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0659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1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

临汾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区域位置

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

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

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

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

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

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主要河流流向大体上与两侧山脉走向一致,山脉的脊线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6.自然资源

临汾市土地总面积2.03万km2,其中耕地面积5308.87km2,素有“膏腴之地”和“麦棉之乡”的美称。

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不仅矿种多,分布广,且开采历史悠久。

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41种,其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为0.73,在全省各地市中居第二位,矿产潜在价值量居全省之首。

尤其铁矿是临汾市重要的矿产资源,其富矿比例占全省富矿的70%以上。

市域境内植物资源是全省最丰富的地市之一,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三种,其中褐马鸡是世界闻名的珍稀动物。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0年底,临汾市GDP达170.33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亿元,在全省11个地市中分别位居第3、4、4、5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115.2%。

在中西部地区18个省、自治区219地市中,临汾市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分别位居第78、131、75位。

临汾市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比例为13.1:

52.1:

34.8;工业以煤炭、焦化、冶金、铸造、建材、纺织、机械为支柱,重型化特征明显,轻重比为1:

9。

市域地形呈两山夹盆地分布的“凹”字形态,煤、铁等矿产蕴藏丰富。

区域内地域差异明显,中部南同蒲、大运沿线为经济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17县市(区)中平川7县市GDP占79.9%,东西两山则贫困落后。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市总人口395.03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1.27%。

其中城镇人口106.15万人,城镇化水平26.87%。

中心城市——临汾市市区城市驻地人口31.6万人。

三、历史沿革

临汾市位于晋南北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尧都平阳”的历史传说。

“丁村遗址”的发现更有力地证明了临汾从远古时代起,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春秋时期,晋国初定都于翼城,韩国定都于平阳。

秦至唐,临汾为郡的所在地,宋、金、元、明、清临汾均为府或路的所在地。

1948年5月17日临汾解放后,初设市,1949年2月成立晋南区,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同年9月1日改属山西省。

1950年1月成立临汾专区,1954年同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专署驻临汾)。

1971年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

1978年改为临汾行政公署,全区辖17县市。

2000年8月撤销临汾行政公署,设立地级临汾市,辖一区二市十四县。

第二章规划回顾与规划背景

一、规划回顾

1958年,临汾县首次编制县城总体规划。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贡献是搭起了城市的道路骨架。

1960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

1971年设市建制后,于1973年至1976年曾多次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但因客观原因都半途而废。

1981年,由临汾市建委和同济大学规划工作组编制新一轮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5年,由临汾市建委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对总规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并上报审批。

1992年,市政府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补充和完善。

(一)一九八一年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及评价

1.原规划简介

(1)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规划对当时城市存在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①城市东西向架子较长,予留用地多且不规整,工业布局不够紧凑。

尤其污染大的工业较分散,不能集中进行污染治理,同类的工业又无法进行协作生产。

仓库数目众多,内容重复,地、市、县三级自成体系,部分特殊仓库混杂于工厂、居住用地之中。

②城市用地过大,用地比例失调。

工业用地人均38m2,居住生活用地人均47.6m2,而公共绿地人均仅1.6m2,道路广场人均7.04m2。

③城市道路功能不明确;城市道路负荷不均,主要交通干道的线型和路面质量差,机动车道窄;铁路干线分割城市;城市交通管理不善。

④住宅建设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公建分布不均匀,项目不全,标准低。

⑤水源开采过量,环境污染严重。

(2)规划方案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规划根据临汾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物产、工业发展状况和人口规模,确定城市性质为:

“临汾市是临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机械、冶金、纺织工业为主的小型工业城市。

”此次规划重点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规划控制区分为汾河以东和汾河以西两片,控制区面积为170km2。

河东为城市中心,河西为工矿企业和水源地。

②规划预测1990年市区人口为15万人,用地规模为18km2,2000年市区人口为18万人,用地规模为22km2。

③确定中心城市用地向东发展,以同蒲铁路为界,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主要为生活居住、商业服务和行政办公用地。

东部主要为冶金、纺织、造纸等大中型工厂企业。

④城市道路采用方格网的布局形式,形成道路骨架。

规划中调整道路为分类分级的布置,开辟贯通南北的货运交通干道和联系东西的生活性干道。

⑤城市南部工业区有待进一步发展,只要条件成熟,机场应予以搬迁。

2.评述

此次规划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诸多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符合临汾市当时的发展需求,但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很多问题已经发生变化,需要进一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首先,从城市发展方向看,确定中心城市向东发展,并将东部定位为以冶金、纺织、造纸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区。

这在当时河西已分布了众多的工矿企业,靠近大运路,运输方便,且不穿行市区,更易于建设的条件下是值得商榷的;其次,保留并发展城南工业区,使城市核心处于工业区的包围之中,对城市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从长远来看,也不符合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第三,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机场截至目前仍未搬迁,而且在可见的未来机场的搬迁也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从目前实施来看,还存在如下问题:

(1)仍有部分大型仓库位于旧城居住区内,造成不同程度的扬尘污染和交通组织上的困难。

(2)公建设施,尤其是商业金融用地度高集中于鼓楼南北街、平阳路和解放路中段两侧。

(3)住宅开发建设仍以分散的单位自发建设为主,成片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开发建设规模仍很小。

(4)城市道路系统不合理,功能不完善,车行道断面窄,交通管理欠合理,造成了交通较为混乱、拥挤。

由于长途汽车客运站位于市中心,进出车流量较大,使部分道路负荷过重。

(5)缺乏城市垃圾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城内生活垃圾全部堆放于汾河滩地上,对城市环境和地下水质影响较大。

(6)铁路和临钢厂区周边缺乏防护林带,汾河、涝氵巨河沿岸缺乏生态防护绿地。

(7)旧城改造忽视公众利益,而过于顾及开发商的利益,严重破坏了旧城环境和旧城特色,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缺乏相应的地方法规和具体措施。

(8)对城中村的改建力度不大,且缺乏具体措施,不利于改善城市景观和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

城中村在城市中是规划建设的集中难点问题。

(二)一九八五年调整规划(1985—1990)及评价

1.原规划简介

规划方案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1985年调整规划基于临汾的实际情况,对上版近期建设发展进行了调整。

①以南同蒲铁路和汾河为界,把市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铁路东为旧工业区,汾河西为新工业区,中部为政治、文化生活、商业贸易和科技区,简称为“三块一体”。

三个区功能各异,自然划分,为编制和实施分区规划的理想前景。

②河西工业区根据矿产资源的分布及交通运输情况,结合现有厂矿企业,分三片布置,以污染工业为主。

③发挥城市绿化特点,增设公共绿地,改进道路绿化布局,使临汾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花果城。

同时,针对河西工业区污染源较多的具体情况,重点搞好防护隔离林带。

2.评述

本次规划调整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开辟河西工业区,并明确了一城三区的空间构想,为城市远景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是对上版规划近期建设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在临汾市的区域定位上,该规划仅仅局限于临汾市市区,缺乏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研究临汾市市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

(2)把塑造花果城特色的着眼点放在市区公共绿地和街道绿化上,既不科学,范围又过于狭窄,很难真正建成花果城。

(3)对旧城特色和文物古迹的保护缺乏引导性的规划。

(4)河西部分工业用地规划不利于龙祠水源地的保护。

(5)绿地规划不成系统,各自为政。

(6)对机场周边地区建设缺乏引导性的规划。

(三)一九九二年规划修编(1992—2000)及评价

1985年至1992年六年的时间内,临汾市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成定局,城市职能越来越复杂,中心城市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该时期内,全国经济速度发展很快,临汾市也不例外,上版总体规划受当时的规划观念、政策和经济发展速度等制约因素的制约,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

因此,临汾市于1992年完成了《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使城市建设始终处于规划的指导之下有序地进行。

1.原规划简介

(1)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①区域内城镇规模小,布局不均衡。

②城镇产业结构层次低,城镇职能单一。

③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严重。

④城市土地利用率低,城市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不足。

⑤公共设施集中布置在旧城区,各区没有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道路功能不明确,负荷不均,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2)规划方案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①编制了临汾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了市区在市域的地位,并对市域交通、电力基础等设施和风景旅游作了轮廓性规划。

②规划市区形成路东工业区、路西中心区、滨河生活区和河西工业区四块一体的总体布局结构。

③增大城市路网密度,拓宽改造城市道路,形成二环双“十”字的道路结构。

④规划鼓楼东大街为商业步行街,设置滨河体育中心。

⑤机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予以搬迁。

2.评述

1992年规划在1981年和1985年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原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对指导城市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仍有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1)机场:

尽管在历次的规划方案中均提出机场搬迁,但实际情况是,部队几乎每天都有直升机使用机场进行飞行训练,并且在近期内机场搬迁仍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

该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说对该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不仅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方向,而且严重干扰了机场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城市结构布局:

城市结构布局松散,城中村现象比较严重。

其环境状况与生活质量都与临汾市的地位和形象不符,虽在规划中提及旧城改建问题,但由于旧城改进力度不大,且缺乏具体措施,至今尚未能全面实施。

(3)城市路网:

城市路网不完善,道路功能不清,造成交通不畅。

规划中提出的步行商业街尽管在基础设施上具备一定的条件,但缺乏相应的交通组织,也有超前之嫌。

(4)城市用地:

用地比例失调,居住用地比例过高,土地利用率低,绿化用地少,环境绿化和保护生态的意识有待加强。

(5)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在不明确机场何时搬迁的前提下,城市向南发展是不可取的。

将滨河地段开发成居住区是值得商榷的。

(6)对城市历史遗存、传统文化和自然地形地貌特色重视不够,城市特色不突出。

综观历次规划,均针对现状提出了一些符合城市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由于规划预测和实施力度之不足,使城市在一些历史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的同时,又暴露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二、规划背景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发(2000)98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建设厅关于撤地建市后认真搞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要求,临汾地区在撤地设市后,这一行政体制的改变,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更好地协调城镇的发展,完善城市结构和创建良好的生态体系创造了条件。

·1992年的临汾市(县级市)的总体规划已经到期。

面向二十一世纪,大临汾市的建设方向何去何从是临汾市委、市政府和临汾市人民所关心的焦点。

·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倾斜,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临汾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及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这些都必将促进临汾的发展。

·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的发展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城市密集区的出现已成为现阶段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现象,一河两路城市带的发展,需要临汾市在更大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职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今后20年内,临汾市城市人口规模将突破50万人,现状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已不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因此,需要对城市的发展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城市建设来看,保护城市特色,理顺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解决机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等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第三章规划依据、规划原则及规划重点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1995年);

4.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1年);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1996年8号文);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7.《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

8.《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2000年);

9.《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1992—2000)

二、规划原则

1.区域性原则

从区域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区域定位,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

2.动态性原则

规划放眼未来,充分考虑临汾市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尊重城市建设动态性的原则,使规划的长远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做到“高起点,远目标,重实际,可操作”,保持规划的弹性。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整体和综合的观念,注重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4.特色原则

充分挖掘临汾市历史文化特色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塑造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

5.有序健康发展原则

近、远期相结合,合理安排城市发展空间和发展时序,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益性设施用地,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6、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安宁、方便、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

1.促进市域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

充分发挥城市的先导效应、组织效应和集聚效应,实施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逐步加快全市城镇化进程。

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原则、城镇化推进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城镇化质量。

2.确定城市性质与职能

在大区域范围内对临汾市的城市性质和职能进行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城市的龙头作用,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健康发展。

3.培育大临汾城市群

在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中,注重一河两路沿线城市在产业结构上的互补协作,培育大临汾城市群。

4.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为适应临汾市市区跨入大城市行列的需要,需要合理分配城市土地资源,有序拓展城市空间,塑造良好的城市形态,确保城市健康发展,这就必须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5.整治旧城与城中村

在城市建设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城市开发建设必须跳出低层次旧区整治的旧框框,探索新路子,把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发展肌理,当作旧区整治的首要任务。

6.营造城市特色

规划在营造城市特色时,应充分结合涝氵巨河、万亩莲池和台地地貌等自然条件,紧紧围绕尧文化和花果城作文章,将临汾市塑造成极具北方特色的生态型园林花果城。

7.梳理城市道路交通网

规划应尽量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创造便捷的交通体系,加快人流、物流,促进城市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各功能区之间交通联系,保障城市核心区的交通顺畅。

8.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现状单中心的布局结构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面向跨入大城市行列的临汾市,必将体现城市多中心和中心职能专业化的趋势。

 

第四章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一、规划期限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考虑到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

近期:

2001—2005年

中期:

2006—2010年

远期:

2011—2020年

远景:

2020年以后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根据《城市规范法》,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考虑到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本次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临汾市尧都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部分地区,包括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河办事处(原果树场)和10个乡镇,它们是:

尧庙镇、段店乡、原贾得乡、屯里镇、乔李镇、刘村镇、金殿镇、吴村镇、原土门镇、魏村镇,总面积约518km2。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与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发展背景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对临汾市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从全国及山西省来看,中国加入WTO,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全国及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就临汾市本身而言,临汾地区“撤地设市”后,行政建制的变化标志着城市职能的根本转变。

所有这些,都将给临汾市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空间区位

临汾市在空间区位上可分为3个层次:

1.大区位:

为陇海——兰新地带成员城市,处于太原、西安、郑州等特大城市的多重辐射影响范围内;

2.中区位:

地处山西省南部,为晋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晋南地区的首位城市,是山西与西北、西南、中原联系的重要“节点”;

3.小区位:

位于汾河下游、临汾盆地中部,是晋南北部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临汾市域的经济核心。

根据其空间区位,从中西部地区、太(原)西(安)郑(州)复合影响带、山西省及晋南经济区3个层次对临汾市与相关城市做了专题性的比较研究(详见《临汾市城市定位研究专题报告》),得出如下结论:

1.临汾市在中西部地区18个省区219地市中,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居中游偏上。

2.在太原、西安、郑州3个特大城市复合影响带(不含3个省会)的9个地级市中,临汾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下游水平;本区域17个设市城市中,临汾等9个地级市的城市职能类型均为综合型,8个县级市除侯马外多为工矿型;工业职能方面,临汾市与区域内其他多数城市类似——为重型、资源型,城市与腹地区域联系松散,对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弱。

3.临汾市在山西省11地市中,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偏上;全省10个地级市(市区)中,临汾市综合实力居中;晋南经济区6个设市城市中,临汾市在资源和产业基础、城市规模、文教科教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历史基础

临汾古为帝尧之都,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

“丁村人”遗址和其他一些考古发现,都足以说明临汾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和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属晋,晋国的中心即在今曲沃、侯马一带。

至汉代始称平阳,宋、元、明、清均设有平阳治所,统管所属县邑。

建国后,先后为临汾专区、晋南专区、临汾地区专署或行署所在地。

历来是晋南北部乃至整个晋南地区的中心。

(四)区域基础

临汾市作为晋南地区的首位城市,城市的腹地区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从整个大晋南来看,晋南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下游,地跨临汾、运城两大盆地,光、热、矿产等资源丰富,但水资源贫乏。

本区地处陇海——兰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是山西省对外开放的南“窗口”;农业基础好,是山西省最主要的粮棉产区;工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形成以冶金、煤电、化工、轻纺为主的工业体系。

区域内有临汾、运城、侯马、河津、霍州、永济6个设市城市,24个县。

全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2%,人口占全省的27.7%,GDP总额占全省的20.8%,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24%,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全省的30.7%,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15.5%,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省的6.5%。

从临汾市域看,地处晋南北部,地形呈两山夹盆地的“凹”字形态。

煤、铁等矿产蕴藏丰富,煤炭储量占山西省的8.3%,地跨河东、霍西、沁水三大煤田,含煤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75%,其中乡宁煤田为我国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铁矿储量占全省的7.1%,且富矿比例大,占全省富铁矿的70%以上。

全市土地面积占山西省的13%,总人口占山西省的12%,GDP占山西省的10.4%。

区域内地域差异明显,全市17个县市(区)有10个贫困县,中部南同蒲——大运、侯月——曲辉沿线为经济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中部平川7县市(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31.6%,而GDP、人口分别占全市的79.9%和73.6%;东西两山则贫困落后。

整个市域内部经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另外,侯马由于交通、区位等优势,对运城市的新绛、绛县、闻喜、垣曲等具有一定的吸引和辐射。

(五)经济基础

2000年底,临汾市GDP达170.33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亿元,在全省11个地市中分别位居第3、4、4、5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115.2%。

在中西部地区219地市中(18个省、自治区),临汾市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分别位居第78、131、75位。

临汾市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3.1:

52.1:

34.8。

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轻重比为1:

9.1;从工业内部构成看,以冶金、煤炭、焦化、化工为支柱。

向外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矿产品、农产品等初级原料和部分初加工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