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242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docx

如何提高雅思听力

【帖子恢复】如何提高雅思听力【感谢太傻】

精听%d:

y:

[2{6d,@,B3l0F

t5G)H+Y5g)M2t7z

精听一个重要的练习方法是听写(Dictation)。

我还记得,当年我考英语专业八级时,是要考听写的。

那时考察方式是,一篇文章一共读四遍。

第一遍总听,大概把握文章主题和大意。

听第二遍时开始写,但肯定会漏掉很多词没写下来。

第三遍开始补空。

最后一遍总体检查。

如果我们平时练习听力也用这样的方法的话,你会发现既浪费时间,提高的也很缓慢。

虽然我英语八级证书是优秀,但说心里话,我觉得当时的老师并没有教给我们什么学习方法,完全靠拼命反复做题。

由我的经历可以得出:

你要是特别能吃苦,可以天天学英语十几个小时,并且坚持下来的话,你的英语同样能够学好。

在刻苦练习的过程中自己也会总结出很多学习方法和规律。

可人的生命太短暂了,如果我们把有限的生命错误地投入到一些低效能的事情上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推荐大家看《80/20效率法则》,很多外企面试员工,都会考察这本书里面的一些观点。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

人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可能带来效益的事情上去。

现在大家有福了!

我会尽力帮大家总结提炼些能帮助你们高效提高英语水平的学习方法。

/]4E-{3~2H4G;K

6h"}:

c6f!

I0v$Q听写材料的选择%J9_.S(},j

9T6P9e#j"H"T&}1?

8Z$C

建议大家不要用电影对白或者托福听力的对话部分练听写。

换句话说,对话类型的材料(conversations)是不适合拿来练听写的。

原因很简单,对话的难点不在于某一个词,或一个复杂的句型,或比较晦涩的内容,或巨大的信息量。

难点往往来自于一些音变现象,比如连读失去爆破;来自于一些俚语习惯表达;来自于上下文语境的理解。

换句话说,很多对话材料,就算原文里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不一定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所以,费了半天劲听写下来的对话内容,要么看不懂不理解;要么就是这次看懂了,下次还是听不出。

所以,对话材料应该采用的练习方法其实是跟读模仿。

后面会讲到。

1F1|)y:

o4?

+f用来练听写的材料应该是一个人的陈述、讲座之类的(Lecture)。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材料,是和练听写的目地分不开的。

练听写的核心本质其实是为了提高我们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有的同学误以为听写就是要把听到的所有内容都写下来。

那是一些考试的要求,不是我们平时提高听力的方法。

如果那样练习,你会发现两个问题:

一是,有的时候就算写下来了,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

二是,觉得刚才听懂了,但要下笔写的时候觉得又忘了听到什么了。

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没理解听到的内容。

听写真正应该做的是记忆和总结的工作,而不是听和写的工作。

什么叫做记忆和总结,就是我们不需要完全按顺序真的不掉线吗?

、?

重复这一个人的每一个字,但我们要做到能理解它的内容,并在总结后复述出来。

这才是我们练听写真正的目地。

如果我们总是反复听原文,一个字一个字写,可能半个小时才写了一个五分钟的文章,而这半小时的投入可能就没有达到什么提高听力水平的效果。

听写材料的长度应该是一分钟左右的。

千万不能用太长的。

曾经有一个同学跟我说,张老师我在练听写。

我今天听写的是马丁路德金的著名的演讲Ihaveadream。

这得写多久啊!

4V'j#P*K!

T&A适合用来练习精听的材料包括:

老托福听力材料中,PartC的lectures。

新托福IBT的lectures很长,大家可以分成几次来练听写。

同时,新概念英语二册三册的lectures也可以用来练习。

这里面有一个时间问题,如果你就剩一两个月就要去参加考试,一定记住所有的练习内容都应该是和你要参加考试直接相关的材料。

而且由于时间比较紧,就不建议天天练听写。

一周练个两三次足矣。

所以说很多时候,学习方法没有对错,只有在特定时期如何练习的区别。

    t6c+u/Y+M1P"g:

S

9w+v4n7O'c/r$N

听写的步骤0e(u,T;t5t,C;C  A5I;h$l

  y:

Y9t*i"l%z'Q+z

第一步总听全文。

既然叫总听,就是不要陷入文章内容的细节。

总听只做两件事,一是明确主题,大概知道这个段落讲了什么事。

二是寻找逻辑。

英文文章的逻辑包括什么呢?

只要能简单判断出这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还是空间顺序;是现象解释还是两种观点的比较等。

所以在总听第一遍的时候,关注那些起承转合的词,可以帮我们快速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

比如你听一篇段落,听到inthepast,那你的预期就该是,后面可能会提到now,也许还有inthefuture。

听到“一些人认为”,那你的反应应该是,接下来会谈“另一些人或者我认为的”。

以前大家对于这样的能够提示你文章逻辑关系或顺序的词是不敏感的。

总是在听写第一遍的时候就陷入细节。

*o!

`:

f'f"m+?

6L"n1~+b"P第二步细听每句。

在细听每句时,我见过有同学用复读机听。

一句话说完,他就按个复读,让机子一遍一遍地读这句话,他不紧不慢地逐字听写下来。

这种听写就属于低效甚至无效听写。

换句话说,你付出了80%的努力,却可能只带来20%的效果。

还有些同学是这样练习的:

就听一句话时,刚听到两个词,就马上按暂停,写下这两个词,然后再听三个词按暂停,写下这三个词。

一句话被他分割成很多部分,听得支离破碎。

我这里讲的细听每句,主要强调句子的概念,是sentencebysentence的听写,不是wordbyword的听写。

不过,这里的sentence也不是说非得到一个句号才算是一个sentence,这里指的是一个语意的停顿,包括像逗号,分号,冒号等,都叫语意的停顿,在这样的地方可以按暂停。

具体操作建议:

一句话先听一遍,到了一个语意停顿的地方按暂停,通过你的回忆把这句话写下来。

有同学可能说,老师,一句话说了十几个词,我才能写出三五个单词,根本没关系,因为我们在这里练的不是把听到的内容完全写下来的能力,而是锻炼记忆和总结能力。

这里记住:

每句话只听一遍,尽力写出或复述出你听到的内容。

能写多少算多少。

开始能写三五个词,坚持练习,就能写出更多的。

4B+@6r'`*Z-C*W/O第三步反复琢磨。

这一步是核心关键。

“反复”在这里不是一个副词来修饰琢磨的,反复和琢磨都是动词,指既要反复,又要琢磨。

反复多少次合适呢?

我见过特用功的同学,一句话听不懂,他就发誓说不把你听出来我就不吃饭!

于是反复了三五十遍,听得眼睛都绿了,还是没听明白。

这不又是80%的努力用在了没有效率的20%的事情上了。

反复三五遍是最合适的。

如果一句话反复三五遍还没有听出来的话,再听十遍八遍和三五遍的效果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不过反复一两遍又太少。

不要急着知真的不掉线吗?

、?

道说得是什么,要通过反复三五遍,建立对整个句子的感觉。

!

a8E+K)s+I8r4h5R.R%S(~

^+@:

r4f7\反复

8E9Q8H4P3^(C0a4f8{'Z#}5O8a)b(_6P1A-a*j/f7R

A.反复一遍后,句子的意思全理解了,这时候就别试图把这句话一字不漏地写下来了。

只要用记忆和总结把这句话的核心大意写下来就行了。

+`5L  O9X+r2y-Z)w2j6r2\

5\  z:

G([+I#E-j

B.反复了几遍之后发现大多数内容都听明白了,但里面的个别词没听出来。

这些个别词可能对我们来说是生词,也有可能是发音或音变导致我们没听出来。

这时需要大家做的工作是,记录声音符号。

也就是用你熟悉的音标,汉字或其它标音方式,把你听到的声音记录下来。

这个工作非常重要。

总有同学说:

老师,这句话我听不出来听不懂。

我就会问:

那你听到声音了吗?

他说:

听到了。

我说:

听到了什么声音。

他说:

啊,忘了。

我们练习的时候为什么不提高,就是因为我们每次反复三五遍之后就直接打开原文看了。

一看原文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一句话啊。

这时,当你把原文放在一边再去听一遍听力材料时,你发现你都懂了。

而这根本不是用耳朵听出来的,不是你的听力水平提高了,而是你用眼睛看完了记住了。

就像我听广东歌,我先看一下歌词,再去听,我会觉得我广东话的听力水平还不错嘛,都能听懂。

但如果不让我看歌词,直接去听,我肯定听得稀里糊涂。

这些年来,很多同学也就是活在这种幻觉中。

听了几遍,看了原文再去听,就以为自己听力水平提高了。

所以说,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声音符号。

这么做的目地是为了建立你耳朵听到的声音和实际内容之间的关联。

把你听到的声音用你熟悉的符号记下来,哪怕只能记录下一种语气语调的起伏或者个别的声音。

有时候成功失败只在一线间,就差那一点点。

在听写的过程中,记录声音符号这一步就是那一点点。

如果不记录,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单词这个短语作用在你的耳朵里是什么声音。

同样的词作用在不同的人耳朵里,声音符号是不同的。

如果你认真记录一次,下次再听到一样或类似的声音时,你的反应速度和理解能力一定会加快。

为什么大家听到Goodmorning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反应就得懂,而且会立刻反应出来意思是早上好。

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两个词的声音符号已经非常熟悉。

而很多其它的单词或短语,我们认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在我们脑海中有什么似曾相识的声音符号了。

我们也从来没有试图去体会过,这些词和短语在我们自己的耳中,听到的感觉是什么。

#N4A%l7B!

I*a6r"dC.听了三五遍,发现整个句子还是不知所云。

这种情况的就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了。

可能里面有生词,有音变,还有可能是句型结构不熟悉不理解。

这种情况下,大家就应该同时做A.B里面提到的工作。

并把这句话作为接下来琢磨和总结的重点来对待。

:

B%M$H*t"`0e,c;Q%|3H

8M-y5c+k+n.{7\&C-Q琢磨

0_3j;z,h7A,t2k;e9M*r$@'l-f!

V3o%a*u7U3Y

反复完三五遍,打开听力原文,对照原文和自己的听写笔记琢磨。

琢磨什么呢?

刚才这儿我没听出来,是因为我不认识这个单词,还是因为觉得发生了音变现象,还是因为我对这个词或短语的声音不熟悉,反应的慢。

如果你能这样坚持二十天到一个月的训练,听力不可能有问题。

所有的材料只要是词汇量积累了,听多少材料都不存在问题。

这是我们说的在第三步反复琢磨要做的两个工作。

;P2R(r0r&x;f:

q;D6]$f:

]第四步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总结的时候做两个工作。

一是对照着自己写真的不掉线吗?

、?

的声音材料再去听一遍原文。

再看着听力原文在心里默默地把这篇文章读一遍,同时回想刚才在这里为什么没听出来。

发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采取策略来解决问题。

如果因为是单词不认识,我就多记两遍。

如果是因为发音问题,我就多跟读两遍。

如果是因为句型句式不熟悉,我就把这个句子单独提出来分析一下,然后用这个句型再造两个句子。

其实一篇一分钟左右的文章,如果我们每天坚持用这四大步骤练一遍的话,一个月下来,听力水平一定会突飞猛进。

+F!

Q0j4^3V)]  L,h

真的不掉线吗?

、?

$u'\/G:

X;~8f%J,J5D0X7b8u(I%k%^/F(H6v

上一篇讲了精听的一个重要练习方法:

听写。

精听包括听写,但不局限于听写。

精听材料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地来定。

如果是为了准备考试,那么一定要具体到考哪个考试,就精听这个考试的真题。

比如学校的英语考试,精听的材料就应该是平时上课时指定的英语教材,考托福、雅思、四六级、考研、英语专八等,那就是应该精听历年的真题。

用这些材料练习精听的目地,一是为了考试时做对题目;二是为了充分熟悉了解特定考试考察的内容范围;三是为了熟悉出题人的思路。

同学们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是:

老师,真题太珍贵太有限了。

我觉得我提前把它们都做了的话,就给浪费了。

我是不是应该先从模拟题或者其它的材料入手呢?

等水平差不多了再来做真题?

:

J!

i)a(Q*r-`#@6D

我不得不再次强调上篇文章提到过的80/20效率法则。

请大家做事抓核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在考试分数提高上,没有任何一种材料对你的帮助可以大过历年来的真题。

不要总带着猜题压宝的心理,觉得我多做一套模拟题,没准儿考场上就能多碰上一道。

其实,与其做50套不同的模拟题,不如把10套真题每套做5遍。

花的时间是同样的,但效果差异会相当大。

记住,人这一辈子犯新的错误的机会不多的。

稍留心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在不同的情况下,自己犯的居然是同一类错误。

学英语也是同样,重要的是善于总结自己常犯的错误。

我记得曾经一个高考状元谈为什么自己得了状元时说:

当很多同学高三时忙着做很多新的模拟题时,我在忙着总结从高一到高三现在所有做过题目中的错题。

我把这些做错的题目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结果发现自己进步的飞快。

我平时在班上并不是最优秀的,但因为后期复习阶段,我觉得自己采取了比较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z%A;_6O.Z.s9v"K引用王菲笑忘书里的歌词“不再犯同一个错误”。

从现在开始,精听做题时,不能再只求量,不管质。

质和量都需要保证。

这里面的核心工作就是,每次做一套题,都必须记录自己做题的过程。

这和听写不一样,不是让你写下来听到的字词,而是记录自己选答案的过程。

比如这道题如果是用排除法做出的,你用一种符号标注;是连蒙带猜选的答案,更得标注出来;是不太肯定的状态下选的一个答案,也得标识。

总之,除了自己坚定选的答案以外,别的选项都必须用你自己习惯的不同的符号标注记录下来。

这样才能在精听完题目之后,有针对性的提高。

否则如果你是蒙对了的,你不做记号,误以为自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谁能保证下次还这么幸运蒙对呢。

如果是不肯定的状态下选对的,说明这个知识点还很薄弱,不及时记录,怎么知道在这儿存在问题呢。

俗话说:

以史为镜嘛。

切记,自己做的题目答案不要写在书上,也不能随便拿张纸选答案,对完答案就扔掉。

而是应该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

这样当你再重新做这套题时,可以把两次做的答案错的题目进行比较,也更容易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和问题。

把答案直接写在书上的坏处,一是下次再做这套题时会受这次选的答案的影响。

二是如果擦去已选的答案,就无法把两次做的情况进行比较。

不要每次做题都在同一个层次上挣扎,要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下一个层面上去奋斗!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咕咕!

~~~威望+5资源共享2008-12-220:

20

真的不掉线吗?

、?

雅思口语经典句型

  一、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在句中修饰某个名词或代词,被定语从句修饰的词叫先行词。

定语从句需用下列关联词:

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起连词作用,本身做从句的主语、宾语、表语或定语起连词作用,本身在从句中作时间、地点或原因状语who,whom,that,whose,which,aswhen,where,why.

  ①(名词或代词)isthekindof(person/place/thing…)who(which/that)is…

  ②(名词或代词)isa(person/place…)who(which)givesyoutheimpressionofbeing…

  ③(名词或代词)isoneofthemost(形容词)(名词)Ihaveeverseen/met/known.

  ④(地点名称)isaplacewhereyoucandosth.

  ⑤(时间名词)isaday(occasion/thetime)whenyoudosth.

  例如:

  Heistrulyhelpful.他很乐于助人。

  a.Heisthekindofguywhoistrulyhelpful.

  b.Healwaysgivesotherstheimpressionofbeingsomeonewhoistrulyhelpful.

  Suzhouisancientbutalsomodern.苏州不仅具有古老的文化底蕴,还颇有现代气息。

  a.Suzhouisthekindofcitywhichgivesyoutheimpressionofbeingbothancientandmodern.

  b.Suzhouisaplacewhereyoucanappreciateboththeancientcultureandmoderncitylifestyle.

真的不掉线吗?

、?

  Thefilmisinteresting.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真的不掉线吗?

、?

  a.ThisisoneofthemostinterestingfilmsIhaveeverseen.

  b.Thisisthekindofmoviewhichblowsyourmind.

  说明:

雅思口语话题频繁涉及人物,地点,物品,事件四大类,上表中的原句是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多数考生使用的句型。

其缺陷是过于简短,一不能体现语法优势,二不能凑字数争取时间。

而套用句型后的表达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可见,定语从句的使用在口语中可以起到包装,修饰的作用。

二、名词性从句

  名词性从句,即指性质相当于名词的从句,它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①ThereasonwhyI(admirehim/liketheplace…)isthat+从句

  ②Themostimportantthingisthat+从句

  ③Anotherthingisthat+从句

  ④WhatImeanisthat+从句

  ⑤WhatI'dliketosayisthat+从句

  以上名词性从句①到③是引出个人观点或信息时的过渡句型,在口语表达中可以起到建构框架,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作用。

而④和⑤则是用于进一步解释说明。

  例如:

ThereasonwhyIadmireYaomingisthatheisalegendandalsoagreatguy.ThemostimportantthingisthatheisoneofChina'smostrecognizableathletes.WhatImeanis,hisimagecanbeseeneverywhere,heisahouseholdname.AnotherthingisthatYaohasalsoparticipatedinmanycharityeventsduringhiscareer.WhatI'dliketosayisthathenotonlydonatedmoneytoreliefwork,butalsocreatedafoundationtohelpthoseinneed.

  我之所以佩服姚明,因为他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最重要的是,他是中国最知名的运动员之一。

我的意思是,他的形象随处可见,他的名字也是家喻户晓。

另外,姚明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参加了许多慈善活动。

我想说的是,他不仅捐款救灾,而且还建立了一个基金会,以便帮助有需要的人。

  三、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指句子用作状语时,起副词作用的句子。

它可以修饰谓语、非谓语动词、定语、真的不掉线吗?

、?

状语或整个句子。

根据其作用可分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结果、让步、方式和比较等从句。

状语从句一般由连词(从属连词)引导,也可以由词组引起。

从句位于句首或句中时通常用逗号与主句隔开,位于句尾时可以不用逗号隔开。

  ①Ifirstgottoknowhim/itwhen+从句(过去式)

  ②(名词或代词)have(动词过去分词)since+从句(过去式)

  ③IfIhadthechance,Iwouldliketo…

  ④If…,thenitisquitepossiblethatIwill…

  以上句型只需稍加变动,便可应用于多种话题。

句型之间的有机组合还可成为集合,碰到没话说的时候十分顶用。

  句型①:

  IfirstgottoknowhimwhenIwasstudyinginprimaryschool.(人物题通用)

  我第一次了解他,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

  IfirstreadthestorywhenIwasvisitingmygrandparentsthreeyearsago.(物品题通用)

  在三年前访问祖父母的时候,我第一次读了这个故事。

  IfirstlearnedhowtoplaybasketballwhenIwasinhighschool.(兴趣爱好题通用)

  当我读高中时,我第一次学会了如何打篮球。

句型②:

  Wehavelostcontactsincehemovedoutoftown.

  从他搬出了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句型③是虚拟语气,表达一种设想。

当问题为wouldyouliketo…时,建议使用该句型。

另外,还可以在无话可说时用来应急。

  例如:

  IfIhadthechance,IwouldliketotraveltoCaliforniaandvisitmybestfriendwhoIhaven'tseenforages.

  如果有机会,我想前往加利福尼亚,访问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已经很多年没见面了。

  IfIhadthechance,IwouldliketoaskYaomingtoautographmybasketball.

  如果有机会,我想请姚明在我的篮球上签名。

  句型④是在分情况讨论问题时必备句型,也是丰富回答内容的经典招数。

套用实例:

  Q:

Whatdoyouusuallydoatweekends?

  你周末通常都干什么?

  A:

Well,it'shardtosay.Imean,ifIamwithfriends,thenit'squitepossiblethatwewillgowindowshoppingortravelingaround.ButifIamalone,it'smorelikelythatIwilljuststayathome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