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测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6969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隧道施工测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施工测量.doc

《隧道施工测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施工测量.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隧道施工测量.doc

第七章隧道测量

7.1概述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工程项目逐年增多,地处我国的西南部山区,受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隧道工程特别多,相应对我们从事测绘专业的同志,也提出更紧迫、更高要求,如何尽快的适应和满足当前建设发展的需要。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在隧道施工测量中,以确保无论采用两个、多个相向和同向掘进的工作面,最终都得按设计要求,顺利的相互贯通。

并在施工掘进的过程中,准确无误或尽可能的减少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其关键在于我们的隧道施工放样测量。

7.2隧道控制

隧道测量:

主要分为:

控制测量和放样测量两部分。

1)隧道控制测量又分两个小部分:

①地面控制测量;这是隧道工程测量中最主要的部分。

①地下控制测量;地下(隧道内)控制测量的精度是决定贯通的关键。

2)隧道(内)施工放样测量;其精度好坏,决定隧道掘进是否超挖和欠挖的核心。

7.2.1地面控制测量(加密)

当前隧道工程的地面控制测量,从设计阶段开始,普通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解决平面,而高程部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仍用直接水准测量配合。

局部地区(线路不太长)用全站仪敷设电磁波平面、高程导线(采用闭合、附合导线进行严密平差计算)。

对于施工单位,还必须在进、出洞口,进行加密控制,以满足每一进、出洞口,各有三个加密控制点。

同时,还应对设计和业主所提供的首级控制资料进行:

复测、检核精度以及成果有无差错;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区域性独立施工控制网,以满足本区域内的精度,达到贯通精度要求。

当设计(和业主)单位提供的首级控制资料精度不太高时,更宜采用区域性(只针对单一一条隧道)的独立网。

其优点:

1)可避开首级控制的精度。

仍可保持与首级控制精度一致(国家四等控制精度要求),而不影响施工的等级精度。

具体作业方案:

只利用首级控制两个点:

同时起和闭一个点,(利用另一点作检核独立网的方位闭塞之用)。

采用闭合导线。

2)对发展隧道地下控制测量的等级,提供可发展空间。

按一般首级控制等级都是国家的四等,施工单位要加密时,就只能为一级导级精度,如要再发展进洞的地下控制,就只能是二级导线,当洞长为两公里时,仅测距相对闭合差≤1/10000一项,就直接影响到贯通误差达到±0.10m(己超过国家规定的要求±0.05m)。

因此,更宜采用区域性的独立网。

7.2.2地下控制测量

按国家一级导线要求实施:

如下图

1)每一洞口旁建观测墩一个和两个地面点:

必须在地面加密控制测量之前建立,并纳入地面控制进行统一平差计算(以提高控制精度)。

2)当隧道走向是左旋,观测墩应建在洞口的右边;反之,隧道走向右旋,观测墩应建在洞口的左边;以达到增长观测视线、减少测站,确保地下控制测量精度。

3)观测方法:

采用单程双测回归导线法如上图(地下控制测量导线略图),单号进洞,双号出,(人为的将一条导线分左右两部分,进行独立操作观测和计算)组成一个回归圈。

①C、A、B和C′、A′、B′共六点,设于进、出洞口各三个,均为地面控制点(四等导线精度),其中C和C′两点为观测墩。

②以进洞口为例在C点(观测墩)上设站,按一般导线观测顺序进行。

7.2.2.1单程双测回归导线法

第1站:

Ⅰ.左路线:

以A点后视起零,观测水平角(左角1),再测2站斜距边长(1-2)S,同时测2站竖直角(1-2)а,并量取本站仪器高

(1)t、2站标高

(2)r。

Ⅱ.右路线:

紧接着进行单程双测观测:

以2站起零,至B点,测水平角(右角2),完成第1站。

③第2站:

Ⅰ.左路线:

以C点后视起零,测至3站水平角(左角3),再测3站斜距边长(2-3)S,同时测竖直角(2-3)а,并量取本站仪器高

(2)t、3站标高(3)r。

Ⅱ.右路线:

以3站起零,至C点1站,测水平角(右角4),再测C点斜距边长(2-1)S,同时测C点竖直角(2-1)а,量取C点标高

(1)r。

完成第2站。

④第3站:

Ⅰ.左路线:

以2站起零测4站水平角(左角5),再测4站斜距边长(3-4)S,同时测竖直角(3-4)а,并量取本站仪器高(3)t、4站标高(4)r。

Ⅱ.右路线:

以4站起零,至2站,测水平角(右角6),再测2站斜距边长(3-2)S,同时测竖直角(3-2)а,量取2站标高

(2)r。

完成第3站。

⑤第4站:

Ⅰ.左路线:

以3站起零测5站水平角(左角7),再测5站斜距边长(4-5)S,同时测竖直角(4-5)а,并量取本站仪器高(4)t、5站标高(5)r。

Ⅱ.右路线:

以5站起零,至3站测水平角(右角8),再测3站斜距边长(4-3)S,同时测竖直角(4-3)а,量取3站标高(3)r。

完成第4站。

⑥第5站:

Ⅰ.左路线:

以4站起零测6站水平角(左角9),再测6站斜距边长(5-6)S,同时测竖直角(5-6)а,并量取本站仪器高(5)t、6站标高(6)r。

Ⅱ.右路线:

以6站起零,至4站测水平角(右角10),再测4站斜距边长(5-4)S,同时测竖直角(5-4)а,量取4站标高(4)r。

完成第5站。

⑦第6站:

架设于第6站(水平角为零),只须观测:

6站至5站边长(6-5)S,同时测竖直角(6-5)а,量取5站标高(5)r。

(替告段落)……。

7.2.2.2导线数据的检查

由于采用单程双测回归导线法其观测数据,可相互进行检查核对。

如水平角(左角1)+(左角2)=360度——其差值甚小(不超过±20秒)、竖直角(1-2)а+(2-1)а=180度——差值甚小(不超过±15秒)、边长[(1-2)S]-[(1-2)S]相差甚小(不超过±5㎜)。

7.2.2.3导线严密平差计算数据排序表(配合《长江勘测》软件的实例)

起点

闭点

平、高

点数

平、高

代码

高程起

点号

高程闭

点号

平面起

点号

平面闭

点号

平面起点

方向

平面闭点

方向

点号

标型

气压

温度

斜距

天顶距

仪器高

觇标高

水平角

C--C

11.11

GP

C

C

C

C

A

B

INC

观测墩

***

**

(1-2)S

(1-2)а

(1)t

(2)r

(2-1)а

(2)t

(1)r

左角1

J2(站)

刻石

***

**

(2-3)S

(2-3)а

(2)t

(3)r

(3-2)а

(3)t

(2)r

左角3

J3(站)

刻石

***

**

(3-4)S

(3-4)а

(3)t

(4)r

(4-3)а

(4)t

(3)r

左角5

J4(站)

刻石

***

**

(4-5)S

(4-5)а

(4)t

(5)r

(5-4)а

(5)t

(4)r

左角7

J5(站)

刻石

***

**

(5-6)S

(5-6)а

(5)t

(6)r

(6-5)а

(6)t

(5)r

左角9

J6(站)

刻石

***

**

(6-5)S

(6-5)а

(6)t

(5)r

(5-6)а

(5)t

(6)r

0.0000

J-5(站)

刻石

***

**

(5-4)S

(5-4)а

(5)t

(4)r

(4-5)а

(4)t

(5)r

右角10

J-4(站)

刻石

***

**

(4-3)S

(4-3)а

(4)t

(3)r

(3-4)а

(3)t

(4)r

右角8

J-3(站)

刻石

***

**

(3-2)S

(3-2)а

(3)t

(2)r

(2-3)а

(2)t

(3)r

右角6

J-2站)

刻石

***

**

(2-1)S

(2-1)а

(2)t

(1)r

(1-2)а

(1)t

(2)r

右角4

OUTC

观测墩

右角2

7.3隧道施工放样

7.3.1极坐标法(支站)

当地面控制点(加密)之后,即可在洞口观测墩上,进行隧道内的施工放样测量,一般均采用全站仪支站的方法。

根据隧道横断面大小和地质情况的好坏,大部分作业面采用分台阶施工:

先上(左和右)、下(左和右)、后底部掘进。

因此,放样的控制点很难一次作好不变动,也得满足施工的程序,在每一个工作横断面上,支站点要分两次,甚至三次才能完成。

鉴于隧道内的除渣,来往通行车辆碾压、石渣粉尘的掩盖,洞内的地面控制点很难在较短时间保存(即便不损坏,一次除渣后就无法找到),只有将控制点制作于洞内两边的边墙上(墙上标志),在每一处支站应分别测三个点,用油漆涂记号(中心点一定要小:

直径不大于2㎜);支站时最好采用小棱镜(觇标高为零),减少每次对点误差。

7.3.2后方交会法

每次进洞放样引测控制点,可直接从最近的三个墙上标志,按后方交会法;求出测站位置的坐标和高程即可进行放样。

解算方法可利用全站仪自身的软件程序,也可用计算器进行(现介绍FX—5800计算器程序)。

7.3.2.1采集数据要求

1)输入:

第一己知点(X、Y)坐标、S(平距)、H(高程)、а(竖直角);

第二己知点(X、Y)坐标、S(平距)、H(高程)、а(竖直角);

2)按反时针方向输入以上数据;

3)观测时可不量仪器高和觇标高(仪器的视线高就是高程);

4)用小棱镜;

7.3.2.2源程序:

《BJTJ》fx—5800计算器

“XA=”?

A:

“YB=”?

B:

“P=”?

P:

“U=”?

U:

“T=”?

T:

“XC=”?

C:

“YD=”?

D:

“S=”?

S:

“Q=”?

Q:

“R=”?

R:

Ldl1:

PoI(A-C,B-D:

J<0=>J+360→J:

Ldl2:

(II+PP-SS)÷(2I)→Z:

(√(PP-ZZ)+√(SS-(I-Z)(I-Z))÷2→H:

Sin-1(H÷S)→F:

Sin-1(H÷P)→E:

Ldl3:

J+360+F→G:

IfG>360:

ThenG-360→G:

Ifend:

“XW=”:

C+S×Cos(G)→W◢“YV=”:

D+S×Sin(G)→V◢

Ldl4:

PoI(C-A,D-B:

J<0=>J+360→J:

J+360-E→K:

IfK>360:

ThenK-360→K:

Ifend:

“XC=”:

A+P×Cos(K)→M◢“YD=”:

B+P×Sin(K)→N◢

LbI5:

“Fxy=”:

√((W-M)2+(V-N)2)◢

“X=”:

(W+M)/2◢“Y=”:

(V+N)/2◢

“H=”:

(U+tg(90-T)×P+Q+tg(90-R)×S)÷2◢“OK”

7.4隧道测量软件——程序《DS》

隧道内的施工放样测量,普遍采用全站仪配合可编程计算器,对隧道掘进的走向偏离;掌握洞内净空面开挖的超挖和欠挖(至目前尚无完整程序供大家使用,都是各自为阵);也有利用全站仪配合笔记本电脑进行放样,但有缺陷:

由于洞内比较潮湿(浸水)易损坏电脑,而且电源也不方便。

少数单位采用高档全站仪,利用仪器内部自身提供的软件进行洞内的放样测量,也存在一些问题,价格高、现有设备利用率低。

为此,利用目前市面上比较普遍、价格不高、界面大、内存多、体积小、重量轻很适宜洞内使用的可编程计算器fx5800,现编隧道施工放样测量软件《SD》程序。

7.4.1程序适用性

7.4.1.1适用于各种隧道施工

该程序是以高速铁路—Ⅱ级围岩为例(如下图),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隧道放样测量。

因为它们的主体结构近似(只须根据横断面的半径长短进行调整):

1)高铁Ⅱ级围岩:

净空R2=(6.41+0.4)m、仰拱R1=(2.27+0.35)m、洞底大半径R3=(14.77+0.35)m;

2)高速公路隧道Ⅴ级围岩A型衬砌:

净空R1=(7.4+0.96)m、R2=(5.29+0.96)m、仰拱R2=0.8+0.6)m、洞底大半径R4=(18.8+0.6)m;至于其它部位的相关尺寸,以及各种隧道类型,可参照设计结构横断面进行调整。

说明:

1.R1=(2.27+0.35)m、R2=(6.41+0.4)m、R3=(14.77+0.35)m

2.O1、O2、O3分别为R1、R2、R3的园心

3.内轨顶面为线路中心设计高程

二级围岩(高铁)隧道横断面图

7.4.1.2一条完整线型

该程序的设计,从直线---缓和曲线---园曲线---缓和曲线---直线,一条完整的平面线型,其程序内的固定参数均可根据设计资料,一次性执入不变(如五大桩号、及它们的坐标、园曲线半径、纵曲线半径、纵坡比、相关的方位角。

以及横断面的净空设计半径R1、R2、R3、相关高度的尺寸等等)。

当施工进入第二次衬砌时,只须调整:

横断面的净空设计半径R1、R2、R3。

当你进入高速公路的施工时(或其它类型隧道),须对照设计图进行逐个的相关尺寸修改。

7.4.2程序主要结构

根据隧道平面曲线设计线型(如下图—平面线型(曲线要素)图),可分为三大类所组成:

1).直线部分(又分两段);

①第一段直线段(前面一段的直线结束点HZ—本段直缓点ZH);

②第二段直线段(本段缓直点HZ—另一曲线段直缓点ZH);

2).缓和曲线部分(又分两小段);

①第一缓和曲线段(直缓点ZH—缓园点HY);

②第二缓和曲线段(园缓点YH—缓直点HZ);

3).园曲线段部分(缓园点HY—园缓点YH)

7.4.3己知固定参数

详见以下两表:

1)曲线要素表;2)纵坡曲线要素表;

曲线要素表

曲线

类型

曲线要素

起点

桩号

起点坐标

起点方位角

(°´")

终点桩号

终点坐标

长度

半径

X

Y

X

Y

直线

2078.788

(HZ)K7+100.000

7717.656

51680973

159-22-10.42

(ZH)

K9+87.788

5857.396

5869.496

缓和线

170

(ZH)K9+87.788

5857.396

5869.496

159-12-09

(HY)K9+257.788

5698.474

5929.857

园曲线

2935.8254

10000

(HY)K9+257.788

5698.474

5929.857

(YH)K12+193.6134

3153.247

7371.788

缓和线

170

(YH)K12+193.6134

3153.247

7371.788

(38-16-04)321-43-56

(HZ)K12+363.6134

3019.776

7477.075

直线

936.3866

(HZ)K12+363.6134

3019.776

7477.075

(38-25-48)

321-34-12

K13.300.000

2286.242

8059.095

园心点

园心

9302.033

15258.006

248-52-40.61

K9+257.788

5698.474

5929.857

纵坡曲线要素表(计算桩点高程)

桩号

标高

半径(m)

全长(m)

坡度(‰)

起点桩号

终点桩号

K7+100

157.998

3273.753

-0.003

K7+100

K10+373.753

K10+373.753

78.177

K10+500

77.281

25000

252.496

-0.00457

0.003

K10+373.753

K10+626.249

K10+626.249

77.660

2473.751

0.003

K10+626.249

K13+100

K13+100

155.081

7.4.4变量

唯一变量就是要知道任意一点坐标,在隧道内掌子面的什么位置?

是否偏离隧道中线(到底差多少)?

该点位置是否己接近开挖轮净空廓线(是否出现超挖或欠挖,它的量是多少)?

这是程序最终目的。

7.4.5程序运行

运行前应根据当前施工掌子面所在实际位置(桩号),先大概估计输入计算器,“一个桩号”——桩号要求虽不严格,最好能在五大段之内(第一直线段、第一缓和曲段、园曲线段、第一缓和曲段、第二直线段)起点桩号。

后根据放样支站和后方交会法,求得待定点的:

坐标(X、Y)和高程(H),即可按程序提示要求,输入X、Y、H,运行程序《DS》。

7.5源程序《DS》

7.5.1程序组成和功能

程序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LOI0提问?

输入估计施工处在什么桩号?

再输入待求点的坐标(X、Y)和高程(Z);根据隧道走向:

向左旋转(-1)→N、向右旋转1→N。

第二部分

①LOI1计算待定点所在第一直线段的桩号;偏离中线距离;

②LOI2计算待定点所在第一缓和曲线段的桩号;偏离中线距离;

③LOI3计算待定点所在园曲线段的桩号;偏离中线距离;

④LOI4计算待定点所在第二缓和曲线段的桩号;偏离中线距离;

⑤LOI5计算待定点所在第二直线段的桩号;偏离中线距离;

(当待定点在随道中线的左边为正值、右边为负值)。

第三部分

LOI6求待定点所在位置的中线设计高程;

第四部分

求待定点所在位置的超挖和欠挖量(出现正值为超挖、负值为欠挖);

结果显示解说:

①.L——待求点所在位置的桩号;

②.P——待求点偏离中线距离;

③.G——待求点对应于中线的设计标高(高铁的内轨顶面设计高程);

④.E——待求点对应于中线无砟层的设计标高;

⑤.C——待求点距开挖净空边缘距离(及超挖和欠挖量);

7.5.2源程序及解说

源程序解说:

1)主程序《DS》

Ldl0:

“L=”?

L:

“X=”?

X:

“Y=”?

Y:

“H=”?

H:

(-1)→N↘

IFL≥7100andL<9087.788:

ThenGoto1↘

ElseIFL≥9087.788andL<9257.788:

IFEndGoto2↘

ElseIFL≥9257.788andL<12193.613:

ThenGoto3↘

ElseIFL≥12193.613andL<12363.613:

ThenGoto4↘

ElseIFL≥12363.613andL<13300:

ThenGoto5↘IFEnd↘

Ldl0——程序运行提问?

L?

—预估一个施工掌子面所在的桩号(宜等于或大于,不可小于,特别是五桩处)。

X?

、Y?

、H?

—输入待求点的实测坐标,和高程

(-1)→N——隧道向左旋转

7100=(HZ)——为前一曲线段缓直点桩号K7+100

9087.788=ZH——为本曲线段直缓点桩号

9257.788=HY——缓园点桩号K9+257.788

12193.613=YH——园缓点桩号K12+193.613

12363.613=HZ——缓直点桩号K12+363.613

13300=(ZH)——为后一曲线段直缓点桩号K13+300

Lbl1:

PoI(X-7717.656,Y-5168.973:

J<0=>J+360→J:

J-159º22´10.42"→K:

“L=”:

7100+Cos(K)×I→L◢J>159º22´10.42"=>(-K)→K↘

“P=”:

Sin(K)×I×N→P◢Goto6↘

Lbl1——计算第一直线段如下图

7717.656=X5168.973=Y为(HZ)点坐标(上段缓直点)

159º22´10.42"=A——(HZ)点至ZH点的方位角

当J>159º22´10.42"=>(-K)→K时,待定点在隧道中心的右边

7100为前一曲线段(HZ)缓直点桩号K7+100

N——当隧道走向向左旋转(-1)→N

Lbl2:

PoI(X-5857.396,Y-5869.496:

J<0=>J+360→J:

J-159º22´10.42"→K:

I×Cos(K)→C:

I×Sin(K)→S:

10000×170→B:

Abs(C)→T:

T-T5÷40÷B2+T9÷3456÷B4→E:

T3÷6×B-T7÷336÷B3+T11÷42240÷B5→M:

T2÷2×B×(180÷3.1416)→V:

Arg((C-E)+(S-M)i)→F:

F<0=>F+360→F:

Abs((C-E)+(S-M)i)→D:

D×Cos(F-V)→W:

IFAbs(W)<0.00001:

ThenGotoA:

ElseT+W→T:

IfEnd↘

LblA:

“L=”:

9087.788+T→L◢

“P=”:

D×Sin(F-V)×N→P◢Goto6↘

Lbl2——计算第一缓和曲线段如下图

7717.656=X5168.973=Y为(HZ)点坐标(上段缓直点)

5857.396=X5869.496=Y为ZH的坐标

159º22´10.42"=A——(HZ)点至ZH点的方位角

10000×170——10000为半径、170为缓和曲线长

9087.788——为直缓点桩号ZH(K09+087.788)

N——当隧道走向向左旋转(-1)→N

Lbl3:

PoI(X-9302.033,Y-15258.006:

J<0=>J+360→J:

Abs(248º52´40.61"-J)→K↘

“L=”:

9257.788+K×3.716÷180×10000→L◢

“P=”:

(I–10000)×N→P◢Goto6↘

Lbl3——计算园曲线段如下图

9302.033=X15258.006=Y为园心点坐标

248º52´40.61"—园心(O)至缓园点HY的方位角

9257.788——HY为缓园点桩号(K09+257.788)

10000=R——园曲半径

N——当隧道走向向左旋转(-1)→N

Lbl4:

PoI(X-3019.776,Y-7477.075:

J<0=>J+360→J:

J-321º43´56"→K:

I×Cos(K)→C:

I×Sin(K)→S:

10000×170→B:

Abs(C)→T:

T-T5÷40÷B2+T9÷3456÷B4→E:

T3÷6×B-T7÷336÷B3+T11÷42240÷B5→M:

T2÷2×B×(180÷3.1416)→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