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44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下载.docx

1517年,马丁·

路德在德意志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与材料中“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相符,故C项正确;

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法国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与材料中“16世纪”不符,故D项错误。

4.(2018·

天津高考·

3)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

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考点】宗教改革;

达尔文与进化论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赛尔维特与达尔文研究生物学时的不同命运,且“普遍”一词不妥,故A项错误;

题干中16世纪赛尔维特被火刑处死,而19世纪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时教会虽激烈反对,但未对其进行人身迫害,结合教会权威遭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特别是启蒙运动的冲击,教会已经失去了原有权威,故B项正确;

进化论在今天已经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但依然存在相当多的质疑,例如突变论(寒武纪大爆发),以至于今天对进化论存在激烈的争论,在《物种起源》发表时不可能迅速被证明为科学理论,故C项错误;

题干中“遭教会激烈反对”,推知教会对进化论非常不支持,并不是实行宽容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7年题组

1.(2017.4·

18)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兴办的精英教育学校,女性数量很少,她们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古典学”,也被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但是她们不能学习算术和修辞。

这类学校兴起于(  )

A.古罗马时期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2.(2017·

15)达·

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

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

芬奇(  )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考点】文艺复兴——达·

芬奇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解析】达·

芬奇是画家,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绘画的需要,不是探究人体结构的科学研究,故A项错误;

材料中达·

芬奇在绘画时思考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关系,是理性的思考,与奔放情感无关,故B项错误;

达·

芬奇的实验旨在探求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理性认识,故C项正确;

对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探求,并没有否定神创说,因此也没有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故D项错误。

3.(2017·

3)马丁·

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从材料“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可知与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压迫,维护信仰自由的目标不同,因而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表述不够准确,故A项错误;

材料不仅体现了贵族政治权力扩大,也体现了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宗教改革要求,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

宗教改革对于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但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民族国家形成相关的王权加强,民族意识产生等内容,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从农民、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到王公贵族都支持了宗教改革,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6年题组

1.(2016·

上海高考·

13)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

右侧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

A.古典时代B.中世纪前期C.文艺复兴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

【考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解析】材料中的画作凸显现实中人体的美,展示人的性格和个性,是人文主义的代表画作。

古典时代的绘画仍然是宗教题材,故A项错误;

中世纪前期的绘画也是宗教题材,故B项错误;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宣扬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故C项正确;

启蒙运动时期的绘画突出的是理性,故D项错误。

2.(2016·

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

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

【解析】由“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可知,他反对教皇单独解释《圣经》,故A项错误;

四五世纪时,圣像崇拜完成了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一般民众的宗教教育,这对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功不可没,到7世纪时,圣像已经普遍进入普通教堂和一般信徒家中,十字架、福音书、圣物和圣像等组成了一个象征体系,把以神有关的东西神圣化,与自由阅读的作法不符,故B项错误;

题中只是谈到能自由阅读圣经,是对信仰的强化,故C项错误;

由“自由阅读《圣经》”,主张自己亲自与上帝沟通,与宗教改革的精神相符,故D项正确。

3.(2016·

北京高考·

21)图11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

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C.19世纪中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凯末尔

【解析】①是德国,16世纪①在这里进行的宗教改革虽然削弱了罗马教会的权力,但是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

②对应的是埃及,19世纪初埃及的阿里改革,虽

然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但是埃及名义上仍然是奥斯曼素丹的属国,阿里承认其对埃及的宗主权,故B项错误;

③对应的是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废除了阻碍俄国发展的农奴制,使得俄国获得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故C项正确;

④对应的是土耳其,20世纪前期凯末尔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项错误。

2015年题组

1.(2015·

3)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考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解析】由材料内容“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能力培养”可知,该教育家有着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摆脱宗教束缚,故C项错误;

通过材料可知,文艺复兴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教育领域,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

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

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

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

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

3.(2015·

安徽高考·

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欧洲的宗教改革

【解析】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虽然后来扩展至西欧等地,但是中心区主要在意大利,这种结构与图片不同颜色构成的区域分布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

图片中出现“教皇国”,可以看作是一个关键信息,据此出发,罗马城所在的淡黄色分布区域、以日内瓦

为中心的绿色地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偏北的深黄色地区分别对应传统天主教、加尔文教和其他新教的势力范围,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

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是在法国,这与图片所示侧重点不符,故C项错误;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接着扩展至法国、美国等地,与图片不同颜色标示的示意结构不吻合,故D项错误。

2014年题组

1.(2014·

13)“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

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考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解析】根据“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可见并没有鄙视贫穷的含义,故A项错误;

结合“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和“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说明财富不等同于道德,但可以作为显示品德的方法,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嘲弄上帝的内容,故C项错误;

佛罗伦萨地区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反映在人们思想中必然要革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旧观念,因此他们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故D项正确。

2.(2014·

14)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

这里的“抗议”是指(  )

A.抗议《圣经》的权威B.抗议国王的权威

C.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D.抗议贵族的权威

【考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解析】新教并不反对《圣经》,故A项错误;

宗教改革与世俗的王权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

宗教改革主要斗争对象是天主教会,故C项正确;

宗教改革矛头主要针对的是教会,而不是贵族,故D项错误。

3.(2014·

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解析】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教皇以此来加强思想控制,路德宗教改革显然是打击教皇的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

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不可能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

“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2013年题组

1.(2013·

广东高考·

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

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这里的“艺术家”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画的风格是表现人性美的,19世纪现实主义画的风格是揭示社会现实的,法国印象主义画的风格是表现光与色的。

20世纪现代主义画的风格是反理性的、夸张的,是表现人的苦闷、彷徨的。

故选A。

2.(2013·

山东高考·

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错误,答案选C。

其他都正确。

3.(2013·

12)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D.整体世界的形成

【考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15至16世纪西欧出现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世俗的君主权利不断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精神独裁和封建专制制度,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欧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故选B。

4.(2013·

32)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

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

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考点】意大利文艺复兴

题干材料表明:

15世纪到1520年宗教书籍的比重下降,古典书籍的比重上升,说明此时的西方学者重视并推崇古典书籍,同时宗教的地位有所下降,故B、C项正确。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原因是此时西欧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广泛流传,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要求个性解放,故A项最佳。

印刷术传入欧洲是在14世纪,故D项错误。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2012年题组

1.(2012·

重庆高考卷·

19)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

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

”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  )

A.抨击愚昧B.倡导平等

C.讽刺贪淫D.推崇人性

【解析】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

A、B、C三项不符题意。

2.(2012·

福建高考卷·

19)15世纪学者奇诺说:

“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

”这反映了在该地(  )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15世纪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判断为文艺复兴。

各种科目的复活其实对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传承。

希腊罗马文化在公元前就已经繁盛,排除A,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的德国,排除C,启蒙思想兴起于17世纪,排除D。

3.(2012·

浙江高考卷·

20)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

一般认为,达·

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其重要原因是(  )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

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解析】近代以来,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同时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凭借个人能力很难全面掌握。

4.(2012·

北京高考卷·

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顾炎武(1613-1682年)生活与明末清初,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是早期启蒙思想家,两人大约生活与同一时期,即17世纪。

郭守敬生活与元代,大约是13世纪,牛顿是17世纪的科学家;

曹雪芹生活与18世纪的清朝中期,薄伽丘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关汉卿生活与元代,大约是13世纪,莎士比亚(1564---1616年)。

故选A项。

5.(2012·

广东高考卷·

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关键信息:

马丁•路德、信仰无法安稳的奠基于《圣经》、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本题要求回答马丁路德和教皇代表的分歧所在。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同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谁掌握圣经的解释权。

材料没有涉及教会腐败问题排除A,很明显也可以排除B,D项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是没有分歧的。

6.(2012·

山东高考卷·

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解析】宗教改革反抗罗马教会的权威,否认教会和教士在信仰中的中介作用,强调个

人自由;

启蒙运动反抗封建专制权威,强调个人自由,崇尚理性,重视法制保障民主制度。

因此B、C、D三项属于启蒙运动,A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共同点。

二、非选择题

1.(2018·

40)(18分)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既是歌剧的发祥地,更是文艺复兴的重镇。

(2)简述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8分)

【解析】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意大利保留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小问意义,主要从对天主教会的冲击,思想解放和对后世的影响的角度分析。

【答案】背景:

意大利保存了大量古罗马文化的遗存;

十四十五世紀资本主文萌芽在意大利产生;

新兴资产阶报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装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思想;

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

23)(14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

其新颖之处在于:

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

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

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

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

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7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3分)

【考点】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在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科学的人文主义;

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

(3)科学的人文主义

【解析】

(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得出文艺复兴强调人性但未摆脱舍神学的羁绊,据材料一“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得出启蒙运动强调科学和理性;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差异的原因是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

(2)据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得出科学的人文主义要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据材料二“其新颖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