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3522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申论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Word格式.docx

《申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Word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申论Word格式.docx

14.切实做到在转变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变。

企业要着眼市场延伸产业链。

15.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16.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7.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8.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1.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

22.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3.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扎实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

24.要加强环境保护。

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25.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

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

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26.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

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27.调整产业结构。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

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28.发展循环经济。

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

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9.开展技术创新。

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

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30.健全考核机制。

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

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

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31.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加强城镇化管理等。

33.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

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有关制度。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4.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全面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35.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

36.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支持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

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

提高企业协作配套水平。

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7.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支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支持中小企业提高自身市场开拓能力。

38.努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39.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管理。

大力开展对中小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

40.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

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

41.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突出企业技术创新,更加突出产品质量提升,更加突出品牌建设,向质量品牌要市场、要效益、要发展,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面增强我国工业竞争力。

42要在质量品牌振兴、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创造新的经验,做出新的贡献。

43.各级政府工业主管部门和广大企业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做好应对挑战的各项准备,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牢牢把握工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全力以赴确保工业稳定增长,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4.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

继续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45.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46.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47.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8.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9.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转向过热和明显通胀,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0.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经典段落

1.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

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

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

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3.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4.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5.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6.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7.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8.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9.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

10.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11.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

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12.“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为着力点,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迈上新台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装备,实施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

13.“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在钢铁、建材、有色、装备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减排潜力大的低碳技术,实施低碳技术示范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

建立企业、园区、行业等不同层次低碳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低碳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碳标识、低碳认证、碳排放标准研究,探索基于行业碳排放的经济政策。

同时,利用税收、补贴、罚款、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并建立节能环保融资绿色通道,实施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

14.既要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又要从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作长期奋斗的准备。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客观性和必然性。

平衡、协调发展是相对的,不平衡、不协调是绝对存在。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如此。

15.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既要看到不协调带来的问题和矛盾,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增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又要认识到解决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才能扎扎实实、一步步推进工作,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16.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变化,研究制定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很有成效的。

但要看到,经过1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应当根据已经出现的新变化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需要,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新思路、新办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指导工作。

17.从国家层面讲,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制定符合各地区特点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体现主体功能定位明晰和统筹发展要求,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各地区间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18.对于地方政府来讲,更重要的是切实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选择好支柱产业;

同时要注意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切忌急功近利,一步一个台阶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

19.各地区要依据自己的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不同时期的重点任务。

各地区经济基础差距较大,经济技术和条件不同,自然环境千差万别,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尽相同。

要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依据自己的发展思路,制定较长期的发展规划,明确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虽然各地区制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要充分体现本地区经济基础、经济条件、资源优势和实际需要,目标任务会有所差异。

20.从总体上讲,各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任务时,都要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放在重要地位,注重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相互兼顾,实现同步发展,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21.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和各地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生态环境有了改善。

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仍然是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当继续把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22.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扩大铁路网规模,加快干线公路网、水运、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强水利、能源、信息等领域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和发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成果。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环境污染整治,新上项目都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标准,严把环境保护关。

23.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按照中央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部署,遵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研究制定相关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政策措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各类区域经济政策的协调性、连续性和关联性。

24.完善、配套现行政策措施,做好协调、衔接工作,正确处理现有政策与新制定政策的关系。

推进重点地区、重点地带的开发与发展,制定“抓两头、带中间”的政策措施,既要重点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快、带动作用大的地区或地带加快发展,也要对基础条件较落后,但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地区给予重点支持,还要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无论是已有政策措施,还是新制定的政策措施,最为关键的是要认真、全面贯彻落实,才能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真正发挥推动作用。

2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

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政策措施和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各项举措。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26.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

更好发挥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作用。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颁布实施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2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支柱和创造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既要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多重变迁和高成本时代的挑战,又面临经济转型和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

28.近年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抵押担保机构少、信息不透明、信用缺失等现象,造成了中小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少、难度大、资金不足,这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信用风险加大,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提高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放贷额度也在下降,这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但由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使得银行对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有限。

另外,金融危机来临后,国内外市场总需求下降,原材料、能源等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结果使得中小企业内部融资能力也在大幅度下降。

 

29.国企改革就是要继续执行党的十五大的有关决定。

十五大指出,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有进有退,只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企要有控制权。

而且,十五届四中全会还把关键领域规定为三个行业、一个领域,就是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和具有公益性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30.要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品牌建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要大力推动工业技术进步,切实加大技术投入,在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活动,以技术进步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产品质量,以技术进步促进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

要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深入开展质量振兴行动,大力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严格企业质量管理,增强职工质量意识,建立质量诚信体系,使我国工业产品不仅价廉物美,更要价廉质优,靠质量稳市场、扩市场,切实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申论答题常用句段文化

1.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

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

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