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0994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docx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docx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摘要: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受到冲击最大,如何从金融危机中走出困境,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各国政府实施了各自的应对措施。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方向应从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转变,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高技术人才、技术创新来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产业;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当今社会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信息技术的竞争,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经济、军事乃至政治竞争的焦点,成为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均受到了较大冲击,综合分析2005-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仍继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世界电子产品总产值出现首次下滑,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来源: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08)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增速下降

2008-2009两年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也影响到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

2008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仍保持相对平稳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与前两年相比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品产销值分别为16595亿美元和16647亿美元,仅比2007年分别增长2.6%和3.2%,而2005年~2007年市场规模增速都维持在6%-8%之间。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同比下降8.32%[2]。

(二)美英增速锐减,亚洲国家发展不平衡

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电子产品制造业带来了严重影响,美国电子产品产值在200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总产值为2761亿美元,同比下降2.8%;2009年总产值又下降到2403亿美元,同比下降13%。

市场规模仅为3789亿美元,低于2006年的3938亿美元[3]。

英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和市场规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都出现负增长。

2008年英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8.38亿美元,同比下降12.00%;市场规模为56.86亿美元,同比下降8.31%。

2009年的产值和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5.19亿美元和54.14亿美元,降幅分别为11.22%和4.77%[3]。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日本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

2008年,日本电子产品产值较2007年下降7.7%[3],巴西、印度、捷克和越南的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

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国家的增速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规模在增长。

全球10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和地区中,亚洲占有6位[3]。

(三)竞争领域日趋集中,数字化产品成为主流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竞争核心已经向技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关键技术的创新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更能树立企业的行业领袖地位。

此外,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技术互相融合,不断形成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

当前,数字技术、绿色IT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产品等已经逐步成为电子信息产品发展的主流,极大地扩展了市场空间,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四)跨国企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跨国企业以其创新的核心技术和雄厚的资金优势,不断推陈出新,对电子信息产品进行升级,主导着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

入选世界500强的35家电子信息企业都是跨国公司,其营业收入占全球电子信息总产值的85%以上。

同时,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与销售,正在进一步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生产及部分产品的研发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但在国家一揽子计划的激励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回暖,产业生产增速平稳回升,经济效益逐步好转,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年实现收入51305亿元,同比增长0.1%,利润1791亿元,同比增长5.2%。

200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16.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额达到4572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的38%。

从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与全国工业对比和对GDP的贡献率可以看出,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型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一。

数据来源: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

1.产品门类相对齐全,辐射效应明显。

从全球看,我国的手机、微型计算机、彩电、数码相机、激光视盘机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9.9%、60.9%、48.3%、80%、85%[4],已成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拥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家用电器、软件等在内的庞大的产业群。

产业辐射能力较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

科技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服务、信息发布、创意产业等工业服务业蓬勃兴起,促进了工业的优化升级。

2.外贸出口进一步攀升。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的15%以上。

2008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885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5%。

其中,出口521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36.5%;进口3637亿美元,占全国进口的32.1%。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施行贸易保护,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7719亿美元,同比下降12.8%。

其中出口4572亿美元,下降12.5%,占全国出口的38%;进口3147亿元,下降13.5%,占全国进口的31%[4]。

3.信息化水平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

截至2009年底,全国电话用户超过10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互联网民超过3.8亿户,移动网民突破2亿户。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通信、金融、电力、交通行业应用软件收入均超过25%[4]。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产业领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目前,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100万件,华为、中兴两大重点企业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前两位。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以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与产业链中高端的国家或地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跨国公司的制约。

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通常采用独资的形式达到控制核心技术的目的。

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大多从事消费类电子制造和通信产品制造、计算机组装等,仅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参与国际竞争,最终受制于人。

(二)核心技术依赖外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高度依附于外资企业。

尽管外资企业的进入,带动了技术、管理的升级,但外资企业掌握着核心芯片技术和整机设计技术,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得到的只是外围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此外,我国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的限制,没有自主开发研究机构,不能自主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只能模仿和转化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知识,大多数企业没有创新能力。

(三)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较为明显,形成四大产业基地,但集群内企业间尚未形成完善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集群内中小企业没有起到协作配套的作用,与集群中其它企业没有任何技术、资金上的联系,对产业集群的建立与完善作用甚微,使得集群企业享受不到集群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好处,不能促进集群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和产业领军人才缺乏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呈现橄榄型分布,不仅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领军人物、技术和学术带头人缺乏,而且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

这种橄榄型人才结构,己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特别是电子产品设计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

以软件产业为例,我国软件产业现有从业人员60万,高技术人次仅4万左右。

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我国政府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在未来三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在调结构、谋转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其中在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要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5]。

现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产业机构,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首先,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有利于促生新兴产业,有利于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有利于发展先进制造业,有利于发展信息服务业,有利于发展网络文化。

其次,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为核心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制定宽松的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此外,政府应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

政府应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充实集群内企业的力量,使集群企业可以从大学和科研机构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术,使得企业在这种合作中得到成长。

(二)积极发挥集群效应,形成合力

首先,集群内企业应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比如合作研讨、联合销售、共同培训等,同时保持与中介服务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横向联系,以获取多元化的知识和信息,形成集群内部的管理网络。

其次,应提高集体学习和跨行业学习的能力。

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地获取知识、传递知识、创造知识,还可将从其它行业获取的知识运用到本行业中,从而不断提升集群的动态能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此外,集群应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共享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市场,以规模经济促使企业向上游环节发展。

(三)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产业培育高技术人才

政府应认真贯彻《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建立高层次人才储备和利用制度、信息产业人才奖励制度,实施信息技术人才国际化工程,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措施,为高技术人才提供有利环境,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战略

电子信息产业和技术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信息产业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第一,应建立完备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强化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

第二,提高产业的技术竞争力。

企业应与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形成联合研发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第三,实施积极的技术进出口政策。

政府通过引进外资开展技术合作,加大技术贸易结合力度,营造良好的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环境。

第四,加强专利保护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企业、科研机构应将专利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包括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技术等等,保护产业的技术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2]TheYearbookofWorldElectronicsData2008.

[3]TheYearbookofWorldElectronicsData2009.

[4]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2008-2009)2010-02-03.

[5]国务院办公厅.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04-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