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575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0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docx

江西省中考化学研究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研究专题八实验探究题检测

专题八实验探究题

类型一 有关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

(2016.23,2015.23,2014.23,2012.8)

1.(2016江西)央视频道《是真的吗?

》栏目中有一段视频:

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据此,小晟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以下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

“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

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填“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

“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 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正二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

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

动性顺序可知猜想________(填“Ⅰ”或“Ⅱ”)成立;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氯化铜       B.硝酸银

C.硫酸钠D.硫酸亚铁

【拓展应用】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

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2015江西样卷二)小惠周末帮妈妈做家务时,发现厨房里有一包无标识的白色粉末,经询问得知可能是食盐、纯碱或小苏打。

于是,小惠取一些带回学校实验室与同学一起对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

可能是食盐;猜想2:

可能是纯碱;猜想3:

可能是小苏打。

【查阅资料】小苏打的性质:

①水溶液呈碱性;②受热易分解;③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实验探究】小惠取适量白色粉末,配制成溶液,按下表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滴

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该白色粉末肯定不是__________

取少量溶液,滴加稀盐酸

________

取少量溶液,滴加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

沉淀

【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通过上述实验无法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②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实验步骤③中白色沉淀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继续探究】小惠用试管另取少量白色粉末,管口套上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将导管末端插入澄清石灰水中,给试管加热,观察到石灰水未变浑浊,得出该白色粉末是________。

【实验反思】有同学提出:

该白色粉末如果放置了较长时间且未密封保存,也可能是猜想中的另一种物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江西)央视报道“全国多地相继出现了假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中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而假干粉灭火器是用面粉作灭火剂。

兴趣小组同学想了解学校干粉灭火器中的灭火剂是否为报道中的“假干粉”,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

甲、乙两同学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灭火剂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

________

粉末逐渐溶解

该灭火剂不属于报道中的“假干粉”

取少量灭火剂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______

乙同学设计方案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小组同学利用该灭火器进行灭火实验后,发现可燃物表面有白色粉末残留。

为了解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继续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2.碳酸氢钠溶解吸收热量;碳酸钠溶解放出热量。

【提出猜想】猜想1:

残留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猜想2:

残留物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小组同学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加热残留物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2正确

B.将残留物溶于水,若有放热现象,则猜想1正确

C.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设计实验方案要思维缜密,考虑周全。

用化学知识解释上述错误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广东)如图为某家长带着小孩在下水道井盖小孔上点燃鞭炮发生爆炸的画面。

现要探究某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

第4题图

【猜想】(Ⅰ)含可燃性气体CO;(Ⅱ)含可燃性气体CH4;(Ⅲ)含可燃性气体CO和CH4。

【收集气体】用大的可乐塑料瓶装满水,打开瓶盖用绳子吊入下水道中,用铁钩将矿泉水瓶倒转,使__________,将瓶提到井口迅速盖好瓶盖备用。

【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导出瓶中气体,通过装有__________的洗气瓶

目的是除去CO2等酸性气体

(2)

再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目的是除去

________

(3)

将步骤

(2)的气体导出点燃:

①用吸附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石棉贴在小烧杯内壁,再把小烧杯斜罩于火焰上方;

②用内壁粘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火焰上方

①无水硫酸铜______;

②烧杯内壁变浑浊

①证明有H2O生成;

②证明有________生成

【作出判断】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猜想Ⅲ正确;而乙同学认为甲的判断不严谨。

因为猜想________也有相同的现象。

如需进一步确认还应检验________的存在,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若需要工人进入下水道清理淤泥,打开下水道井盖后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新疆建设兵团)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

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

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

第5题图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剂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盐的溶液。

【初步分析】

(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________溶液。

(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过滤,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

他设计如下实验(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

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

她采用____________测得溶液的pH值________7(填“>”、“=”或“<”),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

类型二 有关反应后成分的探究

(2015.22,2012.21,2011.27)

1.(2011江西)小煜通过学习知道:

Na2CO3、NaHCO3均能与盐酸反应,Na2CO3溶液还会与石灰水反应。

【产生疑问】NaHCO3溶液也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吗?

如果能反应,生成物可能是什么?

【进行实验】小煜将NaHCO3溶液与石灰水混合,结果产生白色沉淀,已知Ca(HCO3)2能溶于水,碳酸氢盐在碱溶液中生成碳酸盐。

此白色沉淀是________,证明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也能发生反应。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成的含钠化合物有什么,继续探究:

【作出猜想】①只有NaOH ②有Na2CO3和NaOH ③________

【实验设计】步骤1:

取少量上述实验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再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中性),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可知生成的含钠化合物一定含有________;

步骤2:

将步骤1中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往滤液中先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气泡产生,由此可知猜想②成立。

【拓展提高】若步骤1中未出现白色沉淀,则此时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衡阳)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并填空:

【猜想假设】

猜想一:

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

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猜想三:

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1)BaCl2溶液显中性

(2)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小试管取少量固体样品加水完全溶解,再滴加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

色沉淀

猜想____不正确

(2)取

(1)中的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________

猜想二正确,猜想三不正确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样品已部分变质,其化学成分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引起Na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1)实验室应________保存氢氧化钠;

(2)某同学认为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另一位同学认为不可以,理由是:

CaCl2溶液和NaOH溶液相混合也会出现________,因为Ca(OH)2是______________。

3.(2016江西样卷一)小红将燃着的镁条放入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后惊奇地发现:

镁条继续燃烧,反应后集气瓶的底部出现了一些白色的物质,而瓶壁上还有一些黑色粉末。

【查阅资料】小红查阅资料,记录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物质

MgO

MgCO3

Mg(OH)2

颜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其他同学认为不必记录氢氧化镁的颜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猜想】猜想1:

白色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镁,而黑色粉末是燃烧时产生的杂质;

猜想2:

白色的物质可能是氧化镁,而黑色粉末可能是炭。

【实验探究】同学们设计以下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在生成的白色物质中滴加适量________

白色粉末全部溶解,但没有气泡产生

白色物质________(填“是”或“不是”)碳酸镁

实验2

取实验1所得的溶液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白色物质是氧化镁

取黑色粉末在氧气中燃烧,并将产物通入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黑色粉末是炭

【实验结论】猜想2正确;写出实验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提升】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江西样卷六)红军长征第一山——瑞金云石山,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

近年来,石灰石产业迅速发展,生石灰是其中一种重要产品,俗称“石灰”。

工业上通过在石灰窑中煅烧石灰石制得“石灰”,其反应原理是:

CaCO3

CaO+CO2↑。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刚出窑的“石灰”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生石灰还是常用的食品干燥剂,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石灰浆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性为微溶。

【提出问题】刚出窑的“石灰”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Ⅰ.只有氧化钙;Ⅱ.只有碳酸钙;Ⅲ.既有氧化钙也有碳酸钙

【实验探究】

(1)甲同学从样品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

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Ⅱ成立。

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Ⅱ成立,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通过如下实验证明了猜想Ⅲ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

________

猜想Ⅲ成立

②继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

________

【实验反思】使用“石灰”的建筑工地上常有一个大的石灰池,使用“石灰”时,先将生石灰倒入池内水中,一段时间后,再取用其中的石灰浆使用。

长期使用的石灰池内壁会逐渐增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2016南充)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大胆提出猜想,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

CaCl2溶液呈中性

(1)[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

溶液中的溶质只有________

猜想Ⅱ:

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 HCl

猜想Ⅲ:

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 Ca(OH)2

猜想Ⅳ:

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 Ca(OH)2 HCl

(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猜想________是不正确的。

为了验证余下的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

(3)[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________

猜想Ⅲ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CaCO3

有气泡生成

猜想________不正确   

猜想________正确    

(4)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

还可以单独用下列哪种物质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________。

A.CuO  B.AgNO3  C.Cu  D.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6贺州)某化学兴趣小组发现铜片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与浓硫酸反应,产生气泡并闻到刺激性气味,铜片溶解,溶液呈蓝色。

请你参与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SO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1)【提出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2)【提出猜想】猜想一:

SO2;猜想二:

SO2和H2。

(3)你认为猜想二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4)【提出问题】蓝色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5)【提出猜想】猜想一:

CuSO4;猜想二:

CuSO4和H2SO4。

(6)【进行实验】取一定量反应后的溶液进行稀释,并分装在A、B两支试管中,然后进行下列实验,并完成下表: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在试管A中加入少量的CuO粉末

①______________

溶液中含有H2SO4

步骤二

在试管B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②______________

溶液中含有CuSO4

(7)【探究结论】通过实验,猜想二正确。

(8)写出步骤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完成化学方程式:

Cu+2H2SO4(浓)

_____________。

(10)【反思评价】根据化学方程式,小王认为工业上可以用铜和浓硫酸反应大量制取硫酸铜,小李认为不适宜,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三 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

(2016.22,2013.23)

1.(2016安顺)糕点疏松剂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一】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玻璃棒蘸取碳酸氢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并与____________对比,读出其pH值约为10。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探究实验二】碳酸氢钠能否与酸反应: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

【探究实验三】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第1题图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通过进一步实验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

限选试剂及仪器:

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

序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取少量加热后的固体产物放入试管A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溶解,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产物含

________

取操作①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B中,滴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产物不含NaOH

请分析上述操作①中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替代氯化钙溶液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泰安)实验室开放日,化学小组的同学来到实验室,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向老师提出研究硝酸的性质,老师高兴答应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

(1)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硝酸中,预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________色。

(2)将Zn片投入硝酸中,预计将产生氢气。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上述设计做了实验,却发现石蕊变色后一会儿即褪去,Zn片投入稀HNO3后,溶液中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变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提出问题】

(1)石蕊试液变色后为何会褪色?

(2)上述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

硝酸具有哪些特性?

【查阅资料】看到如此异常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查到了下列资料:

(1)硝酸可与Zn、Cu等多种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但不生成H2。

(2)含氮元素的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

NH3

N2

NO

NO2

颜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红棕色

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

不溶于水

不溶于水

可溶于水或硝酸

【猜想与分析】

(1)小明同学认为石蕊变色后又褪色的原因是由于试管不干净,含有其他杂质造成的,要证明小明的观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一致认同了红棕色气体B是NO2,但对于无色气体A及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①小丽同学认为A是NH3,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强同学认为A是N2,也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NO在试管口遇氧气生成了NO2的共识。

【实验探究】小红同学对硝酸能与Cu反应很感兴趣,便取了一小块Cu片投入稀HNO3中,发现Cu片溶解,也出现了上述Zn与稀HNO3反应的类似现象,确认生成了NO,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测出恰好反应的Cu和HNO3的质量比为8∶21,由此获得了Cu与稀HNO3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反思】根据探究结果,请你解释稀HCl跟Cu不反应而稀HNO3却能跟Cu反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四 有关影响因素的探究

(2014.22,2012.22)

1.(2014江西)某实验小组对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进行探究。

【知识回顾】能产生氢气的化学反应有:

①水电解 ②活泼金属与酸反应

【讨论交流】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讨论后认为该反应不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种物质更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大家设计了如下实验:

第1题图

【分析与结论】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剧烈反应,急速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________

反应速率过快,气体不便收集,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B

缓慢产生少量气泡

反应速率过慢,不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C

较快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得出,适合实验室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