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6142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8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

有一天午后,我装作无意地问父亲,黑鱼有什么致命的弱点。

父亲说:

黑鱼每年夏季,也就是这个时节,产下鱼卵后,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昏迷状态,眼睛看不见,但仍旧会进食……我如获至宝,没有接着听父亲的下文,就捧着课本,跑到了池塘边。

我不知这条黑鱼是公是母,但冥冥中,我感觉,它是一条母黑鱼。

⑦一周后,这条黑鱼果然产下了一团卵。

只是它离岸边较远,我无处下钩。

两天后,鱼卵里游出成千上万条小黑鱼,它们像一团黑云一样,簇拥着仿佛睡着了的黑鱼,竟然慢慢靠近了岸边,浑然不觉危险将至。

我返身回家取来鱼竿,在鱼钩上穿了一条绿色的蚱蜢,准备抛到黑鱼的嘴边。

此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

那些小黑鱼们竟然随着黑鱼母亲鱼鳃的开合,陆续游进了大黑鱼的嘴里,并且没有再游出来……不知什么时候,父亲站到了我身边,他告诉我:

这是小黑鱼们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帮助母亲度过这段昏迷期。

⑧我默默收起了鱼竿,把它交给了父亲。

此后我经常在这片池塘里看到那条大黑鱼,它和孩子们一起在水中快乐、自由自在地游弋。

(选自《意林》2017第23期)

(1)选文作者三次钓鱼的结果所带来的心情各不相同,请在横线上补充文中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

________→“气急败坏”→________

(2)选文第⑥段画线句“我如获至宝,没有接着听父亲的下文,就捧着课本,跑到了池塘边”,那父亲的下文会是什么呢?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用父亲的口吻说一说。

(3)结合语境,品味第⑦段画线句子,揣摩划线词在表达上的妙处。

它们像一团黑云一样,簇拥着仿佛睡着了的黑鱼,竟然慢慢靠近了岸边,浑然不觉危险将至。

(4)联系实际,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链接材料:

乌鸦反哺,成语,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出自《本草纲目·

禽部》载:

“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答案】

(1)心惊胆战;

令人震惊或震惊

(2)小黑鱼们会随着黑鱼母亲鱼鳃的开合,陆续游进了大黑鱼的嘴里,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帮助母亲度过这段昏迷期。

(3)“簇拥”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数量众多的小黑鱼齐心协力地帮助仿佛睡着的老黑鱼靠近岸边的情景。

(4)小黑鱼出生后便侍奉在老黑鱼左右,一个个争先恐后往老黑鱼嘴里钻,自我献身以饱母腹。

当母亲年老体衰,乌鸦反哺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百善孝为先”,动物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奉行孝道,比如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多理解宽容自己的父母,多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

【解析】【分析】

(1)本文作者三次钓鱼的结果所带来的心情是不同的,可结合“黑鱼怒目圆瞪,盯得我更是心惊胆战”“气急败坏的我使劲拉着渔钩”“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这几个表达“我”心情的句子概括作答。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后来“我”看到的令人震惊的一幕——“那些小黑鱼们竟然随着黑鱼母亲鱼鳃的开合,陆续游进了大黑鱼的嘴里,并且没有再游出来……这是小黑鱼们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帮助母亲度过这段昏迷期”来概括作答。

(3)本题中的“簇拥”一词,本义是指许多人团团围着,这里是指许多有黑鱼围着“仿佛睡着了的黑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黑鱼帮助仿佛睡着的老黑鱼靠近岸边的情景。

(4)本文讲述的是小黑鱼自出生就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链接材料中,则讲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些内容反映了无论是黑鱼,还是乌鸦,它们都能知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本题作答时,可由物及人,重点从人应该“尊老敬亲”的角度,结合生活实际谈生活启示。

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心惊胆战;

令人震惊或震惊;

⑵小黑鱼们会随着黑鱼母亲鱼鳃的开合,陆续游进了大黑鱼的嘴里,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帮助母亲度过这段昏迷期。

⑶“簇拥”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数量众多的小黑鱼齐心协力地帮助仿佛睡着的老黑鱼靠近岸边的情景。

⑷小黑鱼出生后便侍奉在老黑鱼左右,一个个争先恐后往老黑鱼嘴里钻,自我献身以饱母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文本的理解。

解答时,要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根据事件发生时的情景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

可以假设自己就是作者,对于眼前看到的一幕内心有何感想,但重要的是结合主题,不能偏离主题。

⑶此题考核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手法、内容的角度分析,分析手法分析效果,内容注意结合文段的内容。

⑷本题为阅读启示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作答本题时,围绕本文观点有才不能任性表述启示即可。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鼓励,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

“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

”男孩揉揉眼睛问:

“阿姨,您丢东西了吗?

”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

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

“这是您的吗?

”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

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

她非常感动,问道:

“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

”男孩笑着说:

“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________→重拾希望→②________→十分感激

(2)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一句中划线词语“温暖”的含义。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心急如焚

(2)插叙。

作用:

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4)从小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失主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

从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看出他是一个勤劳、懂事、孝顺的孩子;

男孩自食其力之后,打钱到她账户,并帮助她使她的火锅店生意好转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快速找到文中有关她的描写的语句,理解这些描写的用意,从中筛选有效语句作答。

根据如上提示可以找到“非常感动”和“心急如焚”两个词解答即可。

(2)结合全文内容和本段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而文章第⑥段划线句交代了小男孩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小男孩懂事、乐观、善良的品质,这也是下文“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的原因。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及全文主旨分析其含义。

结合语境分析,之前风比较大,而此时风停了,不像原来那么冷了,这是她身体的感觉,另外,这里的“温暖”也指她内心的感觉,家境贫寒的小男孩的善良、懂事和乐观让“她”内心倍感温暖。

(4)结合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小男孩的人物形象,从小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失主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

故答案为:

⑴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心急如焚

⑵插叙。

⑶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⑷从小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失主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梳理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在此基础上,按照题中所给提示,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段,抓住相关语句,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

本题只要找到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即可理清“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

记叙文常用的记叙顺序有:

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

插叙的作用一般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等。

本文画线部分交代了中年夫妇夜晚出来做生意的缘由,属于插叙,其作用在于:

表现出中年夫妇勤劳、关爱孩子的品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⑶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

点明题旨的句子;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总结全文的句子;

起承转合的句子;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

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手艺

颜庭会

父亲祖籍山东东平,爷爷是做小买卖的,1957年带领父亲的哑巴哥哥和年幼的弟弟逃荒来到晋南,一家人艰难维生。

已经结婚的父亲当时在山东淄博一个矿上工作,每月收入能达几十元。

为了整个家庭的生存,他听从父母的召唤,辞掉工作,回到一贫如洗的“家”,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靠着手艺和技能,父亲慢慢在人生地不熟的晋南立足。

他上了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

我小的时候,父亲成为队里的会计,后来管理生产队的骡马店——给过往赶车拉货的客人提供住宿休息并给骡马吃喝的店。

那时我们还能沾上年幼妹妹的光,父亲给她从饭店买的熟猪蹄,我们偶尔可以吃上一点。

父亲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宠爱妹妹,当初她在外地上学,父亲每个礼拜都给她零花钱,高中时我还问妹妹拿过钱花。

1979年,我家盖起了五间北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地基是父亲带领兄弟四个到处捡半截砖打的。

1981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父亲利用农闲时间做起了豆腐。

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尤其到了冬天,更是痛苦的事情。

头天夜里,泡好几缸脱干净壳的黄豆,早上四五点就必须起床磨豆子,在家里还没买上驴等牲口拉磨之前,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磨成带渣的豆浆,然后在一个大锅中过滤去渣,煮沸后按比例配以石膏水。

这是最考验技术的活,点得老了出来豆腐斤两太少;

点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烂,没人要。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因此在村里很是畅销。

在凛冽的寒风中,滴水成冰的时候,父亲要将豆腐一块一块从冷水中捞起,放在卖豆腐的大盘子中,然后推着手推车(后来换成自行车),边推边吆喝,他要在大家八九点吃早饭前将豆腐卖掉,所以一切工作必须赶早。

我还在睡梦中,他已经把豆腐做好。

过年的时候,他一天要做五六锅豆腐,直到七十多岁,他依然能将压豆腐的几十斤重的石头搬上搬下,我自愧不如。

靠着辛勤劳动和父亲的手艺,我们五兄妹一个个长大,结婚生子。

父母重视教育,再苦再累也从没有让我们几个提前辍学帮助他们干活,正是因着他们的坚持,我才得以大学毕业。

在我家还未买电视之前,父亲的业余爱好是听河南豫剧、听评书以及看书。

父亲和母亲的共同爱好是喝茶,终生未变。

他俩都能喝泡得很浓的花茶,会在午饭和晚饭前先喝上几杯,邻居们也经常串门一起喝,家长里短很是惬意。

我家很早就买了收音机,午饭时就听评书,他听的评书很多,因此会讲的故事也多,跟人聊天时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秦琼、薛仁贵等等。

他有好多话至今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好汉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肩上能跑马。

”我很小就囫囵吞枣地看完了《水浒传》,这也是受父亲的影响。

母亲去世后,我专门给父亲买了《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好多章回体小说,有一次我回家,父亲指着一堆书说他读完了让我带走,我没拿,他就借给别人看,后来我又陆陆续续给他买了一些。

父亲信奉“知识改变命运”。

他是“复圣”颜回的75世孙,我们家到现在还一直按家谱起名字。

(1)读了本文,请用简要的文字分点概括父亲的手艺和技能。

(2)请根据文章的内容,理解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具体含义。

(3)根据全文内容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4)文章末段提到“复圣”颜回,以此作为结尾,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答案】

(1)①父亲上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成为队里的会计;

②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

③父亲会讲很多故事,跟人聊天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

(2)辛苦:

早上四五点钟就必须起床磨豆子,冬夜寒冷,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

手艺:

点得老了出来豆腐斤两太少;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

(3)放弃工作听从父母召唤可以看出父亲有孝心有责任心;

从对妹妹的态度可以看出父亲不重男轻女,观念新;

从父亲做豆腐可以看出父亲心灵手巧,聪明勤劳;

从父亲的业余爱好看出父亲信奉知识,推崇文化。

(4)“复圣”颜回是古代文人的代表人物,呼应了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

表明父亲对文化的信仰的传承,是家风的传承。

由此可见父亲对知识的信奉,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家族的精神传承,这样写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根据第②段“他上了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

”第③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父亲利用农闲时间做起了豆腐。

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

”第⑤段“他听的评书很多,因此会讲的故事也多,跟人聊天时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秦琼、薛仁贵等等。

”作答即可。

(2)“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指的是做豆腐的活,“辛苦”体现在起得早,“早上四五点就必须起床磨豆子”,然后“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磨成带渣的豆浆,在一个大锅中过滤去渣。

”“技术”体现在“煮沸后按比例配以石膏水。

点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烂,没人要。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因此在村里很是畅销。

”说明父亲做豆腐的技术好。

(3)本本文通过“父亲上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成为队里的会计;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

父亲会讲很多故事,跟人聊天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

”三件事突出父亲的手艺好和技能高。

“再苦再累也从没有让我们几个提前辍学帮助他们干活,正是因着他们的坚持,我才得以大学毕业。

”写出父亲重视教育;

“父亲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宠爱妹妹”写出父亲信奉新观念,思想进步;

“为了整个家庭的生存,他听从父母的召唤,辞掉工作,回到一贫如洗的‘家’,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写出父亲是个有责任感的人。

(4)颜回,字子渊,又被称为颜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

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称为贤者,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学生。

他勤奋好学,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跟随孔子,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结尾“父亲是‘复圣’颜回的75世孙”意味着父亲身上有颜回的品质,颜回的影子。

父亲信奉“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是个体的信奉,而是受家族的影响,是优良家风的传承,更有助于突出父亲的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⑴①父亲上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成为队里的会计;

⑵辛苦:

⑶放弃工作听从父母召唤可以看出父亲有孝心有责任心;

⑷“复圣”颜回是古代文人的代表人物,呼应了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找准答题区域,找准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尽量用文中的语句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点是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词意,结合句子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的事件,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考生要确定段落的位置,结合平时对段落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窗光影

宫利民

一生中,总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被我们忽视。

可是,忽然有一天,当我们自身也成为那些被忽视的小事里的主角时,才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里蕴涵着的,却是暖融融的深情……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父母虽然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可生活依然模式般地向前运行。

母亲的身体本就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

有一次,我看见妈妈在剧烈地咳嗽之后,吐了一口鲜红的血,我吓得哇哇大哭担心妈妈会死去,母亲则爱抚着我的小脑袋轻声地说:

没事,孩子,你没有长大,妈妈怎么会死呢。

那时,年幼的我们远没有像现在的孩子如小皇帝一般倍受父母长辈们娇宠,上下学都是靠自己的小腿小脚不知疲劳地丈量着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风雨兼程。

北方的冬天,是最难挨的。

一入冬,淘气的我们总爱往雪深处跑,棉手套、棉鞋里都灌满了雪。

当走进燃着火炉的教室后,雪便化成了水,手套、棉鞋都被浸湿。

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会儿工夫它们就被冻得硬梆梆的,完全失去了保温的作用,手脚也冻得生疼,眼泪直往下落。

心里又很害怕,担心手脚被冻掉。

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儿才能缓过来。

冬天白昼特别短,家离学校又远,每当到家时天已经擦黑了。

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

烛光一直陪我度过了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

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区里举行文艺汇演,喜欢唱歌的我被单位推荐参加了厂里的文工团。

白天上班,晚上排练。

当排练结束走出单位时,朦朦胧胧的月色静谧而安宁,仿佛一切生命都静止了,只听见自己嚓嚓的脚步声。

此时,月儿羞答答地躲在云层后面,如同来了陌生人就悄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