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656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9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现象复习Word下载.docx

图1—2

看看我设计的实验,是不是比你的更能说明问题:

做出图甲的装置,线一端拴着铃铛,另一端穿过橡皮塞,再把它放到瓶子中,像图乙那样,如果用抽气筒抽出瓶中空气,摇铃时将会听不到铃声.由此可知,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也就是说: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你要注意慢慢地读下面的描述,最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图像,便于理解.

我们以击鼓为例.鼓面会左右振动,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左侧的空气这时会变稀疏.随着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很像水波的传播:

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如果发声体的周围没有介质,就无法形成声波,不能将振动向外传播.

4.声速

我一说话,在同一房间内的你马上就能听到声音,那么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时间呢?

其实自然界中很多现象都能帮助我们得到结论:

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往往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你在高山上大喊一声,会听到连绵不断的回声;

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枪声…这些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物理学中,把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5.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质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6.空气中的声速

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增大约0.6m/s.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这一数值你必须记住,在今后的计算中,这就相当于已知量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可以超过340m/s的飞机.

7.回声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野外活动时,爬到山顶,对着群山喊话,会听到很多次声音,好像有人在回应你一样,这种有趣的现象就是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产生的现象.

你也许会问:

为什么只有在郊外才能听到回声,而在室内说话时没有回声呢?

其实在室内也有声音的反射,但由于人的耳朵不能区分这几个声音,从发出声音到能听见回声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耳才能区分原声和回声.在室内时,由于我们离障碍物太近,声音反射回来的时间太短,因此人耳无法区分,但是这一现象也被人们利用.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s,回声就会同原声混在一起,可以加强原声.在修建剧院、礼堂时就利用这一现象来增强原声.

回声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

测距离.发声处和被测物之间的距离(s)就等于声速(v)与原声和回声的间隔(t)的乘积的一半.说起来很绕口,写个式子你就看明白了:

s=

t.

航海中测海底深度,测船与冰山间的距离都是利用回声.

 

【学习方法指导】

1.怎样证明固体发声时在振动

固体发声时在振动,但这种振动用肉眼很难看出来,怎样把这种看不见的东西表现出来呢?

我教你的方法是:

转换法.转换法是把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易直接观测认识的问题,转变成能看见现象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特别是对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这种方法很有效.

生活中你也用到过转换法,只是未注意罢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如红旗飘动,树叶摇晃等.

你可以把轻小物体放在桌面(固体)上,比如纸屑、乒乓球等,用手拍桌子时,桌子发声,同时可以看到纸屑或乒乓球在动,它们的动正是由于桌子振动的缘故.

2.学会探究

认真阅读课本P13~P15“声音的传播”的内容,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验证.

例题经过探究,我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由此

提出问题:

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猜想和假说:

因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而液体、固体、气体分别是物质存在的形态之一.据此我们猜想液体也能传声.

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或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但应注意,“猜想和假说”是在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绝不是随意的、不着边际的胡猜乱说.

实验验证:

(1)将一收音机打开.用塑料袋包好,将其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试一试能否听到收音机的广播声.

(2)到游泳池去,你潜入水下,试一试能否听到岸上人们的说话声.

(3)也可利用生活经验或事实来检验我们的猜想,如,钓鱼时,快要上钩的鱼能被岸上人们走动时的脚步声或说话声吓跑;

又如,渔民捕鱼时,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来增加某种鱼的捕鱼量等等.

通过以上实验现象或事实,都可以说明:

液体也能传声.

参考答案

1.振动2.空气(柱)3.锣面停止了振动4.固体5.水(液体)也能传声

6.空气7.D8.A、C

9.不符合.因为太空是真空,天狼号爆炸发出的声音根本无法传到神鹰号上.

10.340m/s×

2.6=884m/s

11.提示:

将适量洗衣粉倒入碟子中,加水溶解.然后将铁丝弯成一个带把的铁圈.将铁圈放在碟中的洗衣粉水中,使铁圈上附一层薄膜.然后将它放在取下保护罩的音响前,观察薄膜随着声音的传播而变化.

思考

1.他说的不对.你将听不到声音,因为这时的声波对你来说是不动的,它根本不能振动你的耳膜,所以你会认为音乐会已经停止演奏了.

2.你听到的声音是“吗—好—你”,这是因为声音的速度比你朋友步行的速度慢.他向你走来时,后发的声音先到,先发的声音后到.在他说的话里,除非是像回文体那样倒过来听也是一样的意思,否则你就会一句也听不懂了.

同步练习1

1.图1—1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嗽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___.

2.如图1—2,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振动引起的.

3.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________.

4.我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有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汽车和机械修理工常常用木棍(或者尺子、螺丝刀等)的一端顶在运转的机械外壳上,另一端靠在自己的耳朵上,就可以更清楚地听到机械内部的异常杂音;

间谍把铁块按在墙壁上,再将自己的耳朵贴在铁块上,就可以听到隔墙的谈话声.这些都是因为_________也能传声.

5.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

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是因为__________.

6.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_________________.

7.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空气B.水C.酒精D.钢管

8.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说法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也停止了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9.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10.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某超音速飞机的马赫数为2.6,那么它的飞行速度为多少m/s?

11.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播到远处.“我怎么看不见?

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他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用它们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课本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假如你是小明,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可选做)

1.假如你用声音的速度离开一个正在演奏音乐的大会,你会听到些什么呢?

有人说:

用声音的速度离开音乐会的时候,我们会在全部时间里听到同一个音,也就是我们出发时在音乐会上听到的那个音.他说的对吗?

为什么?

2.假如声音在空气里传播的速度不是340m/s,而是340mm/s,也就是说,比人的步行还要慢,现在,你的朋友一边向你快步走来,一边向你发出了问候:

“你好吗?

”你听到的声音会是怎样的?

你能听懂吗?

同步练习2

1.在敲响大古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2.吹笛子发声的主要是()

A.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B.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声音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图4.1-12

4.(玉林市中考题)如图4.1-12是甲骨文中的“声殳”(古代打击乐器),其意思是手拿木槌(字左部)敲打三角形石块(字右部),使石块而发出声音.

5.如图4.1-13甲,用槌敲打鼓面使之发声,这时会看到,这说明.图乙优美小提琴是由琴弦产生的,图丙中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

图4.1-13

6.在爵士乐队表演时,经常可以看到鼓手在用力敲击鼓面后又达到“骤止”的效果,这一做法说明.

7.你知道下列各种声音分别是由什么振动发出的吗?

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人说话、唱歌声;

(2)蜜蜂飞行的“嗡嗡”声;

(3)雷声;

(4)优美的箜篌声;

(5)圆号声;

(6)笑树发出的笑声.

8.如图4.1-14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你可能看到什么现象?

解释其中的原因.

图4.1-14图4.1-15

9.如图4.1-15所示,手握塑料软管的一端,在空中绕圈挥动(注意别碰到人),会发生什么现象?

10.会说话的瓶盖.找一根长约45cm~60cm的较坚固细绳,塑料瓶盖(或有两个孔的大纽扣).将绳子穿过小孔并打结,如图4.1-16所示,手向两边拉动,便可听到呼呼的响声.你知道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图4.1-16

11.阅读下面的短文(本文摘自《少年科普报》2003年第49期):

聂利同学在五年级自然课上听老师讲,蜜蜂是靠翅膀的振动发声的,她想抽时间去附近的养蜂场看一看,一天她来到养蜂场,发现箱外聚集在一起的蜜蜂似乎在休息,并没有振动翅膀,可嗡嗡声不绝于耳,后又发现蜜蜂歇在花上,翅膀一动不动,但仍有嗡嗡的声音.她感到很疑惑,难道是老师讲错了吗?

她又查了《十万个为什么》,书上清楚地写着:

“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她想,难道连专家都搞错了吗?

于是她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和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建议她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

她做了下表中“剪去蜜蜂双翅的实验”,发现蜜蜂的嗡嗡声没有什么变化.经观察她又发现蜜蜂嗡嗡叫时,蜜蜂双翅根部的两个“小黑点”在鼓动.她猜想:

“小黑点”可能就是蜜蜂的发声器官.于是她又做了下表中刺破双翅根部“小黑点”的实验,发现蜜蜂不再发声.

实验名称

实验总数

死亡数

发声数量

声音大小

剪去蜜蜂双翅的实验

8只

2只

6只

没能变化

刺破蜜蜂双翅根部“小黑点”的实验

0只

没有声音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聂利同学的实验研究,关于蜜蜂的发声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2)我们从聂利同学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学到什么?

12.在窗户关闭的室内有以下器材:

蜡烛、火柴、扬声器.怎样用实验来说明扬声器发声时扬声器纸盆的振动?

13.根据“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

14.将橡皮膜蒙在纸筒的一头绷紧,用橡皮筋固定好,再在橡皮膜上贴上一个小镜片(小镜片的尺寸约与指甲盖差不多),让小镜片将太阳光或其他光线反射到墙上,使光斑稳定(如图4.1-17),然后对着纸筒的另一头大声喊一声,观察墙上光斑,你发现什么?

试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说明该实验能证明问题.

15.阅读材料

声敏传感器

当声波传到某些材料表面时,材料会带电,并且,带电情况会随着声音发生变化.利用材料的这种特性可以制成声敏传感器.人们利用声敏传感器,再配上语言识别系统、控制装置,就能完成人们要求的动作了.

用声音来控制动作的技术叫做声控技术,它在自动控制、遥控、机器人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

图4.1-18语言识别掌上电脑

请回答:

(1)手机上声控拨号,只要说出通话方的姓名,手机就自动拨出对方的号码,先试一试再说出其道理;

(2)再举2个声控技术方面的应用实例.

参考答案

1.B2.B3.D4.振动5.纸屑上下跳动;

发声的鼓面在振动;

振动;

振动

6.用手掌按住鼓面;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7.

(1)声带振动

(2)翅膀振动(3)闪电使空气振动(4)弦振动(5)空气柱振动(6)壳壁振动;

点拨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8.泡沫塑料屑上下跳动.敲动盆子发声,盆底振动使空气振动导致塑料屑上下跳动

9.会听见“呼呼”的响声.这是因为高速旋转轮管,轮管与空气摩擦发声

10.瓶盖与空气摩擦使局部空气振动发声

11.

(1)蜜蜂的发声不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蜜蜂的发声器官是“小黑点”)

(2)学习她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执着探究、仔细观察、多方请教、查阅资料等

12.将点燃蜡烛放在扬声器适当距离,使扬声器发声,可以看出扬声器前蜡烛火焰来回摆动.如图答2

图答2

13.物体停止振动就不能发声吗?

14.墙上光斑在跳动.发声振动引起橡皮膜振动,镜子跟着振动,反射光线随着晃动

15.

(1)手机先设置声控拨号,将被叫号码输入手机,再将被叫方姓名录入,手机芯片便能识别这种声音,当你说出通讯方姓名后,手机便自动拨出对方号码

(2)声控门锁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2.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基础知识讲解】

1.感知声音的途径

认真阅读本节课文,了解人耳的构造,了解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即外界传来的声波→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听到声音.可见,在人们感知声音的过程中,耳朵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集声、传声和感声.耳廓和外耳道主要起集声作用;

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等结构主要起传声作用;

耳蜗主要起感声作用.正常耳的传声途径是声波作用于鼓膜.经听骨链传入耳蜗,称气传导.声波也可通过头骨的振动直接传至内耳.称骨传导.

2.如何证明“骨传导”

从上述内容可知,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有二:

一是空气传导,二是骨传导.怎样才能证明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骨传导的方式引起的?

同学们一定想到了,只要阻断气传导的途径,看看通过头骨、颌骨是否也能听到声音.若能听到声音,就可证明“骨传导”确实是人耳感知声音的方式之一;

若听不到声音,就不存在“骨传导”.本节课文中的“想想做做”就是用这样的思路安排实验的.请你做一做,然后说出你的结论.在你的实验中,哪一项操作是用来阻断“气传导”这一传声方式的?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人能够听到声音需要四个条件:

一是有声波到达人耳,二是人的听觉系统不出故障,三是声响达到一定的数量,四是声音的频率在某一范围内.这四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人才能听到声音.所以即使不是聋子,也无法听到自然界的所有声音.

1.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听觉神经

2.头骨颌骨骨传导3.时刻强弱4.骨传导(或固体传声)5.提示:

堵住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放在嘴唇、腮等肌肉丰满的部位,看看能否听到声音,该实验中,为了得出可靠的结论,应尽量排除气传导及骨传导等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1提示:

人是靠“双耳效应”判断声源方位的.

2你咀嚼干面包时的很大的噪音,只有你自己的耳朵才听得到,你旁边的朋友是听不到的,嚼干面包时的碎裂声.经过空气传到别人的耳朵里,只听到轻微的噪音;

但是那个破裂声经过头部骨胳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就要变成很大噪音了

同步练习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__________.

3.双耳效应是指人们依靠听觉能够确定发声体的方位.声源定位的主要因素是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差异.

4.你知道吗?

蛇是没有耳朵的.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__________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

5.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学过本节知识后,有同学提出如下问题:

能否通过皮肤、肌肉传导声波,使人听到声音呢?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上述问题给予回答.在你设计实验时,要排除哪些因素的影响,才能得出可靠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1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塞紧,让其他同学在身后不同的位置讲话,试一试你能否准确地判断出讲话人的位置.不再塞耳,再试一次.把你感觉到的区别写在下面.

2当我们咀嚼干面包的时候,我们会听到很大的噪音,但是在我们旁边的朋友也正在大嚼同样的干面包时,我们却听不到什么显著的声音.这位朋友是怎样避免发出噪音的呢?

1.频率2.频率频率越高频率越低3.振幅振幅越大振幅越小声源到听者的距离等

4.A5.蚊子牛6.20Hz~20000Hz2000020

7.D8.D9.利用了音色这一特性.如果瓷器破了,它的音色就会改变.

10.提示:

到乐器商店买一根弦(或用钓鱼线、风筝线等),按图1所示的方法装配起来,当你往吊桶中加沙子时,吊桶的重增加了,使弦上的张力增加,此时弹拨弦,听它发出的声音,多做几次,比较张力增加时,弦发声音调的变化情况.

【思路拓展题】想一想

男同学声音的波形稀疏(频率低);

女同学声音的波形紧密(见图2所示)

可以用示波器显示,将音调或响度不同的声音分别输入到示波器上.音调的高、低可从波形的密、疏上反映出来,响度的大、小,可从波形幅度的高、低上反映出来.做一做

当你向吸管稍短的部分吹气时,产生了一小股喷出的气流.当气流冲过吸管的开口时,插在水里的那一半吸管里的空气开始振动.这股气流的振动就产生了一个微弱但稳定的哨音.当吸管浸入水中深一点时,吸管中水位上升,使得振动的空气柱缩短了,从而产生一个高调音.当吸管浸入水中较浅时,管中振动的空气柱加长,从而产生一个低调音,你知道什么乐器是利用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吗?

它发出的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的长短有怎样的关系?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主体知识归纳】1.声音的特性

定义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音调

声音的高低

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

频率大,音调高;

频率小,音调低

音调高:

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

声音粗犷、低沉

响度

声音的强弱

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

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大:

震耳欲聋响度小:

轻声耳语

音色

对声音音质的感觉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重要特征

2.频率:

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Hz).

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

3.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4.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方法.音调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的波形不同.

1.正确认识音调与响度

音调与响度反映了声音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特征.它们彼此独立,互不关联,就是说,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但生活语言中并没有规定音调与响度的专用词语,故同学们应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物理意义来区分它们,并养成用音调、响度等物理概念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的好习惯.如“我不能与他合唱这支歌,他发音太高,我唱不上去”.这儿的“高”是指音调高;

“我听不见你说什么,请你的声音再高一点.”这儿的“高”指的是响度.

2.音色是我们分辨出各种声音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不同的乐器,既使它们的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仍然能够把它们分辨出来,就是因为各种乐器都有它独特的音色.

3.设计实验:

继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设计实验.它是以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说为基础的.如本节在探究“音调、响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