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934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2Word下载.docx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这是隋代边塞诗的代表,感情真挚,粗狂深沉,透射出北方诗歌的劲健朴质之气。

薛道衡

●隋最著名的诗人。

●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人),曾官至襄州总管、播州(今遵义)刺史,后因忤逆炀帝被杀。

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工丽。

《人日思归》、《昔昔盐》是他的代表作。

《昔昔盐》

●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溪。

采桑秦氏女,织绵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诗写闺中怀远之情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明显带有南朝文风的印痕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透过环境细节的描写,刻划出思妇的孤独寂寞的心境,显示出艺术上的独创性。

●刘餗《隋唐嘉话》云:

“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

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

后因事诛之。

曰:

‘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刘餗《隋唐嘉话》记载:

“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南人嗤之曰:

‘是底言?

谁谓此虏解作诗?

’及云: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乃喜曰:

‘名下固无虚士。

《春江花月夜》

隋炀帝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第二章初唐诗歌

●第一节初唐诗坛概观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唐代诗歌繁荣的准备时期。

●初唐约百年,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

 

初唐的前五十年,诗歌深受齐梁诗风的影响,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

从作家来讲,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魏征、上官仪、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初唐四杰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

●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陈子昂高举文学革新的旗帜,大力倡导“汉魏风骨”,主张“风雅兴寄”,批判齐梁“采丽竞繁”的形式主义诗风,把唐诗引向了健康发展的方向。

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

●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

第二节重要诗人诗作

一、王绩

●王绩(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

太原祁人,一说绛州龙门人。

●一生三仕三隐,思想上充满了矛盾。

●早年也有一些功业抱负,但时代的风气,加上家族日渐衰落的命运,使他也染上了道家、阴阳家乃至佛教的思想,常以阮籍、陶潜自比。

王绩的创作

●王绩的主要贡献在诗歌艺术上。

诗风朴素无华,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

而且对五言律诗的成熟,也有所贡献。

●代表作品:

《野望》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点评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于其中。

中间两联写景,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全诗以朴素之笔,用白描的手段,描绘了一幅山间晚归图,清新质朴。

●是一首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王绩的诗歌主要以写隐逸山水与田园见称。

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六朝的山水田园诗到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

但他在当时的影响不大。

三、沈佺期与宋之问

●二人为同年进士,在高宗武后时期都是活跃于宫廷的得宠的宫廷诗人。

●《旧唐书·

宋之问传》:

“则天幸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

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袍以赏之。

●他们的人品都未足为人称道。

●《新唐书·

沈佺期传》:

“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

●“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下丑其行。

●二人的创作大致以贬谪为界,内容与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

●贬谪之前,创作大多以奉和应制为主。

●遭受贬谪后,由于生活境遇的变迁,诗歌有了更为真挚的感情,同时在风格上也显得清新自然。

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佺期的《独不见》。

《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沈全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点评

●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内容上虽不脱征人思妇情感,但已是七律成熟定型的标志。

●韵味接近古体,境界广远。

清代姚鼐推崇其为“高振唐音,远包古韵”的“神到之作”。

在艺术表现上,能将心情意绪与环境氛围密切结合,手法也较灵活。

《度大庾岭》(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

●此诗抒发的是作者去国远谪的忧伤与怀土思归的向往。

●感情很真挚

●风格自然流畅

●结构严谨:

首联叙事,二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内心感受的刻划十分细腻

沈宋与律诗的定型

●沈、宋创作的价值在于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诗歌创作声律方面的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四、杜审言

●他才高而狂傲,是一个恃才傲物、极为夸诞的人。

五、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以文章名天下”的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风格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

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勃

●王勃(649?

—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祖父王通,叔祖王绩。

自幼有“神童”之誉。

六岁为文,九岁作《指瑕》。

十五岁《上刘右相书》畅论国家利害。

十七岁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中修撰。

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逐出沛王府。

后一度任虢州参军,因藏官奴犯死罪,遇赦革职。

其父因受儿子牵连贬谪到南海交阯,为交阯令。

王勃渡海到交阯省亲,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才华横溢

●王勃在京城长安为一个姓杜的朋友去蜀川上任写的一首送别诗。

● 首联:

对仗精整,意境开阔,“风烟”一词,点出宦游之地一派凄迷,伤别之意微露。

●颔联:

散承,以友情宽释离情。

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胸怀大志,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以此来鼓励杜少府,情感细致微妙,诚挚恳切,显得亲切而有信心。

●颈联:

转写临别的宽慰。

由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点化而来,以宽阔的胸怀提出对人生离别的态度,一洗以往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常态,格调高朗。

此后,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有: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别董大》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与此一脉相承。

●尾联:

由上联的豪情勉励转为柔情开导,语气委婉,感情深挚,结出不必伤别之意。

此联也化用曹植“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一联,但更显旷达。

艺术成就

●洋溢着爽朗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一反前人送别诗中的悲凄之感。

●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初步形成了后来律诗常见的起、承、转、转、合的结构形式和生动凝炼的语言风格,为律诗的成熟作出了贡献。

杨炯

●杨炯(650-693?

694),弘农华阴人。

●十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

27岁又应制举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

三十三岁任太子李显府中的参事司直,又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

后因其从弟参与徐敬业叛乱事牵连,迁梓州参军。

后又任盈川县令。

未几,死于任上。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投笔从戎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反映了唐初知识分子向往边塞、渴望为国立功的精神风貌。

艺术特点

●善于抓住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形象概括的描写,并且采用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了明快的节奏,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容量。

●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对仗非常工整。

●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卢照邻

●卢照邻(634?

-683),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

博学善文。

20岁时为邓王府典签。

一生不得志,屈沉下僚。

后因患风疾去官。

后服丹药中毒,病势加重。

终因不堪病痛,自沉颖水而死。

《长安古意》

●第一部分:

铺陈长安车马、宫阙、第宅的繁华富丽和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寻欢作乐、穷奢极欲的生活情景。

●第二部分:

以市井娼家为中心,画出了一幅王孙公子、军官侠客等各种人物纵情声色的夜游图。

●第三部分:

转写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权臣得意骄纵的情况。

●第四部分:

以汉代穷居著书的扬雄自况,显示自己不慕富贵、穷守学业的情志和清高独立的人格。

主题思想

●借用汉代的一些历史事实,描写了当时帝都长安形形色色的现实生活场景,集中揭露了上层统治者的横暴恣肆、奢侈淫逸和内部倾轧,抒发了不遇于时者的愤慨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寄寓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讽谕之意。

艺术特点

●主要采用赋法,但又有重点、有细节的描写,回环照应,详略得当。

●章法结构上,一般是四句一换景或一转意。

●词藻华丽婉媚,语言形象生动。

骆宾王

●骆宾王(623-684?

),婺州义乌人。

天姿聪颖,少负才名。

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

最初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

高宗仪凤三年(678)迁侍御史,不久又被诬坐赃下狱,出狱除临海县丞。

徐敬业暴动,曾为其起草了著名的骈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在兵败混乱中跳水逃亡,后下落不明,一说被杀,一说出家为僧。

诗作

●《骆临海集笺注》,清·

陈晋熙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

●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擅长七言歌行,《帝京篇》是其代表作。

●也擅长写五律,代表作是《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

●首联对仗,以蝉鸣起兴,逗起客思。

●颔联抒情,在激愤之中感叹年华在狱中消磨,以至老迈,有一种悲怆哀怨之情。

●颈联以蝉自喻,托物寓意,寄慨遥深。

●尾联紧承上联,发抒悲愤心情。

●艺术特点

●运用比兴手法,由物及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语言简洁凝炼,对仗工整。

六、陈子昂

陈子昂的生平思想

●陈子昂(661?

—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出身于一个豪富之家。

其父陈元敬,性格豪爽,乐善好施。

●青少年时代就具有浪漫的豪侠性格和从事政治的热情。

●陈子昂的思想比较复杂。

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从总的来看,儒家兼济天下的精神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导方面。

●在诗歌创作上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

陈子昂诗歌的特点

●第一,有感于政事,针对现实中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使诗歌走上了反映现实的道路。

如《感遇》之十九(圣人不利己)、《感遇》之二十九(丁亥岁云暮)

●第二,感慨身世,抒发抑郁不平之气,呈现出一种昂扬壮大的感情基调与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慨。

如《感遇》三十五(本为贵公子)、《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

《感遇》(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咏兰若,托物寓意,以兰若比拟自己高洁的情怀,隐寓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

●前四句赞美兰草、杜若风采的秀丽,以喻自己品行高洁而无人赏识。

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

表现出一种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悒郁情怀,从而将自己政治失意、壮志未酬,美好理想未能实现的苦闷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深刻的思想蕴含:

●此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它负载着人类心灵的共感而千古感动人心。

●《登幽州台歌》艺术魅力:

●⑴境界开阔,格调雄浑,苍凉悲壮。

●⑵长短不齐的句法,音节抑扬变化,富有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诗歌创作的成就

●陈子昂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彻底清除了南朝诗歌与唐初宫廷诗的弊病,为唐诗注入了生命力,完成了诗风改革的使命。

●后人对陈子昂评价很高: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

卓立千古,横制颓波;

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杜甫《陈拾遗故宅》: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韩愈《荐士》: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八: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七、张若虚与刘希夷

●陈子昂使唐诗的发展走上了继承汉魏风骨的道路,张若虚、刘希夷则从清辞丽句与意境创造方面,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张若虚,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第一部分(前8句):

写春江夜月照耀花林之美景。

第二部分(次8句):

写诗人面对江水江月,探寻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

第三部分(后20句):

描写花月春宵的离愁别恨,从而进一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思想:

●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妙景色和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抒发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艺术特点:

●1、虽用乐府旧题,而内容一新。

●2、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感悟,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情景交融,意境幽美。

●3、构思巧妙,紧扣题意,结构绵密。

●4、韵律婉转悠扬,语言清新流畅。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抒写伤春惜花、人生无常的感概,柔丽婉转,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第三章盛唐诗歌

●这一代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

●李白的诗歌集中反映了唐玄宗天宝前后的时代情绪,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的开启者,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歌颂山水田园的宁静温馨,抒写隐逸生活的情趣;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侧重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边塞战士不畏艰苦、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

第一节张九龄及盛唐前期诗人

●一、王湾(开元元年进士,“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志趣高远,识者不能弃焉。

”-—《唐才子传》)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虽然写的是行旅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的情调。

情感明朗,气象壮阔。

二、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都是托兴讽谏之作。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依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荫?

●此为《感遇》第七首,作于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时。

诗以丹橘比喻自己坚贞、高洁的品德,抒发人生命运多变、政治不公的感慨。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贺知章

●为人放诞嗜酒,善草隶,自号“四明狂客”。

●绝句写得十分清新。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明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

的诗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特点

●题材:

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表现出一种回归自然、向往闲逸的思想。

●风格:

大多偏于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

●形式:

长于五言,多五古、五律、五绝。

  一、孟浩然

  

(一)生平思想简介

  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

40岁以前主要在家闭门苦学,灌蔬艺竹,为乡里救患释纷,曾一度隐居鹿门山。

40岁到长安应试,不第,还襄阳。

48岁时入张九龄幕府。

开元二十八年(740)病逝。

有《孟浩然集》四卷,录诗261首。

孟浩然始终处于仕隐的矛盾心态中。

《归故园作》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终生未仕,他清高的人品和诗品,受到了当时和后代士大夫文人的景仰。

在后人心目中他是一个不慕荣利的高士、名流、隐者。

●王维《襄阳行吟图》“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

●“骨貌淑清,风神散朗”。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遣兴》其五:

“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解闷十二首》其六云: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二)孟浩然的诗歌创作

孟浩然的诗集最早由王士源(唐襄阳处士)编成。

《孟浩然集》四卷,收诗218首。

今人李景白有《孟浩然诗集校注》(巴蜀书社1988年版)收诗260多首。

孟浩然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他的诗作中,以山水诗居多。

  

就山水诗而言,他的诗大多写旅游中的所见所感,一部分是他登临家乡一带的万山和鹿门山时所写,还有一部分是漫游吴越时所作,可称为行旅山水诗。

  在这些诗中有壮阔的山川景物的描绘,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风光气势磅礡,格调雄浑。

孟浩然最擅长的还是描写山林隐居者的幽居情景。

在这类诗中,他善于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刻画景物,于平凡景物的描写中寄托隐居者的孤寂心境或游子的飘泊之感。

诗风自然高远、清疏简淡,有时略显冷清。

如《宿建德江》。

行旅山水诗。

  他的田园诗虽不多,但生活气息却相当浓厚。

通过常见的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隐居的情趣,情调冲淡平和。

如《过故人庄》。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请求引荐的干谒诗。

它以观湖起兴,寄托了自己不甘隐居、迫切求仕的心情。

●首联总写洞庭湖。

●颔联分写洞庭湖。

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

下句用窄小的立体反映湖的气势。

●颈联、尾联抒情,表明请张丞相汲引之意。

●写景方面,从大处落墨,把洞庭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礡,雄浑壮美。

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运用比兴寄托手法,抒情委婉含蓄,写作得体,措词巧妙。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以江上暮景的描写衬托乡愁,疏淡而略显空寂。

用字精炼准确,景中寓情,淡中有味。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通过对乡村幽美的自然风光和宁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朋友间真挚友谊的赞美,从中暗示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艺术特点:

1、全诗以访问作客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完整地写出了从赴约到告别的全过程,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语淡味浓,浑然天成。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语淡而味终不薄”

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征

首先,行旅山水诗中的自然物象往往具有流动感。

其次,意境浑融完整。

用如话家常般的平淡语言,直接写出自己对山水田园风物的总体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