dictionaries. @#@@#@原题答案:

@#@这位教授肯定不会同意翻译基本是在词典里查生词的观点。

@#@@#@这位教授绝不会赞同翻译只是在词典里查生词的(片面)观点。

@#@@#@Unit7@#@1.As @#@a @#@responsible @#@manufacturer, @#@we @#@are @#@more @#@than @#@concerned @#@about @#@the @#@environment;@#@ @#@we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 @#@ @#@ @#@@#@原题答案:

@#@作为一个负责的生产厂家,我们不仅仅关注环境;@#@我们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制造商,我们不仅关心环境,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2.Of @#@course, @#@she @#@(too) @#@eventually @#@left @#@to @#@get @#@married, @#@but @#@I @#@could @#@say @#@for @#@sure @#@that @#@she @#@was @#@nothing @#@@#@less @#@than @#@dedicated @#@and @#@never @#@allowed @#@her @#@professional @#@priorities @#@to @#@be @#@distracted. @#@ @#@ @#@ @#@ @#@@#@原题答案:

@#@当然,她最后还是离开,去结婚了,但我敢肯定的是:

@#@她对工作尽职尽责,从不允许自己的职业重点受到影响。

@#@@#@当然她最后还是离开而去结婚了,但我敢肯定的是:

@#@她十分敬业,绝不允许工作优先级受到影响。

@#@@#@3.Other @#@than @#@academic @#@success, @#@what @#@has @#@been @#@your @#@greatest @#@achievement @#@to @#@date?

@#@ @#@ @#@ @#@ @#@ @#@@#@原题答案:

@#@除了学业上的成绩,你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除了学业上的成绩,你迄今为止的最高成就是什么?

@#@@#@4.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test @#@or @#@shed @#@light @#@on @#@some @#@theory, @#@@#@and @#@only @#@those @#@observations @#@considered @#@relevant @#@to @#@that @#@task @#@should @#@be @#@recorded. @#@ @#@ @#@ @#@ @#@@#@原题答案:

@#@观察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或阐明某些理论,只有那些被视为与任务相关的观察才应该被记录下来。

@#@@#@(我们)为了验证或阐明一些理论而进行观察和实验,(所以)只有被判定与课题相关的观察报告才会记录下来。

@#@@#@5.Wherever @#@they @#@are @#@now, @#@black @#@people @#@are @#@descended @#@from @#@Africans, @#@but @#@over @#@the @#@centuries @#@@#@their @#@genetic @#@heritage @#@has @#@become @#@diversified @#@and @#@complicated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 @#@ @#@ @#@ @#@@#@原题答案:

@#@不管现在身处何地,黑人都是非洲人的后裔,但是数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遗传基因已经变得多样化且非常复杂。

@#@@#@不论身处何地,黑人都是非洲人民的后裔,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遗传基因经过数百年,已经变得多样且错综复杂。

@#@@#@6.In @#@effect, @#@they @#@agreed @#@to @#@the @#@view @#@that @#@the @#@very @#@change @#@in @#@law @#@brings @#@about @#@a @#@change @#@in @#@the @#@@#@nature @#@of @#@society @#@and @#@humanrelationships @#@within @#@it. @#@@#@原题答案:

@#@实际上,他们都同意这种观点:

@#@法律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本质的变化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实际上,他们都同意这种观点:

@#@法律的变化带来社会本质的变化及人际关系的变化";i:

3;s:

24120: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找次品的教学反思@#@找次品的教学反思1@#@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

@#@@#@  接着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分法分别探究出4个物品和5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  成几分?

@#@两份还是三份?

@#@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

@#@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黑板上,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

@#@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

@#@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

@#@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  接下来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关注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1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然后重点指导交流:

@#@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

@#@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

@#@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平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

@#@从中发现“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

@#@”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2@#@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

@#@@#@  接到期末考试的时间,确实有点紧,在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讲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讨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学生说:

@#@“分组法最省时间。

@#@”我直接说:

@#@“好!

@#@下面讨论怎样分组最优方案。

@#@”@#@  “我总结出来了,分成三份。

@#@”@#@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

@#@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  “说的很到位,谁还有补充。

@#@”@#@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也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个数尽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与少的1份只相差1。

@#@”@#@  “补充的很全面,把樊静祎与刘懿贤的加起来就是找次品的规律。

@#@”@#@  “好,下面咱们来实战一下!

@#@”@#@  让学生把小状元拿出来,开始做!

@#@由于刚才讲的快,所以让学生说答案的时候必须说思路。

@#@@#@  没有想到,孩子们掌握的这么好!

@#@心里窃喜。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3@#@  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

@#@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来教学。

@#@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  一、两处成功@#@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

@#@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

@#@如我首先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

@#@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如分几份最好?

@#@每份几个最好?

@#@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  2.重视“数学化”。

@#@@#@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平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

@#@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平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

@#@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

@#@“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个物品分成3份:

@#@3个、3个、4找次品。

@#@这种方式比画天平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

@#@《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

@#@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

@#@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

@#@但我觉得“天平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

@#@当天平两边各放3个平衡时,再将4个物@#@  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平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平衡或不平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

@#@经过自己的修改,我将树形图改为如下格式:

@#@@#@  我通过在两个数字下划线的方式代表“将这两堆物品分别放在天平两边”,这样既减少了文字,又方便最后统计次数。

@#@每种情况,最后只需数一数共划了多少条横线即可,既准确、又形象。

@#@@#@  二、两点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

@#@即上图是否必须像这样写:

@#@@#@  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平均分成2份。

@#@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平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

@#@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找次品”教学反思显得有些牵强。

@#@在练习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4@#@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

@#@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

@#@并提问:

@#@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

@#@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

@#@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

@#@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

@#@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

@#@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

@#@(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

@#@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

@#@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

@#@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

@#@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5@#@  找次品”的教学内容本来是在“奥数”活动中有时出现的,现在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中选入,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好的课。

@#@课本主要以“找次品”这一学习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渗透“优化”的教学思想方法。

@#@@#@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掌握用天平找“5个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猜想,如果9个物品中也有一个次品,几次一定能找到?

@#@学生设想了好几种方案,我采用分组检验,看谁的速度快。

@#@通过评价巧妙地把寻找最优方案蕴涵在竞赛活动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发现了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优方案。

@#@随后我又提出8个物品中找次品由学生独立设计法案,在多种方案的比较中发现,如果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则要分得尽量平均。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6@#@  这两天教学了“找次品”一课,它是五下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3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8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9、10、11个零件中。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先从3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入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把待测物品的个数分成能平均分成3份可以更简便。

@#@@#@  在练习5瓶钙片时,有部分学生仍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虽然适用于这道题,但换成例2的8个零件时,明显发现方法不够简便。

@#@所以,在从8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出次品,分别用了多少次?

@#@并通过列表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在分析中渐渐发现找次品的快捷方法,并在我的引导下发现规律,同时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对寻找次品次数的影响,在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的话,他们之间只能相差1,这样才能使所需次数最少。

@#@@#@  在整节课中,我通过幻灯片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但发现学生学起来还是会有困难,特别是语言表述上。

@#@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借助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在小组中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明显效果好多了。

@#@最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了解课本中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进一步发现所测物品数目与至少需要次数之间的关系。

@#@@#@  对于此类找最佳策略的题目,必须要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我操作中感受其规律,并能进行应用,而只通过直观演示还是不够的。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7@#@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的实践中难免会有一些错漏,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一、创设情景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

@#@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

@#@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  三、层层推进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

@#@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  四、知识拓展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

@#@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

@#@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

@#@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

@#@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

@#@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

@#@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  五、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

@#@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8@#@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  “找次品”这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期望在一节课内讲完所有的知识点,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够真正理解找次品的过程以及对过程的优化。

@#@@#@  首先从天平特点认识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所反映的数学信息,确定找次品的方法及正确判断,方法的针对性。

@#@数学教学反思@#@  然后动员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找不合格钙片的策略,学生都能想到要分组,缩小范围,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不是次品的物品个数。

@#@但到底具体分几组,有意见分歧。

@#@我没表态,顺承大多数同学意见,分不等的3组(2、2、1),在大家的商议中找到了次品。

@#@接着我让他们从6个物品中找次品,有分2组的,有分3组的,虽然最后用的次数一样,到那反映了不同的数学策略,分2组,每组3个,只能排出3个,而分3组,称量一次却能排除4个,数量多的话,更有优势用时更短,这就把分组的科学性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

@#@@#@  然后用通过其他数量比较并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间,得出3分法找次品是最佳的方法。

@#@@#@  接下来,让学生体验不能平均分的数量怎样分,从算式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有其中一组与其他两组相差1,这既是分组的科学性有时分组的数学客观性。

@#@@#@  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怎样确定次品了。

@#@@#@  最后要把方法和理论合二为一,也就是根据实践归纳推理,找出数量和检验次数之间的关系,确定大宗物品的检验次数是可以事先计算的,同学们越学越有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有用的数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最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简单明了。

@#@所以自己感觉这一堂课比较成功。

@#@@#@  要真正的上好每一堂课,研读教材、读懂教材是很关键的第一步,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只有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每一堂课才会真正有效!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9@#@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目标落实有效、学生持续发展。

@#@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最近教研室开展了“一课同上,同课异构”活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经历了两周的精心准备,并进行了多次的的课堂实践之后,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并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  一、美好的预设≠理想的课堂@#@  找次品这节课属于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先从3个零件中找一个偏重的次品,再从5瓶口香糖中找一个轻一点的次品,让学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来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用12个零件进行验证,最后设计的巩固练习是:

@#@有15箱饼干,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轻一点。

@#@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把它找出来?

@#@该怎么分?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做(称的过程),然后同桌说一说(怎样称的)。

@#@看着学生们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

@#@精心预设后的课堂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生机勃勃。

@#@在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验证时发现12个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个3个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

@#@我随即问道:

@#@“有没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

@#@”学生:

@#@“没有。

@#@”“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平均分成3份去称,次数一定是最少的。

@#@”我仓促的进行了小结。

@#@40分钟的课堂就这样结束了,带着遗憾,带着疑问下了课。

@#@@#@  二、精雕细琢,和学生一起收获着@#@  课后我又反复解读教材,回忆着课堂上的一个个镜头,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重新备课,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

@#@@#@  这次我是这样预设的,把3个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3给以最优策略的暗示,5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师生结合共同研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个零件是研究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研究,找出最优方案,并体会最优方案的道理。

@#@将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这种方法,在第一次称时,能确定合格品的个数最多。

@#@无论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

@#@将第二次称的范围缩小到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

@#@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这次我把原来的巩固练习换成了有趣的小游戏——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个、81个、243个待测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实现思维的跨越,并从中发现规律,如果待测物品个数×@#@3,那么找次品称的次数会加1。

@#@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交流想法。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进行优化思维的渗透。

@#@@#@  本节课所研究的待测物品个数都比较特殊,都是3的倍数,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准备第二课时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数如8个、10个等。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我们习惯性的反应就是“难”,可经过这次磨练,我才发现不是教材难,而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习,不愿意去思索,其实方法总比困难多。

@#@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课堂需要不断反思。

@#@@#@";i:

4;s:

2380:

"Parkour,TheDefinitionofParkourTheOriginofParkourThePhilosophyofParkourTheImpactsofParkouronpeople,Parkourisakindofextremesportemphasizingtoshowandchallengepersonalpotentialinbodyandmind.Parkouristheartofmovingthroughyourenvironment,usingonlyyourbodyandthesurroundingstopropelyourself.Itincludesrunning,jumping,climbing,evencrawling.,DavidBelle,thefounderoftheparkour,wastrainedtoplayasninjawhenhewasveryyoung,jumping,runningontheroofsoftheschoolbuildings.Atthesametime,DavidBellewasinfluencedbyhisfatherwhowaseverasoldierdeeply.,Influencedbythesefactors,DavidBellefinallycreatedtheparkoursport.Afterthat,heandhisfriendscreatedafirstparkourorganizationcalledYamakasiatthesuburbofLesseesinParisin1988.,Inthebeginning,parkourisplayedinwesterncountries,suchasFrance,Britain,Americaandsoon.ItgotitspopularityintheBritainin2002.In2004,DavidbelledirectedamovienamedTheDistrict13.Throughthismovie,peopleallaroundknowwhattheparkouris.,Thefirstpeople,whointroducetheparkourtoChinain2006,isHongZhou,HealsofoundedtheChinaparkourofficialwebsite.YizeDuisregardedasthefirstpeopletoorganizethefirstparkourteamnamedChinaparkourinChina.,ThePhilosophyofParkour,“freeyourmind”,tryingnottothinkofthesituationyouarein,butmerelytryingtofeelyourwaythroughit,isfundamentaltoParkour.hesitationcausesfear,themomentwhenyouarehesitating,youarethinkingunnecessarily.Youareassessingthesituation,comparingandrelatingittoprevioussituations.ThisisthelastthingyoushoulddoinParkour.“Lifeisdanger”,nomatterhowhardwetry,wecannotescapefromthiscruelfact.Butwecandosomethingrighttocontrolanddecreasethedanger.,Parkourisanart,itcanbringusgoodvisualeffects,butitsnotenough.Throughaperiodoftraining,youcanbecomestrongerandstronger,goodflexibility,goodbalance,goodbounce,andcandosomemovementswhichyoucouldntdobefore.Andyouknowhowtocopewiththedangeroussituation.,Parkourdoesnotonlyexercisethebody,butalsoexercisethemental,ithasaninfluenceononesthoughtprocess.Itimprovesonescriticalthinkingskillsandhelphimovercomephysicalandmentalobstaclesineverydaylife.,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