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386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生理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大纲.docx

《生理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大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大纲.docx

生理学大纲

1、兴奋性

(1)兴奋性的概念:

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它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产生的,也属于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阈值的概念:

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强度。

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阈值越大,其兴奋性就越低。

2、人体与环境

(1)内环境的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意义:

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又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地方。

(2)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意义:

保证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人体功能的调节

(1)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

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

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范围比较局限。

(2)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结构基础:

反射弧。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馈的概念:

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

正反馈是一个不可逆的、不断增强的过程,主要是保证某些生理功能的完成。

如:

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都属于正反馈。

负反馈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有滞后性,是维持机体功能活动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其特点:

顺浓度差;不耗能;不需外力帮助。

如:

氧和二氧化碳等

(2)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者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其特点:

被转动的物质为小分子和离子;顺电位差,不直接耗能。

如GS.AA

(3)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在生物泵的帮助下需要细胞代谢功能的转运方式。

其特点:

转运的物质为水溶性的;中介物为泵;逆电位差,耗能。

钠泵活动生理意义:

维持膜内外钠钾的不均匀分布;建立势能贮备;细胞内的高钾是细胞代谢反应的必需条件;细胞外高钠对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4)入胞和出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

大分子被排出细胞的过程称为出胞。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产生的机制:

a.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即存在浓度差。

B.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静息电位产生的基础主要是K离子的外流。

(2)动作电位的概念:

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于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1.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

2.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

3.K+外流增加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3、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细胞兴奋时肌膜产生的电变化导致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过程。

实现兴奋-收缩耦联的组织结构是肌管系统,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Ca2+.

(2)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

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又称为静力收缩。

意义;维持人体的姿势。

等张收缩:

是骨骼肌中向心收缩的一种。

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意义;完成动作。

2)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单收缩:

肌组织受到一个刺激,爆发一次动作电位,引起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

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

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强直收缩:

在连续刺激下,肌肉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产生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此为完全强直收缩。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颜色:

全血:

动脉血:

鲜红;静脉血:

暗红;血浆:

淡黄色

2)比重:

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

3)粘滞性:

以水的粘滞性为1,血液的相对粘滞性为4-5,主要决定于所含的红细胞数。

血浆为1.6-2.4.,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4)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Osm/L,相当于5800mmHg(770kPa)。

5)pH值:

正常人的血浆的pH值为7.35-7.45

血液的组成水(91%--92%)

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血浆

(50%--60%)Na+Ca2+K+Mg2+

溶质电解质

HCO3-Cl-HPO42-SO42-

血液气体

其他有机物:

激素,代谢产物,营养物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40%-50%)血小板

2、血细胞: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成年男子(4.0-5.5)*1012/L 成年女子(3.5-5.0)*1012/L血红蛋白含量男为120-160g/L,女110-150。

生理作用: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2)缓冲酸碱作用

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2)渗透脆性3)可塑性4)通透性

(2)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

成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0.5-5%,嗜碱性粒0-1%,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1-8%。

生理作用:

吞噬细胞与细菌,参与特异性免疫。

(3)血小板:

成人(100-300)*109/L

生理特性:

1粘附2聚集3释放4吸附5收缩6修复

功能:

1)参与生理止血 2)促进凝血 3)维持毛细血管壁正常通透性

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P39)

(1)血液凝固的概念:

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

过程: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4、血量:

正常成人7%-8%,即每千克体重70-80ml。

血液包括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

用离心方法测得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又称红细胞压积,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37-48%。

5、血型

(1)血型的概念;血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这种细胞膜上凝集原即抗原的特异性,是人体免疫识别“自我”或“异己”的标志。

据红细胞膜上所含特异性凝集原的种类来分型:

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者为A型血,含B凝集原者为B型血,同时含有A、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无A、B凝集原者为O型血。

(2)ABO血型系统;

血型

RBC膜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O

O

抗A或抗B

ABO血型系统的输受关系

供血者血型及其RBC膜上的凝集原

受血者血型及其血清中的凝集素

O

(抗A、抗B)

A

(抗B)

B

(抗A)

AB

(无)

O(无凝集原)

-

-

-

-

A(A凝集原)

+

-

+

-

B(B凝集原)

+

+

-

-

AB(A,B凝集原)

+

+

+

-

四、循环

1、心脏生理(p50)

(1)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心肌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

自律性:

组织或细胞在没有外来因素作用下,能够自动地节律性兴奋的特定。

传导性:

是指心肌细胞之间传导兴奋的能力。

收缩性:

不发生强直收缩;“全或无”式的收缩;依赖细胞外液的Ca2+;“绞拧”作用。

(2)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3)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

(p57)

分为三个时期:

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

1、等容收缩期心房进入舒张期,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力开始升高。

在等容收缩期内,心室肌快速收缩,室内压急剧上升

2、快速射血期心室肌继续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

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动脉瓣被推开,血液迅速射入动脉内。

此时,室内压上升至最大值。

0.11s。

3、减慢射血期快速射血期之后,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减少,心室容积的缩小趋于缓慢,心室肌收缩力量减弱,射血速度也减慢,这段时期称为减慢射血期,此期约为0.19s。

减慢射血期末,心室容积缩至最小。

(4)评价心功能的指标:

1)心脏输出的血量:

①每搏输出量(60-80ml)和每分钟输出量(4.5-6.0L)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70ml*70次/min(4000—6000ml)

②心指数③射血分数=搏出量÷心舒末期充盈量×100%:

正常人55%-65%—临床重要指标

2)心脏做功量:

左室搏出功=搏出量*(射血期左室内压-左室充盈压)

(5)影响心泵血功能的因素:

 

2、血管生理

(1)血压的概念;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分为ABP、VBP、CapBP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100-120/60-80mmHg脉压:

30-40mmHg

形成(P66):

1.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前提。

2.心脏射血:

动力—基本

3.外周阻力:

阻力—基本

4.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弹性扩张和回缩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具有重要缓冲作用。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循环血量↑

2)血管容积↓

3)心输出量↑搏出量↑

心率↑(在正常范围内)

4)外周阻力↑小A口径↓——原发性HBP——扩血管药

(舒张压高低)血液粘滞浓度↑——减肥降脂

5)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老年人或动脉硬化者可出现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同时伴有小动脉硬化,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升高

(4)中心静脉压的概念:

把右心房和胸腔内大V的BP成为CVP。

4—12cmH2O。

(5)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机制

1)前提:

毛细血管壁具有通透性

❤2)动力:

>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回流

微A端=(30+15)-(25+10)=10mmHg→生成

微V端=(12+15)-(25+10)=-8mmHg→回流

3)淋巴循环的作用:

帮助10%的组织液回流,维持生成与回流的动态平衡。

(6)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水肿产生的原因)

Cap壁通透性↑→过敏性、中毒性、创伤性水肿(葡萄糖酸钙降低cap通透性)

生成↑capBP↑→心源性水肿

有效率过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肾性、营养不良性、

肝肝性水肿

回流↓——淋巴结障碍→寄生虫性水肿、肿瘤压迫性水肿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迷走N(心抑制中枢):

心迷走N↑—心↓

心交感N(心加速中枢):

心交感N↑—心↑

(2)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

心迷走⊕→↑→↓HR↓

BP↑颈A窦⊕A弓感受器→传入N↑→中枢→延髓→心交感Θ→↓→↓→心输出↓→BP↓

主A弓缩血管Θ→↓→舒张心肌收缩↓

(3)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Adr和去甲肾上腺素NE

心律↑

对心脏的作用强收缩力↓心输出量↑→ABP↑

Adr(强心药)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

B降对血管的作用弱对总外周阻力影响不大

压药骨骼肌肉的血管舒张

P

↑NE对心的作用弱于Adr

升压药对血管的作用强→全身小A收缩→外周阻力↑→ABP明显↑

五、呼吸

1、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阻力:

气体在进出肺的过程中,要到各种阻止其流动的气。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1)肺容量:

潮气量:

平静时呼吸每次吸入或者呼出的气量。

500ml

肺活量:

尽力吸气,尽力呼气的最大气量。

男3-4L,女2.5-3L。

指标之一

时间肺活量:

用力尽力呼气,前3s呼出气量与肺活量的百分比。

衡量的最好指标。

正常值1s83%2s96%3s99%

余气量:

最大呼气后,残余在肺的气体。

2)肺的通气量

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12--18次/min)=500×(12--18)=6000—9000ml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气量)×R=500-150×15=5250ml反应了机体有效通气量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

氧合血氧蛋白

二氧化碳:

碳酸氢钠和氨基甲酸血氧蛋白

2、呼吸气体的交换

(1)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分压差;气体的分子量与溶解度

(2)气体交换的过程p98:

交换结果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换为组织换气。

(3)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面积↓—气体交换量↓—肺气肿,肺不张

呼吸膜厚度↑(通透性↓)—气体交换量↓—肺炎,矽肺

气体分压差↓—气体扩散速率↓—气体交换量↓—高原缺氧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通气/血流比(V/Q比值)意义当V/Q=4.2/5.0=0.84气体交换效率最高

>或者<0.84气体交换效率降低

六、消化与吸收

1、概述

(1)消化的概念: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和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的概念:

食物经过消化道后,透过消化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2)消化的方式:

机械消化:

通过肌肉运动完成,如磨碎,混合,推送等通过肌肉运动完成,如磨碎,混合

化学消化:

通过消化液完成,如酶解通过消化液完成

(3)消化液的功能:

【笔记】

2、口腔内消化

(1)唾液的性质:

无色无味接近中性(PH6.6-7.1)

成分: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球蛋白等有机物;钠钾钙硫氰酸盐氨和一些气体分子。

作用:

①湿润口腔和食物,以利于咀嚼吞咽和引起味觉。

②消化淀粉。

③清洁和保护口腔清洁。

④排泄功能,例如一些毒物

3、胃内消化

(1)胃液的性质:

无色透明呈酸性(PH0.9-1.5)成分:

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

作用:

1)盐酸的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酸性环境②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分泌③使蛋白质变性④杀菌(人体第二防线)⑤促进钙,铁的吸收。

2)内因子的作用:

保护、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3)胃蛋白酶的作用:

使蛋白质水解

4)粘液的作用:

润滑食物和保护胃粘膜

(2)胃的运动形式:

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3)胃排空的概念: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4、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性质:

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PH7.8-8.4)成人每日分泌1-2L

成分:

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羟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无机物有HCO3-,无机离子Na+,K+,Cl-等

作用:

1)碳酸氢钠: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保护肠粘膜,提供适宜的PH环境。

2)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

将蛋白质水解呈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

3)胰淀粉酶:

对生的和熟的淀粉的水解效率很高。

4)胰脂肪酶:

分解甘油三酯为甘油一酯、甘油和脂肪酸。

(2)胆汁的作用:

1)乳化脂肪。

2)促进脂肪吸收。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4)利胆作用。

(3)小肠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2)环境温度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4)精神活动

(2)基础代谢的概念:

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

清晨空腹;平卧;清醒、安静,精神安宁;室温保持在20-25℃之间。

正常值:

与正常均值相差±10%-±15%。

临床意义:

是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

  2、体温及其调节

(1)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变化,早低午高。

2)性别:

女>男0.3℃3)年龄:

新生儿与老人体温调节差4)肌肉活动:

越大越高5)其他:

环境、情绪、进食等。

(2)人体的产热器官:

内脏和骨骼肌散热部位;皮肤

(3)人体的散热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发汗,皮肤血流量调节。

八、排泄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概念:

血流经过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动脉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不大。

)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变关系。

(b)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率↑→尿量增多。

如静脉输注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多。

(c)囊内压↑→有效滤过率↓

2)滤过膜通透性和面积:

通透性↑→蛋白尿、血尿 面积↓→滤过率↓→尿↓

3)肾血浆流量:

与有效滤过率呈正变关系。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作用

(1)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近端小管

(2)肾糖阈的概念:

近端小管对GS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当血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8.96~10.08mmol/L(1.6~1.8g/Lor160~180mg/dL)时,部分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葡萄糖就不能被全部重吸收,随尿排出而出现糖尿,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3)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1)小管液溶质浓度:

小管液溶质浓度决定小管液的渗透压,而小管液的渗透压是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阻力。

2)抗利尿激素: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3)醛固酮: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分泌。

Na↑+重吸收增加的同时,还伴有C1↑-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因此,醛固酮具有保Na↑+、排K↑+、间接保水的作用,可使血Na↑+增高,血K↑+降低,尿量减少,血容量增多。

4)肾小球率过滤:

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如何变化,近球小管对钠、水重吸收总稳定在滤过率的65%-70%,这一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4、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

(1)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和保持(p163)

1)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2)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保持:

依靠直小血管的逆流作用。

  5、尿生成的调节

(1)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的来源:

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

作用机制:

抗利尿激素主要通过提高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作用,使尿浓缩,尿减少。

分泌的调节:

①大量出汗—血浆晶体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

②大量失血—循环血量↓→容器感受器ΘADH↑→

③大量引水—稀释血

④大量输液—循环血量

(2)醛固酮的来源: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的细胞分泌。

作用机制: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Cl-、水的重吸收以及K+的分泌,因而具有维持Na+/K+平衡和维持细胞外液容量稳定。

 

十、神经系统

  1、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1)完整性:

神经纤维只有其结构和功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

2)绝缘性:

一根神经干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但多条纤维同时传导兴奋时基本上互不干扰,其主要原因是细胞外液对电流的短路作用,使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构成回路

3)双向性:

用电刺激某一神经,神经纤维引发的冲动可以沿双向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

在适宜条件下,连续电刺激神经,神经纤维仍能长时间保持其传导兴奋能力

(2)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结构。

(3)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

前一个NC产生AP→Ca+进入轴突小体→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神经递质→

→兴奋性递质→与后膜结合→后膜对Na+通透性↑→Na+内流→后一个N产生AP(兴奋)(去极化)

抑制性递质→与后膜结合→后膜对Cl-通透性↑→Cl-内流→后一个N产生超级化抑制

2、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感觉投射系统:

由丘脑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各种特殊感觉传导器,如皮肤感觉。

听觉视觉味觉(嗅觉除外)等传导束和神经预算内序列是固定的,每一种感觉的投射都是专一的,具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通过髓板内核群换元接替转而弥漫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投射系统。

不是点对点。

(2)牵涉痛的概念:

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患者自觉疼痛在某一体表部位,这种因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的现象,称为牵涉痛。

例如阑尾炎的早期,疼痛常发生在上腹部或脐周围;心肌缺血或梗塞,常感到心前区、左肩、左臂尺侧或左颈部体表发生疼痛;胆囊疾患时,常在右肩体表发生疼痛等等。

  3、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

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脊髓是实现躯体反射的最基本中枢。

1)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引起受拉的肌肉反射性收缩。

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也叫位相性牵张反射如膝反射.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是保持身体平衡和维持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姿势反射的基础。

2)屈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p209

(2)小脑调节运动的功能:

1)维持身体平衡:

古小脑

2)调节肌紧张:

旧小脑

3)协调随意运动:

新小脑

4、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主要是通过交感和副交感对心脏、平滑肌和腺体的作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器官

心跳加快、加强,皮肤及腹腔血管收缩

呼吸器官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管腔变粗)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管腔变细,促进粘液分泌)

消化器官

胃肠运动减弱

胃肠蠕动加强:

加强胃液、胰液分泌

泌尿器官

膀胱平滑肌舒张

膀胱平滑肌收缩

男性生殖器

血管收缩

血管舒张

女性生殖器

血管收缩

子宫收缩驰缓

内分泌腺

促进肾上腺分泌

促进胰岛分泌

瞳孔

放大

缩小

皮肤

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

代谢

促进糖原分解,血糖升高

血糖降低

2)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的分布及作用:

M—心肌Θ平滑肌⊕腺体⊕支气管⊕——M样作用

胆碱受体N1—神经节⊕

NN2—骨骼肌⊕——N样作用

α—血管平滑肌⊕

肾上腺素受体β1—心肌⊕

ββ2—平滑肌Θ腺体Θ支气管Θ

作用:

⊕兴奋Θ抑制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况

(1)激素的概念: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

(2)激素的分类:

含氮激素(不可以口服)类固醇(甾体)激素

(3)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特异性:

选择性(激素的选择性决定受体分布)

2)高效性:

在血液中浓度低,但效率高。

3)相互作用:

协同;拮抗;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存在使另一种激素发生效能)

4)信息传递:

将调节信息以化学方式传递给靶细胞,但并不引起新的功能。

2、下丘脑与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