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130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Word下载.docx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 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

答案 B

视角1 运用图表数据材料,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建设的特点及影响,注意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

视角2 从特定历史背景角度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必要性。

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财政困难、物资匮乏,国家实行以统购统销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

1.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特点:

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性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中共八大的内容)“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

”这一重要论断出自于(  )

A.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析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召开,阶级斗争基本已经结束,所以发展生产力是主要任务,故B项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这是1958年流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反映出(  )

A.当时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衷心拥护和赞美

B.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直线发展历程

C.小农经济是阻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

解析 材料中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这些史实反映了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从小农经济到农业合作化再到人民公社化,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故D项正确。

答案 D

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左”的错误;

1979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指导经济改革运动。

这表明(  )

A.两个“调整”的方向一致

B.党和国家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抉择

C.两个“方针”的作用一致

D.党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

视角1 从“三面红旗”的内涵命题,注意结合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客观经济规律等原理分析。

视角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运用历史定量分析法,特别注意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形式及工作重心等角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的经验教训。

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1)内容

①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3.“左”倾错误泛滥

(1)表现:

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

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

②没有经济建设经验。

③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

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调整:

1960年冬,中央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5.“文化大革命”浩劫

(1)实质: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

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考点三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北方谈话”。

他振聋发聩地指出,“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荒谬至极,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

邓小平“北方谈话”(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为农村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

C.实现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D.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解析 “‘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荒谬至极,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铺垫作用,为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故D项正确。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这主要反映了(  )

A.安土重迁的传统乡土观念B.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C.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D.大跃进中“以钢为纲”的效果

解析 材料“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现代化,故C项正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  )

A.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解放思想对外开放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了原来的经营方式,国企改革可以借鉴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故C项正确。

4.(题点: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86年,邓小平说:

“设立许多公司,实际是官办机构,用公司的形式把放给下面的权又收了上来。

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

”材料旨在说明(  )

A.集体经营管理的必要性B.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

C.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D.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解析 “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可见其反对集中经营管理,故A项错误;

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没有涉及到特区的建设模式,故B项错误;

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说明在改革中遇到了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故C项正确;

“1986年”为城市改革的初期,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发挥效力,无法体现其作用,故D项错误。

5.(题点:

经济特区的创办)1978年下半年,广东又现“逃港”高潮,仅8月份人数达6709人,逃出1814人,1979年春节过后又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这一现象影响了(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B.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

C.中英两国外交关系恶化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析 据材料“广东”、“逃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影响了以后经济特区的创办,故B项正确。

视角1 从概念内涵角度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及实质。

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视角2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命题,认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必然性,明确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

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特点:

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③意义: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①内容: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目标:

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

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题线1 从探索创新角度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政策

【追溯高考1】(2014·

课标全国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农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结合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政权既已稳固,而1953年的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经济领域的变革,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计划体制的特征与“计划收购”“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故选C项;

提供劳动力资源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及评价

1.实施原因

(1)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诱因。

(2)配合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政治动因。

(3)利用农业积累实现工业化,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经济动因。

2.评价

(1)积极作用:

保障国家粮食供给,既保证了基本的军需民用,也保证了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

(2)消极作用:

该政策强调用行政手段来指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方法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点训练1】(2018·

福建厦门质检)1953年12月,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以上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提高城乡生活水平

C.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D.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1953年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是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故A项错误;

计划收购政策,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无法提高城乡生活水平,故B项错误;

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不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粮食计划收购政策,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是配合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有利于形成计划经济,故D项正确。

题线2 创设新情景,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影响

【追溯高考2】(2018·

全国Ⅰ卷,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析 材料漫画反映了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D项正确。

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时,排除A项;

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排除B项;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C项。

『知识拓展』“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6)性质: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2.影响:

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对点训练2】(2018·

河南洛阳联考)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解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并未实现工业化。

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工农业生产比例也不协调,工业总产值也未超过农业,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也就使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A。

题线3 从生产关系调整角度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追溯高考3】(2018·

全国Ⅲ卷,31)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除农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减少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都在增长,说明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

1988年我国城市化率还很低,农村发展程度远低于城市,排除B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

材料只是提到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不能得出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D项;

农村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与材料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

『知识拓展』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为突破口。

3.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4.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

【对点训练3】(2018·

云南昆明一中高三月考)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

这一规定(  )

A.进一步突破了农村原有经济体制

B.反映了国家市场经济的建设目标

C.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D.体现了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

解析 “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

题线4 从全球化角度考查新时期对外开放

【追溯高考4】(2018·

海南单科,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

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

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从开放的过程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式开放,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

改革开放经历了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由沿海开放区到内地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到深的渐进过程。

2.从开放的前提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进行的。

开放的目的是在该前提下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3.从开放的领域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既包括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4.从开放的对象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面向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无论何种性质的国家,我国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它们发展经贸关系。

5.从开放的策略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中有先有后,多方面中有选择,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开放。

【对点训练4】(2018·

云南昆明质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下图所示A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发与开放浦东地区

C.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D.开辟闽东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 图片并未涉及深圳,故A项错误;

开发与开放浦东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处是上海。

20世纪80年代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故C项正确;

闽东沿海经济开放区应该在福建地区,图片未涉及,故D项错误。

新视角

(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探讨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型

[史论储备]

理解新中国三次经济体制的转型

(1)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系加强。

主要表现为: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

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

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考题感悟]

【考题1】(2018·

江西赣州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

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

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7、18世纪英国如何创造“三大机制”促进社会转型。

(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

“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

(13分)

答案 

(1)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或“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