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084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只能说明宋代君主权利的在不断增强,也就是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的意思,故D项正确;

唐朝君主的权力是收到限制的,故A项错误;

材料“唐代谏官由宰相谏举”说明B项错误;

材料“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说明C项错误。

点睛:

材料“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唐代谏官由宰相谏举”是本题解答的题眼,从中可以得出答案。

4.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内阁

【解析】围绕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历朝皇帝采取不同的措施。

汉武帝时期采用了内外朝制度;

隋唐时期采用了三省六部制;

宋代采用了二府三司制;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内阁制;

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所以答案选D。

A项是秦朝的;

B项是唐朝的,而且图中已经有了;

C项是宋朝的。

5.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认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九一八事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二战开端于1931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解析】根据材料,汪叔棣将九一八事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说明他非常重视中国人民的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

但是他的论断是不正确的,现在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是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故A项正确,D项错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多个战场,如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属于亚洲战场的一部分,并非二战主战场,这也并非材料叙述的重点,故B项错误。

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这与发生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故答案选A。

6.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解析】材料“魏晋南北朝后期”“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魏晋以来大家门户垄断官位的场面;

AC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

B项是科举制,符合题意;

D项是察举制,排除。

所以答案选B。

7.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

“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

此中国之民气也。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

”容闳在这里

A.肯定了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了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解析】通过“此中国之民气也”“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可知容闳认为义和团民众的力量使中国避免了瓜分危机,故选A。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

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A.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B.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C.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

【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只是与国民党合作,并不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

B选项说法错在交出武装的领导权上;

C选项错在放弃工农武装额局道路上;

D选项说法正确,说出了合作的本质目的。

9.《明史》记载: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该制度

A.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

B.直接导致地方割据

C.保证了地方整治廉洁

D.有利于加强监察权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监察制度。

明代中央政府设有监察机关,巡按御史奉命巡按地方,在维护中央集权、监察整饬吏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相符,故D项正确。

材料是关于“巡按”,而没有涉及内阁,故A项错误;

明朝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割据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不符,故B项错误;

虽然“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但不一定能保证地方吏治廉洁,故C项错误。

10.陆川导演的《南京!

南京!

》是一部反映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一系列暴行的影片。

影片描述的历史事件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淞沪会战

D.徐州会战

【答案】C

【解析】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开始进攻南京,造成南京大屠杀,故C项正确;

A项发生于东北;

B项是在北京;

D项是在徐州,都与南京无关。

11.《吕氏春秋·

当务》载: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即纣)。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故为王。

”对此历史事件解说正确的是

A.微子启与仲衍将被分封为诸侯

B.商朝已出现嫡长子继承制度

C.按规定微子启仍将为天下大宗

D.该继位方式彻底消除诸子间的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说明纣出生的时候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而微子和仲衍出生的时候母亲是妾,所以属于庶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说明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故B项正确,C项错误;

分封制度开始于西周,故A项错误;

D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故为王”,从中可以得出这是嫡长子继承制。

12.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知宗法制

A.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

【解析】A项与“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不符;

B项正确,由““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即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项错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

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是中国法律的源头。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宗法制。

13.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

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

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官员的素质不断下降

B.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

C.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D.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从丞相和皇帝的关系来看,丞相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故选C。

A错,从官员地位的变化看不出官员的素质变化;

B错,不符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错,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14.纵观明代历史,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现象。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

A.“中朝”的决策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皇帝不上朝理政,但是国家依旧能够正常维持下去,说明政府部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结合明代的政府组织形式可知,内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是汉代所设置的机构;

C选项说法错误,明代的六部不掌握实权,实权在皇帝手上;

D选项是清代才有的,故排除。

回答本题可以从时间入手。

材料中讨论的是明朝的政府组织形式,所以A选项和D选项都不满足明代的要求,故可以先排除。

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选项即可。

15.“这次会战虽然由于国民政府当局在作战指导上有严重错误,导致娘子关作战失利,使日军得以由被动转为主动,但仍不失为华北战区抵抗最坚决、坚持最久、战绩显著的会战之役,而且是国共双方军队配合得最好的一个战役。

”该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解析】材料“导致娘子关作战”“华北战区”“国共双方军队配合得最好”可知,这次战役是指太原会战,故B项正确;

A项是华东地区;

C项是华中地区;

D项只是国民党参与。

16.下图中的“示”指“祖先”,“示”与“司”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

与“祠”紧密相关的制度为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卿世禄制

依据所学知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一项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祭祀祖先等是宗法制下的具体表现。

王位世袭、分封、世卿世禄的依据都是宗法制,故选C。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17.《大清律例》规定:

“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这一规定可以印证当时

A.对行政人员有严格的人身控制

B.政府着力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

C.以严刑酷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官营成为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惩罚的目的在于严禁司官、监工官私自役使部民、夫匠,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所以答案选B。

材料讲的是对部民、夫匠的人身控制,并没有体现以严刑峻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所以排除A、C;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代律法

18.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

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察举制是西汉时期确立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19.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据此分析,此次战役最可能为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解析】材料“1938年4月9日”“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可知,此次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故C项正确;

AB项发生在1937年;

D项是发生在1940年。

材料“1938年4月9日”是关键信息,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是1938年发生的即可。

20.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革》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B.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解析】根据材料“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项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排除;

D项是阶级史观的角度,排除。

21.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

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依然延续了此前对日妥协的做法

B.国民政府军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

C.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畏敌恐战心态

D.依据中日力量对比做出的合理决策

由于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相差悬殊,而中国又是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蒋介石很早就认为,中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

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谈话时更明确表示,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最后在西部某省,可能在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FredericLeith-Ross,MoneyTalk,London,p221)。

据此可知,这时的蒋介石虽然还没有说出“以空间换时间”这类语言,但其思想已经形成了。

再结合所学知识,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与共产党虽有摩擦,但总体上坚持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题干信息也反映出这一点。

D符合题意。

抗日战争

点评:

材料型选择题

特点: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法:

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22.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

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

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

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A.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解析】材料中不断强调的是对洋人的仇视态度,所以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把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作为首要目标,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从义和团运动采取的措施就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很科学的;

B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特点;

D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盲目”的特点。

23.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

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

”这说明汉武帝时

A.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

C.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材料讲的是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都在皇帝身边侍奉,位贵权重;

后来卫青、霍去病、霍光也都是侍中,有权有势出入宫廷而宰相在右(古代中国有“尊左”的习俗)。

这就说明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A,排除C。

汉武帝后来放弃了汉初无为政策,采用了有为,所以B说法有误,排除;

材料并没有体现分割相权,排除。

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

24.“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

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扩大了周王室统治基础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的宗盟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与会者有同姓与异姓,扩大统治者的力量以维护统治,B选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与A项无关,排除;

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基础上,将周王室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排除C选项;

中国古代早期(包括西周)政治的特点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排除D选项。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25.有学者指出:

“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

”下列的西周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

A.晋国和秦国

B.燕国和宋国

C.鲁国和齐国

D.鲁国和燕国

26.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20世纪的大幕拉开”“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以看出,这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其最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选C;

A是鸦片战争;

B是马关条约;

D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

【名师点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

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错综复杂,更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他们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27.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

后又有规定:

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派遣专人加强对地方巡访、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

同时加强对“专人特使”的监察,反映了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对地方监察和对“特使”监察,而非涉及分权与制衡,排除A;

宋朝政治体制的实施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

材料主旨强调对地方监察和对“特使”监察,而非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排除D。

所以选C

28.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提高自己在华政治地位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发生在鸦片战争前,由材料中“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知义律是要引发两国间的冲突,所以选B。

鸦片贸易始于毒品走私,不可能合法化,排除A;

C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英国依仗雄厚的实力,不可能要对华平等贸易,排除D。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

29.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

“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解析】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招录南方还是北方人,都是由朱元璋决定的,体现了皇权凌驾于官僚体制之上,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

C项说法错误,南宋以来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南方;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

30.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背景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加强了皇权,故A项和C项是错误的。

三省六部制下,行政决策方面皇权与三省之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不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B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皇权是至高无上的;

B项中的“民主性”说法不符合史实;

C项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消弱相权加强皇权。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对唐代政治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中不难发现三省六部体制对皇权的专制仍然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这也成为其在唐代以后逐渐走向没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