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546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判断:

1.空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

2.鱼儿生活在水中,不需要呼吸空气。

3.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4.空气很轻,也有一定的质量。

5.对食物进行真空包装,就是要抽走里面的空气。

6.空气和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

二、选择:

1.有固定形状的是()

A、气体B、液体C、固体

2.没有固定体积的是()

3.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

A、氧气B、二氧化碳气体C、空气

参考答案:

一、1.√2.×

3.×

4.√5.√6.√

二、1.C2.A3.A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空气能占据空间。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

【学习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习准备】透明水槽、透明塑料杯、A4纸一张、泡沫漂浮物、毛巾、排球打气筒、球针,实验记录表。

1.教师出示一杯水,提问:

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

2.把这杯水倒掉,杯口朝下。

提问:

现在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

()

3.演示:

把一张纸捏成团,塞到杯底,提问:

()和()。

4.预测:

如果把装着纸团的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纸会湿掉吗?

我的发现:

活动一压杯入水

1.活动指导:

(1)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

(2)在水槽的水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方便观察水位的变化。

(3)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

(4)一直将杯子全部压入水中。

2.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我的发现:

3.用记号笔在水槽上划线进行比较,观察水位有什么变化。

活动二扎孔观察

(1)在杯底用球针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

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2)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子中打气,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吗?

(3)在《活动手册》上画图进行记录,试着用简要的文字进行说明。

2.我们的解释:

小组成员议一议,在组内交流,做好汇报准备。

1.在上面的实验中,杯子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杯口与水面水平接触,杯子里的空气好像被关在杯子里。

水进不到杯子里,杯底的纸团也是()[干/湿]的。

水槽中的水位是()[上升/下降]。

当我们用球针扎一个小孔后,空气被释放出来,水慢慢进入到杯子里。

水槽中的水位是()[上升/下降];

再用打气筒向杯子中打气,我们又可以看到,水被挤出杯子,水槽中的水位是()[上升/下降]。

2.这些现象说明了空气能占据()。

1.在杯子的底部扎一个小孔,用手指抵住这个小孔,

将杯子压入水中,手指有什么感受?

放开手指,观察有什么变化?

2.小挑战

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

在不倾斜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

橡皮泥用来封住瓶口,两根吸管一根用来吹气,另一根伸入水中,在不倾斜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向瓶中吹气的方法,也可以将水挤出来。

一、判断:

1.一杯水喝完以后,杯中什么物质也没有了。

2.打气筒中的空气可以被压缩不需要多大的力气。

3.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4.用打气筒向篮球中打气的次数越多,篮球越重。

5.空气有一定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形状。

6.瓶子中装满了水,一点空隙也没有,就没有空气了。

7.吹肥皂泡、看红旗飘扬,我们也能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8.我们应该经常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9、乌鸦喝水的故事也能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1.下面不是空气的特点的是()

A、不会流动B、容易被压缩C、无色无味

2.向水中扔一块较粗糙的石头,我们看到冒气泡,是因为()

A、石头将水中的空气挤出来了

B、水将石头中的空气挤出来了

C、石头丢入水中产生了气体

一、1.×

2.×

3.√4.√5.×

6.×

7.√8.√9、×

二、1.A2.B

3.压缩空气

1.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通过探索活动,知道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会产生弹力。

3.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学习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学习准备】注射器、橙子皮,实验记录表。

1.教师出示有关空气特征的气泡图,提问:

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

它是看()、无()无()、会()可以被()。

2.空气、水和石块都能占据空间。

空气与水和石块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探索活动。

活动一压缩水和空气

活动指导:

(1)预测:

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水和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下压,会发生什么变化?

(2)将你的预测画下来,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抽进水↓抽进空气↓

(3)进行上面的实验,记下初始刻度,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

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抽进水的注射器向下压费力,不容易被();

抽进空气的注射器向下压不费力,容易被()。

松开手后,有水的针筒活塞没有多大变化,而有空气的针筒内的活塞会被弹起,说明压缩后的空气会产生()力。

活动二扩张水和空气

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水和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上拉,会发生什么变化?

抽进水↑抽进空气↑

(3)进行上面的实验,记下初始刻度,慢慢用力向上拉活塞,然后松手。

(4)将我们的活动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你怎么解释?

提示:

可以用〇来表示空气微粒。

小游戏:

制作空气压缩枪

用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气,将橙子皮堵在注射器管口,用力压活塞,管口处的橙子皮会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

安全提示:

游戏时,注射器管口不能对着人。

1.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受到压力后微粒之间的距离会发生改变。

2.车胎中压缩了大量的空气,内部的压强减小。

3.篮球中打进的空气越多,弹力会越大。

4.公交车利用压缩空气来开关车门。

5.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空气是不存在的。

6.空气在压缩和扩张的过程中,体积不会发生变化。

7.对比实验要改变的因素只能有一个。

8.一个密封的瓶子抽去一半的空气,就只剩下半瓶空气了。

7.√8.×

4.空气有质量吗

1.掌握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很轻。

2.质量是空气的性质之一,可以测量。

3.在测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4.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测量空气的质量。

【学习难点】设计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

【学习准备】简易天平、打气筒、皮球、豆子等。

1.木头、石头、水都有质量,提问:

空气有质量吗?

2.让我们一起来吹泡泡,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我们的猜想是:

空气(有/没有)质量。

我们如何证实自己的猜想?

活动一测量空气的质量

1.准备一个简易天平。

2.在天平两端各挂一个小桶,分别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3.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10筒空气。

4.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

(1)天平(平衡/倾斜),装的小桶一端往下沉。

(2)试一试向小桶里加入粒豆子,天平又达到平衡。

(3)说明了10筒空气大约相当于粒豆子的质量。

5.继续给皮球打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教学提示:

1.概念上讲质量而不是重量,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之一,设计中用到天平测量正是出于这个考虑。

2.天平的使用方法也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中发生了什么?

小组交流。

2.和你的猜想一样吗?

你是怎样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的。

3.我们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吗?

在下面的方框里画一画。

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如果将皮球里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后,再将皮球放入小桶中,天平会有怎样的变化?

实验一下,验证我们的想法。

我们可以用打气针来放气,每次少放一点,直到全部放完。

做一次,记录一次,用多组数据来证明我们的想法。

1.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

2.向皮球内打气,就是一个压缩空气的过程。

3.天平尺的刻度越靠近中间的数字越大。

4.天平尺正中间是0刻度。

5.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

6.天平左端下沉,说明右边的物体质量大。

7.空气很轻,没有质量。

8.我们可用杆秤来称空气的质量。

1.我们用打气筒给排球打入20筒气,大约相当于()粒绿豆的质量。

A、1B、3~5C、10

2.天平的左边下沉,说明()物体质量大。

A、左边B、右边

3.同体积的下列物质中,质量最小的是()

A、木头B、砖块C、空气

一、1.√2.√3.×

4.√5.√6.×

7.×

8.×

二、1.B2.A3.C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一定量的空气有一定的质量,可以用不同的物体来衡量。

2.能用简易天平和不同物体来衡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3.能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事情。

【学习重点】

选择轻重、大小合适的物体来衡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学习难点】

理解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可能不同,初步感知密度。

【学习准备】

简易天平、打气筒、皮球、豆子、回形针、绿豆、乒乓球、小泡沫块、棉签等轻小物品。

1.用橡皮筋将塑料袋口与打气针扎紧,估计一下我们能打入多少筒空气?

2.塑料袋鼓胀以后,里面的空气大约有多重?

3.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物品来衡量这袋空气的重量。

我们在上节课中已经有类似的探索经验。

1.使用上节课的方法,先将一个皮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再把回形针或绿豆放在另一端来调节平衡。

2.将小桶中的皮球取下,打入20筒空气,放回天平。

3.用多种物品来恢复天平的平衡。

记录下每一种物品的数量。

与20筒空气质量相当的物品

物品名称

预测数量

实测数量

回形针

绿豆

4.按照上面的方法,用打气筒给一个不漏气的袋子打入100筒空气,扎紧袋口,然后分别与同这袋空气质量相当的物品进行比较。

1.小组交流。

(1)实验中你如何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小天平倾斜了表示什么?

平衡了表示什么?

2.教师提问:

在打入100筒空气后,这袋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我们是如何知道这袋空气的质量的?

可以根据20筒空气的质量来进行估计。

验证我们的想法。

3.比较这袋空气和同它质量相当的物品,你有什么发现?

(1)同质量的空气与其它物品比较,(选填:

体积/重量)比较大。

(2)不同的物品,表示同样的质量时,(选填:

数量/重量)不相同。

(3)相同质量的物体,体积大小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密度不同。

课外阅读:

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最先发现空气有质量。

利用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再来测一测一袋空气的质量。

了解一下人们常用什么单位来表示质量的多少?

1.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最先发现空气的重量。

2.使用天平可以准确称出一袋空气的质量。

3.与同质量的物品相比,空气占据的空间比较大。

4.一袋空气的质量大约是20千克。

5.测量一小袋空气的质量,用小石块比用回形针更合适。

1.测量空气的质量,不合适的仪器是()

A、托盘天平B、弹簧称C、简易小天平

2.在测量空气的质量时,适合作标准物的有()

A、棉花B、回形针C、小石块

1、判断:

1.√2.√3.√4.×

5.×

2、选择:

1.B2.B

6.我们来做“热气球”

1.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会上升。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正确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能对类似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科学探索兴趣,能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困难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学习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学习难点】能用概括性的语言对“热气球”升空和下降的现象进行解释。

1.教师可准备一个旋转纸蛇(做法见学习实践园地)

2.塑料袋、纸筒、蜡烛,点火器,活动手册

1.在有些旅游景点,会提供让游客乘坐热气球到高空欣赏美景的服务。

你知道热气球是怎样升空和下降的吗?

尝试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教师展示旋转纸蛇,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点燃蜡烛后纸蛇会转动,熄灭火焰后就会停下来呢?

我们来做一个“热气球”。

1.准备一个较大的塑料袋,一个纸筒和一支蜡烛。

2.将蜡烛点燃,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用塑料袋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提示:

纸筒要尽量高一些,不要太短;

纸筒上端温度较高,塑料袋尽量不要靠着纸筒。

注意用火安全!

]

3.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我们能明显看到袋子变鼓胀了,感受到袋子变热了,当有点向上升的变化时,是最合适放开双手的时机。

4.重复几次上面的实验过程,注意观察热气球的上升和下降现象。

5.将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1.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直接给塑料袋加热呢?

从各种材料的特性上去想一想。

2.塑料袋受热容易,直接加热可能会,因此,我们选择用纸筒来加热。

但也要注意,火焰不能靠纸筒太近,容易着火。

3.加热前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加热前,塑料袋是瘪的,加热后变得,松开双手,我们发现塑料袋,大约升高米后,袋子开始下降。

4.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你怎么解释呢?

孔明灯的秘密。

孔明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

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安全提示]由于孔明灯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请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

1.孔明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

2.在同等体积的状况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3.空气受热会下降,受冷会上升。

4.电风扇能把空气吹冷,让我们感到舒适。

5.空调的柜机应适当挂得高些,致冷效果更好。

6.北方的冬天人们常用暖气管道来升温,暖气管应安装在较高的位置。

7.用冰块来冷却食物,应将食物放在冰块下方。

4.×

5.√6.×

7.√

7.风的成因

1.知道大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并用实验验证。

2.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了解自然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3.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学习重点】做风的模拟实验。

【学习难点】理解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流动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盒子、塑料膜、纸条、蚊香、双面胶、蜡烛等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风力发电站吗?

2.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根据需要制造“风”的?

你有办法制造出“风”来吗?

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3.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让我们来做风的模拟实验。

(1)准备好一个盒式蜡烛、一张透明硬薄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硬薄膜封住纸盒。

(盒子内的蜡烛需要用明火点燃,所以要先点火,再粘贴透明硬薄膜。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提示]实验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减少因学生走动或大幅度动作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加热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蚊香烟雾走向,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纸条的运动方向

 

烟的运动方向

1.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

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热空气(上升/下降)会引起空气流动。

纸风车是靠风的力量转动起来的。

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让风车转动起来?

请把你的方法给家里人或小伙伴说一说。

1.风就是空气中流动的烟雾。

2.用扇子能扇出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3.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形成风。

4.我们可以用风的力量来发电。

5.我们可以借助纸带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6.做风的模拟实验时,应在纸盒的同一侧打两个洞,让空气流通。

7.自然界中运动的物体会引起空气的流动而形成风。

1.做风的模拟实验,如果在纸盒左侧下端打一个圆洞,那么另一个圆洞应打在()效果更好。

A、左上B、左下C、右上

2.√3.√4.√5.√6.×

7.√二、1.C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学习重点】空气的特点。

【学习难点】用三个思维工具,梳理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学习准备】思维导图

教师提供大气层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汇报:

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

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经验说明空气的广泛存在?

调查空气与生活

1.教师出示丰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生活中,空气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2.分小组进行调查活动,记录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3.全班交流汇总,完成《我的调查记录表》。

我们利用空气可以做许多事情。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1)集体完成表格,让学生梳理出空气、水和石头4个方面的对比特征。

能否占据空间

空间能否被压缩

是否有质量

是否会流动

空气

石头

(2)出示气泡图和科学短文。

让学生自己挑选一种总结方式进行总结。

学生总结后,开展班级汇报交流。

1.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占空间、可压缩、有质量等特征。

2.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

1.空气无处不在,在水中、地下和空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2.我们做饭时,利用空气帮助燃烧。

3.空气中只的氧气。

4.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5.包裹着地球的是层厚厚的大气层。

6.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7.空气也有一定的质量。

8.空气能压缩,不能扩张。

9.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可以感知。

10.高原地区空气较稀薄。

1.√2.√3.×

4.√5.√6.√7.√8.×

9、√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