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054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题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孔子教育学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

有道德修养的标志,“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身体力行:

非常强调身体力行,要求学生要言行一致,言行相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

一是要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认识错误而不是掩饰错误,“邱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其次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

二是对他人的过错采取谅解的态度。

(7)教师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学记》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1)教育的作用:

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以托古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教学进程分小成和大成两段(学业知识和品德修养)

(3)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的原则;

预时孙摩的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集体教育原则);

课内外相结的合原则;

长善救失的原则;

启发诱导的原则。

(4)论教师:

提出“尊师重道”的思想。

7、苏格拉底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创立了问答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即“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8、柏拉图

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的学生,创办Academy(阿卡德米)学园,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他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主张教育要由国家办,并且实施强制性教育,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

9、亚里士多德

柏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为欧洲后世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1)提出了灵魂说。

灵魂说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把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

植物的(生理)、动物的(感觉和欲望)、理性的(认识和思维)的灵魂

(2)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且应使年轻的一代得到和谐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3)实施体、德、智三育,为此提出了“自由教育”的主张。

(4)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

他主张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

0-7岁:

在家庭里接受学前教育;

7-14岁:

儿童进入学校进行学习;

14-21岁:

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

21岁以后:

年轻人要研究物理、哲学等。

10、昆体良

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

著有《论演说家的教育》,原名《雄辩术原理》。

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1)主张雄辩家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不单纯是有才能

(2)班级授课方式的拥护者和提倡者(3)因材施教(4)反对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

11、夸美纽斯

捷克著名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关于教育作用和目的。

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2)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3)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在《大教学论》中详细进行了论述。

(4)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他根据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将人出生到24岁分为四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

各阶段有相适应的学校,分别是:

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习、大学。

(5)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课程

(6)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包括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巩固性原则。

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原则体系,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12、赫尔巴特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西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关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提出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的主张,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2)教育目的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目的和道德目的。

(3)突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六种兴趣提出六中课程。

(以学生为中心)

(4)关于教学方法:

提出“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

(5)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6)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印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而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13、洛克

英国17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著有《教育漫话》。

关于绅士教育的目的:

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培养绅士是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14、杜威

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关于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教育目的:

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3)课程与教材:

主张以活动性的、经验型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提出“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4)提出教学的五个步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5)提出儿童中心论

15、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区别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两者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在各不同中心上: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16、杨贤江

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7、赞可夫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育与发展》一书,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18、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教育家,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德智体劳美)

19、布鲁姆/布鲁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20、当代教育学发展基本趋势

第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第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第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第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第五、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

21、教育的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

19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托尔洛与英国教育家沛·

西能为代表人物。

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人类教育与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

从人类本能角度对教育起源做出了生物学解释,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心理起源说:

主要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孟祿,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批判,但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

根据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2、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般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把教育发展分为三种形态:

原是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

23、原始形态教育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的无产阶级性、平等性

(3)教育内容简单(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4、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在夏朝,就出现了“庠”“序”“校”等早期学校,到了商和西周,又有称为“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的出现。

25、骑士教育与教会教育

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

教育内容是“七艺”:

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对劳动人民进行“宗教的麻痹”。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教育。

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对劳动人民进行“宝剑的镇压”。

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都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6、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1)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

在封建社会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初步发展,还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27、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生产性

(2)教育的科学性(3)教育的世俗性(4)教育的国际性

(5)教育的终身性(6)教育的革命性

28、《教育规划纲要》中的工作方针

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是:

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体现教育的人民性。

29、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结构和布局

(3)。

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

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30、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①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②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③统治阶级还通过意识形态来影响和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3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2、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4)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33、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培养专门政治人才(3)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34、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35、人的身心发展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包括集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

机体的正常发育是指机体在自然形体(身高、体重、性征等)和各功能器官的发育成熟水平方面达到正常指标和标准范围;

体质的增强是指各种体能素质、功能参数向着健康方向的提高和增强。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意向的发展是指由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所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追求或倾向,包括需要、情绪、情感、意志等。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者是互相依存、交互影响的。

离开生理发展不可能有心理发展,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36、人身心发展基本特征

(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人发展的阶段性(3)人发展的不平衡性

(4)人发展的互补性(5)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7、人身心发展的动力观

(1)内发论。

认为人发展的动力源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机体的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论、威尔逊基因复制论)

(2)外铄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理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认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是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是外部条件,良好的教育是重要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

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是内外因的汇合点,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38、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主要有遗传、环境(包括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来实现。

39、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①具有:

明确的目的性(以培养认为主要目的)、计划性(计划程序、规章制度)、

组织性(明确的组织目标、较完整的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制度、专门的专业人员)系统性(系统的学习内容)

②有专业的教师来施教③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2)学校教育在深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①加速人的发展②发掘人的潜力③提升人的价值④健全人的个性

40、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分为两个部分:

规定人的社会角色;

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一般由国家和国家行政部门制定。

41、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全部教育工作是围绕教育目的这个核心开展的。

(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具体化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对人们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影响教师观和学生观)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4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代表人物有:

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等。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但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是片面、不科学的。

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43、我国教育的基本特征(基本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44、人的全面发展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治理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5、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基本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6、素质教育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47、教育制度内涵(教育设施+规章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8、义务教育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具有强制性。

49、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

(1)强制性,又叫义务性

(2)免费性“不收学费、杂费”(3)普及性,即统一性

50、《义务教育法》颁布时间

1986年颁布通过,2006年6月29日修订,9月1日颁布实施。

51、第一本终身教育著作时间

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核心思想是:

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过程的开始,应该将各种教育(包括初中、中等、职业、大学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

52、终身教育理论形成标志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

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教育潮流,其发展上升趋势达到顶峰,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的发表为标志。

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53、教育法规的作用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突出的客观性、普遍的有效性)(3)教育作用(4)保障作用

54、《教育法》的颁布时间

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公布,9月1日起施行。

55、教师定义

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这是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根本区别所在,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6、教师权利

第一,教师本人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

第二,教师要求相对的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利

第三,当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诉诸法律,要求确认和保障其权力的权利

根据《教师法》,我国学校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①教育教学权②学术活动权③指导评定学生权④报酬待遇权⑤参与教育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57、教师义务

①遵纪守法义务②教育教学义务③思想品德教育义务④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⑤保护学生义务⑥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58、学生的受教育权

(1)学生入学权

(2)学生上课学习权(3)学生受教育选择权(4)学生升学权

59、教师资格制度含义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60、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有教育教学能力

61、师范教育的开端

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

62、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第一,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

第二,专业知识和技能(双专业性和复合性)

第三,专业训练和资格

第四,专业自主,指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

第五,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专业组织指行业协会)

第六,专业地位。

指教师在社会各行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政治待遇的高低。

63、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其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知识和文化;

学生)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主要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行为)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工作量比较重,总的工作时间没有固定的时间长度;

学校的工作有准确的作息时间)

(4)劳动空间的室内性(教室、办公室、会议室)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学生的发展,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品德的完善)

64、教师扮演的角色

(1)诊断者(目的是因材施教)

(2)传授者(3)指导者(4)评价者(5)管理者

(6)研究者(7)协调员

65、教师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教师的一般素养

(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2)良好的人品(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二,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知识

(3)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第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第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2)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3)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6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67、教师专业发展

(1)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是在明确发展目标,做出发展规划的情况下进行的。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若干活动和途径实现的。

最后,。

的实现,体现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发展阶段的递进。

(2)阶段

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

教学前关注的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情景关注阶段;

关注学生的阶段

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

职前教育阶段;

实习导入阶段;

能力建立阶段;

热心成长阶段;

生涯挫折阶段;

稳定停滞阶段;

生涯低落阶段;

生涯隐退阶段

骨干教师成长四阶段理论:

准备期;

适应期;

发展期;

创造期

(3)意识:

终身学习;

自主发展;

(4)途径:

参加培训;

专业阅读;

网络学习;

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

教育考察与观摩;

校本教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