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273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档格式.docx

2.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综合思维)

3.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4.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

(1)概念:

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产生原因:

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增大,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2.类型(按性质分类)

主要类型

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资源短缺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易误辨析]

(1)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

提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环境问题不单指环境污染,还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2)沙尘暴发生时大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属于大气污染。

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沙尘暴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而导致的,属于生态破坏问题。

知识清单二 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

2.生态破坏

(1)成因:

人们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2)表现:

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恶化等。

3.环境污染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2)后果:

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

(3)主要类型及其危害

主要污染物

危害

大气污染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

水污染

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土壤污染

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

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引入海洋环境的物质或能量

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

(1)可再生资源可以再生或循环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枯竭问题。

提示 这种认识不够全面。

虽然可再生资源具有再生能力或者可以循环利用,但是可再生资源的补给、再生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资源枯竭问题。

(2)土壤污染后只危害农作物。

土壤被污染后,污染物可进入农作物体内或水体,然后通过食品、饮用水、水生生物进入人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短缺的相互关系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雾霾

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垃圾围城

垃圾围城成为全球趋势,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生产和生活每年产生上亿吨的垃圾。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也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

任务清单一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情境探究

[情境]有谚语说道: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探究]

(1)谚语中提到的是哪种环境问题的表现?

(2)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 

(1)土地荒漠化。

(2)西北(干旱半干旱)等地区。

素养凝练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

2.具体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1)人口压力

(2)资源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

问题

区别

联系

含义

产生机制

表现方式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素养应用

(人地协调观)阅读甲、乙两幅图,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1)两图反映出了哪类环境问题?

(2)该类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甲图反映的为大气污染,乙图反映的为水污染。

(2)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任务清单二 主要环境问题

[情境]近年来,科学家根据卫星资料发现,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臭氧洞”。

[探究]

(1)南极臭氧空洞是怎么回事?

臭氧空洞形成的“罪魁祸首”谁了解?

(2)臭氧层的破坏会带来什么危害?

(3)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

提示 

(1)“南极臭氧空洞”指的是在南极上空出现了全球臭氧最低值。

它在南极地区的春季(9~10月)最明显,持续一个月左右。

(源于空调、冰箱等)氟氯烃化合物是臭氧空洞形成的“罪魁祸首”。

(2)其危害主要是过量紫外线到达地面,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3)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

开展全球协作,共同保护臭氧层。

在生活中,使用无氟冰箱,空调采用环保制冷剂,不用发胶、摩丝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并向自己周围的人宣传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等。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资源

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及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等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等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西气东输”东部输入地天然气短缺等

生态

破坏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

巴西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等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等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

物种减少、灭绝

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及农药化肥残留等

伦敦“光化学烟雾”、太湖水污染

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大城市郊外的垃圾场

建筑、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福岛核泄漏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人地协调观)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指狐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仅存在于马达加斯加岛。

马达加斯加岛的土著居民认为指狐猴是“恶魔”,将给人们带来厄运,因此当地迷信的居民对指狐猴进行大肆猎杀。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

(1)指狐猴的濒临灭绝属于哪种环境问题?

(2)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人类的大肆猎杀。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2.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及成因。

3.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典型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课堂学业达标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衰竭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2.按环境要素分类,该环境问题属于(  )

A.大气污染B.水污染

C.土壤污染D.生物污染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第2题,全球变暖是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属于大气污染。

答案 1.D 2.A

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

下图为被腐蚀的雕像景观图。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

此现象的成因与下列哪一现象的成因相同(  )

A.瑞典的无鱼湖

B.夏季购买防晒霜的人越来越多

C.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D.城市正午空气质量好于清晨时的空气质量

4.为保证城市拥有良好的大气环境,河北省某城市市长调整了下列工业部门,其中不恰当的是(  )

A.将化工厂迁至城市的东北远郊

B.将钢铁厂迁至城市的西南远郊

C.将酿造厂迁至城市的东南近郊

D.将火电厂迁至城市的西南近郊

解析 第3题,云南某地大理石雕像“面目残破”是酸雨造成的。

瑞典的湖泊,鱼类死亡的原因也是由于酸雨造成的。

第4题,酿造厂有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河北省某城市夏季多吹东南风,把酿造厂迁到城市的东南近郊不合适,易污染城区大气。

答案 3.A 4.C

5.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2018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

回答问题。

(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出该市酸雨pH值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

(1)题,图中显示的酸雨频率有三条线,分别是酸雨频率、弱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三者在季节上有高低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描述。

(2)题,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较多,降水对大气中的酸性气体起到稀释作用,故夏季该市酸雨pH值高于其他各季。

答案 

(1)季节变化特征:

酸雨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弱酸雨频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

强酸雨频率,春季高于其他季节。

(2)夏季pH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季。

原因:

夏季降水量大,稀释了酸度。

课后素养提升

合格考——大显身手

读漫画“美好的回忆”,完成1~2题。

1.此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过度放牧D.过度开垦

2.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这种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  )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解析 该漫画画的是一农夫利用骆驼在沙漠上耕种,其“美好的回忆”是在田地里利用牛来耕种,漫画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严重,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答案 1.B 2.C

读“某年中国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统计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看,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

A.Ⅱ类水质B.Ⅲ类水质

C.Ⅳ类水质D.Ⅴ类水质

4.下列河流中,水污染状况最严重的可能是(  )

A.怒江B.海河

C.塔里木河D.松花江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主要河流水质所占比例最大的是Ⅲ类水质。

第4题,水污染状况主要与两个方面有关:

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河流的自净能力。

一般来说,水量越大,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强。

海河流域是我国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工农业生产发达,排放大量废弃物,而且海河水量较少,自净能力差,故其污染可能最严重。

答案 3.B 4.B

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洲耕地面积年际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增加最明显的是(  )

A.亚洲B.欧洲

C.北美洲D.非洲

6.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洲耕地在空间上均呈现高纬度不同程度扩张的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B.市场需求增加

C.人口分布的变化D.农业技术的进步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

亚洲、非洲耕地面积波动下降,欧洲变化幅度不大,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波动上升,其中北美洲上升幅度最大,选C。

第6题,高纬度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是热量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洲耕地在空间上均呈现高纬度不同程度扩张的趋势”,说明热量条件得以改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选A。

答案 5.C 6.A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d表示废弃物排放

8.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 第7题,根据图中的关系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

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

c表示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提供给人类消费,并不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表示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

第8题,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人类从地下大量开采煤炭,可能会使地下岩层之间出现空隙,引起地面沉降。

答案 7.C 8.A

等级考——小试牛刀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

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

回答1~2题。

1.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2.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解析 第1题,冬季是北方的取暖季,燃烧矿物燃料多,因而排放CO2增多,使CO2浓度最高。

第2题,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故C说法不正确。

答案 1.D 2.C

城市风道,又称为城市通风廊道。

下图为北京市未来规划的6条城市风道。

读图,回答3~4题。

3.北京城市风道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雾霾天气B.分散城市职能

C.缓解交通拥堵D.合理利用土地

4.关于图中北京部分城市风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风道的东南方向可建化工厂

B.②风道主要沿绿地、公园、河湖布局

C.③风道需大量拆迁高大建筑物

D.④风道不利于保护故宫

解析 第3题,城市风道建设的目的是加快城区空气流动,加快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空气环流,加快城市雾霾的消散,提高居住区的空气质量,A选项正确。

第4题,化工厂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应布局在北京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常年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北京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故化工厂应布局在城市的西南方或东北方,A错误;

图示②风道沿线主要分布有植物园、昆明湖、昆玉河等,B正确;

③风道主要沿西五环建设,沿线地区为北京西郊区,建筑高度一般较低,故沿线只需加大绿化即可达到风道建设需求,没有必要大量拆迁高大建筑物,C错误;

④风道建设大致从南北方向穿越故宫,但是故宫等建筑高度不高,所以风道建设对其破坏力较小,D错误。

答案 3.A 4.B

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最东端,长江入海口处。

崇明东滩主要分布有3种典型植被群落:

藨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

互花米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密,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

下图为1980~2010年崇明东滩三种典型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

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增加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围海造陆D.海岸受到侵蚀

6.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  )

A.抗寒B.抗旱

C.抗盐D.抗病虫害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引种的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加,原有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面积不断减小,甚至可能消失,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B正确。

第6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沿海滩涂,海水经常入侵,而互花米草生长良好,说明其抗盐。

答案 5.B 6.C

7.根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悬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专家分析“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城市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化和城镇化大规模建设的扬尘,以及其他多个因素导致了大规模雾霾天气的产生”。

如图示意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1)除专家已列出的因素外,甲地霾日数多的自然原因还有哪些?

(2)请你为甲地提出合理的治霾建议。

解析 第

(1)题,雾霾产生的自然原因应主要从大气稳定度、地形条件等方面分析。

(2)题,可从减少污染物排放、采取生物措施吸附污染物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由于太行山脉的阻挡,甲地静风天气多,大气扩散条件差;

冬季西北地区过来的冷空气将污染物带至此地,使甲地成为重污染区等。

(2)改善能源结构,转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要逐渐进行技术改造和搬迁,减少向空气中排放废气;

进一步提高燃油质量;

减少机动车的出行数量,尽量绿色出行;

建筑工地要采取封闭措施,避免风吹起沙等。

(任答3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