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5292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生理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教学大纲.docx

《生理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教学大纲.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教学大纲.docx

生理教学大纲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诸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胃肠运动与分泌、泌尿、出汗、生殖、内分泌、行为表现等。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基础学科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

在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介绍生理学重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生理学的世界先进水平有所了解。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本教学大纲与姚泰教授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生理学》第六版配套使用,适用于我校各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本大纲的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及了解三种要求,要求掌握的内容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应用;要求熟悉的内容是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过程、生理意义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指导教学。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自学辅导、计算机多媒体演示、实验等多种形式,建议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等方法综合评定学习成绩。

生理学教学理论课72学时,各章节学时数分配见下表,生理学实验课程24学时,与理论课的比例约约为3  1。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目标

1.理解和记忆人体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分析生物信息的产生及传输机制。

3.详述各组织器官、各系统的机能及活动机制。

4.概括机体各系统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5.阐述学科的新进展。

(二)基本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生理学试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掌握常用生理学实验技能与记录方法。

3.正确分析试验数据。

(三)基本素质

1.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能力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实验结果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3.体质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讲究卫生的习惯,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的科学事业的接班人。

 

三、学时安排

章节

学时

理论

实验

合计

1.绪论

2

5

7

2.细胞的基本功能

8

5

13

3.血液

4

 

4

4.血液循环

14

10

24

5.呼吸

6

 

6

6.消化与吸收

4

 

4

7.能量代谢与体温

4

 

4

8.尿的生成与排出

6

5

11

9.感觉器官

4

 

4

10.神经系统

12

 

12

11.内分泌

6

 

6

12.生殖

2

 

2

总计

72

25

97

 

四、理论教学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目标

1.掌握  生理学、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学意义;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反馈调节。

2.熟悉  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3.了解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体内的控制系统。

内容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生理学的任务  重点阐述生理学概念。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一般介绍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二、内环境与稳态  重点阐述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重点阐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四、体内的控制系统

1.详细讲解非自动控制系统。

2.重点阐述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

详细讲解正反馈控制系统。

3.详细讲解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标

1.掌握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

2.熟悉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骨骼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肌肉收缩的机制,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3.了解  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内容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一般介绍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的蛋白;细胞膜的糖类。

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详细讲解单纯扩散。

重点阐述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一般介绍出胞和入胞。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重点阐述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受体-G蛋白-AC途径、受体-G蛋白-PLC途径)。

2.一般介绍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般介绍酪氨酸激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详细讲解细胞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重点阐述细胞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

3.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详细讲解兴奋和可兴奋细胞;2)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

重点阐述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四、肌细胞的收缩

1.横纹肌  重点阐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一般介绍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详细讲解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2.平滑肌  一般介绍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平滑肌的分类;平滑肌活动的神经调控。

 

第三章    血    液

目标

1.掌握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以及生成调节,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

2.熟悉  生理性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3.了解  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造血过程的调节,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

内容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血液的组成  详细讲解血浆;血细胞。

2.一般介绍血量。

3.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般介绍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

重点阐述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

一般介绍血浆的pH值。

二、血细胞生理

1.一般介绍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2.红细胞生理  一般介绍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详细讲解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重点阐述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调节。

一般介绍红细胞的破坏。

3.白细胞生理  重点阐述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详细讲解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一般介绍白细胞的破坏。

4.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重点阐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一般介绍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的破坏。

三、生理性止血

1.详细讲解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2.血液凝固  重点阐述凝血因子;凝血的过程;血液凝固的控制。

3.纤维蛋白的溶解  重点阐述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

四、血型与输血原则

1.详细讲解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红细胞血型  重点阐述ABO血型系统  ①ABO血型的分型,②ABO血型系统的抗原,③ABO血型系统的抗体,④ABO血型的遗传,⑤ABO血型的鉴定;Rh血型系统  ①Rh血型的发现和分布,②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③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重点阐述输血的原则。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标

1掌握  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肺循环的特点和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2.熟悉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  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内容

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重点阐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①去极化过程,②复极化过程。

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  重点阐述浦肯野细胞,窦房结细胞  ①去极化过程,②复极化过程,③4期自动去极化(Ik、If、ICa-T)。

(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征

1.兴奋性  重点阐述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②阈电位水平,③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有效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2.自动节律性  重点阐述心脏的起搏点  ①抢先占领,②超速驱动压抑;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②影响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3.传导性  重点阐述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的因素  ①结构因素,②生理因素(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三)体表心电图

1.一般介绍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2.一般介绍心电图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关系。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肌的收缩特点  详细讲解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全或无”式收缩。

(二)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1.重点阐述心动周期的概念。

2.心脏的泵血过程  重点阐述心室收缩期  ①等容收缩期,②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  ①等容舒张期,②心室充盈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

详细讲解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一般介绍心音的产生。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1.心脏的输出量  重点阐述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心输出量和心指数。

2.详细讲解心脏做功量。

(四)心泵功能的贮备

1.搏出量贮备  重点阐述收缩期贮备;舒张期贮备。

2.重点阐述心率贮备。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  重点阐述静脉回心血量  ①心室充盈期的持续时间,②静脉回流速度,③心包内压,④心室顺应性;射血后心室内的剩余血量。

2.重点阐述后负荷。

3.重点阐述心肌收缩能力。

4.重点阐述心率。

三、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一般介绍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1.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一般介绍泊肃叶定律;层流和湍流。

2.血流阻力  一般介绍血细胞比容;血流的切率;血管口径;温度。

3.重点阐述血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动脉血压  重点阐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心脏每搏输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2.动脉脉搏  一般介绍动脉脉搏的波形  ①上升支,②下降支;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1.静脉血压    重点阐述中心静脉压。

一般介绍外周静脉压。

2.详细讲解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3.静脉血流  一般介绍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重点阐述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②心脏收缩力量,③体位改变,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

(五)微循环

1.一般介绍微循环的组成。

2.一般介绍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

3.一般介绍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

4.一般介绍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5.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一般介绍扩散。

重点阐述滤过和重吸收。

一般介绍吞饮。

(六)组织液的生成

1.重点阐述组织液的生成。

2.详细讲解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一般介绍淋巴液的生成

2.一般介绍淋巴液的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重点阐述心脏的神经支配  ①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②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③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血管的神经支配  ①缩血管神经纤维,②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2.心血管中枢  重点阐述延髓心血管中枢  ①缩血管区  ②舒血管区  ③传入神经接替站  ④心抑制区  详细讲解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3.心血管反射  重点阐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①动脉压力感受器,  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③反射效应,④生理意义。

详细讲解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一般介绍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4.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形式

(二)体液调节

1.重点阐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重点阐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详细讲解血管升压素。

4.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详细讲解血管内皮生成的舒血管物质;血管内皮生成的缩血管物质。

5.详细讲解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6.一般介绍心房钠肽素。

7.一般介绍前列腺素。

8.一般介绍阿片肽。

9.一般介绍组胺。

10.一般介绍肾上腺髄质素。

(三)局部血流调节

1.一般介绍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2.一般介绍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四)一般介绍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五)器官循环

1.冠脉循环  详细讲解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重点阐述冠脉血流的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①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②神经调节,③激素调节。

2.肺循环  重点阐述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①血流阻力和血压,②肺的血容量,③肺循环毛细血管处的液体交换;详细讲解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②肺泡气的氧分压,③血管活性物质对肺血管的影响。

3.脑血管  重点阐述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  ①脑血管的自身调节,②CO2和O2分压对脑血流量的影响,③脑组织代谢对脑血流量的影响,④一氧化氮对脑血流量的影响,⑤神经调节。

一般介绍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重点阐述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第五章    呼    吸

目标

1.掌握: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熟悉:

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3.了解:

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

内容

一、肺通气

(一)  肺通气原理

1.肺通气的动力  一般介绍呼吸运动  ①呼吸运动的过程,②呼吸运动的形式(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重点阐述肺内压;胸膜腔内压。

2.肺通气的阻力  重点阐述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①肺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静态顺应性曲线、比顺应性、肺弹性阻力来源),②胸廓弹性阻力和顺应性,③肺和胸廓的总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一般介绍非弹性阻力  ①跨壁压,②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③自主神经对气道管壁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作用,④化学因素的影响。

(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1.肺容积和肺容量重点阐述肺容积  ①潮气量,②补吸气量和吸气贮备量,③补呼气量和呼气贮备量,④残气量;肺容量  ①深吸气量,②功能残气量,③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④肺总量。

2.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重点阐述肺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3.一般介绍呼吸功。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1.气体的扩散  重点阐述气体的分压差;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扩散面积和距离;温度。

2.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详细讲解呼吸气和肺泡气的成分和分压;血液气体和组织气体的分压(张力)。

(二)肺换气

1.一般介绍肺换气过程。

2.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重点阐述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3.一般介绍肺扩散容量。

(三)组织换气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一般介绍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二)氧的运输

1.一般介绍Hb的分子结构。

2.详细讲解Hb与O2结合的特征。

3.重点阐述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的上段;氧离曲线的中段;氧离曲线的下段。

4.重点阐述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pH和PCO2;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其他因素。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1.CO2的运输形式  重点阐述碳酸氢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2.详细讲解CO2解离曲线。

3.重点阐述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重点阐述呼吸中枢(脊髓、低位脑干、高位脑)。

详细讲解呼吸节律的形成。

2.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重点阐述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①化学感受器,②CO2、H+和O2对呼吸的调节,③CO2和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肺牵张反射  ①肺扩张反射,②肺萎陷反射。

一般介绍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①咳嗽反射,②喷嚏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反射。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目标

1.掌握:

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熟悉  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及其作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3.了解:

消化的两种方式,大肠内消化。

内容

一、       概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一般介绍一般生理特性。

2.电生理特性  详细讲解静息电位;慢波或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

(二)详细讲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详细讲解1.内在神经。

2.外来神经。

(四)详细讲解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胃肠激素

(五)一般介绍胃肠血流的一般特点

二、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一般介绍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的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

(二)咀嚼和吞咽  一般介绍咀嚼;吞咽。

三、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分泌

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重点阐述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

2.胃液分泌的调节  重点阐述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①乙酰胆碱,②促胃液素,③组胺;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①头期胃液分泌,②胃期胃液分泌,③肠期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二)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1.一般介绍头区的运动。

2.一般介绍尾区的运动。

3.胃的排空  详细讲解胃内容物促进胃排空  十二指肠内容物抑制胃排空。

4.一般介绍呕吐。

四、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重点阐述蛋白水解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

2.胰液分泌的调节  重点阐述头期胰液分泌;胃期胰液分泌;肠期胰液分泌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1.胆汁成分和作用  重点阐述成分;作用。

2.一般介绍胆汁分泌、排出与胆囊的作用。

3.详细讲解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

(三)小肠液的分泌

1.一般介绍十二指肠腺的分泌。

2.一般介绍小肠腺的分泌。

3.一般介绍小肠液分泌的机制。

4.一般介绍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四)小肠的运动

1.小肠的运动形式  详细讲解分节运动;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

2.一般介绍回盲瓣的功能。

3.一般介绍小肠运动的调节  内在神经丛的作用;外来神经的作用;体液因素的作用。

五、大肠内消化

(一)一般介绍大肠液的分泌。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1.大肠运动的形式  一般介绍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推进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

2.粪便的形成及排便反射  一般介绍粪便的形成;排便反射。

(三)一般介绍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六、吸收

(一)吸收过程概述

1.一般介绍吸收的部位

2.吸收的途径与机制  详细讲解吸收的途径  ①跨细胞途径,②细胞旁途径;吸收的机制  ①被动转运,②主动转运,③入胞和出胞。

(二)小肠的吸收功能

1.重点阐述糖的吸收。

2.重点阐述蛋白质的吸收。

3.重点阐述脂类的吸收。

4.一般介绍水的吸收。

5.无机盐的吸收  重点阐述钠的吸收;Cl-和HCO3-的吸收;铁的吸收;钙的吸收。

6.重点阐述维生素的吸收。

(三)一般介绍大肠的吸收功能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标

1.掌握:

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2.熟悉:

体温调节机制。

3.了解: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

内容

一、能量代谢

(一)食物的能量转化

1.一般介绍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与分解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环节。

2.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重点阐述糖;脂肪;蛋白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1.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基本概念  重点阐述1)食物的热价;2)食物的氧热价;3)呼吸商。

2.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一般介绍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耗O2量和CO2产生量的测定方法  ①闭合式测定法,②开放式测定法。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1.重点阐述肌肉活动。

2.重点阐述精神活动。

3.重点阐述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4.重点阐述环境温度。

(四)重点阐述基础代谢及基础代谢率

二、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1.一般介绍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

2.体温的正常变动  重点阐述体温的昼夜变化;性别的影响;年龄的影响。

3.皮肤温度和平均体温  一般介绍平均皮肤温度;平均体温。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产热过程  重点阐述主要的产热器官;机体的产热形式  ①战栗产热  ②非战栗产热。

2.散热过程  重点阐述散热的方式  ①辐射,②传导,③对流,④蒸发(不感蒸发、发汗);汗液;汗腺与汗腺活动;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

(三)体温调节

1.温度感受器  详细讲解外周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

2.详细讲解体温调节中枢。

3.详细讲解温度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标

1.掌握  尿生成(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清除率的概念。

2.熟悉  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利用清除率的概念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以及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3.了解  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排尿反射。

内容

一、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一)肾的功能解剖

1.一般介绍肾单位的构成。

2.一般介绍球旁器。

3.一般介绍滤过膜的构成。

4.一般介绍肾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详细讲解肌源性机制;管-球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