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871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答题方法解析

第一部分方法探究

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

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

根据2018年高考全国卷的研究可以发现,高考全国卷Ⅰ(47)题重在考察不同的历史人物在对外政策方面的异同点,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对比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全国卷Ⅱ(47)三娘子题重在考察这个特殊的历史任务对民族交往、民族和睦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的作用;高考全国卷Ⅲ(47)题主要考察唐宪宗这个历史人物开源节流、革新政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坚决发展的努力。

那么,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应该注意那些方面呢?

一、明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

第一,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的评价

第二,历史人物在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的评价

第三,能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能从历史材料中,提炼观点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

第五:

能够对不同的历史人物在某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能力。

二、从哪些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恩格斯说:

“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如评价商鞅,就需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变法措施逐条剖析,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正确结论。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是时代的产儿,总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

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正确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向,引领或紧抓时代的主题。

  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要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历史发展趋向所起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

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

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

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

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

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

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该法的特点是结论较为科学和符合实际;特别适用于对前后变化较大,差异明显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能有效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煞其功。

如评价唐玄宗、汪精卫等人即可采用此法。

2、“方面论”的方法:

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

该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

如对汉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动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六个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第五,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

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

一般情况下,此点通过确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即可实现。

如南阳太守杜诗他的主要贡献是水排的发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为地主阶级政治家,而应确定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

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

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三、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要明确以下四点: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

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

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

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

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

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

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结果。

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效果就背道而驰,需用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四,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

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

主要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

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了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真题演练

1.(2018·全国卷Ⅰ·T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1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的比较分析,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对比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

(1)题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是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

结合材料“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可以看出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基本特征是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题根据材料“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得出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根据材料“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可以得出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实质需要从自身的国家利益角度考虑。

答案:

(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2分)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分)

(2)作用:

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4分)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4分)

实质:

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3分)

2.(2018·全国卷Ⅱ·T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7分)

【解析】第

(1)题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既在材料中也在所学之中。

概括需要划分层次,然后转化成答题用的语言。

概括材料“相持已近200年”“自由贸易”“三娘子的劝说”“三娘子的辅佐”,转化一下即可。

(2)题历史功绩,可以从民族交往与发展的角度来谈。

【答案】

(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8分)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7分)

3.【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本题通过唐宪宗的历史贡献,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概括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解析】第

(1)题依据材料“整顿赋税,裁减冗员”,可得出唐宪宗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为平定“跋扈”藩镇提供了条件;依据材料“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可得出唐宪宗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依据材料“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可得出唐宪宗灵活调整征讨策略;依据材料唐宪宗“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藩镇,迫使“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可得出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政策和手段。

(2)题结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可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稳定;经济上得到恢复与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9分)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6分)

4.(2018·江苏单科·T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晚年在患病休养期间,一直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

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

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

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

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

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

(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

(5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解析】第

(1)题,由“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可知,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由“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可知,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由“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可知,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由“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可知,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由“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可知,要尊重市场规律。

(2)题,由“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可知,这是列宁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结合第

(1)题的答案可知,列宁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世界影响看,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

【答案要点】

(1)观点:

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尊重市场规律。

(5分)

(2)简评:

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未能在苏联后来的建设中得以坚持);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