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8457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贸易增长方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虽然中国早在2004年就位列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获得“世界工厂”称谓。

但是,综观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全貌,在主要的出口商品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中国出口商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较低;

企业出口的自主品牌少。

一句话,中国出口商品的最为显着的特征就是出口廉价商品。

  1.纺织、服装和鞋帽等轻纺产品出口。

自1986年以来,纺织、服装和鞋帽等轻纺产品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绝对优势,然而这些商品在各国市场销售价格低廉。

如中国丝绸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丝绸梭织女衬衣单价只有欧洲货价的1/10、韩国货的1/2;

在澳大利亚市场上,中国出口的方巾、浴巾等家纺产品的质量好于印度、巴基斯坦的产品,但价格只是它们的3/4;

鞋类商品更明显,以2004年为例,中国向全球出口鞋类商品58.8亿双,销售总收入只有152亿美元,即每双鞋约2~3美元。

据我国海关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出口的皮鞋、橡胶及塑料布鞋、球类等6种小商品出口规模近10年间增长了51%,但综合平均价格却下降了21.7%。

  2.机电产品出口。

自1995年起,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出口第一大类商品。

机电产品出口强有力推动中国外贸出口的发展,但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还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赢利不大的低档机电产品占据主要位置,涉及精加工、深加工、上档次的高端机电产品比重很少;

在大型单机、成套设备出口、国外投标项目活动中,低价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越南摩托车出口市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阶段,在短短数年间,一跃成为世界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这使得国内摩托车市场很快饱和,于是各摩托车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海外寻求发展,2000~2001年,摩托车出口的急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出口国。

在越南摩托车市场上就集聚了100多家中国企业,使用同一个图纸、同一个产品外观模样。

只有60万辆市场规模的越南,短时间内涌入近200万辆中国制造的摩托车,致使中国摩托车出口平均单价从1995年前的六七百美元下降至2001年的292美元,而同期日本本田、雅马哈、铃木等品牌摩托车的最低完税价在700~2700美元之间。

可见,对外贸易世界第三的排名更多的是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排名,而不是产品质量、利税的排名。

  3.汽车出口。

中国汽车出口自2003年以来就已经进入高速增长轨道,到2005年中国全年汽车产销累计570.77万辆和575.82万辆,汽车产品出口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品出口市场已覆盖2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整车出口市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零部件出口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汽车商品出口的低端市场、低价格、低利润的机电商品格局还未根本改变。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

2005年进口中国汽车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比例达到了65%,而中国出口的车型大都是价格在5000美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以及轻卡、皮卡等,出口整车平均单价为0.48万美元,而同期中国的进口车平均单价却是2.82万美元,专业人士感叹地说“外国人卖汽车,中国人卖铁皮”。

  二、商品廉价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探索中国廉价出口商品形成原因,表面上是中国一般产能过剩、一般商品供过于求、高技术产能不足、高附加值商品缺乏等,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的非市场化。

劳动力、土地和资金这些主要的生产要素至今未能完全进入市场,制度上和政策上依然受政府控制。

首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国情是供大于求,属于卖方市场,劳动者在为自己劳动力价格谈判上没有优势,因为低工资收入、低福利保障制度而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其次是土地的国有化,令各级政府可以以各种开发的理由凭国家的名义以低廉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征用来为工业发展提供工业用地。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章第47条有规定:

国家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但实际上,除征收耕地补偿费用由国家统一规定外,其他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各省、市党委、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的急切发展需要,过分降低补偿费用来达到以优惠条件吸引外资的目的,其补偿标准远远低于国家的规定。

最后是资金的非市场化。

由于金融业的国家垄断经营,居民储蓄存款本来是社会的公共资源,但被国家银行控制,国家政策导向令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国有企业部门,导致了社会的金融资源被国有部门廉价利用和大量浪费的现象。

  2.传统“价廉物美”贸易心智模式。

首先是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结果。

新中国建立以来,家底薄、求发展心切的中国人民只能压抑当前的消费热情,构筑建设资金保障的高储蓄发展模式,举国上下普遍实行低工资、低福利制度,老百姓有限的货币收入令国内消费需求受到严重打压,消费市场上的商品只能低价销售。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家多次进行工资调整,增加人均货币收入,但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体制改革,引发未来预期支出的刚性,老百姓高储蓄、低消费的“价廉物美”的贸易模式并没有多大改变,企业也已经习惯于价廉物美的传统贸易心智。

其次是“走出去”战略实施的不明确。

早在1998年党中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但是其内涵却一直比较模糊,目标和战略框架不清晰,也不为企业所了解,许多企业并没有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也未能围绕这个核心开展决策和经营。

最后是出口企业竞争模式。

目前不少出口企业的竞争平台只是建立在价格竞争的低层次基础之上,许多出口企业或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或以降低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或是在产品成本核算中对劳动保障规定和环境污染防治等因素忽略不计,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最终达到低价侵占市场的目的,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泥潭。

  3.滞后的出口企业业绩考核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完成出口计划和创汇指标一度成为衡量国有出口企业业绩的基本标准,业绩考核以出口数量、出口规模论英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工作中,顺差就是成绩,创汇就是目的,几乎成为思维定势和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目标,企业的出口效益则少提或干脆不提;

在处理出口规模和效益关系上,一直把规模放在主要位置,效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短期行为。

当前,一届党委、政府的任职期限一般只有3~5年,政绩考核指挥棒的利益驱动导致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措施的缺位、错位和越位行为,政府干预经济的过度热情和监管、服务的不足并存。

2004年我国修改《对外贸易法》后,进出口经营权放开,但政府的宏观管理不配套,出现了不少出口企业只顾自己眼前利益,抢客户、抢货源,对外低价倾销;

同时,政府通过给予工商企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上马那些能够快速增长GDP的产业,而不是从国内外市场整体环境去定位,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去考虑。

追求政绩而重复投资带来的一般产能的过剩是造成出口企业低价竞销的主要原因。

  4.出口退税的负面影响。

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是国际通行做法,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一个重要手段,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精神。

我国从1985年起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这一政策实行近20年来,对推动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推动出口增长、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发挥了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

但是,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在促进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问题,统一的税率和过于简单的退税手续,特别是较高(17%)的退税率也驱动部分企业为追求为数可观的出口退税而盲目扩大出口规模,甚至不惜以资源性产品出口;

企业也盲目扩大出口规模,或是为骗税而出口。

  5.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残酷现实。

近年来,世界经济正处于周期性上升阶段,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在加快,新的产业分工的结果是:

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制造中脱离,致力于产品和市场的设计、研发等技术研究;

发展中国家接纳制造业产业转移。

实现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进程相当大程度是从发达国家接纳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低技术产品仍占总出口近50%,即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存。

  三、国际市场上中国廉价商品面临的困境

  1.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廉价商品虽然是消费者的福音,但其市场占有率对进口国同类商品生产构成威胁,危害生产商和产业工人的利益。

面对廉价商品,制造业联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进口国政府当局也站在维护民族制造业的角度极力反对廉价商品进口,引发贸易摩擦。

伴随着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出口商品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近年来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摩擦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首先是反倾销。

据世贸组织统计,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其次是特别保障措施。

2003年7月美国、欧盟等国对中国的纺织品、罐头食品及家具产品实施“特保”调查;

目前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已经制定了对华保障措施法规,这些立法不仅大幅度降低了立案标准,而且专门针对中国。

最后是贸易壁垒。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包括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陶瓷产品含铅量、皮革PCP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汽油含铅量、机电产品和玩具的安全性、汽车排放标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等。

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另外,贸易摩擦对象也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在表现形式上,除了过去的“两反一保”,还朝着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壁垒等方面扩散。

  2.国际市场一般商品相对饱和。

中国传统的出口优势集中在服装、鞋、玩具、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部门。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对美国鞋类市场的占有率约60%,玩具70%以上;

对日本服装市场占有率约60%;

对澳大利亚针织品市场占有率约50%,家用纺织品占有率约40%。

当前,这些部门出口增长的潜力已经受到严重制约。

从国际市场看,这些产品不仅需求弹性低,而且市场增长缓慢。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国际市场的供应能力迅速增加,竞争加剧。

低价和高占有率加深了当地制造商与中国出口商的利益冲突,高市场“天花板效应”以及随之不断出现的反倾销案件“沼泽地效应”说明国际市场对中国传统出口商品的容纳量已近极限,规模出口增长将面临巨大挑战。

  3.持续贸易顺差,形成资源大量外流和环境污染。

持续20多年不变的“创汇思维”和“顺差思维”,令我国也付出巨大代价。

前阶段的“创汇思维”和“顺差思维”的实质是中国以更多的劳动和资源输出来换取外汇等国外较少的劳动和资源,是一种有代价的交易。

中国的自然资源短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中国出口商品的高能耗和资源型产品的工业结构,在连续多年的出口贸易顺差巨大压力之下,造成出口工业原材料、燃料资源的高度紧张。

如2003年我国GDP仅占世界4%,而资源消耗石油7.4%、原煤31%、铁矿石30%、钢材21%、氧化铝25%、水泥40%。

显然,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中国,难以支撑高资源耗费的粗放增长。

随着世界制造业大量向珠三角、长三角转移,中国被称作是“世界工厂”的负面影响已经日益明显,全国每年废污水排放已超过500亿吨,工业排污、排废带来的水源污染、大气薄、求发展心切的中国人民只能压抑当前的消费热情,构筑建设资金保障的高储蓄发展模式,举国上下普遍实行低工资、低福利制度,老百姓有限的货币收入令国内消费需求受到严重打压,消费市场上的商品只能低价销售。

随着世界制造业大量向珠三角、长三角转移,中国被称作是“世界工厂”的负面影响已经日益明显,全国每年废污水排放已超过500亿吨,工业排污、排废带来的水源污染、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

  4.廉价让中国企业失去资本积累的发展机遇。

恶性价格竞争换来的只是暂时扩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微薄的利润。

世界产业链的形成,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已成了外国资本最廉价的打工仔。

虽然中国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由于企业获得的利润微薄,使国内出口企业和广大的产业工人很难分享到出口增长带来的好处,尽管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加工制造业大国,但对各种原料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并已经成为许多生产原料的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恶性价格竞争让国际金融资本通过抬高进口原料价格、压低出口成品价格这种游戏套取了大量利润。

笔者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国际社会担心廉价的中国商品,而更应要操心这种买卖到底能够持续多久。

  5.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

廉价商品促进出口的规模增长,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突破了1000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带动外汇储备额的超常规增长,2006年外汇储备达9000多万亿美元。

过大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加大,2006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先后两次小幅升值,美元跌破1:

7.9价位,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影响是危及出口贸易增长,而且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升值的代价——日本经济近20年的低迷,令国人还记忆犹新,前车之鉴,中国应该引起重视。

  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对策

  1.树立和规范成本理念,遵循物有所值的市场经济规则。

中国企业出口贸易的恶性价格战,传统贸易心智模式的影响是广泛的,是竞争理念落后的具体表现。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以来,由于历史条件所限。

“走出去”战略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战略的内涵并没有得到明确界定,企业对目标和战略框架不清晰,这直接影响了战略的实施。

企业由于缺乏政策指导,对研究国际市场的变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注重提高商品性能、质量、高附加值和服务的竞争,更是忽略广告、包装等非价格的竞争,对竞争的认识只停留在传统的价格上;

加上成本核算理念缺乏社会责任,没有严格执行劳动、环保、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规定,导致所谓产品成本极低,这实际上是停滞在计划经济的成本理念,是计划经济的贸易心智。

在市场经济中虽然贸易也要求价廉物美,但是,更讲求物有所值。

在商品市场,其价格机制是以市场方式来定价,即成本+利税=价格,这样,商品的成本与收益就能够归结到其价格上。

物有所值一方面要求商品的成本核算全面和科学,要全面反映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劳动、环保、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规定,定价就符合公平竞争的国际贯例,能够反映出国际生产一般水平。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心理不再仅仅停留在价廉物美。

随着商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和品牌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对单纯的“价廉”会引发对商品质量的怀疑,而拒绝购买和消费,更强调和注重商品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这是市场经济成熟消费理念的体现。

因此,中国商品走出国门,就必须反思廉价商品策略,树立规范的成本理念,遵循物有所值的市场经济的规则。

  2.积极争取市场经济身份和认真应对反倾销。

应对贸易摩擦贵在保持平常心。

频繁发生的对华反倾销案,一方面是中国出口商品普遍低价格容易授人以柄,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身份不明确和中国企业应对不积极,使许多对华反倾销案屡屡一试就灵,各国政府纷纷仿效。

在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与其贸易伙伴实现互利与双赢。

首先就是规范政府行为,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合法身份。

事实上,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是认真的,各年度审议都合格。

中国已经按照国际规范形成了一套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并建立和完善了与其相适应的法律和制度体系。

美国和欧盟目前都不想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首先是害怕中国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后对欧美市场的冲击,难以继续利用反倾销保护本土的一些产业;

其次是企业的积极应对,多年来的反倾销案,虽然胜诉率仅占三成左右,但是已经说明面对反倾销指控,只要能够积极应对,胜诉的机会还是有的,而如果不应对,败诉将是100%。

而一旦败诉,轻则因被征收反倾销税而失去竞争优势。

重则让出市场。

所以,直面反倾销指控,企业应采取的对策就是应诉。

  3.资源价格的市场化,规范产品成本的核算。

资源价格的市场化,简单地说就是对资源性产品(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国有的矿山资源等)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由于资源性产品的非市场化,其交易与运作往往是通过非市场化的方式来完成,或是在政府管制下进行。

由于资源性产品市场由政府管制,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