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210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2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期.docx

《2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期.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期.docx

2期

公共财政真诚回应百姓期待

■何  艳

 

   高大的楼宇,宽阔的马路,未必能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如果百姓腰间不鼓,面无笑容,心无着落,那么再宏伟的工程,再气派的街市,也只不过是虚壳。

   2006年初春,艳阳高照。

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接踵而至: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教育部部长宣布,未来5年各地和中央财政将新增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证范围;

    3月1日起实施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把农村最困难群众纳入政府财政供养;

    我国还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步伐,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国家“投入”有20处、“支出”有8处,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就业、环保……我国政府今年将投入数千亿元,帮助欠发达地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的城乡居民,直接受益者逾亿人!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些利好政策,传递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积极信号,让人们看到政府践行“以民为本”迈出的坚定步伐。

    公共财政,其关键的内涵是“公共性”,它的重要性首先源自于现代政府的收支活动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出,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要求政府从多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

其中,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即政府本身的收支活动来纠正市场失灵,对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是不可或缺的。

    面对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面对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福利保障能力却相对较低的现实,中央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将公共财政从更多投向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升到更多投向和谐社会的综合层面,是为解决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所做出的科学决策,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更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

    中央已经决定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百姓,而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公共财政必须实行政府理财的宪政化、法治化、民主化,具体到管理运行上,公共财政必然要求以具有公开性、透明度、完整性、事前确定、严格执行的预算作为基本管理制度……这些事情都做好了,百姓的期待才能落到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之道

■王春光

 

   今年1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使农民工问题再次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的社会作用与

国家政策的转变

    假如农民工都回到他们的村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

也许很少有人会想这样的问题,但这确实是理解农民工作用的一个很好的角度。

当然,农民工的收入会少很多,农村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就业,城乡差别也会继续扩大。

而城市没有了农民工,也将陷入瘫痪:

城市居民买不到菜,找不到保姆,在餐馆就餐没了服务员,街头垃圾没人清理,兴建高楼大厦、拓宽街道,找不到工人干活,大量工厂要停工停产,等等。

显然,这会给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

作为吸引外资的最大筹码,“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转变为沉重的负担。

可以说,农民工成了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进步和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对他们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正是看到了农民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改变了对待农民工的态度。

农民工不再是“盲流”、“流民”,而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成员。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农民工就业、生活、教育、社会保障状态的政策,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及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取消各种有关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

具体来说,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有了几个大的转变:

第一,加大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如集中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发展农民工工会组织、强化对农民工最低工资的执行监督等。

第二,取消收容遣送制度,出台救助政策,确保农民工在城市的行动自由。

第三,出台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困难的政策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政策。

第四,逐渐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一些地方开始了户籍制度改革。

农民工依然面临现实困境

    尽管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改善了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但是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还是没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的边缘化问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向。

农民工的边缘化表现在六个方面:

就业的非正规化、发展能力弱化、居住边缘化、生活“孤岛化”、“名声妖魔化”、社会认同内卷化。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向农民开放了就业市场,但是城市的大部分就业政策仍然把他们排斥在外,农民工只能在城市经济的边缘、低层地带就业。

这样的就业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有效保护,工资收入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相当不稳定,对社会的贡献得不到长期的回报。

国际劳工组织将这样的就业称之为“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造就了一批“城市工作中的贫穷者”。

他们与城市原有的工人干同样的工作,却拿不到同等的收入,更不能享受与后者同样的福利待遇。

在过去的10多年内,当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时候,农民工的收入不但没有任何增长,实际工资反而有所下降。

    农民工也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到体面的生活。

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在城市购房,也租不起体面的住房,只能居住在雇用单位提供的简陋棚屋,过着多人居于一室的集体生活,或者在城市犄角旮旯的破旧房子、地下室、城乡接合部的简易房子中居住。

他们远离城市的主流生活,根本达不到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他们在城市一旦没有了收入来源,也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由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虽然这几年国家一再要求各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多数农民工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国民教育体系之外,不少农民工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过着与子女分离甚至与妻子分离的生活。

理想的发展路径是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经过艰苦奋斗,为他们的子女在城市社会奠定基础。

但现实是,他们并不能获得这样的基础,特别是他们的子女不能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

因此,第一代农民工的弱势地位被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继续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还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进步显得更加突出。

不但农民工子女的能力并没有因为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农业向非农转移而得到强化,而且农民工本身在这样的流动中也没能有效地提高发展能力,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竞争中失去了仅有的资本,最终被城市抛弃。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农民工的贡献并没有获得大多数城市居民的肯定,反而城市社会将许多社会问题归咎于农民工,将农民工“妖魔化”。

最近几年,这种“妖魔化”在城市舆论中有所收敛,但不少城市居民还是从心眼里看不起农民工,排斥农民工,认为农民工素质低,影响社会秩序和环境卫生等。

不少城市居民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在同一个学校上学,城市管理人员仍然把农民工看作“高危人群”。

社会的排斥是双向的,被歧视的一方也不会认同城市,这给城市社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比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冲突,对城市公共财产的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等,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还有一个迫切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在不断壮大,他们在现存的社会架构中,既没有对城市社会形成应有的认同,对农村社会的认同也在弱化甚至消失,他们寻求相似的小圈子里的彼此认同。

这反过来使他们与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的关系变得紧张、不和谐、不协调。

从改变边缘化状态入手

解决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存在的时间如此之长,涉及上亿人口和不同代际的关系,事关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城乡统筹,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头了。

    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没能使农民工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得到根本缓解的关键原因在于,这些措施仍然仅仅把农民工当作劳动力看待,既没有取消其“农民”身份,又没有给予他们“市民”地位,将他们吸纳到当地社会中去。

单项的政策安排固然有助于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但是无法根本改变他们的边缘地位,特别是无法使农民工顺利地实现身份转变,真正实现城市化,与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应当使每个成员享受同等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生活机会和政治机会等等。

而农民工在许多方面都不能与其他成员享受平等待遇,不能实现“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同城同仁”。

农民工碰到的问题是全方位的,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生活到社会认同,都处在边缘化状态。

这种边缘化并不是因为农民工本身努力不够造成的,而是社会给他们设定的,是一些不合理的、歧视性制度带来的。

这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应该避免的。

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公正。

要实现社会公正,就必须解决农民面临的不公正待遇问题,要解决农民工在机会上边缘化问题。

    破解农民工难题,牵涉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国民待遇。

是否构建了国民待遇制度是现代化国家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国民待遇制度,在基本权益上使得农村人口(包括农民工)没有获得同等对待,因此一些看似合理、公正的政策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所以,构建覆盖全民的国民待遇体制,围绕着给予农民工最基本的国民待遇这一点来设计政策,是目前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根本出路。

为此,国家应该从社会管理制度上进行根本性改革。

如果说以前要促进经济发展,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目的是建立市场体制,那么现在应该要改革社会管理制度,其目的是要实现国民待遇体制。

国民待遇是每个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迁移权、社会保障权、政治参与权等。

提供国民待遇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而获得国民待遇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因此首先要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真正体现各级政府在履行国民待遇上的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落实对每个公民的国民待遇。

另一项改革当然是户籍制度,对农民工来说,虽然户籍不是限制他们流动的障碍,但仍是他们难以改变身份的体制性障碍,是阻碍国民待遇体制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也是实现国民待遇体制的一个必然要求。

                              (编辑:

何艳) 

伯南克:

能否续写格林斯潘神话

■张静春

   2006年2月1日,美国原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正式接替格林斯潘,成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第14位主席。

由于美联储拥有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走势,同时又由于格林斯潘在担任此职长达18年多时间里创造出了一个个“格林斯潘神话”,出现了二战以后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因此,伯南克接任后所采取的政策与格林斯潘政策的异同等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格林斯潘“遗产”

    1987年受总统老布什的任命,格林斯潘成为美联储主席。

美联储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创造一个安全、灵活和稳定的金融环境。

其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高能货币的供给,使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银行间相互拆借的短期利率)达到预期的目标水平,从而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

    长期以来,在货币理论上一直存在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反通货膨胀还是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中介目标应当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还是利率等方面的争论。

格氏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学说,而是超越规则,在具体的形势下相机行事!

他既没有明确提出制定政策的中介目标,也没有就政策目标提出可以盯住的通货膨胀水平,他认为其政策“惟一盯住的是稳定的经济增长外部环境”。

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创立了一种别人难以效仿的“格式拳法”。

   大多数经济学家,尤其是与格林斯潘共事过的联储官员认为,格林斯潘常常表现出先于市场的先见之明,在市场作出反应之前就主动采取行动,抵消市场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熨平经济周期”;格林斯潘擅长微调,超越常规,在需要时大胆地采取行动,而有时又显得异常保守。

1994年到1995年间他连续7次上调利率,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此后在2001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之前,他又更为果断地连续降息,使利率连续13次一路从6.5%降到1%。

他为稳定市场注入信心,以至于最后他本人就成为信心的标志和象征。

很多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超长增长实际上与格林斯潘的宏观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他因此被誉为是一位执掌货币政策的“艺术大师”。

伯南克“首先是延续格林斯潘的政策”

    相比之下,伯南克带有浓郁的学术色彩,他的研究领域是货币政策、公共政策以及计量经济学等。

他著有大量的论文、专著和两本教科书,在学术圈享有良好的名声。

伯南克谦虚谨慎,但有时又非常坚持个人的主张,喜欢通过观察数据预测未来的宏观经济事件。

伯南克在很多理论问题上有自己的观点。

例如,他提出“通胀目标”的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应当公布一个明确的量化的通胀目标,并保持政策的透明度,维持这一目标。

他认为这样做有利于让金融市场了解美联储对中长期通胀的预期。

    在有关美国的逆差和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上,伯南克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在2005年3月发表演说时质疑了那种传统的认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恶化主要反映了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失衡的观点,认为需要一种充分考虑美国以外事件的全球眼光。

具体地说,也就是“全球储蓄过度”(包括发展中国家储蓄的增长)是导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上升以及现今世界长期实际利率水平偏低的原因。

他认为,要治理全球储蓄过度,一个直接的方法就是帮助和鼓励发展中国家重新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充当借款者,而不是充当放款者。

    虽然伯南克的某些观点和政策与格林斯潘有所区别,但实际上他们的共性多于差异,也许在处理问题的技法和侧重上会有差别,但是最终目标和思想则显示出更多的接近性。

两人都倾向于坚持货币政策要包括通货膨胀和就业两大目标,同时认为货币政策应当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所以有理由认为他将首先延续格氏的政策。

    2006年2月14日和2月15日,伯南克分别在国会众议院财政委员会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发表美联储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并接受质询。

其中没有明显与格林斯潘不同的说法和观点。

伯南克自己也表示,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保持格氏政策的一致性。

舆论普遍认为伯南克表现得“不显山不露水”。

    从较长时期来看,伯南克还是有可能寻求有所突破,显示出某种属于伯南克的特色。

一个可能性是在联储的通胀目标上有所改变,改变“相机决策”,提出更为直接和明确的目标,从而把决策从取决于格林斯潘的个人才能转变为依靠某种规则或者制度。

“好运”会持续吗

   美联储的政策牵动着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神经,因此各国都在研究伯南克在短期和长期内可能采取的政策。

如果说格林斯潘的成功得益于“好运气”的话,伯南克有可能继续被这种好运气眷顾吗?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美国保持了世界技术创新的基地和全球化生产链的“管理中心和大脑”的领导地位。

技术进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为年均2.9%,远远高于欧盟和日本。

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表现良好。

2005年尽管受到飓风灾害的短暂影响,但从整体上看,美国经济保持了强劲和稳健的增长。

全年的增长率为3.5%。

同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双双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通胀率接近2%的临界点,失业率下降到接近充分就业的5%。

    但是,也存在若干威胁经济增长的隐忧,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对美国和世界经济是否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做出判断。

首先,正如格林斯潘曾经面临迅速膨胀的股市泡沫一样,今天,美国经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房价、油价的上涨以及由此可能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从1997年至今房价已经上涨了55%,而石油的价格在近年里则上涨了一倍。

虽然这些价格变化至今还没有对美国经济产生可见的消极影响,但伯南克显然面临着需要对这些价格变化的传导机制做出解释,并据此确定相应的政策的难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美国和全球的金融失衡。

2005年美国的贸易逆差超过7000亿美元,再一次创下历史纪录。

虽然贸易逆差和汇率政策不直接属于美联储的管辖范围,但是会对利率产生影响,从而需要货币政策做出反应。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和挑战将是摆在美联储主席面前的一个长期课题。

人们关注的是,伯南克能否续写格林斯潘的神话,使美国经济继续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

    (有关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的介绍请分别参见本期及2005年第6期“焦点人物”栏目)

                                           (编辑:

班和平) 

政府工作报告要点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本刊摘发报告要点,供读者学习参考。

过去一年取得了哪些成就

    2005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稳的良好局面;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困难和问题有哪些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

一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

三是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

四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突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2006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

和必须把握好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基本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必须把握好的四个原则是:

一是稳定政策,适度微调。

二是把握大局,抓好重点。

三是统筹兼顾,关注民生。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

预期目标是什么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006年要着力做好

哪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当规模,坚持有保有压,优化投资结构,防止投资过快增长。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保力度。

(四)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文化建设。

(六)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七)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八)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

扩大消费需求有哪些举措

    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要在“多予”上采取更多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各地都要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

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

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

今年国家将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

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

二是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

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是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

四是完善消费环境和政策。

改善居民住、行条件,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

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合理调整消费税,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抓紧清理、修订现行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和政策。

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为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从今年起,国家财政将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将达到780多亿元,地方财政每年将安排支出250多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的

两项重点任务是什么

    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

要在一些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

二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

进行这项调整,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如何把加快科技发展

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抓紧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科技研究。

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产业技术研发试验设施。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地方和企业也都要增加科技投入。

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理论创新。

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有哪些措施

    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今年在西部地区实施,明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主要是: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

今年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要取得新进展。

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要深化财税、投资、价格改革。

继续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今年要抓紧解决哪些广大群众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要继续实施积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