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741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1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docx

人教版物理八下13《声音的特性》WORD教案6

课题科学之旅

【目标要求】

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难点:

成功的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实验器材:

蜡烛2支,去口无色大可乐瓶罩1个;带水烧瓶1只,小金鱼2条,酒精灯1个,打火机1只;玻璃杯(带水),玻璃板、搪瓷盘、塑料板、薄铁片、磁铁、小铁钉等物品;散开的塑料捆扎绳;汽水两瓶;大小试管、鸡蛋、广口瓶、自制教学课件等

【预习导学】

1.物理学研究的现象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现象。

2.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夏天,撒在地面上的水会________;

(2)你坐在行驶的汽车上,若汽车突然刹车,你看到乘客向________倾倒;(3)在室内打开香水瓶盖,过一会可闻到香气的地方是________。

(填“满屋子”或“瓶口处”)

3.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________,勇于_________,善于________,联系________。

【问题探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物理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从树上掉下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

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

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因特网能传递各种信息……我们心头还萦绕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看一看]:

点燃两支蜡烛(一长一短),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是长蜡烛先熄灭,还是短蜡烛先熄灭?

(见课本图0—1)[议一议]为什么短(长)的先熄灭?

[猜一猜]:

用酒精灯加热盛水的烧瓶的颈部,不金鱼会怎样?

(见课本图0—2)[想一想]金鱼为什么没有被迅速烫着?

你能说出理由吗?

[做一做]:

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

你从多方向观察,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

 

[试一试]:

给塑料板、玻璃板、搪瓷盘、铝片和课本等,放在条形磁体与铁钉之间,吸引力会有什么变化?

对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给你大小不同的试管(小试管刚好能插入大试管);在大试管中灌满水小试管插入大试管大半后倒立,你认为小试管会怎样?

实验的结果与你的猜想一样吗?

瓶吞鸡蛋实验………

【典型例题精析】

例1:

为什么玻璃罩里的长、短蜡烛会先后熄灭?

解析:

如果玻璃罩较小,蜡烛燃烧时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密闭状态下接着是不完全燃烧,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温度较高,向上浮,使玻璃罩上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没有氧气来助燃,所以长蜡烛先熄灭.

例2:

为什么长颈烧瓶颈部的水烧开了而烧瓶中的小金鱼会安然无恙呢?

解析 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把金属勺放在热汤里面,勺把很快就烫手.可是,把瓷勺、木筷、竹筷放在热汤里面,放很久也不烫手.这表明不同物质的传热性能不同.有些物质(如金属)善于传热,叫做热的良导体,有些物质(如瓷、木头、竹子)不善于传热,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当长颈烧瓶颈部的水烧开了,而烧瓶中的小金鱼仍然在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这是因为烧瓶中的水温还未怎么上升.

【目标达成检测】

1.在做教材上图0—1实验前,你的猜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与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进行该实验猜测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透过装满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时,你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玻璃杯与课本的距离,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

从两侧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水面往下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一下,取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同用较大端竖在桌面使其旋转,能观察到()

A.都很快停止B.生鸡蛋先停止C.熟鸡蛋先停止D.都会转动较长时间

4.旗杆在阳光的照射下,观察它投在地面上影子的长短从早晨到夜间的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B.先变短后变长;C.逐渐变短;D.逐渐变长。

5.将文具盒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拉动时的感觉所需力的大小,再将两支铅笔垫在文具盒下面,仍用手拉动,此时你会感觉到所需的力()

A.比第一次大;B.比第一次小;C.两次一样大;D.感觉不到手上有力.

6.做完“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小强对实验的结果感到非常吃惊,同时对决定放入回形针多少的因素进行了猜想.下列猜想中,肯定不合理的是(     )

A.杯子的组成材料 B.杯口的大小 C.杯里所盛的液体 D.杯子的价格

7.关于“猜想”,下列给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猜想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猜测       B.猜想一定要是正确的,否则就是谬误

C.猜想有时会与客观事实相差很大      D.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验证

8.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一般是(    )

A.猜想—结论  B.实验—结论C.猜想—实验—结论  D.结论—实验—猜想

9.进行科学探究过程,有一步骤是评估,这一步骤,往往对已经进行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全部作一系列的评估,下列各项不会在评估中出现的是(   )

A.探究过程是否恰当               B.探究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

C.在进行试验中是否出现新问题     D.重新做一次试验

【能力拓展】

1.分别向手心吹气和呵气,你的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这个现象你能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物理学习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小雨和物理老师在评估时,出现了新问题,这时候你以为应该()

A.都是一样的方式,不需要重复做;B.看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再进行新的科学探究;

C.继续新的探究活动;D.已经探究了此前的课题,对新问题没有必要继续探究。

3.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使劲吹下面的乒乓球(如图0—2--1)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先猜一猜乒乓球会下落吗?

(1)猜想:

乒乓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落(填“会”或“不会”).

(2)实际做一做,你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着两张自然悬挂的报纸中间向下吹气(如图0—2—2所示),结合上题的结论,动脑筋想一想:

可能会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方法自我归纳】

【学习质疑与反思】

 

附参考答案:

序言

预习导学1、力、热、声、光、电、磁;2(1)变干(2)前(3)满屋子;3、观察、提问、探索、实际

目标达成检测

1、水不会沸腾;水再次沸腾;不一致;未加热。

2、字放大了;距离越远,字放的越大;字被放大;视线与水面的夹角较大时看不到字,当视线与水面的夹角较小时可以看到字放大。

3、C;4、B;5、B.6D;7B;8C;9C.

能力拓展

1、吹气时手心感到凉,呵气时手心感到暖和  为什么吹气时手心感到凉而呵气时手心感到暖和呢?

2、B.3、不会、乒乓球不会下落.4、纸片会向中间靠拢。

 

第一章声现象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目标要求】

1、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道15℃空气中的声速.

3、领略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乐于进行声现象的实验探究.

【预习导学】

1、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把_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以________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_____;在钢铁中传播得更______。

【问题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利用手边的器材,小组设计一系列活动制造出声音,证明声音是物体产生的,总结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为:

学生活动:

摸喉部(发声和不发声两种情况下)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想一想如何来判断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

思考:

在制造出的声音中分别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我们把这些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声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作为声源。

请你分析: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发生振动发出的;

(2)吹口哨声是口腔内振动产生的;(3)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而产生的.(4)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引起周围空气的而产生的.

2、探究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

老师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里,假如没有空气,我们的周围如果是空无一物的“真空”,声音还能传播吗?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论证:

在实验中随着抽气机的抽气,我们听到的声音如何变化?

我们能把玻璃罩内完全抽成真空吗?

假如能抽成真空,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得出结论:

不能传声。

提出问题: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吗?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和都能传播声音。

3、如何测出声速?

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写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例题精析】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说明了______________,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当即就听不到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举一反三:

1.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2、在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的实验:

(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的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

(1),比较听到的声音的大小。

请你帮他们分析,并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着时

两张课桌离开一个小缝时

分析与论证:

声音靠________传播到远处。

解:

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如下表: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着时

桌子

两张课桌离开一个小缝时

空气

介质

点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是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弱。

举一反三:

一根长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后,钢管另一端的人顶到敲击声的次数是()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

3、请你猜想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请写出三个相关的合理场景。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解:

可能出现的场景:

(1)人已经开门出去了,屋里的人过了一段时间才听到此人出门前所说的话;

(2)一阵很急的雷雨过后,又过了很长时间才听到雷声;(3)听到头顶飞机飞行的轰鸣声音,抬头却找不到飞机的踪影;(4)运动会上,发令枪响了很长时间后,运动员才起跑。

点拨: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由340m/s变为0.1m/s,其大小为原来的1/3400,这样的速度会使生活中许多声现象发生很大的变化。

【目标检测】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

2、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这说明____可以传声.

3、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这是由于______.

4、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时,将会发生()

A.闹钟的振动停止了B.闹钟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C.只见闹钟振动,但听不到声音D.不见闹钟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5、小明同学习了本节课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是为了探究的。

他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观察到小球被弹起,该现象说明了。

在此实验中,小明同学把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容易观察的小球的振动,这种实验方法叫转换(化)法。

【能力拓展】

1、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某超音速飞机的马赫数为2.6,那么它的飞行速度为多少m/s?

2、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3、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播到远处.“我怎么看不见?

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他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用它们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课本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假如你是小明,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我总结】

仔细思考通过本课学习,请完成以下表格:

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质疑反思】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1、物体的振动正在发声2、介质介质真空3、声波声能4、340快快

【例题精析】AB人耳交流要靠打手势;听不到美妙歌声;门铃毫无作用;地震仪失去作用

【目标检测】1、振动介质2、液体(水)3、真空不能传声4、C5、声音产生的条件空气能够传声

【能力拓展】1、340m/s×2.6=884m/s2、不符合.因为太空是真空,天狼号爆炸发出的声音根本无法传到神鹰号上.3、提示:

将适量洗衣粉倒入碟子中,加水溶解.然后将铁丝弯成一个带把的铁圈.将铁圈放在碟中的洗衣粉水中,使铁圈上附一层薄膜.然后将它放在取下保护罩的音响前,观察薄膜随着声音的传播而变化.

课题:

声音的特性

【目标要求】

1、了解声音的三特性.知道乐音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预习导学】

1、声音的_______叫做响度,物体振动的_________叫振幅,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__________叫音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频率,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___,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____越高,发声的音调就越高,_____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3、声音的_________叫音色,各种发声器,由于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4、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将它们称做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

1、响度:

指声音的: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实验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应使实验效果明显,使实验现象便于观察和比较.本实验中,音叉发声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不易观察.但将音叉振动的幅度转换为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时.实验效果变得明显了,像这样把不易观察或不明显的实验现象变得易于观察的思想方法叫转换法或放大法.这是我们设计实验,显示实验效果的常用方法.)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有关,物体振动的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________.

分组实验,利用尺子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2、音调:

指声音的高低:

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引出音调。

提出问题:

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

进行实验:

①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②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③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记录实验得出结论: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音调;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音调.可见发声体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3、[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4、音色:

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为什么我们同学能够如此准猜得猜出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曲子呢?

即便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原来声音还有另一个特征,它就是音色.

借助仪器可以观察到各种发声器即使发出响度和音调都相同的声音,由于音色不同,它们声波的波形是不同的。

5、声音的特性:

定义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音调

声音的高低

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音调高:

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

声音粗犷、低沉

响度

声音的强弱

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大:

震耳欲聋

响度小:

轻声耳语

音色

对声音音质的感觉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重要特征

【例题精析】

1、在消夏晚会上,男低音放声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举一反三:

下列四个句子:

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

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60

0.76

B

60

0.89

C

60

1.02

D

80

0.76

E

 

1.02

F

100

0.76

G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解:

(1)A、B、C;A、D、F;80或100;

(2)使用同一根琴弦进行演奏,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然后比较发声的音调的高低。

举一反三:

金帆乐队在新年联欢会上演出。

演奏前,弦乐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传播方向

【目标检测】

1、老牛的叫声和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老牛的音调____,蚊子的音调____;老牛的响度____,蚊子的响度____.

2、盲人仅凭听觉就能分辨出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演奏方式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

4、“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高低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提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和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6、“闻其声而辨其人”,最重要是因为各人声音的()

A.音量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响度不同

7、向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8、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快些从一木梳上划过,再让它从同一木梳上慢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