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0413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开滦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页至第(10)页,第Ⅱ卷第(11)页至第(12)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

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1.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

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关系的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

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

A.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B.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

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2.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

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  )

A.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

B.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

C.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D.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周礼·秋官司寇·薙氏》载:

“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

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

4.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

“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乙:

“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将其中一个学派称为“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你认为这个“帮会”的“帮规”是(  )

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D.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6.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  )

A.郡国制B.察举制C.中外朝制D.推恩令

7.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8.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  )

A.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B.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

C.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D.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9.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

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

其印历已满天下”

【后晋】刘响《旧唐书·文宗本纪》

“玄奘以回峰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10.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

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上海成为南方重要对外贸易城市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1.《都城纪胜·市井》记载,南宋杭州城“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

12.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

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

A.农业生产的衰落B.自然经济的瓦解

C.农业经济的商品化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13.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

“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

”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

14.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

“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这说明开平煤矿(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D.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15.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16.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它最可能出自谁的手笔(  )

A.洋务运动京师大学堂学生B.清末就读于同文馆的学生

C.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学生D.文革时期参与串联的学生

17.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

A.五四运动的影响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国共北伐的推动D.土地革命的开展

18.1930年6月李立三说: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C.李立三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李立三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19.下图是近代中国轻工业生产月平均指数增长图。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20.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所组成。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

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

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

这反映出(  )

A.历史研究趋向客观性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D.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21.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说:

“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十五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3.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

材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

A.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B.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

C.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D.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4.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

A.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等级选出

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

C.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

D.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

25.公元212年,罗马帝国卡拉卡拉皇帝颁布了著名的“安托尼努斯敕令”,正式废除了市民与臣民的区别,使罗马帝国境内的臣民都可取得公民权。

该敕令的颁布

A.适应了帝国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B.违背了罗马自然法的法智精神

C.说明罗马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D.反映出万民法完全取代了公民法

26.14世纪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  )

A.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要求B.摆脱封建神学束缚的要求

C.建立新的宗教教派的要求D.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

27.西班牙王室支持实现下图中的B航行,其主观目的是(  )

A.证明地圆学说B.形成世界市场

C.寻找黄金,作为资本D.传播宗教,掠夺金银

28.“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为此,法国思想家(  )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29.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

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30.华盛顿不得不向人们发出警告,“要么我们在一个领导之下成立联邦而结合为一个国家,要么我们就保持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永远互相争吵”。

华盛顿的这一警告所针对的是(  )

A.美国刚宣布独立,英美力量悬殊B.美独立后不久,邦联制面临危机

C.美国联邦宪法遭到强烈抵制D.南北方因黑奴制矛盾日益尖锐

31.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是18世纪的“双元革命”。

“双元革命”最大的综合效果是(  )

A.启动了为现代社会勾画蓝图的思想运动B.完成了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革

C.推动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D.承认和尊重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32.2010年5月11日晚,英国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宣布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成为联合政府的首相,他上台执政的经历依次应该是(  )

①觐见女王,获得授权②党内竞选③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下院选举,获得多数议席④正式出任首相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①

33.有学者指出:

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B.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

C.资本主义的掠夺性引发世界大战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4.1935年初,罗斯福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保守派与

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激进的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上述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  )

A推动了美国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B.激化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

C.没有解决美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D.本质上代表美国多数民众的利益

35.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合作社已成长为联合了数百万农户的强大机体,要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流通过程,同时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通过生产本身的改组和联合,把个体的分散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以新的技术(电气化等)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公有化经济。

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新经济政策推行效果显著B.准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C.管理经济的手段单一D.扩大了集体经济的自主权

36.下图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此漫画的寓意是(  )

A.谴责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B.揭露马歇尔计划的真实意图

C.希望美国援助社会主义国家D.讽刺资本主义国家追随美国

37.戴高乐曾于1963年和1967年两度拒绝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他认为英国是美国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

1964年,戴高乐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也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法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苏两极格局下新的力量已在孕育D.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分化

38.下表为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

由此看出(  )

国际组织名称

成立时间

性质

成员国

合作组织发育程度

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IOR-ARC)

1997年

经济合作

19

不成熟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1967年

政治、经济、文化

10

基本成熟

南亚区城合作联盟(SAARC)

1985年

经济、社会发展

8

基本成熟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

1981年

所有领域的合作

6

基本成熟

东非共同体(EAC)

2001年

经济、政治

5

不成熟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

1994年

共同市场

19

快速发展

A.世界经济重心向印度洋区域转移B.区域间国际关系民主趋势不断加强

C.区域内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D.发展中国家努力创建新经济秩序

39.1990年5月5日开始,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以及苏美英法四国的代表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规定:

四个占领国放弃占领德国的权利和责任,解散与此规定相关的一切机构。

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启动东欧剧变的进程B.是美苏对抗缓和的表现

C.改变了欧洲政治版图D.为德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40.法国启蒙运动主将、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说:

“若无英国人,理性和哲学在法国可能还处在最可鄙的蒙童状态。

”据此推断,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狄德罗忽视了法国人对理性的创造性

B.英国启蒙思想直接导致法国启蒙运动

C.牛顿力学体系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D.英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

 

开滦二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41.(20分)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

……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

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

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伯里克利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

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

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

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

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随着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的历史性宣告,一个新的统一民族国家在欧洲出现了。

这个由不断改革跨入资本主义时代,又依靠武力实现了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由于扫除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民族的活力、解放了的生产力的迅猛跳跃、国威的张扬,都表现出实现统一给德意志国家带来的历史创造力量。

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统一后德意志的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

”——刘宗绪等著《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统一的方式,并谈谈你对统一后德国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4分)

42.(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键词表

从“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

(要求:

提炼主题鲜明;阐释准确清晰)

43.(9分)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

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变革策略

材料一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主题二变革反思

材料二论者曰:

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曰:

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4分)

(2)关于材料二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

阐明理由。

(5分)

开滦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1-5DAACA6-10DDABD11-15BCCCD16-20CCBDA

21-25CBBDA26-30BDDBB31-35CAAAB36-40BCCAC

41.

(1)理解: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

(4分)

(2)优越性:

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分)

着眼点:

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分)

(3)方式:

王朝战争。

(2分)

影响:

统一后的德国建立起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适应了国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4分)

(4)认识: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元化;民主和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政治体制建设需要结合国情。

(任意两点即可)(4分)

42.(11分)参考示例:

主题:

西北见证了中国近代救国的历程

关键词:

西安事变,延安,七大

阐释: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基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枢,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43.

(1)孝文帝:

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力。

康有为:

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

(4分)

(2)①论者:

操之过急。

理由:

①在短短103天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②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

(5分)

②辩者:

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

理由:

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

③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理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

④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理由: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

⑤综合观点。

⑥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