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275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case12价格策略Word下载.docx

雅阁推出的当年,市场炒车成风,最高时加价达6万元以上,成为当年最畅销的中高档车。

继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家年产销中高档轿车超3万辆的企业后,2001年广州本田产销超过5万辆,比计划提前了4年。

2002年,广州本田产销量为59000辆,销售收入137.32亿元人民币,利税50亿元。

2002年3月1日,第10万辆广州本田雅阁下线,标志着广州本田完全跻身国内中高档汽车名牌企业行列。

雅阁刚上市时国产化率是40%,经过几年经营国产化率上升到60%,2003北美版新雅阁上市时提升到了70%,降低了进口件成本;

建厂时广州本田的生产规模是3万量,2001年达到5万辆生产规模。

到了2002年,提升为11万辆,规模带来了平均成本的降低,同年完成12万辆产能改造。

2003年,北美版新雅阁(第七代雅阁)的上市终结了中国中档轿车市场相安无事高价惜售的默契,它的定价几乎给当年所有国产新车的定价建立了新标准,使我国车市的价格也呈现出整体下挫的趋势。

随之而来的是持续至今的价格不断向下碾压与市场持续井喷。

广州本田借推出换代车型之机,全面升级车辆配置,同时大幅压低价格的做法。

2003年1月,广州本田新雅阁下线,在下线仪式上广州本田公布新雅阁的定价,并且宣布2003年广州本田将不降价。

其全新公布的价格体系让整个汽车界为之震动:

排量为2.4升的新雅阁轿车售价仅为25.98万元(含运费),而在此前,供不应求的排量为2.3升老款雅阁轿车的售价也要29.8万元,还不包含运费。

这意味着广州本田实际上把雅阁的价格压低了4万多元,而且新雅阁的发动机、变速箱和车身等都经过全新设计,整车操作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其总经理门胁轰二的解释是:

“一方面,广州本田致力于提高国产化率来降低成本,有可能考虑将这部分利润返还给消费者;

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汽车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这正是广州本田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调整盈利模式的结果。

雅阁2.3原来售价29.8万元仍供不应求,新雅阁价格下调4万元,而排量、功率、扭力、科技含量均有增加,性价比提升应在5万元左右。

广州本田新雅阁的售价与旧款相比相差比较大,旧雅阁2.3VT1-E(豪华型)售价30.30万元,相差近4万元,算上新雅阁的内饰、发动机和底盘等新技术升级的价值,差价估计在6万元。

旧雅阁2.0的售价为26.25万元,比新雅阁也高两三千元。

广州本田此次新雅阁的低价格是在旧雅阁依然十分畅销的前提下做出的。

尽管事先业内已经预期广州本田新雅阁定价将大幅降低,但新雅阁的定价还是引起了“地震”。

广州本田新雅阁此次定价将成为国内中高档轿车的价格风向标,即将下线的上海别克君威2.0和2.5、一汽轿车M6自在此列,市场热销的帕萨特、风神蓝鸟、宝来、福美来也将难逃干系。

在雅阁降价前2002年12月,第一辆索纳塔下线,有消息说风神阳光6月入局,东风公司与PSA的标致307也有可能下线。

新雅阁的定价,无疑将是他们的一个难以回避的参照系。

降价后2.4升新雅阁已接近了1.8T帕萨特的售价。

上海通用2月10日上市的别克君威,就是盯准了新雅阁价格,先推3.0,而将2.0和2.5虚席以待。

1月21日,备受市场关注,甚至被不少媒体视为2003年中高档最值得期待的一汽2.3升M6下线,一汽轿车M6项目有关人士透露“豪华版价格将在25万-30万元之间,不会超过30万元”,而之前,业内一致认为M6的价格将在30万元左右。

4月,2.3升技术型马自达6接受预订,售价23.98万元。

新雅阁一步到位的定价影响了整个中高档轿车市场的价位,广州本田的这种定价策略一直贯穿到之后下线的飞度车型营销之中,广州本田车型的价格体系也因此成为整个国内汽车行业价格体系的标杆,促使国产中高档轿车价格向“价值”回归,推动了我国轿车逐渐向国际市场看齐。

广州本田生产的几款车型几年来在市场上也一直是供不应求,2003年广州本田更以11.7万辆的销售使增长超过100%,成为增幅最大的轿车生产商。

销售最火爆时,一辆雅阁的加价曾高达4万元。

这一年,我国轿车的产量也首次突破200万辆,达到201.89万辆,同比增长83.25%。

思考题

1、请分析雅阁价格调整的市场背景?

2、根据本案例,分析雅阁价格调整的原因?

3、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竞争对手针对雅阁的价格调整作出了哪些反应?

长虹:

风风雨雨价格战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的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军工企业“国营四川无线电厂”,位于四川省绵阳市。

1965年,“国营四川无线电厂”更名为“国营长虹机器厂”。

1973年长虹厂率先在军工系统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电视机,注册商标“长虹”,长虹品牌由此创立。

自1973年成功生产出“长虹牌”电视机开始,至1992年跻身中国电视五大品牌行列。

1993年至1998年,“长虹牌”彩电从国内同等竞争对手中杀出重围,成功地登上“中国彩电大王”的宝座。

长虹股票于1994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很快成为“龙头股”。

1998年长虹提出“世界品牌,百年长虹”的战略目标,长虹彩电以正式走向全球市场为新起点,长虹产品由彩电向空调器、数字视听、电子部品、电池等相关产业拓展。

2004年,长虹品牌价值达330.73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知名品牌。

在发展过程中,长虹通过多次的降价活动,成长为我国的“彩电大王”,同时也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的一面旗帜,将家电行业带动成为我国最具市场经济特征的行业之一。

长虹今天的表现归功于长虹的几次主动降价行动:

第一次,开启自主调价之路。

1988年彩电严重紧缺,抢购倒卖之风盛行,普通老百姓以高于国家牌价1陪的价格还很难买到彩电。

在国家牌价的制约下,出现“百姓多花钱,厂家挣不到钱”的局面。

长虹以略高于国家牌价而低于黑市的价格卖给省工商银行一批彩电开始自己的自行价格调整旅程。

1989年国内彩电生产厂引进了大量彩电生产线,同时国家开征彩电消费税,彩电市场顿时供过于求,厂家彩电积压严重。

光上半年长虹就积压近20万台彩电,占用资金3.2亿,资金严重紧张。

在请示省物价局后,1989年8月9日长虹进行自行降价活动,每台彩电降价350元,长虹积压彩电一销而空,同时也提升了长虹在彩电行业的地位。

为此而受到“不让涨价你涨价,不让降价你降价”的责难,引发了一场“长虹现象”大讨论。

1989年9月,围绕1988和1989年长虹两次价格调整,由《中国体改研究会通讯》发起,《中国电子报》积极响应的“长虹现象”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

1991年3月,国家统计局公布:

长虹1990年首次荣登彩电行业销售冠军。

第二次,也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降价行动,国产彩电开始“当家作主”。

1996年,进口品牌在25英寸以上大屏幕彩电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80%以上,但众多合资厂尚未投入规模生产。

1996年3月26日长虹彩电凭借“同样的技术、同样的质量”,祭起降价大旗,首次向洋彩电宣战。

面对铺天盖地的洋彩电,长虹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降价18%,带动国产彩电夺取市场份额,由此国产彩电在国内中低端彩电市场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而长虹的市场占有率由1995年的22%提高到1996年的27%左右,彩电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61.96%。

长虹在1996年发起的价格战对于国产彩电的翻身功不可没。

第三次(1999-2001年),长虹针对传统彩电的洗牌行动,逐步向高端市场挺进。

对于长虹来说,1998年是一个转折点。

长虹为了遏制对手,从当年8月份起大批量购进彩管,最多时控制了国内彩管70%以上,使应付款项、票据从35.51亿元直线上升到61.9亿元,当年长虹计划生产彩电800万台,但实际销量只有600多万台,到1998年末,长虹库存达到77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

同时1998年郑百文问题爆发,在暴露的时候,这条渠道的销售收入占长虹总营业额的30%。

由于“郑百文事件”,1998年上半年长虹的销售费用由1997年同期的1.98亿上升至3.46亿,增加了14.75%,而销售收入却下降了14.2%。

到1999年,长虹销售业绩同比下滑14.5%,销售成本反而上升25.5%。

“囤积彩管”事件不仅使企业不得不承担起70亿元库存的压力,也使TCL、创维、康佳这三剑客对抗长虹的联盟更加坚固。

其结果是,长虹从习惯先声夺人沦为在频繁的价格战中疲于应招。

在这一年,长虹主业收入锐减4亿元。

经过1997年和1998年由别人发起的价格战,长虹的彩电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为了挽回颓势,1999年4月,长虹彩电开始降价行动。

但康佳对长虹降价早有应对,降价幅度超过长虹80-300元。

长虹主营利润由1998年的31.6亿元下降到1999年的15.7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仅4.06%,1999年下半年长虹利润仅1亿多元。

国内彩电市场2000年销量为2000万台,而生产能力却超过了4000万台,重复建设导致的过度竞争,逼使产品同质化的企业为了生存,只有不断举起价格利刃展开肉搏。

2000年伊始国内彩电业便笼罩在全行业亏损147亿浓重的阴影中。

为了避免发生1999年惨烈的价格战,2000年6月9日,9大彩电企业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彩电企业峰会”上,签下了彩电销售最低价协约,旋即被国家计委宣布违法。

在不到一个月后,各地彩电掀起了规模空前的降价狂潮,29寸彩电最低跌至1680元,而此时彩电峰会上的一纸协定墨迹未干。

这之后,同盟军内纷纷“背叛”,同盟者厦华、熊猫率先降价,到了8月,盟主康佳和根本没参加同盟的四川长虹分别宣布大幅度调低彩电售价,其中康佳最大降幅为20%,而长虹的降幅更高,达35%。

此次彩电降价是1996年四川长虹挑起价格战以来,规模和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

在这次降价中,29英寸纯平彩电售价不到2000元。

截至2000年12月中旬,长虹销售收入已突破800亿元,其中主要产品彩电的销售量已达4500万台。

2000年,长虹彩电总销量694万台,索尼彩电销量为50万台,但两者的利润却几近相同。

长虹彩电2000年度再次成为销量第一名,在行业大滑坡的情况下,市场占有率重新回升到25%。

2000年,在国产品牌全线降价的同时,进口品牌发起大规模反扑,率先在中国市场推出最先进的产品,并靠越来越接近的价格和已有的品牌优势,将29英寸以上大屏幕彩电的市场份额从15%提升到30%,在市场占有率十强中占得三席。

虽然经过几次价格战,淘汰了许多彩电企业,但到2001年全国彩电行业还有七八十家生产企业,100多条生产线、500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而国内销售量仅有2000万台,经过努力出口达到1000万台,还有2000万台的闲置生产能力。

为了夺取被跨国公司占据的市场和进一步清理国产品牌,2001年4月中旬由长虹发起的自称为“五一战役”将这次意料中的价格战提前了半年。

4月13日,长虹将其十多个品种的高档彩电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降价,而这些彩电大都是以前被人们认为高不可攀的大屏幕超屏彩电。

在市场畅销的29英寸大屏幕“国礼精品”彩电从4000元左右直接降到了2000元左右,价格仅为进口品牌同档次机器的40%-50%。

第五次(2002年至今),开创国产彩电主导高端之路。

1998年,我国背投电视销量为4795台,2000年超过10万台,2001年则达到了35万台,连续四年超过300%的增幅。

2001年1月1日,中国首台精密显像电视——长虹精显彩电诞生,从而一举打破了彩电高端核心技术一直由跨国彩电巨头垄断的局面。

同年7月,领先世界水平的第三代60赫兹数字变频逐行扫描背投彩电在长虹诞生,至此,中国彩电业在高端核心技术上全面受制于人已经成为历史。

2002年初长虹研制出领先世界水平的第三代75赫兹数字变频逐行扫描背投彩电。

在长虹产品投放市场以前,彩电高端产品一直是日韩企业的天下。

出于技术、利润周期的考虑,日韩企业在背投市场上采用区别对待策略:

在发达国家市场投放第三、四代背投,而在中国市场则主要投放第一、二代背投,从而用普通背投延长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利润赚取时间。

2002年4月29日,长虹投影公司宣布即日起将全面停止内销一、二代(即50Hz及100Hz)普通背投彩电的生产,将全部精力转移到第三代及第四代60/75Hz+逐行扫描背投彩电的生产和销售。

此时,离2001年1月1日中国首台精密显像电视在长虹成功下线仅16个月。

2002年5月,长虹率先强力推出精显背投,打响了国内彩电业全面进军高端市场的第一枪;

之后,跨国公司才开始向国内企业传让高端背投技术,于是TCL、创维、海信等国内彩电品牌相继推出了等离子、液晶彩电等高端产品,7月,TCL、创维先后以29800元的超低价启动了等离子彩电市场。

至此,国内彩电企业成功地完成了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转型。

在2002年中报中,低迷长达5年之久的长虹终于拥有了回到从前的感觉。

8月10日公布的中报显示,长虹彩电等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5.38%,净利润同比增长435.67%,彩电出口额达27.96亿元,同比增长1789%,在中国彩电行业中排名第一。

另外,长虹精显背投彩电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直逼东芝和索尼,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背投彩电的代言人。

2001年10月,长虹背投市场占有率不足1.5%,而2002年同期市场占有率则高达18.5%。

2003年4月8日,中国彩电大王长虹在捧回2002全国彩电销量冠军后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又出重拳,推出“长虹背投普及风暴”活动,在高端市场全面反击跨国背投品牌。

长虹精显王背投彩电价格全线下调。

平均降价幅度为25%,最高降幅达40%。

进一步巩固和增加自己背投的市场份额。

2004年10月,长虹开始“虹色十月”行动,“虹色十月打造新一代数字阶级”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

1、在本案例中,长虹每次价格战的目标是什么?

2、请分析长虹每次价格战的背景环境?

两厢POLO:

神奇“高价”上市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中德合资的轿车生产企业,成立于1985年3月。

公司中德双方的投资比例各占50%,合同期限为25年。

2002年4月12日,中德投资双方修订和延长了上海大众合营合同签订协议,合营期延长至2030年。

上海大众曾连续八年荣获中国十佳合资企业称号,八年蝉联全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榜首,并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

凭借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显著绩效,上海大众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中首家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的企业,连续三次被评为《财富》组织评选的“中国最受赞赏的外商投资企业”,其中两次荣登榜首。

现在产品主要包括:

SANTANA、SANTANA2000、PASSAT、POLO及Gol五大系列几十款车型。

POLO作为德国大众旗下最负盛誉的品牌之一,于1975年面世,被称为德国大众的“神奇小子”。

2001年9月,德国大众推出第四代POLO轿车,首次在有“车坛奥运会”之称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其造型完美,技术领先,装备齐全,性能可靠,成为车展上的明星,同年11月在欧洲上市。

在2001年12月的开幕的“2001年中国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上,第四代POLO轿车首次向中国消费者揭开神秘面纱。

2002年初第四代POLO被上海大众引入中国市场,是德国大众投资中国10多年来首次投放的第一款与世界同步推出的紧凑型轿车,此前它在全球已经创造了700万辆的销售佳绩。

2002年3月25日,上海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接受用户预订POLO,随后4月8日POLO正式投放市场。

2001年岁末至2002年年初,随着中国入世后进口轿车降价的开始,国产轿车的价格优势逐渐削弱,消费者持币待购的现象日渐严重,中国轿车生产厂商承受着有史以来的最大压力。

通常每年的第四季度是轿车销售旺季,但去年却一反常态,第四季度国产轿车销量为17.45万辆,较第三季度的20.13万辆下降13.1%,汽车销售市场一片严冬的萧条景象。

在POLO上市前,国内市场已经拥有众多经济型轿车,与POLO目标顾客类同的车型有赛欧、派力奥、夏利2000。

在POLO上市前,业内人士就将它们称为“四大名旦”。

赛欧最早提出10万元紧凑型轿车概念,并成为家用经济型轿车的一匹黑马,上市以来一直是经济型轿车的销售冠军。

2002年1月29日,派力奥下线的前一天,上海通用大幅调整了赛欧的市场价格,最低为9.28万元,赛欧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

与赛欧一直相持不下的夏利2000,也在之前的1月11日将其价格调到了9.7万元,此后出现了天津汽车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局面——全国各大城市,夏利销售断档。

在POLO接受正式预订前的3月22日,南京菲亚特在北京长城居庸关为派力奥举办了隆重的上市仪式,将售价9.59万元、1.5升排量标准配置型和售价10.99万元、1.5升豪华款的车先投放到了市场上,但没有同时投放售价8.49万的1.3升派力奥。

三款车中派力奥最低销售价格是8万多元,赛欧、夏利2000都在10万左右,POLO与这三款车在车型、排量上非常接近,加上先前风行的“10万元紧凑型轿车概念”,于是,人们对于POLO的价位就有了更多的期盼。

基于赛欧、派里奥和夏利2000的价格,上海大众不希望消费者将POLO和它们作比较。

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南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POLO是一款缩小的帕萨特,它的功能、配置、驾乘感觉都与帕萨特一脉相承,是国内其它紧凑型轿车无可比拟的。

我们的目标竞争对手是WTO后大量批入中国的标致206、丰田Yaris、欧宝可赛这样的车型。

”上海大众极力宣传POLO是中国第一款真正与世界同步推出的轿车,是一款融合高新技术与潮流魅力的产品,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经济型轿车,而是紧凑型轿车。

与菲亚特派力奥、上海通用赛欧等比较,大众polo的技术含量比它们高的多,并且有双安全气囊、ABS等中高档轿车才有的装备。

同时为了使POLO能适应中国路况,上海大众拿出82辆样车,经过了200万公里的试验。

1月29日,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推行新的经销商商务政策,并重新核定上海大众各产品的市场最低限价。

此项举措出台后,上海大众各品种的实际市场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普桑在6000元左右,桑塔纳2000型为10000元左右,帕萨特部分产品在16000元左右。

调价后,桑塔纳最低价已接近10万元,价格区间在10.73-12.24万。

部分车型调整前后的价格对比情况如下表:

车型

下降幅度

(万元)

现售价

原售价

新秀VN372

0.62

10.73

11.35

新秀VN482(改进型)

10.79

11.41

99新秀VN472(改进型)

11.3

11.92

世纪新秀VN422

12.24

12.86

世纪新秀VN392

11.98

12.6

选装VN402

0.72

11.83

12.55

时代超人VG021

1

16.35

17.35

时代超人VG061

0.99

16.67

17.66

时代超人VG042

0.997

16.713

17.71

俊杰VH031

17.95

18.95

俊杰VH041

18.466

19.466

俊杰VH051

18.5245

19.5245

俊杰VH061

0.998

18.352

19.35

俊杰VH071

18.4

19.4

旅行轿VP071(普通/金漆)

11.53

12.15

旅行轿VP091(普通/金漆)

帕萨特VX012/VX011

1.6

22.9

24.5

POLO上市前,上海大众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活动。

2001年12月9日,POLO轿车“2001年中国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上,首次向中国消费者揭开神秘面纱,引起媒体关注。

“ruPOLO?

”这句时尚的广告语,拉开POLO广告宣传的序幕。

一时间,“是你吗?

POLO”这句广告语比比皆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冲击和媒体宣传,让人们不得不对这款“与全球同步”、“科技与时尚的完美结合”的轿车反复关注。

3月20日至25日,“天涯海角任我行——POLO首次全国记者试车”活动开始,POLO获得好评如潮。

9月,上汽大众以POLO冠名赞助了当年的上海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

广泛的宣传活动让消费者对POLO充满了期待。

3月25日,波罗轿车总经销商——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即日起波罗轿车正式接受预订,4月8日正式投放市场。

一时间,向各经销商咨询的电话此起彼伏,订购的人络绎不绝,到3月28日,上汽大众172家特许经销商4天的时间里累计接受订单超过5000辆,创造了中国轿车销售史上的新纪录。

4月8日1.4升POLO上市,价位分别为12.75万元至14.8万元之间,主要有手动挡舒适型12.75万元、12.81万元及豪华型14万元;

自动挡舒适型13.55万元、13.41万元及豪华型14.8万元。

此前,先期上市的德国产1.4升手动波罗轿车在德国售价约为1.3万至1.4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0万元左右(不含消费税,中国的车价已含消费税),与4月8日上市的价格相比,欧洲车价比中国便宜约25%左右,差不多是2006年后中国最低汽车进口关税。

尽管如此,公布的价格明显超出了人们先前的估计。

但POLO面市当月销量达到3041辆。

2002年9月12日,1.6升POLO上市,售价13.55-14.8万,此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