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916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字经》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

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

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透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义理,应不应该做?

  作子弟的,要趁著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在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母的床铺煽凉,再请父母就寝;

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母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母安睡。

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理应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

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理应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能够无穷无尽。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

天、地、人;

‘天'

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

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

‘地'

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

‘人'

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

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

  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

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

(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所以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相生的关系;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

  十干是指: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有十个,地支是指: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地支有十二个,都是古人计算时间的符号;

地支用来计算每日的时间,如:

子时是指凌晨11时至1时,丑时是指1时至3时,午时是中午11至13时。

天干与地支互相配合用来计算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六十年为一甲子)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黄道是太阳在太空中所运行的轨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赤道附近为热带,温度极为炎热,我们的国家,位置在北半球的东边,因为上地面积广大,所以包含了热带、温带、和寒带。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我们的国家有美丽的山河,河川之中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最后都向东流入大海。

(李白诗:

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入海不复回。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这五座山称为五岳(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士是读书人,士农工商这四种身份的人民,是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基本份子。

仁、义、礼、智、信,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

(仁是爱人利物;

义是公正合宜,是正正当当的行为;

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

智是慎思明辨的水平;

信是诚实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态度。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上及水上。

至于动物有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空中飞翔,有的是行走在陆地上,还有的生活在水中。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稻米、高梁、黄豆、麦、黍(粘米)、稷(不黏﹀等,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所以主食各不相同。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

(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

  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正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及辛碱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比五臭鼻所嗅

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碱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

羊臊味(膻)、烧焦味、香味、以及鱼腥味、腐烂的臭味,这五种气味,是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五种味道。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匏瓜与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能够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博浪鼓等。

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

(常用于祭孔大典中),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

  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

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

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

能够调和身心,它和‘礼'

是相辅相成的。

  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准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

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

(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以下是讲五伦,五伦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对待的原则。

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从,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

至于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姊姊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姊姊。

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对部属要尊重,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从父子恩到臣则忠,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亲疏关系,注意先后顺序不能够违背。

  古时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与表兄弟等亲人,过世时所穿的丧服都有一定的礼节,不可混乱。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都很注重礼节。

  礼乐射卸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

  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

已经理解字之后,接著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构造和它的意义。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再来是大篆、小篆,继之有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

  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余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能够了。

  凡训蒙需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

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

(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包含了夫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十分难能可贵。

  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

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是从政治国的典范。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中庸这个本书是孔夫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以字行之。

)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

  大学这个本书是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民国13年3月2日,讲演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

‘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整。

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

像这样精微展开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哲学的知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发扬的。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

俗话说:

‘百善孝为先'

所以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个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理应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老夫子以前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

  书经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典:

常也。

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

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

训:

诲也,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

  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诰等。

誓:

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

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

吏部大冢宰,地官:

户部大司徒,春官:

礼部大宗伯,夏官:

兵部大司马,秋官:

刑部大司寇,冬官:

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汉朝时有两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85篇,小戴戴圣则删订为46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3篇合计为49篇)。

其内容完整的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仁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

雅者正也,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

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

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

  诗经经过孔老夫子整理删订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通称‘诗三百'

内容记载:

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

可见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又曰:

‘不学诗,无以立。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东周),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天下时,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

于是孔老夫子写出春秋这个本书,文字虽然简约,意义十分长远,详记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善恶,更期盼当政者知所警惕,当时很受到重视,对时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传是解释‘经'

的书,这三本传都是针对‘春秋'

作注解,有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有与孔夫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

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的选择。

  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能够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因为诸子百家书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内容也有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准确,只要选择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协助的精华来读,就能够了。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

(荀子名卿战国时楚人,著荀子一书,主张‘性恶'

说,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学,希望透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改善,“劝学篇”尤其有名。

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

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仅次于儒家,老子有道德经传世,其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

庄子著『南华真经”属于寓言式的著作。

  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能够开始研读各种史书,史书是记载一国兴亡的事,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

(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太古的事无从考察。

传至唐尧和虞舜合称二帝,他们都把国家当作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

(古有‘尧天舜日'

之说)

  夏有禹商有易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导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拥戴他,所以舜帝把王位传给他,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因为贤能被尊称为‘三代的圣王'

,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儿子启又非常贤能,所以诸侯拥戴启为天子。

中国从此变成家天下。

夏朝传了四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夏桀在位时因为暴虐无道,成汤起而讨伐,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

传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

  周文王行仁政,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无道。

才联合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八百七十四年,是我国历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改称东周,东迁之后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

一些谋士与投机份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实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因孔夫子编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史家称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虽然标榜著崇高的理想,实际上仍依赖著武力称霸一时,甚至连周王室都被诸侯灭亡了。

  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

七雄间彼此战争,弱肉强食杀伐持续民不聊生。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秦始王姓嬴名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中国)自称秦始皇。

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了。

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汉朝的基业,这是历第一位平民皇帝。

传到第十一代汉平帝时,被外戚王莽夺取了帝位。

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

(王莽以前的时代称为西汉)两汉共传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

  魏(曹操、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互争汉家天下,历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司马炎)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纷乱的局面。

又因为五胡乱华,把国都迁到江南建康称为东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晋朝传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从此进入南北朝的时代。

北方被外族所统治,南方偏安局面下的朝廷,称为南朝。

为了与其他的朝代有所区别,史学家便将这四国的国号加上‘南'

字,分别为南宋、南齐、南梁、南陈,皆在金陵(南京)建都。

  北方北朝的拓拔圭建立北魏后,他注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故称元魏,在历颇为有名。

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等到杨坚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统一天下(中国),即为隋文帝。

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

杨广即隋炀帝,荒*无道,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连年征讨的结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引起各方声讨,只传了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灭亡了。

  唐高祖李渊倡导仁义之师,平定隋朝的乱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唐朝传了二十代,国运将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后梁,为了与前面的朝代有所区别,所以另加一‘后'

字。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这五个朝代称为五代。

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暂,其兴亡都有原因。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实际是逼恭帝逊位)建立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只提倡文治不讲究军事,国势大衰,北宋和南宋一共传了十八代,被元朝所统一。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都曾在中国的版图上称皇帝建国家,后来金国灭了辽国。

北方的蒙古人武力强盛,到元太宗时灭了金国,传至元世祖忽必烈时终于灭了南宋,建立元朝。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蒙古帝国的版图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比中国盛的汉朝和唐朝还要大。

却因为种族歧视、宗教迫害与高压政策等因素(重武力轻文治),只传了九十年就被朱元璋*了。

明太祖兴兵起义,南征北讨十八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改国号为明,订年号为洪武,在南京建都。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等到明成祖的时候,将国都迁往燕京(北京),又传了十六代,到崇祯皇帝时就结束了。

明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太监弄权政治腐败,加上税赋重,人民负担不起,于是盗匪流寇四起,当时最有名的土匪流寇李自成,自称闯王,率兵直闯北京,崇祯眼见大势已去,自缢于煤山,结束了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历史。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清世祖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各地的流寇作乱,使天下恢复安定。

清世祖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