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226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齐桓公的作用更大。

因为他有雄才大略,重用管仲等人才。

②管仲的作用更大。

因此他辅佐齐桓公,制定正确的策略,进行改革。

老师的观点是齐桓公的作用更大些。

从齐桓公称霸上,我们可以体会出一个国家强大富强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经济建设是根本;

“尊王攘夷”讲究策略是重要因素;

重用人才是关键等。

春秋时期另一个称霸的是晋文公。

(2)晋楚争霸

①晋国强大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另一个霸主,他做国君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为其争霸打下基础。

②城濮之战(公元前7世纪后期)楚国败,晋文公称霸中原

整个春秋时期,位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楚国一直很强大,齐桓公死后,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当时只有新兴的晋国才能与之相抗衡。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国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战胜了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的最大一次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也源于此。

(参见教材第29页阅读内容第一自然段。

晋楚的争霸并未因为这一次战争而结束,而是持续了百余年。

后来,楚庄王大败晋军,饮马黄河,做了中原霸主。

想一想:

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分析:

齐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两个强大的国家。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业;

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位。

从他们身上,同学们应看到国家富强的启示和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

答案:

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

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迅速致强,改革都涉及到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3.诸侯争霸的作用

同学们依据前面所学内容,请你分析一下诸侯争霸会带来什么作用呢?

有人说,春秋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

有人说,春秋时代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也产生了“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你的观点如何呢?

阅读材料第2页最后自然段。

我的观点是:

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

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

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因素,即在争霸过程中,诸侯国逐渐减少,加快了统一步伐,为区域性统一转变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争霸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变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制度与文化的进步。

同时在战争中经过春秋近三百年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出现了一些疆域比较大的国家”,周王几乎被遗忘,“尊王”的时代也已过去。

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了。

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大问题。

二、战国七雄——七雄并立

1.战国的形成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从历史和地理两个角度来了解战国的形成。

地理角度:

用《战国形势图》识记战国七雄的方位,辅之以顺口溜: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几次重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魏国通过李悝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早强盛起来的国家,在战国初期的近百年间,周边的秦、齐、楚没有不败在魏国旗下的。

但是到了战国中期,经过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情况发生了变化。

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

3.长平之战(前260年)——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使韩国上党郡完全和韩本土隔绝。

韩国想献出上党向秦求和,郡守不愿降秦,把韩的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

秦国派兵攻赵。

赵将廉颇驻守长平,筑垒固守,相持三年,不分胜负。

公元前260年,赵王急于求战,不满廉颇凭险固守以疲秦军的战略,中了秦的反间计,起用赵括代替廉颇,率兵大举进攻。

秦将白起佯败后退,诱敌追击,到预定地点,用伏兵把赵军分割包围。

秦王亲自赶到前方,把全国15岁以上的壮丁悉数调到长平,堵截赵的援兵和粮食,赵军被困,46天饥饿乏食,突围失败,赵括被秦军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全部投降,除240个年幼的回赵国报信外,都被活埋。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我们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

战国晚期,魏楚以及齐国先后衰落,只有赵国比较强大。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消灭了四十多万军队,丧失了强国的地位,秦国则变得更加强大了。

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的时候,秦国已是“地方数千里,师名(军队号称)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了。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称雄斗争,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战国时期几雄并立——长平之战后,秦国独占鳌头,逐步趋向统一。

【学习方法指导】

1.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形成春秋争霸大国和战国七雄的时空观。

概括出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并存的特点。

2.运用比较法时,可将大的比较项分解成小的比较点来分析。

例如在比较城濮大战与长平大战的不同特点时,可从军队规模、持续时间、用兵谋略、战况结局等方面分析。

另外对比城濮大战与长平大战的不同特点,不仅认识战争过程本身的不同,而且认识争霸战争体现出的不同时代特征。

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

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

因此,春秋政治是“争霸”,战国政治是“兼并”。

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步趋向统一。

3.如何从历史典故中学习历史史实。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成语最初来自于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这就是在我国语言中十分常见的成语历史典故。

在这些成语历史典故中,存在大量的历史史实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历史线索。

如“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蕴含了晋楚争霸中晋文公为了报答楚王旧恩,在战争中后退这一历史史实。

因此,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从成语历史典故发掘其中的历史事实,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历史,还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些成语。

要想了解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事实,我们只需要查阅《成语词典》《中华上下五千年》和《成语故事大词典》等资料即可。

【拓展训练】

迁移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及其在整个古代史所处的重要历史地位。

试一试:

请在下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辨认一下其所在位置分别属于今天哪些行政区划。

议一议: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主侯,一匡天下,民则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右衽矣。

——《论语》

(意思是: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仍受其恩慧。

若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夷狄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提示: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也是我国社会形态的转型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是政治上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分裂时期一些大国为强大不断改革内政,又孕育了统一的因素,为后来秦统一埋下了伏笔。

小国林立,大国争霸,改变不断发生,不断有旧国灭亡,新国兴起,一次大战调整一次霸权,总之,此时的社会主题:

动荡、变革、争霸。

历史地位:

两种社会制度更替,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趋势。

从上至下,从左到右依次是燕、赵、齐、秦、魏、韩、楚。

齐桓公的霸业对华夏文明的继续发展有特殊意义。

发散

“春秋”的由来

“春秋”是孔子编撰的鲁国史书的名称。

这部史书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72年,下至公元前481年,大体上与春秋时代上下限吻合。

因为整个春秋时期,东周国君越来越弱,不能号令诸侯,在争霸过程中霸主又几经更替,所以不便以一国家的称号来称呼整个历史时期,而“春秋”名义上是鲁国的历史,实际上几乎涉及到当时所有的诸侯国。

所以,历史上把从西周后到战国以前的实际历史称之为“春秋”。

“战国”一词的由来

“战国”一词在当时便有,而且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当时都被称为“战国”。

但“战国”一词并未作为历史时代的名称。

到了西汉成帝时,史学家刘向编辑《战国策》时,才正式把“战国”作为时代的名称定下来。

从春秋时的大国争霸到战国时的七雄并立,战争次数有增无减,规模越来越大,用“战国”一词,最确切地表达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特征。

晋文公与清明节的由来

据传,清明节的来历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关。

晋文公重耳掌握政权之前,曾有过19年的流亡生活。

在那段艰辛岁月里,重耳的大臣介子推忠心辅佐他,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有一次重耳想吃肉而不得,介子推就偷偷地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给重耳吃,重耳得知后十分感动。

后来,重耳归国做了国君,奖赏跟随他流亡的人,大封群臣,惟独把介子推忘了。

有人不满重耳的忘恩负义,写道:

“龙饥无食,一蛇割股。

龙返其渊,安其壤土。

四蛇入穴,皆有处所。

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重耳看罢恍然大悟,亲自去请介子推出来享受荣华富贵。

可介子推却带着母亲躲进绵山避而不见。

晋文公重耳派人搜出,呼他出来,也没找到。

晋文公下令烧山,想用这种办法逼介子推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出,最后与母亲紧抱着被烧死于一颗柳树下。

事后,晋文公既难过又后悔,命人将那颗柳树砍下做成木屐穿在脚上,每日望着木屐叹息:

“悲呼足下。

”并将绵山改为“介山”,将介子推的故乡定阳县改称“介休”。

晋文公还下令,每到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全国不得用火,只吃冷食。

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

寒食之俗在东汉特别盛行,太原、上党一带竟寒食整月,后并州刺史认为“春中寒食一月,老少不堪”,下令改为三日。

曹操占领并州后,力禁“寒食陋俗”。

此后,人们在清明节时不再吃冷食,但这一节令却被保留了下来。

重耳是怎样当上国王的

现在说说晋国重耳的事儿。

重耳是晋国国君的儿子,他的兄弟夷吾当了国王,怕重耳抢他的王位,因此四处追杀重耳,重耳不得不躲了起来。

重耳首先逃到狄国,因为发现有人要刺杀他,又逃到卫国。

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和跟随他的人只好走了。

他们来到一个叫五鹿的地方,实在饿得要命,正好看见田边有几个人在吃饭,于是重耳就向他们讨饭吃。

庄稼人懒得理他,其中一个人和他开了个玩笑,向他扔了一块大泥巴。

重耳冒了火,就与他们动手,无奈庄稼人并不买账。

重耳见他们人多,更加恼火,他手下的人急忙阻止说:

“算了,泥巴是土地,老百姓把土地给你送来,这可是一个好兆头啊!

重耳也只好这样下台阶,气愤地向前走了。

重耳一行人又流亡到了齐国,那时候,齐桓公还没有死,对他挺客气,重耳在齐国受到贵宾一样的待遇,他就懒得想与他的弟弟报仇回国的事儿了。

齐桓公又送给重耳一个美女做他的妻子,重耳更加不想回国了。

但是他的随从还是想回国。

一天,他们悄悄地背着重耳,商议回国的事儿,被重耳的妻子知道了。

重耳的妻子姜氏也很同意他们的意见,但是重耳不同意。

于是姜氏就想了一个主意,他们用酒把重耳灌醉后,偷偷地把重耳背到了车里,送出了齐国,等重耳醒来,离齐国已经很远了。

于是重耳又不得不流亡,这次他又到了宋国。

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大臣说:

“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主公没有能力发兵送你回去。

重耳又只好离开宋国,到了楚国。

楚成王也把重耳当做贵宾,重耳也对楚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对他说:

“公子要是回到了晋国,以后拿什么来谢我呢?

”重耳说:

“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说:

“这么说,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

“要是我能够回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老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交战,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会自动撤退90里。

楚成王听了,把他的话当做是一句玩笑,并不放在心上。

他的大臣成得臣很不喜欢重耳,对楚成王说:

“我看那个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还不如现在就把他杀了,免得日后吃他的亏,上他的当。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原来,重耳的弟弟夷吾当上晋国的国君是秦国帮了他的忙,但是夷吾非但不报恩,反倒还与秦国作对,于是秦国恨透了夷吾。

后来夷吾一死,他的儿子又与秦国作对,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的公子终于当上了国王,这就是晋文公。

遵守诺言的晋文公

要是你读一个故事,感觉就像走进了一片美丽的树林,到处都是好看的鲜花,那感觉多么好啊!

美丽的鲜花是我们所需要的,下面就是我要奉献给你的故事——

晋文公真是一下就说中了——他与楚成王的军队在战场上相见了。

因为晋文公想当中原霸主,而当时,楚国是盟主国。

楚成王联合了许多诸侯国来攻打宋国,宋国的国君向晋文公求救,大臣们都对晋文公说:

“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现在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于是他就扩充了队伍,建立了3个军,浩浩荡荡地去救宋国了。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的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才不肯退兵呢,弄得楚成王很不痛快,只给了他少量的兵力。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快快释放卫、曹两国的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里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王位,希望他们跟楚国绝交。

曹、卫两国的国君战战兢兢地答应了。

成得臣本来是想救这两个国家的,没想到这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竟然弄得他们与楚国绝了交,这口气怎么能咽得下去呢?

于是他气得直跺脚,叫嚷着说:

“我一定要杀掉重耳那个老贼!

楚军向晋军进军了。

楚方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队伍向后撤退,晋军中的将领可不干啦,但是又不得不听从晋文公的命令。

你还记得晋文公重耳流亡到楚国时向楚成王许下的诺言吗?

——如果两军交战,晋文公甘愿退后90里。

今天,晋文公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才退避三舍的。

古时候,一舍就是30里,二舍就是90里。

晋军一口气撤了90里后才停下来,布置好阵势。

成得臣一见可真是高兴极了,他向晋文公下了战书,措词非常傲慢。

晋文公派人回答说:

“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是牢记在心中,所以退让到这里,现在你们还要步步紧逼,那么我们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了。

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楚军被杀得哭爹叫娘,刚才还是雄赳赳气昂昂的,一瞬间变得七零八落了。

晋文公连忙下令,只要把敌军赶跑就是了,不必再追赶。

成得臣呢,他在逃回去的路上,左思右想,觉得没有脸回去再见主公,于是就自杀了。

晋军攻占了楚国营地,扛着战利品,唱着凯歌回去了。

晋军打败楚军的消息传开来,一时间引起轰动。

就这样,晋文公慢慢地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卧薪尝胆 伟业终成

春秋后期,位于东南沿海的吴国和越国开始加入了争霸战争。

吴越本是东南小国,长期臣服于楚国。

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晋国为了牵制楚国而大力扶持吴国,而楚国也因为同样的理由加强了对越国的支持,渐渐这两个国家的实力都有了增强。

两国之间也不断相互争战,成为仇敌。

吴王阖闾时,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助之下,一举击败了楚国,成为霸主。

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越国却趁吴国空虚之际,偷袭了吴国。

阖闾回国后十分愤怒,但决定进攻越国。

在战争中,越王勾践利用计谋战胜了吴国,阖闾自己也受了重伤。

他感到受了奇耻大辱,不久就在悲愤中去世。

夫差当上吴王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使勾践杀父之仇永远牢记在心,他派人每天站在城庭中,当自己进出的时候,此人就立刻提醒道:

“夫差,你难道忘了越王杀你祖父的仇了吗?

”他总是恭敬地回答:

“决不敢忘。

”他终日训练士兵,同时发展生产,使国力大为增强。

三年守孝期满后,夫差亲点大兵向越国发起了进攻。

而这时越国没有任何准备,勾践轻率出战,结果大败,被围在会稽山上,军粮断绝,只得吃山上的野草,喝腐臭的水。

为了不被亡国,勾践派大夫文种贿赂夫差的宠臣,最后才没被彻底消灭。

为了取信于夫差,勾践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夫差的奴仆。

夫差让他们住石屋,做自己的马夫。

勾践终日穿着破烂的衣服,砍树割草喂马,每次夫差出行都让勾践牵马,吴国人都指指点点地说:

“这就是越王勾践,他现在是我们大王的马夫了。

”面对这些嘲讽之言,勾践却口无怨言,面无恨色。

有一次夫差生了大病,勾践前去探望,他假装会医,尝了夫差的大便,并说夫差不久便可好了,后来夫差好了之后,感到勾践是真心投降,不久就放勾践夫妻回国了。

勾践归国后,面对破碎的河山,立志要扫清耻辱。

他常常自责,终日把一块苦胆吊在屋中,“坐卧即尝胆,饮食亦尝胆”,出来进去都要尝胆,并且常常自问:

“你难道忘了过去的耻辱吗?

”他白天奋笔书写,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晚上则学习典籍,学习各种知识,常常通宵不睡,当疲倦因乏想要睡觉之时,他就用一种苦汁来刺激眼睛,使自己打消睡意。

为了使自己不忘当年做奴仆的苦楚,勾践冬天常手握冰块,夏天捏着热东西,想起亡国之耻,就暗自哭泣,常伤心到极点。

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越国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恢复发展。

而吴国的国力却渐渐开始削弱了,伍子胥和孙武也先后死去。

勾践眼见报仇的机会来了,于是带领越国军队向吴国发起了进攻,很快就灭了吴国。

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成就了霸业。

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以后是战国时代,战国时期有7个较强的国家,它们是齐、秦、燕、赵、魏、韩、楚。

晋国在春秋中期还是一个强国,怎么到了战国时期它就消失了呢?

原来这里面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呢!

晋国国君到晋定公、晋出公的时候,晋国有6家有名的卿大夫,他们是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赵氏、魏氏、控制了晋国的军政大权。

公元前455年,知氏联合了赵氏、韩氏、魏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变为四家掌权了。

这四家是知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

后来知伯联合其他三家打败了晋出公,另立敬公为国君,他还不满足,又打着敬公的旗号,要四家各献出100里土地,作为收取赋税扩大军事开支。

韩康子和魏桓子害怕知伯的权势,都按数献出了土地,惟独赵家拒绝交出土地。

于是联合韩魏两家去攻打赵家,并许愿胜利以后,赵家的地方由三家平分。

知、韩、魏三家兵马一来,就把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赵家军队凭着武器精良,粮草充足,士卒勇敢,硬是坚持了3个多月。

知伯见晋阳久攻不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一天,他登山察看地形,忽然想出一个破城的办法。

知伯下令:

“掘开堤坝,水淹晋阳。

”滚滚的洪水很快把晋阳城给围住了。

赵襄子非常忧愁,大臣张孟谈扮成知伯的士卒模样,趁天黑溜进了韩、魏的营寨。

他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

“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现在知伯领着你们两家兵马来攻打我们赵家,我们也许会灭亡,但赵家要是完蛋了,以后就轮到你们韩魏两家了。

”韩魏两家觉得有道理,但又犹豫不决。

有一天,知伯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察看水势,知伯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看,要不了多久晋阳城就变成汪洋大海了。

”韩魏两人一听,心里吓得要命。

原来韩魏的都城都有河流经过。

于是,这才下决心和赵家联合起来对付知伯。

一天夜里,韩、魏两家派人扒开了靠知家的堤坝,韩、魏、赵三家趁机杀了进来。

知伯也被处死了。

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消灭了知家,瓜分了知家的地盘,这在历史上叫做“三家分晋”。

从此,晋国就名存实亡了。

赵、魏、韩三家虽然掌握了晋国的实权,但在名分上还是“卿”,而不算诸侯,要想当上诸侯,还必须得到周天子的任命。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各派自己的代表去朝见周天子讨封。

其实这时候,周天子早已是个空架子,根本管不了诸侯的事。

从此,赵、魏、韩正式成为三个独立的诸侯国。

晋国这个名字也就消失了。

孙膑智斗庞涓

两个好朋友,却成了敌人,全是嫉妒心在作怪,结果呢……害人终害己!

庞涓是魏国的大将,他有一个同学叫做孙膑,本领比他强,很是受魏王的器重。

庞涓嫉妒不过,就四处造谣说,孙膑私通齐国。

魏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这样,孙膑就逃到齐国。

齐王很欣赏他,让他留在齐国。

公元前354年,魏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打不过,急忙向齐王求救。

齐王于是派兵去救,让田忌做了大将,孙膑做了军师。

孙膑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打法,他不去解赵国邯郸的围,而是直接去打魏国的大城大梁。

这下可好了,魏王把精兵都抽出打赵国了,国内都是些老弱病残,庞涓听说国内告急,就急急忙忙地跑回来。

没想到半路上被足智多谋的孙膑截住了,迎头一阵痛击,庞涓大败,带着稀稀拉拉的队伍垂头丧气地逃回了魏国。

齐国大军得胜回朝,赵国之危也解除了。

过了几年,那个老喜欢打仗的魏王又派庞涓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

那时候,老齐王已经死了,新齐王依旧派田忌和孙膑带兵去救韩国。

没想到孙膑又使出了老法子,他不去救韩,却直接攻打魏国。

国内告急,庞涓又急急忙忙地往回跑。

齐军已经进魏国了,魏王发动大量兵力来抵抗齐军,等庞涓跑回魏国时,他饱饱地受了魏王一顿训斥。

这时,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带领人马全力追赶。

聪明的孙膑这次又使了一个计策。

他故意天天减少士兵用的炉灶的数目,引得魏军跟上来。

当庞涓赶到齐军第一次扎营地方时,他仔细数了数士兵吃饭用的炉灶,这一数,吓得他连话都说不出来。

怎么啦?

齐军竟然有够10万人吃饭用的炉灶!

难道齐国派了10万大军吗?

第2天,庞涓带领人马追赶到齐军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时,他又数了数炉灶,这下他稍稍放了一下心,齐军的炉灶不知为什么减少到5万人用的人。

第3天,当庞涓追到齐军第三回扎营的地方时,他惊喜地发现,齐军的炉灶只剩两万人用的了。

他高兴地对部下说:

“嗨!

我早知道齐军都是些胆小鬼,他们的10万大军到了魏国,听说我来了,就吓得连滚带爬地跑了。

这不,只听说了我的名字,就这么惊慌,才3天功夫,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只剩下2万人马了?

庞涓又兴致勃勃地追赶,发誓一定要把孙膑活捉过来。

追呀追呀,当天快黑了的时候,追到了马陵,那地方的道路十分不好走。

后来,走到一个地方士兵们停了下来,庞涓上前察看原因,原来是被许多砍倒的树木拦住了,只有中间的一棵大树没有砍,细细的一看,树皮已经刮了,好像还贴着字。

庞涓叫人拿来火把一照,原来,树上写着:

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惊,想赶紧撤退,可是已经晚了。

从四面飞来许多的箭,两旁的喊杀声一阵接着一阵,原来是中了齐军的埋伏。

孙膑算准庞涓会追到马陵,于是预先埋伏了弓箭手,庞涓走投无路,只好拔剑自杀了。

纸上谈兵终失败

公元前264年,秦国派大将王龁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