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0630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Word文档格式.docx

“冉

求,你怎么呢”)

3.何以⋯⋯(可“根据什么⋯⋯凭什么⋯⋯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安君何以自托于(《触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安君

在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季氏将伐臾》什么要伐它呢)

4.何所⋯⋯(可“所⋯⋯的是什么”等)①女何所思,女何所《木》

5.奈⋯⋯何、若⋯⋯何、如⋯⋯何(可“⋯⋯怎么”“拿⋯⋯怎么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

(可“跟⋯⋯比,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王》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漂亮)

7.何故(可“什么原因,什么,怎么”。

)①蒋琬曰:

“今幼常得罪,既正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瑾握瑜,而自令放(《屈原列》什么要保持美玉一的高品德,而

使自己被放逐呢)

常文言文固定格式

(二)——表示反

1.何⋯⋯哉(也)(可“怎么能⋯⋯呢”)

①何可道也哉《游褒禅山》(怎么能得完呢!

2.何⋯⋯(可“什么要⋯⋯呢“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刀俎,我肉,何辞《宴》

3.何⋯⋯之有(兼表前置,可“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

“苟得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吴》(勾践回答:

“能听到

大夫您的番,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怎么能⋯⋯呢”)①君臣之,如之何其之《季氏将伐臾》

5(其)⋯⋯哉(乎,耶,邪)(可“哪里⋯⋯呢道⋯⋯怎么⋯⋯呢”)

①仆前辱之,万被戮,有悔哉《任安》(那么我就可以此前受辱的

欠,即使一万次被戮,道我会后悔)

②呼!

盛衰之理,曰天命,非人事哉!

《伶官序》(啊!

盛衰化的律,

是由天命决定,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敢入乎《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易

关呢!

6.安⋯⋯哉(乎)(可“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之后,安能抗此乎《赤壁之》(可是刘打了仗,又怎么能抵

个危呢)

7.不亦⋯⋯乎(可“不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求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非⋯⋯欤(可“⋯⋯不是⋯⋯”)①子非三大夫欤《屈原列》

9.宁⋯⋯耶(可“哪里⋯⋯呢”)

①当觭梦幻想,宁知此骨所耶《祭妹文》(当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

道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哉(可“道⋯⋯”)

①不如蜀彼之僧哉《学》

11.独⋯⋯耶(乎、哉)(可“道⋯⋯”)①相如,独畏廉将《廉相如列》②公子,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③夫患常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独伶人也哉《伶官序》

常文言文固定格式(三)——表示感

1.何其(可“什么那么”“怎么”“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序》(以至于剪断,天誓,

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啊!

2.直⋯⋯耳!

(可“只不⋯⋯了”)①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梁惠王:

“不行。

只不

没有跑上一百步了,那也是逃跑啊。

”)

②王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也,直好世俗之耳!

《庄暴孟子》

3.惟⋯⋯耳!

(可只是⋯⋯了!

①吾已无事可,惟待死期耳《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了!

4.一何(可何等、多么、什么⋯⋯那么⋯⋯)

①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5.亦⋯⋯哉(可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以旌其所。

呼,亦盛矣哉!

《五人墓碑》(而且在其墓

前立石碑,来表他的所作所。

唉,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可是怎的呢)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近,而又有剪杜,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行,五

人之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独身孤立,少卿仆于妻子何如哉《任安》

常文言文固定格式(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可“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无乃是与《季氏将伐臾》(孔子:

“冉求,恐怕是你的吧)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臣,无乃后乎《勾践吴》会稽山之后,才来求有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在大王您退守到

2.得无......耶,得无⋯⋯乎,(可“大概

吧能......(兼表反)”等)

......

吧、恐怕......

吧、不是⋯⋯

①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他景物而触的感情,能没有不同)

②曰:

“日食得无衰乎”《触太后》(每天的食不会减少吧)

③“今民生于不盗,入楚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

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故事两》

3.其⋯⋯欤(兼表反)

①巫医、、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

音和各种手工者,是所上人士所不与伍的,在他的明智慧反而不如些

人,不是得奇怪么!

4.⋯⋯庶几⋯⋯欤(可⋯⋯或⋯⋯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一、下文,完成5-8(12分,每3分)

与人主共理天下事,吏而已。

内九卿、百事,外刺史、令,其次佐,史,胥

徒。

若是者,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故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唐虞建官,劂可稽已,其去民近

故也。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

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

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所以以害民者牧民,以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

布于天下。

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今一吏,大者至食邑

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

于其间。

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

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

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二帝三王平天

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

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吏无

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

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

得才且贤者用之;

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

乱安危,不犹愈乎?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主共理天下者理:

治理B.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为员:

成为吏

的人

C.切切然恐不至也不至:

不来D.而天下阴受其赐阴:

暗地里

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其”字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虞建官,劂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其:

代尧舜)

B.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

吏布于天下。

指人民)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其:

指虎狼)

D.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7.“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理解正确的是()

A.好像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可是却又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什么原因呢?

B.似乎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既然如此,还是出现了动乱与危险,为什么呢?

C.似乎是能够长治久安了,竟然至于,还是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为什么?

D.好像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其实不然,还会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为什么?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讲的是任用官吏的道理,揭露了封建时代官吏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

迫。

B.文中指出,这些官吏名义上是“理民”,实际上是夺民之食,竭民之力,无异于虎

豹。

C.文章最后一段,讲上古的官吏和后世的官吏都一样,剥削和压迫人民。

D.如何革除官吏害民,作者主张“得才且贤者用之”“废有司,去县令”。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

父裁,镇军司马。

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年十四,

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

“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初袭祖爵。

司空刘

寔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

后参东海王越军事。

时元帝为

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

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

友执。

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

军谋密策,知无不

为。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

“琅

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

舆,具威仪。

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

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导因讲计曰:

“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已倾心,

以招俊义。

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

!

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

若引之以结人心。

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

由是

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注]①晋元帝:

司马睿.公元317

年他得到晋悯帝被俘的消息后,先自称晋王,第二

年改称皇帝。

东晋王朝从此建立。

选文记载他称帝前初到江东的情况。

②吴会:

地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有兴复之志

潜:

B.帝亦雅相器重

雅:

C.宜有以匡济者

匡:

辅助

D.皆江南之望

望:

声望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军谋密策,(帝)知无不为

B.及(导)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C.导因讲计(于)(纪瞻、顾荣)曰

D.自此之后,(各地)渐相崇奉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陈留名士张公看到十四岁的王导后,便对王导的同胞兄长王敦说,这个孩子是个做

将相的人才。

B.王导不愧是一代名臣,他对司马睿提出了要尊先贤、问风俗、重谦虚、招俊杰、得

民心。

这是稳定时局、开创大业的五大法宝。

C.江东士族起初看不起司马睿,态度非常冷淡,后来看到他亲观祭祀时,那隆重的仪

仗,威整的行列,都惊惧不已,于是纷纷前来投靠。

D.西晋末年,天下纷乱,王导审时度势,决心辅佐司马睿,兴复晋室。

凡军国大计,

他都积极筹划,司马睿也把他当成知交,对他言听计从,当即付诸行动。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四题。

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人也。

燮素疾中官,既行,因上疏曰:

“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

外,皆兴于内。

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

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

陛下

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

诚使张角枭夷,黄巾变服,臣之所忧,甫益

深耳。

何者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

彼知正人之功显,而危亡之兆见,皆

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

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

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

之戮矣。

”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

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

灵帝铖识燮言,

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所拜议郎。

会西羌反,边章、韩遂作乱陇右。

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

诏会公

卿百官,烈竖执先议。

燮厉言曰:

“斩司徒,天下乃安。

”尚书郎杨赞奏燮廷辱大臣。

帝以

问燮。

燮对曰:

“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

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

顷之,赵忠为车骑将军,诏忠黄巾之功,执金吾甄举等谓忠曰:

“遇与不遇,

命也;

有功不论,时也。

傅燮岂求私赏哉!

”忠愈怀恨,然惮其名,不敢害。

权贵亦多疾之,

是以不得留,出为汉阳太守。

[注]①市虎成于三夫:

市中本无虎,然三人言而成虎。

喻流言可混淆视听。

②杜

邮之戮:

秦将白起因受诬陷免职,自杀于杜邮。

③左衽之虏:

指当时北方少数民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皆衅发萧墙衅:

挑衅B、彼知正人之功显显:

显扬

C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谮:

诬陷、中伤D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弭:

消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B.陛下仁德宽容

C.皆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D.忠愈怀恨,然惮其名,不敢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既行,因上疏曰②蒙故业,因遗策

B.①今张角起于赵、魏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C.①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②权贵亦多疾之

D.①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傅燮“忠谏直言”的一项是()

①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②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③

诏会公卿百官,烈竖执先议④斩司徒,天下乃安

⑤傅燮岂求私赏哉⑥权贵亦多疾之,是以不得留,出为汉阳太守。

A.②③⑤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②⑥

5、对原文内容理解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燮认为当时国家动乱,不是由张角、黄巾等人引起,而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

B.根据当时的情况,傅燮认为即使张角、黄巾等人的叛乱被平定,如果让宦官专

权,忠臣遭害,仍有可能给国家带来危险。

C.司徒崔烈打算割让土地求和,傅燮变为杀掉崔烈才能使天下安定。

D.傅燮因屡次得罪权贵,被他们怀恨在心,最后他们联合起来将傅燮赶出了京城。

6、翻译句子。

①彼知正人之功显,而危亡之兆见,皆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

②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太史公曰: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

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

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

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

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

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

”遂死于首阳山。

由此之,

怨邪非邪

或曰:

“天道无,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可善人者非邪仁行,如此而

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渊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而卒蚤夭。

天之施善

人,其何如哉盗跖日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是

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事犯忌,而身逸,富厚累世

不。

或地而蹈之,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而遇灾者,不可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

“道不同,不相。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

“富如可求,鞭之士,吾

亦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世混,清士乃。

以其重若彼,其若此哉

[注]①由、先:

人名,指由、光。

②希:

稀少。

③木主:

死人的牌位。

④爰:

是;

就。

⑤徂:

通“殂”,死亡。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不正确的一是

A.扶而去之去:

使⋯⋯离开B.天下宗周宗:

祭祀

C.我安适矣适:

往,到D.余甚或焉或:

通“惑”

6.以下六句,分四,能表伯夷、叔泊名利、持操守的一是

①伯夷、叔,不念旧,怨是用希②父欲立叔,及父卒,叔伯夷

③伯夷、叔西伯昌善养老,盍往焉④伯夷、叔叩而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耻之

⑥(伯夷、叔)不食周栗,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是

A.作者了由、光的高尚气,美了叔、伯夷互王位的行,并含蓄地

批了晃太伯、伯夷人的消极避世行。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

“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

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

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参考答案:

一、

二、7.D.(望:

应解释为“有名望的人”)8.B.(于是、就。

A.去、往;

这样的。

C.于是、就;

却。

D.来;

因为)9.D.(A.王导。

B.帝。

C.于、帝)10.B(A.王

敦是王导的堂兄。

C.江南士族纷纷投靠元帝是在王导受命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之后。

D.“当即”有误,“导每劝令之国”中的“每”证明并非“当即”)

三、1、A“衅”是“征兆”的意思。

2、A此处“由于”是“从”的意思,现代汉语中

的“由于”表原因。

3、C都是代词,代傅燮。

A就/沿袭;

B在/同;

D表顺承/不修饰4、B。

5、D。

说他们联合起来将傅燮赶出了京城无依据。

6、①他们一旦知道忠臣的功名显赫,自

己危险的征兆出现了,就会用花言巧语(哄骗皇帝),共同助长虚伪之风。

②竟然想要割让

一个地方上万里的疆土,我私下里对此迷惑不解。

[参考译文]:

傅燮平常痛恨宦官,上任以后,就上疏说:

“我听说天下的灾祸,不是从

外部产生,都是从内部产生。

现在张角在赵、魏一带起事,黄巾在六州一带作乱。

这些都是

内部开始出现灾祸的征兆,灾祸也由此延伸到全国。

陛下为人仁厚,恩德宽容,多数不忍(处

理专权的宦官),所以宦官玩弄权术,忠臣不肯进言。

果真能铲平张角之乱,平定黄巾,臣

所忧虑的,就更深了。

为什么呢因为忠臣和奸臣不适宜共处一国,也就如同冰炭不能放在同

一器物中。

他们一旦知道忠臣的功名显赫,自己危险的征兆出现了,就会用花言巧语(哄骗

皇帝),共同助长虚伪之风。

孝子因为极为孝敬而遭人怀疑,市中本无虎,因三人都说有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