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478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docx

铁路客专桥梁质量控制要点

铁路客运专线工程

桥梁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第一章铁路客运专线桥梁工程的特点

第二章桥梁施工前的准备

第三章基础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第四章墩台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第五章桥梁预制质量控制要点

第六章桥位制梁质量控制要点

第七章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

第一章铁路客专桥梁工程的特点

2005年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的铁路客运专线建设。

京津城际铁路和合宁、石太、郑西、武广、甬台温等客运专线铁路已经建成运营;京沪、哈大、京石等多条线路正在建设;列入规划待开工的项目还有6000亿元投资。

根据2008年10月31日《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由为1.6万公里,电化率达到60%。

在已经开工和列入规划的铁路客运专线中,桥梁工程占有很大比例,高架桥和长桥数量也多于普通铁路。

1.1客运专线桥梁的特点

客运专线大量采用桥梁工程,保证了高速条件下安全性与舒适性,也注重了环境适应性的理念。

桥梁工程设计与建造具有以下特点:

(1)选择刚度大的结构

客运专线桥梁一般采用简支梁和连续梁,且选用双线整孔箱形截面。

高架车站及道岔桥多采用刚架桥。

(2)桥梁结构以预应力混凝土梁为主

大部分为预应力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梁、钢-混结合梁也有少量使用。

(3)大跨度桥梁较少

考虑客运专线对线路平顺性的要求,选用大跨度桥梁较为慎重。

在跨越道路、沟谷、较宽河流时,一般尽可能地采用悬灌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很少采用其它结构和材料的桥梁。

(4)采取耐久性措施

在预定作用和预定的维修和使用条件下,客运专线主要承力结构应满足100年使用年限,故综合采取了一系列耐久性措施。

主要包括采用整体密闭的桥面,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加大保护层厚度(梁和墩台混凝土保护层均在3cm以上),并设置良好的防排水设施。

(5)桥面布置的特点

用挡碴墙(防撞墙)代替护轨,以便于线路维修养护;设置优质防排水系统;预留检查车及维修养护通道。

(6)支座与墩台

为保证墩台的纵向、横向刚度,客专掐了不采用柔性墩;支座纵横向都能转动,且便于更换;墩顶留有检查和更换支座的凹型台。

(7)设置路桥过渡段。

从统计结果看:

铁路客运专线大量使用的是跨度32米简支箱梁,其次为跨度24米简支箱梁。

采用的施工方法,主要是整孔预制、架桥机架设。

在跨度较大以及不便于架桥机到位等特殊情况下,还采用膺架法原位现浇、悬臂法浇筑和移动模架法施工等。

1.2桥梁施工质量安全控制重点提示:

1.2.1桥梁下部施工

尤其应注意长大钻孔桩基础、深水基础和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

要加强现场文明施工,推行标准化管理。

在水上进行施工时,要注意防落水淹亡、防高处坠落。

进行高墩台施工时,要注意防高处坠落、防落物伤人。

1.2.2桥梁预制

应系统策划好桥梁场建设和机械设备配置,通过桥梁场认证考评,按照工厂化组织生产。

要保证梁体的质量,尤其注意梁体尺寸、梁面高程及平整度控制。

1.2.3桥梁架设

解决系统的整体策划和机械设备配置,合理调度运梁、架梁作业和桥面施工。

注意防止发生机械事故、起重吊装事故和防交通运输事故。

防止发生高处坠落,防落物伤人事故。

1.2.4桥位现场制梁

大跨度桥梁现浇施工,要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和耐久性要求,严格悬灌梁的线形控制。

要保证临时结构(支架、托架、挂蓝及造桥机)的安全稳定。

做好临边防护,防高处坠落、防落物伤人。

要防止发生机械事故、起重吊装事故和交通运输事故。

第二章桥梁施工前的准备

施工单位进场后,应积极进行临时道路、临时房屋的修建,配置机械设备和用电用水,组建工地试验室,核对和熟悉设计文件,组织有关人员技术培训和进行技术交底。

完成施工准备工作后,向监理单位提交《开工申请报告》。

2.1申请开工必备的条件

(1)设计文件、施工图以及施工资料能够满足施工需要;

(2)征地、拆迁、环保评估等已经完成;

(3)复测和放线工作已经完成;

(4)《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成并规定程序设和批准;

(5)工地布置、施工用水、用电、临时房屋、临时道路能够满足开工要求;

(6)机械、设备、材料和劳动力准备能够满足开工需要;

(7)工地试验室经过验收,达到规定的要求;

(8)对有关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技术交底已经完成,特殊工种持证上岗;

(9)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健全。

2.2设计文件复核

各施工单位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分项目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设计文件进行全面核对和研究,要熟悉设计文件,理解设计意图、技术标准及工艺要求,并经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必要时可会同设计单位到现场实际测量、核对交接。

结构位置、尺寸(长度、宽度、高度、坡度等)、施工图表、工程数量,是否正确和相互吻合;所处的地形、地质、水文资料是否符合实际;设计提出的施工方案和主要技术措施是否可以改进;设计上是否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等,都要细心核对并且得到解决。

如果发现差、错、漏、碰或有其它不理解的问题,应及时询问和解决。

施工前,主管技术人员还应详细阅读设计图纸和文字说明,对于相互关联的数据要认真验算,达到理解全部设计细节的程度。

2.3复测和控制测量:

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交接测量桩位,应履行签字确认手续。

施工单位接桩后要进行复测,并根据设计移交的测量控制点,设置施工控制网。

复测时,要注意相邻标段之间必须进行交叉贯通测量,控制水准基点尽量与国家水准点联测。

用于测量的图纸资料、抄录数据资料应认真核对。

每次测量前要确认桩点稳固、可靠后方可进行测量。

各种仪器、测量系统应按规定周期进行检定和校正。

要坚持“换手复核”制度,即由不同人员、不同仪器独立行测量和计算,及时进行校核。

2.4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施工的指导大纲,应根据地质、环境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在认真策划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要全面,但也要注意突出工程的特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制订技术措施和工艺措施。

对于技术比较复杂的的工程,应补充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必要时聘请专家协助编制。

根据工程进展及变化的情况,应及时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施工方案和工艺方法,以满足过程需求和总体目标。

2.5技术交底

按照技术交底的性质和内容,分为业主对施工单位的设计文件技术交底(简称“业主交底”)和施工单位内部的技术交底(简称“施工交底”)两类。

施工单位内部的技术交底按其层次、内容和深度可划分为两级:

施工方案交底和施工工艺的交底。

交底应逐级进行,每一层次交底的范围、深度、详略不同。

设计标准和工艺流程、施工操作要点、工序交接要求、技术措施、安全、环保、水保、成品保护等事项以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均应进行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时,应具有书面交底材料,且交底人、接受人及其他有关责任人均应在相应签署栏内签名确认。

第三章基础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桥梁基础工程包括桩基础(基桩和承台)、明挖扩大基础两类。

施工要保证位置和标高正确,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和耐久性要求,不发生断桩事故和桩底沉渣过厚、桩身缩颈、离析等质量缺陷,不发生基础沉降事故,不发生土方坍塌事故。

3.1桩基础

3.1.1钻孔桩成孔

根据地质条件、设计桩径、桩长及现场情况选用钻机。

常用的钻机有回转钻机、冲击钻机和旋挖钻机。

回转钻机(正循坏钻机和反循坏钻机),适用于粘性土、砂性土、含量小于20%的碎石土以及软岩地质;

冲击钻机,适宜于各种土质,因其成孔速度相对较慢,多用于碎石土和各类岩石地基。

旋挖钻机,适用于各种土质地层、砂性土、砂卵石层和中等硬度以下基岩。

施工前应根据不同地质情况选用不同类型钻头。

1、孔口钢板护筒的埋设

护筒的埋设深度,应满足孔壁稳定和冲刷要求。

在旱地或浅水处,一般不小于1.5m。

砂类土应将护筒周围0.5~1m范围内土挖除,夯填粘质土至护筒底0.5m以下。

深水及河床软土、淤泥层较厚处,尽可能深入到不透水粘土层内1.5m,无粘质土时需沉入卵石层内0.5~1m。

水中平台可按最高施工水位、水流速】冲刷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埋深,必要时打入不透水层。

护筒顶标高,顶面应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m以上,且满足孔内泥浆面的高度要求。

水上筑岛时,一般应高出施工地面0.5m以上。

护筒顶面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大于5cm,倾斜度不大于1%。

2、钻孔场地和安装钻机

钻机平台应平整、稳固。

在一般陆域,应清楚杂物、软土,采用枕木、型钢等搭设。

浅水、深水或淤泥较厚时,可采用筑岛、围堰、水上平台、浮箱等方法,设置钻机工作平台。

安装钻机时,转盘、底座应处于水平并平稳,保证在钻进和运行中不产生偏移和沉降。

起重滑轮组、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铅垂线上。

3、泥浆

泥浆具有钻孔护壁和托浮钻渣的作用。

在粘性土中钻孔时,当塑性指数大于15时,可用孔内原土造浆。

采用冲击钻成孔时,可将粘土投入孔中冲击造浆。

当在砂类土、碎石土钻孔时,宜采用膨润土泥浆护壁。

泥浆的性能指标:

(1)比重:

1.1~1.3(具体视地质情况及钻机类型调整,最大1.4)

(2)粘度:

一般16~22S,松散地层19~28S

(3)含砂率:

新制泥浆不大于4%

(4)胶体率:

不小于95%

(5)pH值:

大于6.5

4、钻进成孔:

刚开始钻进时,应采用低挡慢速(冲击钻应采用小冲程开孔)。

钻至护筒下1m后方可正常速度钻进。

钻进过程中速度应均匀。

在易坍孔的砂土、软土地层应低速慢进(冲击钻应采用小冲程),并加大泥浆比重。

钻进过程中应保持护筒内水位。

冲击钻取渣后应及时向孔内补充水或泥浆。

钻进时,应密切注意护筒内泥浆的变化,一旦泥浆面大量下降,应迅速判断是否遇到溶洞,并采取有效措施。

钻孔作业应连续进行。

因故停钻时,应将钻头提离孔底5m以上,或将钻头提出孔外。

每钻进2m深度,应检查土层变化情况,并与地质剖面图核对。

钻进达到设计深度后,应有技术人员核查地质情况,并请设计单位到现场确认。

采用验孔器检验孔径、孔深和孔形。

3.1.2钻孔桩水下混凝土灌注

1、准备工作

灌注时水下混凝土的导管应内壁光滑、圆顺,内径一致,接口严密。

导管管节长度,中间节为2m,底节为4m,漏斗下为1m。

导管使用前应进行试拼,按自上而下顺序编号和标识尺度。

为防止钢筋笼上浮,灌注混凝土前应将钢筋笼主筋焊在护筒上。

混凝土配合比必须满足水下灌注的需要,同时应考虑气温及运输过程的影响。

灌入料斗前,混凝土应具有适宜的坍落度,且骨料不得离析。

水下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射水或射风冲射孔底3~5分钟,压力比孔底压力大0.05MPa。

通过冲射将沉淀物翻动上浮,以控制孔底沉淀厚度。

2、水下混凝土灌注

第一斗混凝土的初存量要经过计算,应满足首批混凝土入孔后,导管埋入深度不小于1m并不大于3m的数量。

浇筑中,应保持导管埋深2~6m。

要随时用测绳量测混凝土顶面高度,计算导管埋入深度,及时卸除导管。

不要使混凝土埋置太深再提管,防止出现混凝土夹泥和断桩事故。

水下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尽量缩短拆除导管的间断时间。

因故间断施工时,应随时注意不要使混凝土在导管里凝固。

混凝土浇筑到设计顶面以上1m左右,可以停止灌注,再用人工掏出顶部泥浆和混合物。

3.1.3钻孔桩钻进和成孔常见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

1、坍孔

钻进时发生坍孔会使工作中断,或者造成桩径局部扩大。

其原因:

(1)泥浆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泥浆密度和粘稠度不足;

(2)护筒埋置深度不够。

在护筒下端孔口漏水而形成坍塌,甚至还会引起孔口周围地面下沉,扩展成较大的坍孔;

(3)钻孔内水位不够。

掏渣后未及时补充水,或者钻孔通过砂砾等强透水层,孔内水流失而造成孔内水头高度不够;

(4)在松软砂层钻进时,由于进尺太快引起坍孔。

(5)清孔后停顿时间过久、吊入钢筋骨架时碰撞孔壁。

如果发生孔内坍塌,应判明坍塌位置、分析原因。

坍孔不严重时,可回填砂石和粘土混合物到坍孔处以上,采取措施后再钻进。

如果坍孔严重,则应提出钻头。

再采用适当的回填材料回填到坍孔处,采用冲击钻机重新处理后再继续钻进。

更严重一些的坍孔问题,应研究制订处置方案进行处置。

2、钻孔倾斜

钻孔成型后倾斜度大于1/100桩长,即为不合格。

其原因:

(1)钻机底座未安置水平或工作时地面产生不均匀沉陷,钻机倾斜造成钻孔倾斜;

(2)钻孔中遇有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使钻杆向一侧偏斜;

(3)在有倾斜度的软硬地层交界处或岩面倾斜处钻进,钻头受力不均而发生偏斜;

(4)钻孔过程中发生孔壁坍塌,挤压钻头偏向一方。

钻孔时,如果发现偏斜严重,则应采用适当的回填材料回填到偏斜处,待沉积密实后再继续钻进。

3、卡钻

当钻孔经过岩层分界面时,相邻岩层强度差别较大,操作中如果不及时根据地质情况调整钻头的行程往往会发生卡钻。

当遇到探头石或孔内掉入物件时,往往也会卡住钻头。

冲击钻钻孔时,形成了梅花孔或冲成的孔不圆,冲锥也会被狭窄部位卡住。

如果发生卡钻,则不宜强提。

当轻提不动时,可用冲水或吸泥的方法将钻锥周围的钻渣松动后再试探性提出。

钻头穿过岩层突变处导致的卡钻,可以采用小冲击钻冲击周围的钻渣,松动后再进行处理。

4、混凝土灌注中导管进水

发生导管进水的主要原因:

(1)首批装入的混凝土数量不足,下落后不能埋没导管底口,以致泥水从底口进入管内。

(2)灌注过程中,不用测绳量测而估计灌注量提升导管,致使导管提升过多,导管底口超出混凝土面,泥水从底面涌入导管。

(3)导管接头不严或接头间的橡胶垫在使用中损坏,泥水从接头中流入。

如果发生导管进水,应立即停止混凝土灌注,以避免发生更大损失或质量事故。

5、灌注中混凝土卡管

发生混凝土卡管的主要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或运输时间过长,拌合物坍落度过小、流动性差、夹有大卵石、拌和不均匀、离析、粗骨料集中等,造成混凝土在管内卡住而不下料。

(2)灌注过程间断时间较长,料斗内混凝土初凝,增大了管内物料下落的阻力,致使混凝土堵在管内。

6、桩底沉渣过厚

桩底沉渣过厚,通过低应变测试或声测法检测都可以发现。

造成沉渣过厚的原因,主要是清孔不到位,或者清孔后再灌注混凝土间隔时间过长。

7、断桩

发生断桩的主要原因:

(1)混凝土灌注时发生坍孔。

坍孔时往往会有征兆,当护筒内水位忽然上升而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可能是坍孔。

(2)灌注中提升导管失误,大量泥浆夹在基桩混凝土中,混凝土被隔断而形成断桩。

(3)因停电、机械故障或混凝土供应中断,导致导管中已灌注的混凝土凝固,无法继续灌注而形成断桩。

当混凝土灌注中出现孔壁坍塌,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

此时可以加大水头防止继续坍塌,再用吸泥机吸出坍入孔中的泥土;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可以恢复灌注施工。

如果坍孔仍不停止或坍塌部位较深时,应将导管、钢筋骨架全部拔出,回填粘土,重新钻孔和灌注混凝土。

混凝土灌注中认定发生断桩,应立即停止灌注,提拔导管和钢筋笼,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对断桩的处理,可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1)断桩位置处于设计桩全长三分之一以下时,采用冲击钻清除已灌注部分,再实施原位恢复。

(2)断桩位置处于设计桩全长三分之二以上,且距离孔口深度不大于10m时,可以先进行孔壁加固,而后全部长度钢护筒护壁、清孔,进行钻孔桩接长。

(3)基桩布置有条件变更或可以增加桩,应积极与设计单位联系争取变更设计。

(4)长大基桩出现断桩情况,应对处理方案详细论证后着手实施。

3.1.4承台施工

1、桩头处理

(1)先准确测放出桩顶标高,并做上标记;

(2)由人工用风镐凿除桩头浮浆及多余的混凝土。

注意预留设计要求的桩头嵌入承台的10cm高度,并及时将碎渣清出基坑。

(3)将桩基声测管伸出桩顶部分切除,声测管剩余部分压注水泥浆予以封闭。

(4)修整桩头钢筋并绑扎好。

2、基底处理

(1)基坑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基底处理和承台施工,避免基坑长期暴露、扰动或浸泡。

(2)一般基坑开挖深度超过0.1~0.2m,挖至基坑底标高后,由人工将基底修理平整。

(3)基底为软弱土层时,应按设计要求采用适当措施,防止承台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

(4)基底铺垫一层0.1~0.15m厚度的碎石垫层,碎石垫层表面浇注一层厚5cm的C15混凝土面层作为承台施工的底模,垫层表面要求基本平整,顶面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

(5)在基底垫层表面精确测量放出承台纵横十字轴线及标高线,并做上醒目标志。

3、承台混凝土施工

(1)承台应在无水条件下浇注,可按地质、地下水位条件,采取排水或防水措施。

(2)绑扎承台钢筋前,应核实承台底面高程及每根基桩埋入承台长度。

基桩埋入承台长度及桩顶主钢筋锚入承台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采用基桩顶主钢筋深入承台联结时,承台底层钢筋网在越过桩顶处不得截断。

采用基桩顶部直接埋入承台联结时,承台底层钢筋网碰及基桩时,可以调整钢筋间距或基桩两侧改用束筋越过,确需截断时,宜在截断处增设附加等强钢筋连续绕过。

(4)承台混凝土应一次连续浇注,当混凝土与环境温度差大于25℃时,应采取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和内部温度的措施。

(5)在水中修建承台,当设计承台底面位于河床以下时(低承台),可采用钢板桩围堰、双壁钢围堰修建承台。

当设计承台底面在低水位以上时(高承台),宜采用吊箱围堰修建承台。

高承台及墩身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将承台顶面以上临时结构物清除,不得危及通航船只安全和洪水期造成漂浮物的堆积。

3.2明挖基础

根据设计和现场情况制订施工方案,确定开挖范围、开挖坡度、支护方案、弃土位置、防排水等措施。

基坑土石方施工时,应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或监测,确保安全。

当挖深达到设计标高时,应进行基底检测,并约请设计单位到现场确认。

基底处理应以下符合规定:

(1)基础底面不得置于软硬不均的地层上;

(2)岩层基底应清除松碎石块,凿出新鲜岩面,将倾斜面凿平。

(3)碎石类土、砂类土层基底,承重面应修理平整;粘性土层基底,应在天然状态下铲平,不得用土回填夯平。

(4)基础浇注前,基坑不得泡水。

第四章墩台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桥梁墩台施工必须保证位置和标高正确,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并且应注意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发生裂纹。

4.1墩台施工的一般规定

(1)墩台施工前,应将基顶浮浆凿除,冲洗干净,整修钢筋。

在基顶面测定中线、水平,标出墩台底面位置。

(2)模板、支架和混凝土、钢筋工程,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规定》铁建设(2005)160号文。

(3)混凝土宜一次性连续灌筑。

当分段灌筑混凝土时,施工缝处周边应埋设接茬钢筋,钢筋直径不小于16mm,埋入和露出长度不小于钢筋直径30倍,间距不应大于直径20倍。

(4)要严格控制支撑垫石的标高。

(5)墩台施工完毕,应对全桥进行中线、水平及跨度贯通测量,标示出各墩台的中心线、支座十字线、梁端线及锚栓孔位置。

(6)设置永久性高程观测点,并在墩身浇注完成、架梁前、竣工验交前进行观测。

4.2墩台混凝土施工的温度控制

墩台身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

必要时应采取措施,例如降低混凝土原材料及拌合物温度、搭设遮阳棚、预设循环水系统,包裹墩台身等,降低水化热以控制温差。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规定》对混凝土养护和拆模的温度规定:

(1)养护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最高不应超过65℃,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宜大于20℃(墩台、梁体不宜大于15℃),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

(摘引自《补充标准》6.4.9)。

(2)拆模时,混凝土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得大于20℃(墩台、梁体不得大于15℃)。

混凝土内部开始降温前不得拆模。

(摘引自《补充标准》6.4.10)。

第六章桥位制梁质量控制要点

桥位制梁常用的方法有支架法、移动模架法和悬灌法等。

施工中应保证支架、托架、挂蓝及造桥机结构的安全稳定,严格控制混凝土浇注顺序,严格控制悬灌梁的线形。

6.1支架法现浇桥梁

制梁支架应有施工工艺设计,其强度、刚度及整体稳定性,应能满足施工各阶段荷载要求和工艺要求。

其弹性压缩、预拱度和沉降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支架所用杆件应为钢材。

杆件应力安全系数应大于1.3,稳定性安全系数应大于1.5。

支架必须安置于稳定可靠的基底上,并应有防排水措施。

支架应进行等载预压,以消除非弹性变形和观测弹性沉落值。

施工过程中,必须有专人对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

发生异常情况,应按技术方案及时处理。

支架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必须符合施工技术方案的规定。

应从梁体挠度最大处节点开始,逐步卸落相邻节点。

6.2移动模架法: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主梁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造桥机纵向前移的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5。

造桥机每次拼装前,必须对各零部件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

拼装完毕,均应进行全面检查和试验,符合设计要求方可投入使用。

移动模架前移时,应对桥墩及临时墩和主桁梁采取固定措施。

施工过程中,必须有专人对造桥机进行观察和维护。

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应按技术方案及时处理。

6.3悬臂法浇筑连续(刚构)梁

悬臂法浇筑连续(刚构)梁应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工艺设计,确保施工安全和梁的质量。

1、挂蓝结构

悬臂所用挂蓝,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构形式、几何尺寸应适应梁段高度变化及与已浇筑梁段搭接需要和走行要求。

挂蓝走行和浇注混凝土时的抗倾覆系数不得小于2.0。

墩顶及安装挂蓝前,梁段的托架或支架,应经过设计计算和预压。

挂蓝使用前,应进行安装、走行性能工艺试验,按设计要求进行载重试验。

施工时,挂蓝应在预应力张拉、压浆完成后对称移动。

2、连续梁混凝土浇筑

(1)连续梁悬臂浇筑前,应将墩顶梁段与桥墩临时固结牢固。

连续钢构的墩顶梁段,应与桥墩整体浇筑。

(2)桥墩两侧悬臂浇注梁段应对称、平衡施工,实际不平衡差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值。

(3)悬臂梁段混凝土浇注,应从前端开始在根部与已完工的梁连接,接茬处混凝土应提前充分湿润。

(4)悬臂施工中应进行线形监测,发现超出允许偏差必须及时调整纠正。

(5)连续梁合拢口临时锁定前,桥梁跨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合龙口两端悬臂的施工荷载应对称、相等。

3、合拢梁段混凝土施工

(1)连续梁的合拢段长度、施工顺序、合龙口临时锁定方法、锁定力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2)混凝土浇筑前,合拢口两端悬臂预加压重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于浇注过程中逐步撤除。

(3)合拢梁段混凝土应在一天中气温最低时间快速、连续浇筑。

(4)合拢段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宜提高一级。

合龙段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应及时覆盖、加强养护。

(5)混凝土浇注前应将合拢口单侧梁墩的临时固结约束解除,合拢梁段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及时进行预应力张拉。

4、连续梁的体系转换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体系转换,必须在合龙梁段纵向连续预应力筋完成张拉、压浆和墩顶梁段与桥墩的临时固结解除之后进行,应按设计要求顺序施工。

支座安装应以高程控制为主,反力作为校核。

支座上下板中心线的相对位置应在每一次合拢前进行调整。

6.4预应力工程:

1、设备配置

(1)张拉千斤顶采用穿心式双作用千斤顶,额定张拉吨位宜为张拉力1.5倍,且不得小于1.2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