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8713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

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

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

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

“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

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

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预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3.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

(牛汉《吊念一刻枫树》)

C.歌台暖向,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何?

(吕本中《采桑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

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

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

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

“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

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

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

“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从之。

除户部侍郎。

时盐课大亏,衡奏:

“年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

起复,除枢密都承旨。

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

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

“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

”乃赐垕制科出身。

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

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

“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

”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即日罢相。

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

①常平:

常平仓。

②亭户:

古代的盐户。

4.下列句子停断正确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B、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C、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D、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5.以下4项文化常识的理解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选出来()(3分)

A.“绍兴十八年”,是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的一种纪年方式。

如“咸丰十年”、“德祐二年二月”等也是属于此类纪年方式。

B.除。

拜官授职,如本文的“除户部侍郎”“除太府少卿”、“除知秀州”中的“除”,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C.“除户部侍郎”中的“户部”,属于“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户部主要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和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

D.“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右丞相”要大于“左丞相”,前者为正职,后者为副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

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

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

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

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

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叶衡能够唯才是举。

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

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8.“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诗中有何作用?

(5分)

9.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曾在举杯劝酒时用到了两个比喻句,以彰显生命的短暂与渺小,这两行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5分)

铁血柔情林觉民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

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

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

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

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

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

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

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

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

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

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

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

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

“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

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

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

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

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

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

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

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

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

“我去趟香港就回来。

”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

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

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

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

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

“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

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

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

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

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惜哉!

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

”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

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删节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

小题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题2:

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

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的投身光复的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

但也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

对此,你怎么看?

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他对曹魏的图谋________。

因此,当吴蜀两国发生摩擦的时候,他所采取的完全是内部调和的策略;

②这档节目的参与者大多由相关网站推选,本期的男嘉宾可谓是_________,其中要数一位科学家和一位电子竞技职业玩家最惹眼。

③军地联手依法查处一起以网络谣言诋毁海军的恶劣事件,青岛网民祝某因在网上________,发布虚假信息,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

A.洞若观火 百里挑一 信口雌黄  B.隔岸观火 百里挑一 信口开河

C.隔岸观火 凤毛麟角 信口开河  D.洞若观火 凤毛麟角 信口雌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日是否会在钓鱼岛问题上“擦枪走火”,进而爆发一场局部战争?

大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基本理由是:

日本不敢打,中国不想打。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大学联盟未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为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中央要求各级干部切实改进作风,大力发扬勤俭节约,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漫天大雪,纷纷扬扬,似为失路之人而悲,而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

____________

林冲怒起显露了英雄本色,兔起鹘落,枪搠刀剜,杀死了苦苦相逼的仇人,也杀了曾经懦弱的自己。

①一边是设好圈套,只等夜里放火杀人

②一边是陆虞候等人在秘密地谋划

③一边是林冲蒙在鼓中,随遇而安地过活

④一边是幻想雪晴修屋安身长住,孤单寂寞地饮着冷酒

⑤友人相逼,逼得狠毒,为一己之私,不惜害得他家破人亡

⑥林冲能忍,忍得可怕,就像久积的堰塞湖水,一旦倾泻而出,就会淹没一切,不

可遏止

A.②①⑥③④⑤B.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①②④⑥⑤D.③②④①⑤⑥

16.横线处补写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15字以内(5分)

一些有关筷子的习俗至今流传,比如,①————。

首先,要会摆放筷子。

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进食者的右手边,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也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如果是圆桌,摆放角度要与半径线重合)。

其次,②————。

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

③————,这样容易被认为笨拙,也显得缺乏教养;

在举筷夹菜时,不要乱翻后再夹菜,更不要伸筷过长而到别人面前的碗盘中夹菜。

17、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

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调查项目

家庭作业情况

睡眠状况

吃早餐情况

体育锻炼情况

 

百分比

2小时以上

2小时以下

8小时以上

8小时以下

吃早餐

不吃早餐

1小时以上

1小时以下

84%

16%

27.5%

72.5%

70%

30%

21%

79%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

18.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定位系统是以确定空间位置为目标而构成的相互关联的一个装置。

借助它,可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导航系统是在操作终端上搜索你要去的具体位置的一款软件。

它可以凭借语音导航向前行者提供相关信息,就像一个懂路的向导告诉你如何驾车去目的地一样。

当你没有按规划的线路行驶,或者走错路口时候,导航系统会根据你现在的位置,为你重新规划一条新的到达目的地的线路。

我们每一个人,都前行在生命的旅途中。

以上两个系统,是否带给你诸多思考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答案:

B(A、第二段“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排除A项;

C、原文“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而不是“已经”证实;

D、信息区域在倒数第二自然段,“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原文并没有提到。

2.答案:

C、(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种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是42%的“联觉者”而不是“亲属”。

3.答案:

D(“月”只是意象,没有通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4.A选择的条件有二:

1、注意句式的主干完整;

2、保证句子的语意贯通。

5.C.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是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

6.D(“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无中生有,叶衡上奏只是希望皇上能“赦其狂而取其忠”,是出于对李垕的爱护。

7.

(1)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

译出大意给2分;

“榜”(张榜,张贴)、“俾”(使,让)、“谕”(告诉,使……知道,晓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

“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

“或”(有人,有的人)、“发”(打开,开启)、“缓急”(偏义复词,偏“急”,急需的、紧急的事情,急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

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

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8.这句诗的意思是:

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

(2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

(1分)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2分)

9.“情”包括:

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

“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

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

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

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

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6分;

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0.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三、实用类类文本阅读(共25分)

E项3分,C项2分,B项1分(A项“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并非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且“满意”是婚后才感觉到的;

B项加入同盟会是在去日本之后;

D项没有“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①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

②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

③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

①正面写出了传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

②侧面烘托,敌人都为之折服,使传主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③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

观点一: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无私无畏,令人崇敬。

①林觉民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自然无法全面顾及自己的亲人;

②林觉民一腔柔情,倾注到《禀父书》和《如妻书》中,光复的事业正是为了父亲和妻儿这样的全天下的人;

③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这种献身精神,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没有个体的牺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林觉民是为天下人谋福。

观点二:

林觉民斗争方式值得商榷。

①林觉民才华横溢,心怀治国理想,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能改变斗争方式,应可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②林觉民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妻子对他一往情深,他执着事业却让亲人蒙受痛苦,的确令人叹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的老幼尚不能得到照顾,革命成功又如何;

③面对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个体的牺牲只能让家人蒙受痛苦,对于整个的光复事业意义极其有限,只不过增加了一个伤亡数字罢了。

(观点不囿于以上两个,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试题4分析: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查学生对主要思想的理解、探究能力。

无论赞同哪种观点都要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从不同角度分析:

个人与民族国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历史发展、社会背景、责任使命、情感精神、才华胆略。

13.A(洞若观火:

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隔岸观火:

站在对岸看火。

比喻见人有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

百里挑一:

形容十分出众。

凤毛麟角:

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