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0741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

《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docx

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高中生物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影响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第2章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第2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影响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

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关于染色体形态和大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不尽相同

B.亚中着丝粒将染色体区分出短臂和长臂

C.人的有些染色体具有随体,有些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

D.每个物种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结构都是相对稳定的

【解析】 人的有些染色体具有随体,但人体细胞中无端着丝粒染色体。

【答案】 C

2.如图表示某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情况,则其产生的正常生殖细胞所占比例为(  )

A.1/4     B.3/4

C.1/2D.1

【解析】 此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分离规律。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产生的生殖细胞为:

正常7和正常9、正常7和异常9、异常7和正常9、异常7和异常9,正常7和正常9为正常生殖细胞,所占的比例为1/4。

【答案】 A

3.关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外界因素可提高染色体断裂的频率

B.染色体缺失了某段,可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C.一条染色体某一段颠倒180°后生物性状不发生改变

D.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可用显微镜直接检验

【解析】 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某些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生物性状发生相应的改变。

虽然倒位是某段染色体的位置颠倒,但是其中的基因位置发生了改变,也可导致生物性状发生变化。

【答案】 C

4.(20xx·全国卷Ⅱ)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解析】 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是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A项正确。

【答案】 A

5.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正常基因的排列顺序为123-456789,“-”代表着丝粒,表中表示了由该正常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基因顺序变化的情况。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染色体

基因顺序变化

a

123-476589

b

123-4789

c

1654-32789

d

123-45676789

A.a是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

B.b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

C.c是染色体着丝粒改变引起的

D.d是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引起的

【解析】 a中5、6、7基因发生颠倒成了765;b缺失了5、6基因;d染色体增添了一片段;c由原来的23-456变成了645-32,发生了颠倒,不是由着丝粒改变引起的。

【答案】 C

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

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

【解析】 重组后的酵母菌可发生各种变异,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A、B项正确;重组酵母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C项正确;酵母菌的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而数目没有改变,D项错误。

【答案】 D

7.“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某患者体内一个处于四分体时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数、染色体数、四分体数分别是(  )

                  

A.46,46,46B.91,45,22

C.92,46,23D.46,46,23

【解析】 “猫叫综合征”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不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患者体细胞中依然有46条染色体,处于四分体时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92个DNA分子,23个四分体。

【答案】 C

8.用X射线处理蚕蛹,使其第2号染色体上包含斑纹基因的片段易位于与性别有关的一条染色体上,使雌体都有斑纹。

再将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雌蚕都有斑纹,雄蚕都无斑纹。

这样有利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的质量。

这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

A.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C.同源染色体间交叉互换

D.非同源染色体间自由组合

【解析】 本题中所采用的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可以由“第2号染色体上包含斑纹基因的片段易位于与性别有关的一条染色体上”来判断,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答案】 A

9.(20xx·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

73730013】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解析】 A项,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不一定会提高基因的表达水平,且该基因的大量表达也不一定是有利的。

B项,若显性基因随染色体的缺失而丢失,可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但隐性基因的表达不一定能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项,染色体易位不改变细胞内基因的数量,可能对当代生物体不产生影响,也可能产生影响,并且染色体变异大多对生物体是不利的。

D项,不同物种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不育的子一代,然后经秋水仙素诱导可得到可育的多倍体,从而培育出生物新类型。

【答案】 D

10.观察下列染色体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染色体按着丝粒位置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1、2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变异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

(3)人类猫叫综合征是由于图中________(填字母)所示变异所致;果蝇的棒眼现象是由于图中______(填字母)所示变异所致。

【答案】 

(1)中着丝粒染色体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端着丝粒染色体 中着丝粒染色体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2)倒位 易位 重复 缺失 缺失 重复

(3)A B

[能力提升]

11.科学家以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则F1中出现绿株的根本原因是(  )

A.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B.射线处理导致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

C.射线处理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结构缺失

D.射线处理导致染色体与DNA比例发生改变

【解析】 从图示看出,F1中出现绿株的根本原因是射线处理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结构缺失。

【答案】 C

12.(20xx·济南高二检测)如图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图解,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①缺失 ②倒位 ③重复 ④易位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

【解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有如下四种:

(1)缺失:

染色体丢失一段;

(2)重复:

一条染色体的断裂片段连到同源染色体的相应部位;(3)倒位:

同一条染色体上某一片段颠倒了180°,造成染色体的重新排列;(4)易位:

染色体断裂的片段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答案】 C

13.(20xx·江苏高考)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

73730014】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乙是两种果蝇,甲、乙杂交产生的F1虽然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是因为来自甲、乙中的1号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配对,所以F1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B项,根据题图,甲中1号染色体发生倒位形成了乙中的1号染色体。

C项,染色体中某一片段倒位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

D项,可遗传变异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 D

14.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a

图b

A.图a和图b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图a为基因重组,图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C.图a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图b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D.图b的变化大多数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解析】 图a显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图b所示为③号染色体的某片段移到②号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 B

15.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见下图。

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源杂交形成的后代,经_______方法培育而成。

(2)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_______,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________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3)杂交后代②中C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植物AABB和CC远源杂交得到的植株ABC高度不育需诱导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AABBCC的异源多倍体。

(2)异源多倍体AABBCC经减数分裂得到的配子为ABC,普通小麦AABBDD植株经减数分裂得到的配子是ABD,所以杂交后代①的染色体组的组成为AABBCD;题干中指出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杂交后代①AABBCD在减数分裂时AA能形成7个四分体,BB能形成7个四分体,CD因为是非同源关系,不能形成四分体;杂交后代①AABBCD中含有的染色体条数为6×7=42。

(3)在减数分裂时,C组染色体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紊乱,所以在减数分裂时易丢失。

(4)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包括4种类型:

①缺失,②重复,③倒位,④易位,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答案】 

(1)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2)AABBCD 14 42

(3)无同源染色体配对

(4)染色体结构变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