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223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中医综合251 1.docx

考研中医综合2511

中医综合-251

(总分:

3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

20,分数:

120.00)

1.患者,女,36岁。

性情急躁易怒,近日因与丈夫生气而致失眠,不思饮食,口渴喜饮,口苦目赤,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治疗选用

(分数:

6.00)

 A.柴胡疏肝散

 B.滋水清肝饮

 C.黄连温胆汤

 D.龙胆泻肝汤加味 √

解析:

[考点]肝郁化火不寐的治疗

[解析]舌脉症表现属肝郁化火导致的不寐,治疗选龙胆泻肝汤。

2.下列何项不是郁证的临床特点

(分数:

6.00)

 A.口吐涎沫 √

 B.情绪不宁

 C.烦急易怒

 D.胁肋胀痛

解析:

[考点]郁证的特点

[解析]口吐涎沫是痫证的特点,其他四项都是郁证的特点。

3.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神疲乏力,手足欠温,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者,治疗选用

(分数:

6.00)

 A.良附丸

 B.附子理中丸

 C.小建中汤

 D.黄芪建中汤 √

解析:

[考点]脾胃虚寒胃痛的治疗

[解析]舌脉症表现属脾胃虚寒胃痛,治疗当选黄芪建中汤。

4.噎膈初期以标实为主,根据气结、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别进行治疗,但均需加入哪类药

(分数:

6.00)

 A.温阳之品

 B.解郁散结之品

 C.祛风之品

 D.养血润燥之品 √

解析:

[考点]噎膈的治疗

[解析]噎膈初期标实为主,但都可以导致津伤血燥,所以应加入养血润燥之品。

5.泄泻发生的根本病理是

(分数:

6.00)

 A.脾胃虚弱

 B.肾阳虚衰

 C.脾虚湿盛 √

 D.肝胃不和

解析:

[考点]泄泻的病因病机

[解析]泄泻虽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根本的病理还是脾虚湿盛。

6.鼓胀是由于哪些病理因素积聚腹中而成

(分数:

6.00)

 A.气血痰

 B.气湿痰

 C.湿痰瘀

 D.气血水 √

解析:

[考点]鼓胀的病机

[解析]鼓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气结血瘀水停。

7.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当属

(分数:

6.00)

 A.痛痹

 B.着痹 √

 C.行痹

 D.热痹

解析:

[考点]痹证的临床特点

[解析]痛痹以关节剧烈疼痛为临床特点;着痹以关节重着、手足沉重为特点;行痹以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热痹以关节红肿热痛为特点。

8.虚劳的治疗最重要的是补益

(分数:

6.00)

 A.心肾

 B.脾胃

 C.肝肾

 D.脾肾 √

解析:

[考点]虚劳的治疗

[解析]虚劳治疗当以补益为主,而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所以补益当以脾肾为主。

9.淋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是

(分数:

6.00)

 A.肝肾阴虚

 B.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

 C.肝气郁滞

 D.脾肾阳虚

解析:

[考点]淋证的病因病机

[解析]淋证病在膀胱和肾,和肝脾有关,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10.悬饮后期,患者胸胁疼痛如灼,呼吸不畅,舌苔薄,质暗,脉弦,应选用

(分数:

6.00)

 A.柴枳半夏汤

 B.椒目瓜萎汤

 C.香附旋覆花汤 √

 D.己椒苈黄丸

解析:

[考点]悬饮后期的治疗

[解析]舌脉症表现属悬饮后期胸胁疼痛如灼,呼吸不畅,舌苔薄,质暗,脉弦为络气不和表现,治疗当用香附旋复花汤。

11.患者,受凉后头痛,连及项背,恶风,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治疗当选

(分数:

6.00)

 A.半夏白术天麻汤

 B.川芎茶调散 √

 C.吴茱萸汤

 D.羌活胜湿汤

解析:

[考点]风寒头痛的治疗

[解析]受凉后头痛,连及项背,恶风,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根据舌脉症表现属风寒头痛,治疗当选川芎茶调散。

12.治疗眼病、热病、神志病,宜选用的经脉是

(分数:

6.00)

 A.手三阴经

 B.手三阳经

 C.足三阴经

 D.足三阳经 √

解析:

[考点]经络总论

[解析]手三阴经腧穴均可治疗胸部病证;手三阳经腧穴均可治疗咽喉病、热病;足三阴经腧穴均可治疗前阴病、妇科病,而足三阳经之腧穴则均可治疗眼病、热病及神志病。

13.下列腧穴中不属于小肠经的是

(分数:

6.00)

 A.肩贞

 B.天宗

 C.曲垣

 D.巨骨 √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手太阳小肠经之首穴为少泽,其后有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腧、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共19个穴位。

14.下列穴位经络归属错误的是

(分数:

6.00)

 A.大敦归大肠经 √

 B.阴包归肝经

 C.京门归胆经

 D.腹结归脾经

解析:

[考点]腧穴的定位

[解析]大敦穴位于大

趾靠第二趾一侧,距甲根边缘二毫米处,为足厥阴肝经之井穴;阴包穴位于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髁上4寸,为足少阳胆经之腧穴;京门穴位于侧腰部,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处,属足少阳胆经;腹结穴位于府舍穴上三寸,距大横穴下1.3寸,属足太阴脾经。

15.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的穴位是

(分数:

6.00)

 A.丰隆 √

 B.地机

 C.解溪

 D.上巨虚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其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地机穴”属足太阴脾经,其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阴陵泉直下3寸;“解溪穴”属足阳明胃经,其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上巨虚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其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1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阴陵泉穴的主治病症

(分数:

6.00)

 A.腹胀泄泻

 B.水肿

 C.小便不利

 D.便秘 √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

其位于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取穴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即为阳陵泉。

其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以及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且亦可用于治疗多种妇产科系统疾病。

17.下列关于温针灸操作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分数:

6.00)

 A.针刺得气后施以艾条灸

 B.先予温和灸后再行针刺

 C.针刺得气后施以实按灸

 D.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施灸 √

解析:

[考点]刺灸法

[解析]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其既适用于需要留针,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基本操作方法为先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再给予适当补泻方法。

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待艾绒或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18.用毫针刺风府穴,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分数:

6.00)

 A.正坐位,头微后倾,项部放松

 B.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C.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

 D.向眼球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风府穴为督脉之腧穴,为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等症之要穴。

风府的正确操作方法为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风府深部为寰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若针刺方向不当或深刺均易出现危险。

19.患者,男,24岁,恶寒发热1天,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除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外,还应加用

(分数:

6.00)

 A.风门、肺俞 √

 B.曲池、尺泽

 C.迎香、身柱

 D.迎香、肺俞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感冒治法为祛风解表,临床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其主穴取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配穴者,若风寒感冒,加风门、肺俞;若风热感冒者,则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气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夹湿者,加阴陵泉;夹暑者,加委中。

20.治疗心绞痛的主穴是

(分数:

6.00)

 A.心俞、膻中、神门

 B.内关、阴郄、膻中 √

 C.心俞、阴郄、通里

 D.内关、神门、太冲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为主要变现之病症。

其基本治法为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临床上取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为内关、阴郗、膻中。

若气滞血瘀较重,配血海、太冲。

二、B型题(总题数:

5,分数:

60.00)

∙A.八正散

∙B.六磨汤

∙C.清肺汤

∙D.沉香散

(分数:

12.00)

(1).患者小便不通,兼见小腹硬满、口舌干燥,舌红绛苔厚腻,脉滑散等症,其治宜选用(分数:

6.00)

 A. √

 B.

 C.

 D.

解析:

(2).患者小便不通,小腹胀痛,烦渴多饮,且伴咳嗽气急,其舌红苔黄,脉散,其治宜选用:

(分数:

6.00)

 A.

 B.

 C. √

 D.

解析:

[考点]癃闭

[解析]纵观题目中两患者之脉证,前者小便点滴不通,且小腹胀满,口苦口黏,苔根黄腻,舌质红,脉滑数,属于癃闭之膀胱湿热证,治法宜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处方为八正散。

而后者除小便不通之外,亦伴咳嗽气急,舌红苔黄,脉散等症,其属于癃闭之肺气不宣证。

治法宜清肺热、利水道,所处方为“清肺饮”。

∙A.手三阴经穴

∙B.手三阳经穴

∙C.任脉、督脉穴

∙D.足三阳经穴

(分数:

12.00)

(1).治疗咽喉病、热病,宜选用的经穴是(分数:

6.00)

 A.

 B. √

 C.

 D.

解析:

(2).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宜选用的经穴是(分数:

6.00)

 A.

 B.

 C. √

 D.

解析:

[考点]经络总论

[解析]十二经腧穴的主治规律为手三阳经之腧穴多治疗咽喉病、热病;任脉、督脉之腧穴多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及妇科病;手三阴经之腧穴多治疗胸部病;足三阳经之腧穴多治疗目病、神志病和热病;而足三阴经之腧穴则治疗前阴病和妇科病为主。

∙A.间使

∙B.劳宫

∙C.大陵

∙D.内关

(分数:

12.00)

(1).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是(分数:

6.00)

 A. √

 B.

 C.

 D.

解析:

(2).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是(分数:

6.00)

 A.

 B.

 C.

 D. √

解析:

[考点]刺灸法

[解析]尺泽穴位于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丰隆穴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综观此三穴之定位,其针刺当选择仰卧位。

而天柱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天宗在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三分之一折点取穴;风门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综合此三穴之位置,故适宜的体位为俯伏坐位。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仰靠坐位

∙D.俯伏坐位

(分数:

12.00)

(1).针刺尺泽、中府、丰隆穴,适宜的体位是(分数:

6.00)

 A.

 B.

 C. √

 D.

解析:

(2).针刺天柱、天宗、风门穴,适宜的体位是(分数:

6.00)

 A.

 B. √

 C.

 D.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治疗各自所属脏、腑之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之原穴为,胆经原穴为丘墟;肝经原穴为太冲;小肠经原穴为腕谷;心经原穴神门;胃经原穴冲阳;脾经原穴为太白;大肠经原穴为合谷;肺经原穴为太渊;膀胱经原穴为京骨;肾经原穴为太溪;三焦经原穴为阳池;心包经原穴为大陵。

∙A.太白、内关

∙B.心俞、胆俞

∙C.行间、侠溪

∙D.公孙、足三里

(分数:

12.00)

(1).治疗脾胃不和型不寐,除主穴外,宜配用(分数:

6.00)

 A.

 B.

 C.

 D. √

解析:

(2).治疗心胆气虚型不寐,除主穴外,宜配用(分数:

6.00)

 A.

 B. √

 C.

 D.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不寐又称不眠、失眠。

临床对于不寐治法,多为调理跷脉,安神利眠。

以取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其主穴为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

临证中,若兼脾胃不和加公孙、足三里;若兼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若兼见心脾亏损加心俞、厥阴俞、脾俞;若兼见肾亏则加心俞、太溪;若兼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若伴肝阳上扰配肝俞、间使、太冲;若兼见脾胃不和配胃俞、足三里。

三、X型题(总题数:

15,分数:

120.00)

21.黄疸的病位在

(分数:

8.00)

 A.肝胆 √

 B.心肺

 C.心肾

 D.脾胃 √

解析:

[考点]黄疸的病位

[解析]黄疸从病变脏腑而言,主要是脾胃肝胆,且往往从脾胃涉及肝胆。

22.阴水的特点有

(分数:

8.00)

 A.烦渴

 B.便溏 √

 C.小便少 √

 D.小便赤涩

解析:

[考点]阴水阳水的鉴别

[解析]烦渴、小便赤涩是阳水的特点,而便溏和小便少是阴水的特征。

23.导致胁痛的病机是

(分数:

8.00)

 A.肝气郁结 √

 B.瘀血阻滞 √

 C.肝胆湿热 √

 D.肝阴不足 √

解析:

[考点]胁痛的病机

[解析]胁痛可因虚因实导致,虚为肝阴不足,实就是气滞、血瘀、湿热,因此四个选项都是。

24.不寐形成的原因是

(分数:

8.00)

 A.思虑太过,劳伤心脾 √

 B.阴虚火旺,肝阳扰动 √

 C.胃气不和,夜寐不安 √

 D.阳不交阴,心肾不交 √

解析:

[考点]不寐的病因病机

[解析]不寐的原因很多,四个选项都是造成不寐的原因。

25.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主方当选用

(分数:

8.00)

 A.安神定志丸

 B.天王补心丹 √

 C.琥珀多寐丸

 D.朱砂安神丸 √

解析:

[考点]心悸阴虚火旺型的治疗

[解析]证候属于阴虚火旺,治疗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偏重阴虚,朱砂安神丸侧重火旺,两者都可以选择。

26.《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疗吐血的要诀是

(分数:

8.00)

 A.宜行血不宜止血 √

 B.宜降气不宜降火 √

 C.宜宁血不宜行血

 D.宜补肝不宜伐肝 √

解析:

[考点]吐血的治疗三要法

[解析]缪仲醇治疗吐血三要法,即A、B、D三项。

27.胃阴不足可以引起的病证

(分数:

8.00)

 A.呕吐 √

 B.胃痛 √

 C.泄泻

 D.呃逆 √

解析:

[考点]胃阴不足的病证

[解析]胃阴不足,胃气上逆可以导致呕吐、呃逆,胃失濡养导致胃痛,而和泄泻无直接关联。

28.十四经的特点是

(分数:

8.00)

 A.均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 √

 B.均具有所属腧穴 √

 C.与相关脏腑有相互络属关系

 D.均为纵向循行 √

解析:

[考点]经络总论

[解析]十四经脉即十二正经及督脉、任脉的总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经脉之分部都存在一定规律,每条经脉均有内属脏腑与外络肢节两部分,此外,每条经脉分属于一脏,同时在脏与脏之间亦有表(腑)里(脏)相互属、络关系。

而任督两脉与相关脏腑没有相互络属关系,也没有表里配合的联系。

29.取中脘穴治疗,主要原因是

(分数:

8.00)

 A.足阳明经的交会 √

 B.近部取穴 √

 C.胃的募穴 √

 D.八会穴之一 √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中脘为任脉之腧穴,为胃经募穴,八会穴中之腑会,亦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交会之穴。

故其临床多用以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反胃、吞酸、纳呆、食积不化、疳积,膨胀等症。

30.足少阴肾经的循行线,下列正确的有

(分数:

8.00)

 A.出于然骨之下 √

 B.贯脊属肾,络膀胱 √

 C.循喉咙,夹舌本 √

 D.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足少阴。

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胴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

后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沿腹中线旁开0.5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

肾脏直行之脉:

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

其肺部支脉,则从肺出,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31.属于胆经的腧穴是

(分数:

8.00)

 A.完骨 √

 B.头临泣 √

 C.足临泣 √

 D.头窍阴 √

解析:

[考点]经络腧穴各论

[解析]足少阳胆经之腧穴有,瞳子髂、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共44穴。

32.孕妇禁针的腧穴分布在

(分数:

8.00)

 A.胸背部

 B.小腹部 √

 C.足部 √

 D.腰骶部 √

解析:

[考点]刺灸法各论

[解析]在针刺禁忌或注意事项中,需注意,孕妇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当禁针;怀孕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腧穴皆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具有通经活血作用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慎用针刺。

33.以下概念正确的是

(分数:

8.00)

 A.郄穴是经气深聚的部位 √

 B.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

 C.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 √

 D.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

解析:

[考点]腧穴总论

[解析]郄穴是经络经气深聚之部位。

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周身共16个郄穴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其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于生理功能方面有着密切关系;八脉交会穴则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即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八穴;下合穴,又名六腑下合穴,即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委中、阳陵泉六穴。

34.可治疗目疾的经穴是

(分数:

8.00)

 A.足少阳胆经穴 √

 B.手少阳三焦经穴 √

 C.足太阳膀胱经穴 √

 D.手太阳小肠经穴 √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十二正经中,足少阳胆经之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少阳三焦经之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5.治疗咽喉肿痛实证,可选用的经穴是

(分数:

8.00)

 A.手阳明大肠经 √

 B.足阳明胃经 √

 C.手太阴肺经 √

 D.足少阴肾经

解析:

[考点]治疗各论

[解析]咽喉肿痛为口咽部和喉咽部病变的主要症状,其以喉部红肿热痛,吞咽不适为特征,又名“喉痹痛”。

临床上,对于喉痹属实证者,多以“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为主要治法。

以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